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安河

鎖定
樂安河,又作樂安江,長江流域鄱陽湖的支流饒河的上游幹流。因流經古餘汗縣樂安鄉(現代地理屬樂平市),故名。鄱陽縣段俗名南河。正源段莘水發源於婺源縣北部大庾山、五龍山南麓(皖贛邊界五龍山西側婺源縣境半嶺村 [1]  ),南流經段莘水庫至武口與古坦水匯合始名樂安河。主河南流過紫陽鎮,至德興市銀港口轉西南,沿婺源、德興市邊界西流,經香屯、樂平市、石鎮至鄱陽縣樂安村與信江東支匯合折向西北,至鄱陽鎮姚公渡與昌江匯合成饒河。全長279公里,流域面積898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瀲溪水、賦春水、洎水、長樂水、建節水、珠溪等。
樂安河作為饒河的主幹,多年平均徑流量126億立方米。是上饒地區主要的水資源,水能理論藴藏量近24萬千瓦,至1990年代流域內已建成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4.3萬千瓦。樂安河也是流域內重要的航道,石鎮以下,枯水期深0.9〜1米,常年可通航30〜50噸船隻。 [2] 
中文名
樂安河
別    名
樂安江、樂安水、南河
所屬水系
長江流域鄱陽湖的支流饒河上游幹流
地理位置
江西省東北部
流經地區
婺源、德興、樂平、鄱陽(萬年)
發源地
婺源縣北部大庾山、五龍山南麓
主要支流
瀲溪水、賦春水、洎水、長樂水、建節水、珠溪
河    長
279 km
流域面積
8989 km²
河    口
鄱陽縣姚公渡

樂安河幹流概況

樂安河在饒河流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樂安河在饒河流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 婺源(德興)段
樂安河上源段莘水婺源縣秋口鎮段 樂安河上源段莘水婺源縣秋口鎮段
樂安河上源婺水(星江河)婺源縣城段 樂安河上源婺水(星江河)婺源縣城段
樂安河,發育於懷玉山與天目山餘脈之間的谷地,因流經古餘汗縣樂安鄉而名。源河段莘水,古稱東北水,發源於婺源縣的五龍山,到武口納古坦水後稱星江河。在古代,認為星江河一帶“於天文為婺女之分野”,“以有天文之婺女之星為名”(婺星即28宿中的女宿,混稱婺女),稱為婺水。顯然,婺源即婺水源地。星江河流至玉坦後,成為婺源與德興的界河,始稱樂安河。它在德興方向納體泉水、李宅水;在婺源方向納雲中水,賦春水。在德興,樂安河曾稱大溪。 [20] 
  • 德興段
樂安河德興市海口鎮段 樂安河德興市海口鎮段
樂安河,由北部入德興境,上段為德興、婺源界河,經境內海口、潭埠橋、香屯三鄉,經縣內河道長51公里,年平均流量124.80立方米/秒。 [3] 
  • 樂平段
樂平市洺口鎮段 樂平市洺口鎮段
樂平市樂港鎮段 樂平市樂港鎮段
樂安河流經婺源、德興市境而入樂平市,在戴村與來自德興的泊水匯合後始名樂安河。流、至洺口,北納官莊水,南納長樂水;至尚濂嘴新河口,南會建節水;至楊溪村旁,合車溪水;至翥山渡,南匯安殷水;至張家橋,二溪水自北來匯;至鳴山,播溪水自北來合。沿途穿越洺口 [24]  、眾埠、鸕鷀、浯口 [25]  、金鵝山、接渡、樂平鎮、塔山街道 [26]  、樂港。鎮橋、觀峯等十一個鄉(鎮),經前阪出縣界,境內長83.2公里,流域面積1944平方公里。 [4] 
河道在境內有十一個大灣,最大灣道有流芳、縣城兩處.河面寬度,戴村段為220米至240米,虎山段為250米,縣城以下都在400左右.河牀寬度為300至400米。河牀一般穩定,也有幾處改道,如薛家灘至新河口一段,曾在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前後被洪水衝擊改道;江南洲(嚴洲)本來位於樂安河南岸,但從清末起即與北岸陸地相連;望頭和橋頭張家一段,明洪武年間,舊道被泥沙堆堵,開挖新河改道。 [4] 
  • 鄱陽(萬年)段
萬年縣梓埠鎮段(萬鄱界河) 萬年縣梓埠鎮段(萬鄱界河)
萬年縣石鎮段(萬鄱界河) 萬年縣石鎮段(萬鄱界河)
樂安河俗名南河。上游原名婺江,以流經古樂安鄉得名。在縣境南部。經樂平進入萬年、鄱陽界河,沿縣南端向西流(經萬年石鎮、梓埠),在章楊進入縣境內,西北流,至縣城附近姚公渡與昌江匯合(其間並有信河支流匯入)為饒河,再山龍口注入鄱陽湖。主河道全長279公里,流經縣境41公里,境內流域而積432平方公里。淺水小客輪、65馬力拖駁及木帆船可常年通航,有本縣至樂平、萬年、石鎮街等縣鎮航線班船。為本縣主要河道。 [5] 
鄱陽縣城南姚家渡昌江與樂安河交匯處 鄱陽縣城南姚家渡昌江與樂安河交匯處

