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榮巷古鎮

鎖定
榮巷古鎮是位於無錫榮巷歷史街區的人文景觀,明代初年。佔地面積8.22公頃。
中文名
榮巷古鎮
地理位置
無錫榮巷歷史街區
佔地面積
8.22 公頃
景點類型
人文景觀
始    於
明代初年

目錄

榮巷古鎮建設

金德年題字 金德年題字
無錫榮巷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已初步完成,榮巷將建設四大區域:無錫近代工商業發展歷史展示區、榮氏家族史展示區、民居民俗旅遊區和高品味居住區。由清華大學書法協會會長、北京清美瓏琥藝術館副館長、著名書法家金德年教授題寫的《榮巷古鎮》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榮巷位於無錫市西郊,保護範圍西到榮德生故居,東到榮子青舊宅,南到晴雨操場,北到榮叔良舊宅(不含榮叔良舊宅),這裏歷史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密集,面積約8.22公頃。本次規劃範圍為梁清路以北、梁溪路以南、張巷以西、楊巷以東的面積13.20公頃區域。

榮巷古鎮文化

榮巷古鎮 榮巷古鎮
榮巷的歷史價值十分特殊和重要。明正德始年,榮氏始遷於此,隨時代的變遷與榮巷經濟的不斷髮展,逐漸形成如今的榮巷。清末至民國,由於榮氏家庭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給榮巷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從而留下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烙印和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築羣。建在榮巷公益小學內的晴雨操場十分罕見。榮巷至今還有一條長約380米的老街,100多組近現代建築羣,幾百個建築單體。全國古鎮保護著名專家阮儀三在實地考察後説,榮巷建築形式之多,品種之全,內容之豐富,在江蘇省內十分少見,十分珍貴。 [1] 
根據規劃,將建設榮巷老街商業帶,以榮瑞馨花廳為中心,佈置文化娛樂用地,恢復榮巷東浜和西浜水體,利用榮巷中學的西片水池與榮巷碼頭前水系連通,形成環流。在碼頭以南,靠梁青路佈置大面積公共綠地,保護區建築高度以兩層為主,少量三層,商業等公共建築不超過三層,建築風格為粉牆黛瓦,佈局以合院式、天井式為主,新建居住建築以聯排式和獨立式為主。路網為原有街巷格局為主, 沿恢復後的東浜和西浜水體邊開通道路,增加地段路網密度。

榮巷古鎮榮巷歷史

明代初年,榮氏始祖榮清遷來無錫,定居於梁溪河下游北岸,督率子孫闢草荒、築河壩、建家宅,逐漸使之成為田地平疇,屋舍儼然,阡陌交通,有糧田、魚池、桑竹等的安身立命之所,初步建立了上榮、中榮、下榮三個自然村落。
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梁溪榮氏始建榮氏宗祠,修了第一部宗譜,這表明家族人口已經有了很大的增加。隨着外出經商者日漸增多,賺錢歸來建房者自然也就愈來愈多。這樣,3個自然村落就逐漸聯成一片,榮巷的名稱也由此而來,並在本邑西鄉小有名氣。
進入清代盛世後,榮氏家族的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已有人遠出荊湘經商致富,且“富甲一鄉”,參與一鄉的事務,並開始向外拓展。至清道光以後,榮氏家族的經濟生活主要以耕、織、漁、航、商等為生業。1860-1863年由於太平軍與清軍作戰,戰火焚燬了大半個榮巷,人口遂鋭減了一半以上。榮氏家族中的人員因避戰亂而出奔上海等地,從而開始從事棉花、鐵、錢莊、海運等商業活動,以此致富並帶動了榮巷地方經濟的發展,榮巷的自然經濟逐漸被商品經濟所取代。男勞動力外出開拓經商,婦女在家飼農桑。同時也從大半個廢墟上重建了家園,有了華屋和樓房,形式上從實用型逐步向裝飾型轉化。
1900年前後,榮氏家族已有一些人成為洋行買辦,從而西方文化開始滲入榮巷。榮廣大花號是當時全國四大花號之一,它在日本還設有出莊(出口辦事處)。以榮宗錦、榮宗銓兄弟為代表的一些榮氏族人興辦和發展了民族工商業,同時還相應發展了教育事業及其它相關服務性行業,開拓了開原路,建立了電燈公司、圖書館、郵局等。小小的榮巷街已形成了近百家店鋪,成了方圓幾十裏的一個商業中心,以此帶動了各類建築如雨後春筍般的拔地而起。
民國初年(1912),榮巷正式建鎮,屬無錫縣第四區;民國17年(1928)榮巷歸屬開原鄉。
1978年榮巷鎮併入河埒公社(後改河埒鄉、河埒鎮),城鎮户口歸屬榮巷街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