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鎖定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交代了寫詩的原因;頷聯直抒對故人長逝的沉痛;頸聯詩人對生與死作了冷靜的分析,得出了正確的認識;尾聯是對白居易的勸慰。全詩沉着穩練,風調自然,格律精切。 [1-2] 
作品名稱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作    者
劉禹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作品原文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1
吟君嘆逝雙絕句2,使我傷懷奏短歌。
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3
芳林新葉催陳葉4,流水前波讓後波。
萬古到今同此恨5,聞琴淚盡欲如何6 [3]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註釋譯文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詞句註釋

1.見示:給我看。傷:傷悼。微之:即元稹,卒官武昌軍節度使。敦詩:即崔羣,官終吏部尚書。晦叔:即崔玄亮,官終虢州刺史。深分:深厚的友誼。
2.雙絕句:指白居易的《微之敦詩晦叔相次長逝巋然自傷因成二絕》。其一雲:“並失鵷鸞侶,空留麋鹿身。只應嵩洛下,長作獨遊人。”其二雲:“長夜君先去,殘年我幾何?秋風滿衫袖,泉下故人多。”
3.集:文集。祭文:祭奠死者的文章。劉禹錫祭奠三人的文章已不存。
4.芳林:春暖花開時的樹林。
5.此恨:指友人相繼去世的遺恨。
6.聞琴:比喻知音。 [4]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白話譯文

吟誦起您哀悼亡友的兩首絕句,使我心中悲傷地寫成這首短歌。
我徒然驚歎世上的老朋友越來越少,只覺得文集中的祭文卻越來越多。
芳林中新葉不斷催換着舊葉,流水裏前波總是讓位給後波。
從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憾事,您即使為亡友流盡眼淚,又將如何? [5]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劉禹錫任蘇州刺史。元稹卒於大和五年(831年)七月,崔羣卒於六年(832年)八月,崔玄亮卒於七年(833年)七月。這三人既是白居易的好友,同時也是劉禹錫的好友。三人相繼去世後,白居易寫了兩首表示哀婉的絕句寄贈給劉禹錫,劉禹錫讀後很有同感,便寫下此詩作為應答。 [6]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作品鑑賞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文學賞析

首聯敍作詩緣起,扣題。“傷懷”概括作者悲痛之情;“短歌”,既是説篇幅不長,更是説歌悲,因為前人以《短歌行》名篇的,歌詞都有悲涼之感。“吟” “使”呼應,“君”“我”關連,與“傷懷奏短歌”的原因,顯示“君”“我”都為,“有深分”的逝者悲傷,而“取逝雙絕句”的過於傷感,令我悲,又令我為“君”憂(當時白居易六十二歲,多病)。這就引出下面哀悼和勸慰的兩層意思,決定了此詩勸慰之意多於哀悼之情,體現了作者的一片真情,一片苦心。
頷聯承“嘆逝”“傷懷”,直抒對故人長逝的哀痛之作。作者與白居易同年,看到呂温、柳宗元、元稹、崔羣、崔玄亮等友人,一一先作者而逝,他不忍離而又不能已於言,於是婉曲言之。“世上”句由“故人少”反襯逝者多,“空驚”表示生者對此觸目驚心而又無可奈何。“集中”句由“祭文多”側面説逝者多,“唯覺”是作祭者經歷過多而特別深切、痛苦,精神也似乎恍惚。不是與友人共享生之歡樂,而是無可奈何地看看他們相繼長逝,只能通過一篇篇的祭文向他們傾訴死之悲哀,言下沉痛之至。這種生死之恨,作為詩人,作者與白居易同樣強烈;作為哲學家,他又有自己的透闢見解。
頸聯運用兩個形象深刻的比喻,從事物發展變化的角度説明:芳林的永葆芳新,是由於新葉不斷地催落陳葉;流水的長流不腐,是由於前波不停地避讓後波。自然界總是在這種永不止息的新陳代謝中保持生機,延續不斷,人類也是如此。此聯形成警策,振起全篇,包含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寓意深遠。
尾聯由廣闊的空間推進到無限的時間,由自然推進到人類,點明勸慰主題。古往今來,這種與親人、朋友的死別之恨,是人們共同具有並無法避免的,因為人之生死,正如大自然的新陳代謝一樣。有情之人明於此,不須自傷,為哀悼亡友而流盡淚水,對於生者和逝者也沒有用處,還是自我珍重。最後以問句委婉勸慰,再次顯示了對摯友白居易的深厚情誼。
此詩飽含着對亡友的沉痛哀悼,對摯友的深情勸慰,顯示出這位文學家兼哲學家的“詩豪”對待生死、友誼的態度。全詩感情深沉而立意高遠,寫情委婉而形象鮮明,於悲涼含蓄之中見豪健開朗,正體現出劉禹錫詩的特色。 [7]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名家點評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在慶《劉禹錫集》:此詩“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兩句,最能表現劉禹錫此時的感受,也是世上高壽之士晚年時深感傷痛之處。其實這也正是人生的哀傷,即詩中所謂的“萬古到今同此恨”,古人如曹操、陸機等人莫不如此。詩中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兩句,概述自然界的不可抗拒的現象,同時也如同人類新陳代謝的規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改變的,可謂警句格言。這兩句既可做為詩人無可如何的悲傷,同時也可以看作詩人洞悉自然人生規律的豁達自慰以及慰人之語,正可表現劉禹錫做為詩豪在性格思想上的開通豁達的一面。 [8]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和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當年又中博學宏詞科,官監察御史。永貞年間,參與王叔文革新運動,被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後受裴度推薦,晚年任太子賓客。故後世稱“劉賓客”。劉禹錫詩才卓越,白居易譽其為“詩豪”。內容多反映時事和民生疾苦,詩文繼承前人優秀文學遺產,又吸取民間文學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詩》編其詩十二卷。 [9] 
參考資料
  • 1.    高志忠. 劉禹錫詩詞譯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2,237-238.
  • 2.    王洪主編. 唐詩精華分卷[M]. 北京:朝華出版社,11991,798.
  • 3.    曹寅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900頁
  • 4.    吳汝煜 李穎生.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集 劉禹錫詩文選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4-105
  • 5.    梁守中譯註. 劉禹錫詩文選譯[M]. 成都:巴蜀書社,1994,135-136.
  • 6.    趙娟,姜劍雲評註. 劉禹錫集[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71-173.
  • 7.    霍松林主編. 古代言情贈友詩詞鑑賞大觀[M].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933-934.
  • 8.    吳在慶編選. 劉禹錫集[M].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194.
  • 9.    (清)蘅塘退士編;曹敏行譯註,唐詩三百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09,第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