樂安河水文特徵

據調查,香屯水文站址(德興市)歷史上最高洪水位出現於清光緒八年(1882),為46.98米(吳淞米,下同),相應流量11150立方米/秒。建國後,最高洪水位出現於1967年6月20日,為43.11米,相應流量7030立方米/秒;最枯水年水位出現於1978年9月9日,為31.04米,相應流量26.6立方米/秒。1985年最高水位37.32米(7月日),最低水位31.29米(11月19日),年平均水位31.86米。全年最高水温31.6°C(7月2日),最低水温3.9°C(12月11日),年平均水温18.9°C。 [3] 
1952年4月,在鴻鷀鄉石裏村設立虎山水文站。據水文站資料記載,樂安河流速在0.028~1.99秒/米之間,含沙量很小,每立方米年平均為0.076公斤,年平均輸沙率為15.97公斤,年平均輸沙量為50.42萬噸。 [4] 
2023年6月24日8時至25日8時,受強降雨影響,江西樂安河虎山段發生超警洪水。 [23] 

樂安河主要支流

賦春水,發源於婺源縣北面角子尖,經巖前、賦春南流,至婺源小港注入樂安河,河長63公里。 [1] 
洎水,又名白象河,因發源於德興市桂湖洎山得名。其上游分南北兩支:北支稱桂湖水,源出桂湖泊山,自東向西流,經陳坊、暖水;南支稱隴首水,源出銀古坳,自東南流向西北,經南溪,在龍頭山鄉境內榔口與桂湖水匯合成泊水河,經花橋、新營、銀城、南墩至樂平戴村,注入樂安河。河道全長79.7公里(縣內長75.3公里)。全流域面積555.35平方公里。河面寬平均約60米,汛期90米,天然落差489米。年平均流量19.47立方米/秒。極端最大徑流量發生在1966年7月,為1600立方米/秒。極端最小徑流量出現於1978年9月,為0.016立方米/秒。 [2]  [3]  [4] 
體泉水,又名銀港水。樂安河支流。因流經體泉村得名。發源於浙江省開化縣西部石耳山南麓,西南流經富户至界首入江西省德興市境,過大瞻才、銀城畈轉西流,經體泉至銀港口入樂安河。長78.6公里(江西境內46.7公里),流域面積690平方公里(江西境內3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8.36億立方米。有佔才河、阪大河等支流。不通航。體泉水,又名銀港水或九都水,發源於浙江省開化縣石耳山東側,至佔才入江西省境,西南流至銀城販,會來自懷玉山下的銀嶺販水,河長31公里。合流後水向西北流,於銀港口注入樂安河,主流全長60公里。 [1]  [3] 
李宅水,又名南部水。樂安河支流。發源於德興市東部懷玉山東段北側源頭村,西北流經李宅、密川,至海口入樂安河。長34.8公里,流域面積200.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5億立方米。有裏坑、中村溪等八條支流。不通航。 [2]  [1]  [3] 
長樂水,在縣南部,得名於古長樂村(今繞二鄉召口),上游有二支:一支發源於四角坪,謂雙溪河,經烏風洞、雙溪會桐川下游至盤石山、瑞港;一支發源於米頭尖,名重溪河,經重溪,會橫溪、渾溪二水,流至繞二與經召口、爐裏的長樂小溪合流,出傅家墩至瑞港。兩條支流於瑞港雙港口匯合,經界田到樂平洺口注入樂安河。縣內河道長35.2公里,流域面積353.5平方公里,河面平均寬約60餘米,天然落差126米。據潛澤水文站從1959年一1964年間的觀測,年平均流量12.39立方米/秒。 [3] 
