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府傳聲

鎖定
徐大椿,字靈胎,號回溪老人。江蘇吳江人。為當時名醫。袁枚稱其“聰強過人,凡星經地誌,九宮音律,以至舞刀奪朔,勾卒贏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長於醫”(《徐靈胎先生傳》)。徐大椿是著名詞曲家徐銑之子,秉承家學,又善度曲。所著《樂府傳聲》一書,對於唱法的分析和研究非常詳密,頗受戲曲界重視。
作品名稱
樂府傳聲
作    者
徐大椿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戲曲聲樂論著

目錄

樂府傳聲書籍介紹

《樂府傳聲》是一部戲曲聲樂論著,其理論思想上承魏良輔《曲律》和沈寵綏《絃索辨訛》、《度曲須知》 其等諸家之説,作出了更為深入而又全面的闡發。全書凡三十五款,其中除開首《淵流》、《元曲家門》散論曲學問題外,其餘均為戲曲演唱的具體法則和理論闡述。《淵流》概言“曲”的起源和南北曲的流變,對戲曲聲腔的發展,作了簡略的描述。他認為戲曲腔調之流變“乃風氣自然之變,不可勉強也。如必字字句句,皆求同於古人,一則莫可考究,二則難於傳授,況古人之聲已不可追,自吾作之,安知不有杜撰不合調之處?即使自成一家,亦仍非真古調也。”肯定了聲腔的新變。《元曲家門》則分析了“曲”與“詩詞”的不同,認為“曲”“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顯而不取隱”,並提出了“因人而施,口吻極似”的戲曲本色之説,關於戲曲演唱問題的闡述,《樂府傳聲》大致從“字”、“腔”、“板”、“情”四者人手。從第三條《出聲口訣》論口法始,到第十八條《交待》論字之“首腹尾”終,詳細探討了戲曲演唱中“五音”、 “四呼”、“四聲唱法”、“收聲”和“歸韻”等問題,是為論“字”;其論“腔”則從第二十三條《起調》始,以三十三條《句韻必清》終;末二款《定板》、《底板唱法》則論“板”。其中《曲情》等數條論述戲曲演唱的情感等問題。他提出:“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為尤重”,他認為“聲者眾曲之所盡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獨異”,情乃一曲之靈魂,而且,“生旦醜淨,口氣各殊”、“悲歡思慕,事各不同”,若演唱不能得其情,“則邪正不分,悲喜無別,即聲音絕妙,而與曲詞相背,不但不能動人,反令聽者索然無味矣。”而曲情則不僅於口中求之,更要從人心中流出,他認為“必唱者先設身處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氣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語,然後其形容逼真,使聽者心會神怡,若親對其人,而忘其為度曲矣。”
對於唱曲藝術的總結和研究,自元代《唱論》始,明代魏良輔、沈寵綏,清代李漁等對此都有著述,徐大椿既繼承了前人,又有所發展,使《樂府新聲》成為一部既有實踐價值又具理論價值的聲樂論著。其提出的許多實踐技巧問題,如“字音”的識別,“口法”的掌握和“四聲唱法”等都有強烈的實用意義,至今依然有參考價值。

樂府傳聲版本

有清乾隆十三年豐草亭原刻本,此本附《洄溪道情》一卷;清道光四年徐培重刻本;清咸豐九年真州吳桂重刻本;《正覺樓叢書》本;1917—1924年北京肇新印刷局石印本,此外尚有《新曲苑》本和《中國戲曲聲樂論著叢編》本。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1959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