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槐子丸

鎖定
槐子丸,學名牛蒡。菊科牛蒡屬植物。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質直根,長達15釐米,徑可達2釐米,有分枝支根。生於山坡、山谷、林緣、林中、灌木叢中、河邊潮濕地、村莊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由於瘦果和根入藥,各國各地亦有普遍栽培。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來治療肝虛風邪所致目偏視。
別    名
槐子丸 鼠粘草等
中文學名
牛蒡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牛蒡屬
分佈區域
各國各地有普遍栽培

槐子丸形態特徵

槐子丸 槐子丸
槐子丸 [1]  ,牛蒡,又名:鼠粘草(《別錄》),夜叉頭(《救荒本草》),蒡翁菜、便牽牛(《綱目》),餓死囊中草(《醫林纂要》),象耳朵、老母豬耳朵、疙瘩菜,老鼠愁、鼠見愁。
二年生草本,高1~1.5米,上部多分枝。
根生葉叢生,莖生葉互生;葉大,有長葉柄,表面有縱溝;葉片廣卵形或心臟形,下部的葉長40~50釐米,寬30~40釐米,在莖上部的葉逐漸變小,先端鈍圓而具一小尖頭,基部心臟形,邊緣稍帶波狀或呈齒牙狀,上面深綠色,光滑,下面密生灰白色短絨毛。
頭狀花序叢生,着生於枝端,排列成傘房狀,直徑2~4釐米;花梗長3~7釐米,表面有淺溝,密生細柔毛;總苞球形,由多數覆瓦狀排列之苞片組成,苞片披釗彬或線形,基部密接,先端延長而成針狀,末端鈎曲,着生多數簡狀兩性花;花冠先端5淺裂,裂片呈狹長三角形,下部連合成筒狀;雄蕊5,生在花冠筒內上部,與裂片互生,花絲分離,花葯連合成筒,圍繞在花柱四周;子房橢圓形,下位,1室,頂端圓盤狀,盤上着生分離的白色冠毛,花柱細長,柱頭2分叉。
瘦果略呈彎曲之長倒卵形,灰褐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槐子丸分佈範圍

分佈全國各地。主產河北,吉林、遼寧、浙江、黑龍江等地。
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陝西等地亦產。
一般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牛蒡根),莖葉(牛蒡莖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槐子丸主要價值

採集
8~9月果實成熟時,分批採集。
曬乾,打出果實,除去雜質,再曬至全乾。
生用或炒黃用。
藥材:瘦果呈長扁卵形,長約6毫米,中部直徑約3毫米。
外皮灰褐色,有數條微突起的縱紋,中間一條較明顯,全體有稀疏的斑點,又似緻密的網紋.一端略窄,微彎曲,頂上有一淺色小點;另一端鈍圓,稍寬,有一小凹窩。
縱面稍隆起,邊緣光圓而厚。
外皮較堅硬,破開後種仁兩瓣,灰白色,富有油性。
無臭,味微苦。
以粒大、飽滿、外皮灰褐色者佳。
以東北產量較大,浙江所產品質較優。
製作方法
牛蒡子:揀去雜質,篩去泥屑。
炒牛蒡子:取淨牛蒡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黃色並略有香氣,取出,放涼。《雷公炮炙論》:凡使惡實,採之淨揀:勿令有雜子,然後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後焙乾,別搗如粉用。
化學成分
含牛蒡甙、牛蒡酚A、B、脂肪油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