建節水,樂安河支流。因流域屬古建節鄉,故名。發源於橫峯縣北部娘娘塢,西北流經德興市洞門關入境,過萬村,在黃柏鄉港西上游一公里處匯合,流經洋田出境經樂平灣頭、港口(葉家)至尚濂嘴注入樂安河。長59.6公里,流域面積55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6.45億立方米。支流有萬村河、曹溪河等。不通航。支流有來自弋陽的曹溪水。 [2]  [4]  [3] 
官莊水,上游名清溪,發源於嚦崛山的小河山口,自北向南流經小坑、吳村、段家、項家莊、甘村,於巖前會洪源水,又經羅家、官莊、方家橋、蔡家至洛口注入樂安河。全長32公里。流域面積為二百平方公里。河面寬度為15米至10米,出口斷面最大洪峯流量為1480秒立方米,枯水期最小流量為0.1秒立方米。 [4] 
長樂水,樂安河支流。因流經古長樂村(召口),故名。發源於德興市西南四角坪北麓,北流經雙溪水庫、界田,至樂平市洺口入樂安河。長67.5公里,流域面積52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4立方米/秒。不通航。 [2]  [4] 
車溪河(亦名車澳河),又名吳溪水,樂安河支流。發源於婺源縣鎮頭鄉東北雞山,西南流經鎮頭、共產主義水庫、車溪、程家墩,至雞公山入樂安河。長55公里,流域面積610平方公里。 [2]  [4] 
安殷水,源出萬年縣陳營東鳴嶺,於徊田鄉港背村入境,至翥山渡注入樂安河。全長57公里。境內長26.4公里,流域面積197.1平方公里。河面寬約45米.出口斷面最大洪峯流量為3100秒立方米,枯水期為1秒立方米。 [4] 
磻溪水(亦名磻溪河),發源於科山鄉月形山,至油麻墩,與天分水和歧山水匯合,流經硒溪、徐家阪等地,至鳴山東麓注入樂安河。全長45公里,流域面積為311平方公里.河面寬度為30米。出口斷面最大洪峯流量為780秒立方米。 [4] 
古坦水,古名婺水。樂安河上游支流。發源於婺源縣北部香、迪尖西麓,西南流經通源村轉東南,過古坦、清華鎮至武口入段莘水。長68公里,流域面積629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17%。有白石溪、洪源水、沱川水、思溪水等山溪性支流。不通航。 [2] 
瀲溪,原名小瀲水,又名小港水。樂安河支流。源出婺源縣東南部石耳山南側小瀲山,故名。西流經小瀲、鍾呂、洙村至小港入樂安河。長62公里,流域面積193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12億立方米,平均坡降1.5%。不通航。 [2] 
橫槎水,又名中雲水。樂安河支流。發源於婺源縣西部金牛尖東天井源,南流經嚴田、甲路、橫槎,至荷岸入樂安河。長,原名杭溪水。樂安河支流。源出婺源縣西部高汰尖南麓,西南流經巖前,轉南經賦舂、深渡、石痕,至小港入樂安河。長74公里,流域面積47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億立方米。平均坡降4.5‰。不通航。 [2] 
珠溪河,又名殷河、安殷水。樂安河支流。發源於萬年縣東南大茅嶺北麓,西北流經梨樹塢、陳營鎮轉東北,經洄田渡、陳家埠,至翥山入樂安河。長66.7公里,流域面積6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4.26億立方米。不通航。 [2] 
菱田水,源出東平市北景德鎮市邊界科山,南下過菱田、高橋、至鳴山入樂安河,自科山至鳴山全長47公里。 [2] 
信江東支,一名上饒江。清代以其流域基本上屬信州而改稱信江。源於浙贛邊境的懷玉山區,其東支流由珠湖山入鄱陽縣(舊稱波陽)境南部,經樂豐良種場至三廟前鄉樂安村注入樂安河.境內長16公里,淺水小客輪和木帆船可常年通航。系本縣通餘干、鷹潭的水運要道。 [5] 

