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

鎖定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河北省樂亭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樂亭皮影戲俗稱“樂亭影”,因樂亭古屬灤州,故歷史上曾有“灤州影”之稱。樂亭皮影戲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它有着佛教文化的烙印,其文字腳本叫“卷”,唱影“宣卷”,照本宣科演出,與僧人誦經宣卷一樣,其唱腔源於樂亭的民歌、民謠、俚曲等,有濃郁的地區語調。樂亭皮影戲的影人造型不受任何戲劇影響,主要仿照廟堂佛像,其行當齊全,適宜表現各種人物和各種劇目,其主要的行當有生、小、髯、大、淨,常演的劇目則有《白帝城託孤》《空城計》《霸王別姬》《武家坡》等。 [4]  [6] 
2011年5月23日,皮影戲(樂亭皮影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91。 [5] 
中文名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Ⅳ-91
申報地區
河北省樂亭縣
非遺類別
傳統戲劇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歷史淵源

樂亭皮影戲
樂亭皮影戲(2張)
導致樂亭皮影戲產生的主要因素是佛教活動,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北魏時統治者在北方大力提倡,樂亭境內佛教流行。樂亭皮影戲正是在佛教講經宣卷及因佛教引起的薦亡超度民俗活動基礎上衍變而生的。
魏晉後,僧侶通俗宣傳花樣增多。唐代盛行俗講,產生了講一段唱一段來宣傳佛經中神變故事的“變文”形式,還有了以圖畫配合俗講的“變相”形式。無論變文或變相都孕育了樂亭皮影戲的因素。
五代以後,隨着佛教的流傳,民間產生了薦亡超度風氣。其法是用紙剪成人像,作為死者的象徵,掛在棺材前的帷幕裏,由僧人演唱死者生前善行,加以頌揚,並宣卷講經,超度亡靈。這種形式裏,樂亭皮影戲的因素更明顯了。
金元時代,用影人配合宣卷多了起來。民間藝人學習這種形式,宣講世俗故事和講史內容,於是,樂亭皮影戲正式誕生。 [6] 
元代時期,樂亭皮影戲脱離宣卷的窠臼,成為軍營中的娛樂品。
明代初期,許多南方人移民到北方,其中一部分人到了隨着人口的遷移,南戲也就帶到了樂亭,樂亭皮影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南戲的影響,樂亭皮影戲中的生行就是受了南戲的影響後出現的。
明代中晚期,樂亭皮影戲已發展成完整的戲曲形式。
清代時期,樂亭皮影戲有了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清代乾隆年間,受北昆影響,樂亭皮影戲在唱腔上吸收崑曲的一些元素,在民間韻唱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一步,曲調更為委婉細膩。同時,其伴奏樂器增加了笛子、四根弦的胡琴。清代咸豐初年,樂亭皮影戲的伴奏樂器又增加了弦子等。清代道光年間,樂亭皮影戲藝人郭老天發明了掐嗓唱法,使樂亭皮影戲的聲腔更為豐富,同時,樂亭皮影戲影人的雕刻和操縱技藝也有了改進和提高。至此,樂亭皮影戲的音樂、表演體制大體具備。 [6] 
樂亭皮影戲 樂亭皮影戲
清代中葉到清代末期是樂亭皮影戲的全盛時期,樂亭縣境內開辦了多家影社,其影社有大、中、小之分,也有職業、業餘之分,出現了樂亭皮影戲四大班社。樂亭皮影戲藝人對皮影戲進行了革舊圖新,把樂亭皮影藝術推向更高的水平。這一時期,樂亭皮影戲流入東北、北京等地區,逐漸有了一定的名聲。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樂亭皮影戲在國家政治力的影響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在表演形式、表現內容等方面都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是,其唱腔卻未被“改造”。 [7]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樂亭皮影團被迫停止演出活動。1968年,皮影團被勒令解散,演員還鄉參加農業勞動,演出所用道具等,均被造反派以“破四舊”為由,統統付之一炬。“文化大革命”後期,樂亭皮影戲以移植紅色經典——革命樣板戲的形式得以恢復,恢復演出後,樂亭皮影戲依靠改編紅色現代劇目得以生存和發展。 [7] 
改革開放之後,樂亭皮影戲得到一定的發展,在劇目上,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共存,但以傳統劇目為主。 [7]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之後,“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禁止演出的傳統劇目得以恢復。 [7] 
20世紀80年代初,樂亭皮影戲逐漸走出中國國門。 [7] 
2013年,樂亭縣文廣新局先後組織樂亭皮影戲影團赴韓國、瑞士、西班牙等地演出,為了使劇目更符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文廣新局彙集全縣皮影人才對劇目進行了復排和創新。 [7]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文化特徵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唱詞特點

樂亭皮影戲的唱詞結構與其他戲曲不同,別具一格。其格律除了一般劇種常用的七字句、十字句外,還有五字句、三趕七、硬轍、大小金邊、贊等。這些唱詞格律用於不同的行當角色、不同的板眼唱腔。一般的規律,凡是每句字數較多的唱詞多用在、主要人物身上,反之則多用在小角色上。至於五字句則用在淨行和醜行上。大小金邊只用在醜行人物上,其他角色不能濫用。
樂亭皮影戲的唱詞通俗易懂,有廣泛的羣眾基礎。各種唱詞結構交替使用,錯落有致,生動活潑,富有節奏感。由正轍和硬轍的交替運用,詞句和韻調顯得充實豐富。 [1]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操縱方法

