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縣大佛石窟

鎖定
榮縣大佛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榮縣旭陽鎮桂林街社區大佛路1號大佛崖,坐南面北。鑿刻於唐代末年,分佈面積640平方米。 [2-3] 
榮縣大佛石窟,位於榮縣東郊宋家衝村真如巖。石窟寺大佛寺佔地2.3萬平方米。有摩崖造像龕窟多處,主像為釋迦如來大佛,故名大佛寺。
榮縣大佛石窟,初名開化寺大佛殿,宋代稱真如觀,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重建,寺依山勢而建,高踞山腰。榮縣大佛石窟,以彌勒殿、如來殿為中軸,左右有方丈室、藏經樓、達摩殿、法門等。石窟寺內刻有達摩像,並多歷代名人題刻詩碑。
中文名
榮縣大佛石窟
地理位置
四川省自貢市榮縣東郊宋家衝村
佔地面積
23000 m²
榮譽稱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真如巖

榮縣大佛石窟歷史沿革

榮縣大佛石窟 榮縣大佛石窟
邑人趙熙編《榮縣誌》載稱,榮縣大佛系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僧人淳德募修,元祐七年(1092)成。但究竟何時所刻目前尚無定論。
大佛所在的廟宇,唐代名開化寺,後稱大佛禪寺。宋代重修後規模很大,寺門抵今溪岸。
明末清初寺廟 毀於兵火,清嘉慶年間重建。以後時有修繕和擴建,因受地形限制,寺廟只能依山就勢;縮退山門,以大佛為中心向左右兩邊展開,主要由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達摩殿、羅漢堂、藏經樓、方丈室、禪房等殿堂組成。山下遠望撣林;古剎錯落有致。

榮縣大佛石窟文物保護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四川省
榮縣大佛石窟 VI-856

榮縣大佛石窟地理位置

大佛寺坐落在四川省榮縣城郊大佛山(亦稱真如巖)山麓,山高海拔414米。半山之上,有一尊巍峨的石刻如來坐佛佛像,世稱榮縣大佛。

榮縣大佛石窟建築佈局

榮縣大佛石窟,佛身通高36.67米,頭長8.76米,肩寬12.67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是世界第一大釋迦牟尼佛(現世佛),第二大石刻大佛,僅次於樂山彌勒大佛(未來佛)。1980年7月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據清乾隆黃大本編《榮縣誌》裁:“大佛山在城東一里,唐人刻大佛,與山齊,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 “ [1]  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橫豎,久沒於荒煙蔓草之中。”
2006年5月25日,榮縣大佛石窟作為唐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榮縣大佛石窟鑿刻於大佛崖上,窟高40米、寬16米、深14米,龕為敞口石龕,龕楣呈圓弧形。龕內鑿釋迦牟尼坐像1尊,通高36.67米,佛像頭與山巔齊平,氣勢雄偉,是世界第二大石刻佛像和世界第一大釋迦牟尼石刻佛像。大佛依山鑿成,頭與山巔齊平,氣勢雄偉,雕刻精美,造型莊嚴圓滿,形神俱備。歷經千年,至今保存完整,是我國石刻遺存之藝術瑰寶。 [2] 

榮縣大佛石窟興盛時期

清末民初,寺內香火極為旺盛,鄰近州縣的善男信女,或上朝峨眉山,或下朝寶頂,必經榮縣朝大佛。解放前後,年久失修,寺廟有所損毀。“文革“結束後,國家撥專款全面維修寺廟,廣植樹木。
現在,全寺佔地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全系古建築或仿古建築。山上山下綠樹成蔭,悠久的人文景觀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形成川南地區頗富吸引力的風景名勝古蹟之地。