樂安河治理開發

樂安河圩堤建設

梓埠聯圩,位於樂安河萬年縣河湖山——青山段,建於1958年10月。全圩為堵梓埠河,將永鎮圩、太安圩連接;在姚坊渡堵珠湖河,將姚坊圩分別與波陽桐山、餘干合堂廟等圩連接。堤線長16.46公里;堤頂高程扔〜扔.6米,平均堤高9米;堤頂寬8米;堤身迎水邊坡1:3,背水邊坡1:3;防洪標準達到歷史最高水位22.49米(梓埠);保護面積13.74萬畝,其中耕地10.5萬畝;保護人口6.5萬人。配套設施有:排澇涵閘9座、排水流量59.49秒立方米;電力排灌站7座、裝機容量5750千瓦。1986年始,列為國家水利電力部直供項目,按部頒標準,分年實施除險加固工程和改造、加固排澇涵閘,增添防汛通訊設施。 [6] 
齊埠圩,位於萬年河萬年縣上河~陳家段,建於1968年10月。堤線長6.1公里,堤頂高程22.2米,平均堤高7米,堤頂寬2〜3米,迎、背水邊坡皆1:1.5。設計防洪標準10年一遇,實際達到20年一遇。保護面積2.13萬畝,其中耕地1.2萬畝。保護人口0.9萬人。排澇涵管3座,排水能力20.35秒立方米。機械排灌站1座、640馬力。電力排灌站1座、620千瓦。 [7] 
歷史上,鄱陽湖水位上升到15米以上時,湖邊及昌江、樂安河等支流兩岸即開始出現澇災。為治理澇災,據清同治版《鄱陽縣誌》民國《鄱陽縣誌稿》記載,早在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就開始建提防澇,鄱陽縣開展建設圩堤,防安徽省祁門下泄洪水。
解放前,鄱陽縣境內,屬樂安河保護耕地五千畝以下圩堤有14處,堤線長65.5公里,保護耕地面積15470畝,分別是同德、塔湖、新培、白溪、湯灣、角山、塗紀、河北高沙、楊家、塘裏、範泥、河口、箭嶺、英施華圩堤。 [8] 
鄱陽縣1985年保護耕地萬畝以上圩堤有:樂豐圩,位於東豐、桐山、珠湖,建成於1954年12月,圩堤長29公里,堤頂高程為23.5米,頂寬3~5米,保護總面積129150畝,其中耕地54200畝,人口23000人。畲灣聯圩,位於饒埠鄉,建成於1969年10月,圩堤長22.9公里,堤頂高程14.5米,頂寬3~4米,保護總面積35550畝,其中耕地34000畝,人口29500人。 [9]  畲灣聯圩上建有獻忠閘。 [10] 
1985年保護耕地五千畝以上圩堤有:塗紀聯圩,位於蘆田鄉,建成於1949年,圩堤長4.8公里,保護總面積7950畝,其中耕地5500畝,人口2210人。塗紀聯圩上建有紅嶺閘。 [10] 

