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廣潤

鎖定
榮廣潤,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2006年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兼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莎士比亞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翻譯家協會理事,上海話劇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中文名
榮廣潤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上海戲劇學院
職    稱
教授

榮廣潤生平

榮廣潤 榮廣潤
1980年代中期曾留學於英國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學院,1990年代中期在美國紐約進行中西戲劇比較研究,故榮廣潤能説一口流利的倫敦腔英語,這有利於他參加國際交流。曾受邀於美國長灘加州州立大學、新加坡電視機構授課。
1963年榮廣潤考入上戲戲劇文學系,1968年畢業留校工作做了教師,之後走上管理崗位,1988年任副院長,1996年起成為上戲第8任院長。

榮廣潤辦學成就

42年間,除了留學和赴海外進行學術交流,人生軌跡主要都集中在上海戲劇學院。榮廣潤笑言:算起來,我的三分之二多的人生是在上戲度過的。
榮廣潤説,“我們學校很強調要培養最高水平的人才,因為國家給我們的任務是培養國家隊。” 榮院長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教學崗位,目前還在帶5個博士生、3個碩士生,他還是一些院校的兼職教授。 “最不喜歡這種學生,純粹把讀書作為一種謀取利益的手段,同時又不願意花艱苦的勞動來獲得利益。”榮院長説話觀點分明。 作為教育家,榮廣潤秉持一個理念:要實現藝術的理想,首先你得對藝術有一個認真的態度,對藝術有一種真正的投入,第二就是一種認真刻苦學習的態度。這兩個是學習藝術的前提。
榮廣潤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1984年,他到英國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學院與戲劇系留學一年半。其後又多次出訪進行學術交流。1990年赴前蘇聯列寧格勒戲劇學院、莫斯科戲劇學院學術訪問;1993年在美國長灘加州州立大學戲劇系講學2個月;1994年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林肯藝術中心進行中西戲劇比較研究近半年;數次被香港學術評審局聘為評委……他的眼光和理念是國際化的。他認為,只有不斷與國際上最先進的藝術水平進行交流,才能讓上海戲劇學院真正走向國際。在榮廣潤主持下,上戲確實在國際化方面領先國內藝術類高校。
“國際小劇場戲劇節”——被譽為國際戲劇盛會,自1998年,上戲每3年舉辦一次,至今已辦了三次。“國際戲劇表演教學交流項目”——從1999年到現在,連續6年,上戲都被邀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這個交流活動,上戲與俄羅斯聖彼得堡戲劇學院、英國皇家戲劇學院共同被評為三家示範學校。這樣高規格的交流在國內首屈一指。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1986年舉辦的第一屆,在國內外產生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雙語教學及合作演出”——在校的學生有多次出國演出經歷。有《1421年》劇組赴澳大利亞演出。
謀求新的規劃與發展,榮院長的目光投射到了學院外。目前正在大力拓展的戲劇大道、創意學院、虛擬空間實驗項目等是學院新一輪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靈魂。榮廣潤認為,“從藝術角度來講,上海的西南角向來是上海市裏麪人們認為的高雅的地方,文化氣氛和文化資源方面的歷史積澱和傳統比較好。而我們學校也希望不僅僅在校內辦學,希望更多和社會接近。我們的許多作品包括學生的畢業演出,都會對外公演。如果把這些資源整合一下,我希望形成一個制度,讓人們覺得,如果要欣賞話劇,就要到西南角來。” 2004年,上戲率先倡議:整合周邊資源,成立戲劇大道演出聯盟。這一提議立即得到了多家單位的積極響應,上戲聯同4家兄弟單位成立演出聯盟,要聯手打造上海的“戲劇大道”,使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團、名校都能在“戲劇大道”上展示風采。“這個地方的話劇團體很集中。我們學校的對面是兒童劇院,旁邊還有話劇中心,自然就形成了一個話劇為主的片區。” 上海市政府將華山路戲劇大道列入上海文化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華山路戲劇大道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記得幾次戲劇節,平日頗為寧靜的華山路上的熱鬧景象,已成為滬上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

榮廣潤著作譯作

有《當代戲劇論稿》,《當代世界名家劇作》、《地球村中的戲劇互動》。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戲劇學科主編,以及《世界文學金庫·戲劇卷》、《上海50年文學創作叢書話劇卷》、《外國戲劇名著選讀》(合作)等書主編。曾主筆由英國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The World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Theatre的中國戲劇專章,多篇論文在德國、加拿大、日本的學術雜誌發表。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莎士比亞學會副會長.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香港學術評審局藝術學科評審委員。曾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論文獎。近年來寫有《戲劇情境論》、《論現代戲劇的立體複合結構》等論文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