榮縣大佛石窟旅遊意義

寺廟的山門在山麓西北,門前l對石獅,威武雄壯。進山門,拾級而上。第一殿為重檐歇山式殿宇。殿內塑大肚彌勒,正稱布袋和尚,俗稱大肚羅漢、笑羅漢。寺內所供奉的大都為諸佛菩薩和舶來人物,只有這尊羅漢卻是地道的中國人。而且榮縣的笑羅漢全川有名,因塑得眉彎嘴翹,十分可笑,來看的人無不發笑,笑聲通過羅漢的口腔產生共鳴,人們也彷彿聽到羅漢發生“咯咯咯”的笑聲。
榮縣大佛石窟
榮縣大佛石窟(2張)
現有這尊笑羅漢為後來補塑,和以前相比雖有不同。但有榮縣籍著名書法家柳倩曆書名聯相伴,也或可補其不足。聯雲:開口便笑笑古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客。
重檐殿宇之上是大雄寶殿.殿內供奉的即為依山石刻的榮縣大佛,兩邊是泥塑的地藏和觀音。大雄寶殿原為單檐四層架殿式建築,昔日人們只能“遠看大佛頭。近看大佛腳“。現為四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築,全稱大佛護身樓,簡稱大佛樓。登大佛樓,既可層層觀賞大佛雄姿, 又可左經蓮台;右轉嘯台。
拾級頂上,宜達頭頂佛光閣,舉目眺望,遠山近水,榮城風貌。盡收眼底。榮縣大佛寺自清代復興後,屬撣宗之一的臨濟宗,故又稱大佛撣寺。凡撣宗寺廟必供奉達摩祖師。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知縣宮監桂捐資在大佛西面的崖壁上鎊刻“達摩渡江圖”。達摩,印度南方僧人,南劉宋末年從海道來廣州,被梁武帝遇到首都建業(南京),傳播禪宗佛教,是中國佛教禪宗的開創人,世稱達摩祖師。
榮縣“達摩渡江圖”取材於達摩和梁武帝話不投機後,遂渡江至篙山少林寺這段故事。主像達摩高 4.9米,近乎圓雕。達靡有用荷禪杖,上掛蒲團和草鞋,左手提佛珠,佛珠粒粒可數。祖師肥頭圓臉。面肌突起,兩目圓睜。炯炯有神,胸腹敞露,肋骨橫呈,顯得勇武有力。身後魚翻浪滾,僧衣隨風捲起,腳踏蘆葦,掉頭仍身站立在洶湧波濤之中,頗有“誰謂河廣,一葦航之”之風韻。

榮縣大佛石窟文化典故

大佛崖的半山腰,有古蹟曰“嘯台”。相傳黃帝之子玄囂打獵時在此小憩。是為“囂台”。
又傳魏晉名士 孫登來榮,登台長嘯,其聲悠揚,有如鳳凰之音;故北宋《榮州圖經》稱此為“孫登嘯台”。 嘯台崖壁還有唐宋摩崖造像,西方極樂世界,十八羅漢,其中“羅漢羣龕”引入注目龕高3.4米,寬4.6米,深0.46米,內刻六尊羅漢,其中三尊頭部已毀。六劈羅漢中間浮雕一株桃樹,枝上懸一仙桃。
靠仙桃的羅漢,一尊雙手交叉乎放在胸前,悠閒自在:另一尊面朝仙桃,似無動於衷。造像表現了他們超脱凡塵,不為利祿所動的神態。這種佈局的雕刻為全國罕見,有一定研究價值,已為《中國美術全集四川石窟雕塑》收集。“嘯台總一郡之勝”。唐宋時在此建有棟字軒檻,北宋建“一勝亭”,供人憑臨懷古。若登台極目,東可望巍巍大佛,西可俯幽深龍洞。

榮縣大佛石窟遊覽指南

唐宋以來,這裏就是人們樂於遊覽之地。歷史上的樓台亭閣,棟宇軒檻早毀。1982年,根據古籍記載,揣摩宋代“一勝亭”舊址,在嘯台一側重建“一勝亭”,供人歇足眺望,憑弔古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