樂安河蓄水工程

段莘水庫,位於婺源縣樂安河支流段莘河。1970年8月開工,1974年10月修竣,共搬動土石方22.86萬立方米。總投資38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00萬元。控制流域面積79平方公里。電站裝機2台,容量1000千瓦。總庫容610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869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680萬立方米,死庫容1560萬立方米。土石混合型主壩,最大壩高37米。側堰式溢洪道,最大泄流量598秒立方米。 [11] 
大塘塢水庫,位於婺源縣樂安河支流賦春水。1958年11月開工,1960年1月竣工,共搬動土石方18.12萬立方米。總投資43.44萬元。控制流域面積94平方公里,總庫容1756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8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159萬立方米,死庫容12萬立方米。粘土心牆主壩,最大壩高20米。副壩3座,最大壩高11米。開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流量127.6秒立方米。電站裝機1台,容量62千瓦。灌溉面積7340畝,防洪面積260畝。 [11] 
鄣公山水庫,位於婺源縣樂安河支流鄣山水。1958年9月開工,1963年11月建成,共搬動土石方35.13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95平方公里,總庫容2660萬立方米。塊石混凝土型主壩,最大壩高21米,壩頂長78米。副壩1座,高28米。電站裝機2台,容量1300千瓦。 [11] 
雙溪水庫,位於德興市樂安河支流長樂水。1969年11月〜1973年2月興建,共搬動土石方13萬立方米。總投資743.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63萬元。控制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總庫容626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0¾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962萬立方米,死庫容1204萬立方米。主壩為堆石混合壩,最大壩高48.7米,壩頂長145米。閘堰型溢洪道,最大泄流量1402秒立方米。電站裝機3台,容量3750千瓦。 [11] 
羣英水庫,位於萬年縣樂安河支流大黃水。1971年10月始建,1972年2月建成,共搬動土石方8萬立方米。總投資12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4.6萬元。控制流域面積20.6平方公里。總庫容1065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17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43萬立方米,死庫容5萬立方米。防洪面積4000畝。灌溉面積設計為1.26萬畝,實際達到8000畝。主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12.5米,壩頂長440米。副壩2座,最大壩高6.5米。閘式溢洪道,最大泄流量51.8秒立方米。 [11] 
大港橋水庫,位於萬年縣樂安河支流安殷水。1964年9月動工,1966年3月建成,共搬動土石方241萬立方米。總投資365.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78萬元。控制流域面積41.1平方公里。總庫容287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72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130萬立方米,死庫容1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設計為3.5萬畝,實際為2.1萬畝。主壩為斜牆土壩,最大壩高24.4米,壩頂長520米。副壩1座,最大壩高14.9米。開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流量230秒立方米。電站裝機2台,容量400千瓦。 [11] 
共產主義水庫,系全省十八座大型水庫之一,坐落在車溪河中游,距離縣城43公里。集雨面積155平方公里。大壩高程82米,總庫容為13750萬立方米。總乾渠一條,全長45公里,過水流量15秒立方米。乾渠21條,支、鬥、毛渠452條,總長758公里。灌溉耕地13萬畝,併兼顧防洪、發電、養魚,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工程,全縣有二分之一以上的鄉鎮直接從中受益。於1958年9月5日正式破土動工。1960年3月3日總乾渠正式通水,部分社隊開始受益。 [12] 
大口塢水庫,位於臨港鄉湖李村車溪河下游支流上,距縣城28公里。1959年月動工興建,主體工程於1960年2月底基本竣工。集雨面積21.5平方公里;總庫容165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785萬立方米,死庫容150萬立方米;渠道有總乾渠、東干渠、西乾渠三條,總長150.3公里,支渠三條,全長8.5公里;設計灌田2萬畝,實際灌田7000畝。 [12] 
幸福水庫,原名關門擋水庫,因水庫為民造福,故更名幸福水庫,位於高家鄉南京店官莊水支流上,距縣城28公里,在樂德公路右側。集雨面積14.5平方公里。建於1958年6月。總庫容133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940萬立方米,死庫容7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325萬立方米;有總乾渠、東干渠、南乾渠、西乾渠、北乾渠五條,總長24.1公里,支渠二條,全長2.5公里;設計灌田14870畝,因渠系不夠配套,只能灌田7600畝。 [12] 
東方紅水庫,位於鸕鷀鄉樂安河小支流上,楊湖村北一點五公里處的夾路塢,距縣城28公里,建於1969年10月,主體工程於1970年3月基本竣工。集雨面積11.5平方公里;總庫容143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761萬立方米,死庫容332萬立方米;有總乾渠、東干渠、西乾渠、中乾渠四條,總長26.62公里,支渠五條,計11.5公里;設計灌田14470畝,因渠系工程尚未達到設計要求,只能灌田7500畝。 [12] 

