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榕江書院

鎖定
榕城書院創建於清乾隆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743年12月7日),由知縣張燻購買貢生許之翰的別墅地9.5畝及房屋18間,經改建而成。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縣劉業勤在院後空埕建奎光樓,有上下廳房14間及兩旁房屋6間,改稱榕江書院。
榕江書院始稱榕城書院,址在榕城城西魁元坊,北瀕榕江北河,即今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北環城路中段,現為揭陽市市屬重點中學揭陽第一中學
中文名
榕江書院
地理位置
廣東省揭陽市
始    稱
榕城書院
現    為
揭陽第一中學
歷史沿革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買書院相鄰民房擴建院舍,增闢射圃,創立武院部,於是榕江書院有文武兩部。全院佔地面積1058方丈,共花白銀1.3萬兩,建有房舍155間,膳廳廚房1座,方池榭亭多處。有“奎樓攬勝”、“蓬島聽泉”、“曙院書聲”、“芳庭挹翠”、“嘉樹庭雲”、“榭亭竹韻”、“方池鱗躍”、“曲沼荷香”八景。當時分設“生童”和“附課”二級(即秀才預科及生童預科),每年考取肄業生童百十人,附課生200餘人。學制無定,考上庠生方為畢業。故生徒中有十幾歲的青年,也有五六十歲老人。
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榕江書院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稱榕江學堂,分設榕江高等小學堂及榕江師範。高等小學學制八年,前六年讀基礎科目,後兩年讀專修科目。課程有國文、修養、社會、自然、史地、化學、幾何、三角、代數及軍事等。招收青年學生,畢業後可考大學堂(高等學校)。民國3年(1914年)秋,改為揭陽榕江中學,並呈教育部備案。學制四年,每年秋季招收豐順、普寧潮陽、惠來等縣新生100名左右,為嶺東最高學府之一。民國14年(1925年)改稱揭陽縣立中學,至民國19年(1930年)建成中山紀念堂、東西兩銘、教室樓、辦公樓,將原奎光樓改建為藏書樓,並改稱揭陽縣立第一中學。1949年揭陽解放,是年11月5日,揭陽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揭陽第一中學,縣長楊世瑞兼任校長。
從榕江書院沿至揭陽一中,特別從晚清歷民國直到解放,這座嶺東名校英才輩出。辛亥革命時,同盟會揭陽首領黃士傑任榕江師範軍事教練,率學生軍圍攻揭陽府衙,併為國民革命軍光復揭陽縣城作內應。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榕江中學學生楊石魂、林希孟即帶領同學集會遊行,搜焚日貨,又通電全國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上世紀20年代初,原籍江西省的中共黨員楊嗣震到校任英文教員,負責校刊《榕聲》出版工作,經常撰寫文章,宣傳馬列主義,傳播革命思想,並培養江明衿、許滌新等一批進步學生。1925年3月,在東征軍政治部工作的楊嗣震隨東征軍到揭,引導江明衿等3位“新學生社”代表謁見東征軍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師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40年代後期,中共揭陽第一中學支部建立。揭陽解放前兩年,先後有一批師生參加革命武裝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