樂亭皮影戲 樂亭皮影戲
傳統樂亭皮影戲由兩人操縱,台內映幕左邊的為上線,右邊的為下線。支配影人動作有三根杆線,脖線為主線,左右手各一杆,稱為手杆。樂亭皮影戲影人的操縱本無固定格式,是來源於生活的。因人而異,因事而別。要根據劇情和人物當時的處境和情緒應時變化,靈活掌握。經過藝人長期實踐,樂亭皮影戲的操縱過程形成了規範的程式,其操縱要領如下:武旦出場風擺柳,升帳亮相身一扭,單腳一抬回身走,坐帳報名雙袖抖;文旦身穩臂搖雙交手,步履穩重平身走;少女步小動作穩,低頭目下瞧;花旦手掐腰,彩旦晃動走;武生舉止如山重,開打似葉飄,挺立如玉樹,走路向風掃;文生不慌不忙,舉止文雅,雙臂輕搖,動作瀟酒;老生(樂亭影叫髯,都是正面人物)走路臂一晃,腦袋點兩下,蹣跚步履遲,站立手平胯;花生(即五行)卑躬屈膝,點頭哈腰,搖頭擺腦,一步三搖;奸面(指大行人物,如董卓、曹操等)出場要衝,舉止要重(操縱都要踏響台板),整冠理須,穩中見動,一步兩搖,眼睛上瞧,仰面凸胸,抖袖挺腰;毛淨(青壯年淨行人物)上場翻身,站立有根,雙手戮動,亮相腿分。 [1]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表演道具

樂亭皮影戲傳統的影人採用七寸戳子(影人的身子),包括頭楂(影人頭像)總長約8.5寸,裝配7尺長、3.5尺寬的影幕,比例較為和諧。樂亭皮影戲影人的頭楂和戳子用插接的方法連在一起,用完後把頭楂摘下,單獨裝入影包存放。影人的面部分黑、紅、白、綠4種顏色,其中,紅表示忠貞人物,綠表示草莽和靈怪,黑表示剛毅和憨直人物,白表示俊美和姦詐人物,它們的造型是借鑑廟堂中塑像再創造的。 [1]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代表劇目

樂亭皮影戲的劇目,多取材於古代小説、歷史演義及民間説唱,也有不少是民間神話、傳説、故事,還有將戲曲改編,用皮影進行演出,其代表劇目有反映市民生活的《鍘梁武舉》《蓮花庵》等;公案戲《打鑾駕》《放糧》《審頭刺湯》《審張驢》《假金牌》等;從戲曲裏移植過來的《白帝城託孤》《空城計》《霸王別姬》《唐明皇哭妃》《程咬金》《敬德罵馬》《武家坡》《楊家將》《呼延廷搬兵》《楊文廣徵西》《樊梨花徵西》等。 [6]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着時間的推移,樂亭皮影戲業餘皮影團體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已基本消失,同時,樂亭皮影戲皮影專業劇團也在現代化的衝擊下面臨着生存危機,其演員演出不斷機會少,工資待遇水平低,許多年輕人不願學習傳承樂亭皮影戲,其傳承面臨一定的危機。 [7] 
傳承人物
梁素芝,女,漢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樂亭皮影戲),河北省樂亭縣申報。 [2] 
樂亭皮影戲傳承人梁素芝 樂亭皮影戲傳承人梁素芝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樂亭縣文化館獲得“皮影戲(樂亭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樂亭縣文化遺產傳承中心。 [11] 

皮影戲(樂亭皮影戲)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10月,樂亭皮影戲參加了由中國文化部、西班牙馬德里中國文化中心和河北省文化廳共同主辦的“中國傳統文化演藝周”展演活動,演出了《火焰山》《鶴與龜》《魔女巧梳妝》等傳統劇目。 [9] 
2015年10月31日,樂亭皮影戲參加了第二屆漫步中國·中韓文化節第二站“首爾中國日”活動,演出了取材於《西遊記》的皮影戲《火焰山》;同年12月,樂亭皮影戲參加了在印度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普爾舉辦的“河北文化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 [8] 
2017年2月,唐山市樂亭縣舉辦了“鄉音唱鄉情”——樂亭皮影專場演出活動,表演了《五鋒會》《白蛇傳》等經典唱段、新編歷史廉政劇目《榆錢謠》選段以及《孟宗哭竹》《火焰山》等新創小摺子戲。 [10] 
榮譽表彰
2015年4月,樂亭皮影戲劇目《火焰山》在“全國皮影展演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絕技絕藝評獎”活動中獲得金獎;同年8月13日,樂亭皮影戲劇目《悟空降妖》在金獅獎·第四屆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中獲得“金獅獎”;同年12月2日,樂亭皮影戲《火焰山》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