樂安河水電工程

婺源縣清華水電站,壩後隧洞式電站,建於1958年,裝機容量1800千瓦。
婺源縣武口電站,引水式電站, 建於 1968年,裝機容量2670千瓦。
婺源縣港口電站,引水式電站, 建於 1980年,裝機容量8000千瓦。
婺源縣段莘電站,引水式電站, 建於 1974年,裝機容量1880千瓦。
婺源縣五里亭電站,引水式電站,建於 1980年,裝機容量1260千瓦。
婺源縣秋口電站,引水式電站, 建於 1976年,裝機容量 1230千瓦。 [13] 
雙溪水電站,隸屬縣水利電力局,位於縣東南繞二鄉塘灣村東北面,為長樂水系梯級開發的第一級電站。1969年11月動工興建,1975年4月投產發電。站壩以上控制集雨面積為150平方公里,正常庫容4980萬立方米。裝機容量3750千瓦(3X1250千瓦)。 [14] 
盤石山水電站,隸屬縣水利電力局,位於縣城東南部17公里處,為長樂水系梯級開發的第二級電站,系全省第二座拱壩工程。1978年5月興建,1980年8月3#、4#機組投產發電,1982年7月全部工程竣工。裝機容量6400千瓦(4X1600千瓦),年均利用小時為3159小時。 [14] 
瑞港水電站,隸屬省大茅山綜合墾殖場,位於繞二鄉瑞港村旁,為長樂水系梯級開發的第三級電站。1958年8月興建,1961年安裝發電機組3台,裝機容量656千瓦;1974年擴建,增設機組3台,裝機容量1500千瓦。年均發電量為593萬度。 [14] 
繞二鄉水電站,隸屬繞二鄉,位於繞二鄉瑞港,為長樂水系梯級開發的第四級電站。1974年11月興建,1981年1#、2#機組投產發電,1984年3#機組投產發電,1987年4#機組投產發電。裝機容量1280千瓦(4X320千瓦),升變壓容量2000千伏安。年均利用小時為3510小時,年均發電量為450萬度。 [14] 
龍過渠電站,隸屬界田鄉,位於界田鄉長潭洲,為長樂水系梯級開發第五級電站。1971年冬興建,1973年裝機2X100千瓦,用水輪泵代替水輪機發電;1979年冬經改造更新,裝機容量為320千瓦(2X160千瓦)。年均利用小時為3388小時,年均發電量為110-120萬度。 [14] 
橋底水電站,隸屬界田鄉,位於界田大橋下游150米處,為長樂水系梯級開發的第七級電站。1971年興建,1972年裝機2X100千瓦,用水輪泵代替水輪機發電;1986年經改建擴建,裝機4X100千瓦。水電站為壩後式電站。年均利用小時為2983小時,年均發電量為100萬度。 [14] 
銀港水電站,隸屬海口鄉,位於海口鄉銀港村,為體泉水系最末一級電站,系全省最大的鄉辦電站。1969年冬興建,1974年1#機組(320千瓦)投產發電。1976年2#機組(320千瓦)投產發電。1985年3#、4#機組(2X500千瓦)投產發電。年均利用小時為2452小時,年均發電量為350萬度。 [14] 
丁村水電站,隸屬佔才鄉丁村,位於體泉水佔才支流上,為佔才支流第三級電站。1980年興建,1982年被洪水沖壞,1983年修復發電。站壩以上控制集雨面積297平方公里。裝機容量200千瓦。年均利用小時為1206小時,設計年發電量132萬度。 [14] 
山南水電站,隸屬李宅鄉,位於山南村西南,為山南水庫壩後電站。1976年興建水庫大壩,1978年興建水電站,1979年12月投產發電。站壩以上控制集雨面積為4.4平方公里,正常庫容286萬立方米。裝機容量100千瓦,年均利用小時為1039小時,設計年發電量為27萬度。 [14] 
東塢水電站,隸屬李宅鄉,位於東塢村旁山壠裏,為山南水庫第二級水電站。1982年興建,1983年3月投產發電。裝機容量320千瓦。年均利用小時為1039小時,設計年發電量151萬度,年均發電量為38-50萬度。 [14] 
黃柏洋水電站,隸屬詹村鄉,位於黃柏洋村旁的泊水邊。1965年興建大壩,1984年興建水電站,1985年底投產發電。站壩以上控制集雨面積382平方公里。裝機容量200千瓦,年均利用小時為2600小時,年均發電量為65-70萬度。 [14] 
南墩水電站,隸屬銀山墾殖場南墩農場,位於南墩農場東泊水邊。1976年興建,1980年3月投產發電。站壩以上控制集雨面積480平方公里。水電站為壩後式。年均利用小時為1343小時,年均發電量為40萬度。 [14] 
港西水電站,隸屬黃柏鄉港西村,位於港西村西北建節水邊。1966年興建攔水壩,安裝1台100型水輪泵發電;1979年改建,1981年7月投產發電。裝機容量200千瓦,年均利用小時為725小時,年設計發電量為134萬度,年均發電量80萬度。 [14] 
分水水電站,隸屬阪大鄉引漿村,位於分水村,為體泉水阪大支流第一級電站。1986年興建,1988年月竣工。站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7.38平方公里。裝機容量200千瓦,以10千伏線路與販大電網聯網。設計年發電量80萬度。 [14] 
清水灣水電站,隸屬佔才鄉佔才村。1987年興建,1990年2月投產發電。壩址位於銀港水主支佔才河的清水灣河道平直段。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75平方公里。水電站為壩後式。設計水頭5.2米,總引用流量5.34立方米/秒;裝機容量2X100千瓦。年設計發電量為117.4萬度,年利用小時為5870小時。 [14] 
南山寺水電站,隸屬詹村鄉,位於泊水中游漁塘,介於黃柏洋水電站和池口水電站之間。1987年興建,1989年3月投產發電。壩以上控制流域面積415平方公里。設計水頭2.9米,引用流量10.2立方米/秒。年設計發電量為97.6萬度,裝機容量2X100千瓦。 [14] 

樂安河航道航運

樂安河水路

樂安河干流航道段莘至婺源縣城67公里,流經變質岩山區,水流湍急,航行困難。婺源縣城至香屯63公里,河牀為礁石和礫石,比降0.5%o,航道寬5米,枯水深0.3米,彎曲半徑80~250米,通航2~噸木船。香屯至鍾家山53公里,河牀多礫石和礁石,比降0.228‰,航道寬6米左右,枯水0.4~05.米,彎曲半徑100~300米,通航5~10噸木船。鍾家山至樂平14.5公里,河牀為砂礫石,比降0.20‰,航道寬10米左右,枯水深0.8米,彎曲半徑100~400米,可通15~20噸的船舶。樂平至波陽(姚公渡)70.5公里,河牀多為砂礫石和泥沙,比降0.038‰,航道寬15米左右,枯水深1米,彎曲半徑150~500米,通航30~50噸機動船。 [15] 
樂安河從德興與婺源交界的上車流入境內,經海口、銅埠、灣頭、古城崗、江村販、香屯、五星、柏垣、藍村等地出縣境,境內航道長51公里。常年通航載重10噸的機帆船,上溯婺源、下達都陽湖。舊時,樂安河是德興、婺源兩縣的主要運輸通道。銅埠、香屯為縣內水運物資的集散點。樂安河屬灘河,縣境內主要有長灘、蔣家灘、茶灘、滿天星灘和老虎灘等險灘,長期以來阻礙航運。建國後,進行了河道的疏浚工作。1958年縣人民政府對樂安河幾個主要險灘初步進行了整治疏通。1963年上半年,上饒地區航道段撥款8萬元,對蔣家灘進行了爆破,排除礁石20多立方米;對雞蛋灘、長灘實施扒沙作壩引水歸槽工程10多公里,使航運暢通。 [16] 
樂安河,以縣城為中心,上行一百零五公里抵婺源縣城,下行七十五公里抵波陽縣城.河面平均寬度三百米,航道深度五至六米,全年通航,為本縣水運幹線。經鄱陽湖可達贛江、長江各口岸。250交通郵電公路運輸興起以前,本縣及德興、婺源兩縣的大宗土特產品,如煤炭、石灰、藍靛、甘蔗、辣椒、紅糖、蘿蔔絲、燒酒、竹木、茶葉、桐油、稻米、山粉等,多經樂安河運銷;外地出產的布匹、百貨、食鹽等,也大都通過這條航道運進。 [17] 
樂安河航道,船舶自鄱陽港逆流而上,經石鎮街(45.5公里)至樂平72.5公里,河深,水勢較穩定,經過重點疏浚和常年養護,常年通航。波陽港船舶經樂平、德興至婺源77.5公里,水漲時行中小型木帆船。建國後,漸為汽車運輸所取代,航線幾乎中斷。 [18] 

樂安河碼頭

婺源縣:西關埠碼頭,位於縣城西關,建於清光緒辛卯年(1891),初建時長11米,寬5.1米,是婺源縣水運物資集散地。1950年改建,稱小港碼頭,長55米,前沿水深0.5米,設有5個泊位,靠泊能力20噸。貨場面積105平方米。年貨物吞吐量達9000多噸。 [19] 
萬年縣:石鎮街碼頭,位於石鎮街樂安河南岸,建於明洪武年間,古稱玉溪渡,是兩岸數十里村鎮的商品物資集散點。民國30年省糧食局在石鎮街設糧庫後,這裏成為主要糧食外運碼頭。碼頭長400米,原為簡易碼頭,1962年省交通廳撥款4萬元建成搬運碼頭1個、民用碼頭2個、輪船碼頭1個。1963年,當地人民政府擴建為長400米、寬12米水泥紅石結構碼頭,是萬年縣主要商品物資和江西水泥廠水泥產品外運的碼頭。 [19] 
石梓埠碼頭,位於樂安河南岸石梓埠,是樂平、德興、婺源3縣通往鷹潭的船舶中途停靠站。碼頭長200米,可泊船100多艘。1978年改建成紅石結構的階梯式碼頭。 [19] 
德興市境內的銅埠、黃柏、香屯是水路運輸物資的主要集散碼頭。
銅埠碼頭,據明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早在唐宋年間,德興建有銅場,開採銅礦。南宋乾道二年(1166),縣產銅23482斤,從樂安河運出。所需的生活用品,也經樂安河運入。來往船隻在銅埠村邊靠岸卸貨、裝船,村邊設有倉房、店鋪,銅埠成為銅場的水運碼頭,故名銅埠碼頭。後銅場停辦,碼頭遂圮。民國21年(1932)秋天,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在銅埠碼頭設立了船舶檢查局,有巡船1只,局長1人,士兵9人,主要任務是檢查來往船隻,收納税款,以補充蘇區財源。 [18] 
黃柏碼頭,黃柏自古有“德興糧倉”之稱,糧食外運量很大。明萬曆四十年·476卷+三交通郵電(1612),黃柏村邊建立了黃柏碼頭,設有黃柏漕倉。黃柏、張村、萬村等地的漕糧,集中到黃柏漕倉,裝船後順建節水至東平市的眾埠街,經樂安河航運至鄱陽湖。民國期間和解放初期,從黃柏碼頭集運的糧食和各種物資在全縣仍然佔有很大比重。60年代以後,由於建節水沿河築壩,造成航道堵塞,船筏已不能通航。 [18] 
香屯碼頭,位於離縣城9公里的樂安河西北岸香屯村邊。明萬曆四十年(1612),設有香屯漕倉,香屯、潭埠、海口、新建、佔才、日反大等地漕糧在此集運。清嘉慶年間(1796-1820),在香屯碼頭設卡,有卡官2人,巡丁水手24人,巡船1只。同治年間(1862-1874),每年新茶上市,縣衙在碼頭設卡查驗,茶商須經該卡秤箱上税後才能裝船外運。民國期間,香屯碼頭為縣內糧食和各類物資的集運點,香屯碼頭是全縣水運物資的集散地。1969年,縣航運公司建立了兩個泊位的碼頭,全長200米,倉庫400平方米,堆貨場1500平方米。據1985年底統計,全年吞吐量為9.6萬噸。近年來,淘金作業,使樂安河道嚴重堵塞,香屯碼頭吞吐量逐年下降。1990年,碼頭吞吐量僅為1.1萬噸。 [18] 
樂平洺口碼頭 樂平洺口碼頭
樂平碼頭,樂平城樂安河段,上起壩口,下至河頭鄒家,自古即有碼頭。但均為泥石結構,且不規整。自1956年起,本縣對碼頭進行徹底改建,1974年全部告竣。沿河建有大小碼頭十五座。改建後的碼頭為水泥結構,全長三百米,寬三十米,整齊平坦,大中型車輛可直接開到泊位裝卸。 [21] 
萬年港綜合碼頭 萬年港綜合碼頭
萬年港綜合碼頭,位於石鎮鎮大橋約1.7公里(萬年精細化工園區內),共4個500噸級兼顧1000噸級泊位。雜貨泊位1個,化學泊位1個,年吞吐量150萬噸。集裝箱泊位各1個,吞吐量為3萬TEU/年。設計船型為500噸級貨船兼顧1000噸級駁船。 [22] 
參考資料
  • 1.    江西省水利志編纂委員會.江西省志·水利志: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53-157
  • 2.    上饒地區志編纂委員會.上饒地區志.:方誌出版社,1997:168
  • 3.    德興縣誌編委會.德興縣誌: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95-96
  • 4.    樂平縣誌編纂委員會.樂平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0-53
  • 5.    波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波陽縣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86-87
  • 6.    上饒地區志編纂委員會.上饒地區志.:方誌出版社,1997: 737
  • 7.    上饒地區志編纂委員會.上饒地區志.:方誌出版社,1997: 739
  • 8.    波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波陽縣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317
  • 9.    波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波陽縣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318
  • 10.    波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波陽縣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320
  • 11.    上饒地區志編纂委員會.上饒地區志.:方誌出版社,1997: 746-750
  • 12.    樂平縣誌編纂委員會.樂平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80-184
  • 13.    上饒地區志編纂委員會.上饒地區志.:方誌出版社,1997: 782
  • 14.    德興縣誌編委會.德興縣誌.: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 325-329
  • 15.    上饒地區志編纂委員會.上饒地區志.:方誌出版社,1997: 851
  • 16.    德興縣誌編委會.德興縣誌.: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 467-477
  • 17.    樂平縣誌編纂委員會.樂平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0
  • 18.    波陽縣誌編纂委員會.波陽縣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429
  • 19.    上饒地區志編纂委員會.上饒地區志.:方誌出版社,1997: 872-873
  • 20.    江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西省自然地理志:方誌出版社,2003:96
  • 21.    樂平縣誌編纂委員會.樂平縣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0
  • 22.    萬年港綜合碼頭一期建成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21-02-14]
  • 23.    全國4504萬畝耕地受旱 15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  .新華社.2023-06-26
  • 24.    樂平的石拱橋——十里崗南港橋  .微信公眾號[引用日期2024-03-07]
  • 25.    吳豔開展巡林巡河活動  .樂平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4-03-07]
  • 26.    綜合查詢-塔山街道  .國家地名信息庫[引用日期2024-03-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