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榕江大利村古建築羣

鎖定
榕江大利村古建築羣,由建於清乾隆年間的石板古道、清末民初時期建設的近10座侗族四合院,以及獨特的古晾禾穀倉、鼓樓、古水井等建築組成,體現了侗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景象,是榕江縣第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 [1-2] 
2014年,大利村上榜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3] 
2013年3月5日,榕江大利村古建築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榕江大利村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
所處時代
清末民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361-3-65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古建築羣位於榕江縣栽麻鄉境內。
始建於明代,有百年以上民居建築29棟、花橋4座、鼓樓1座、薩壇1座、石板道3條(含碑3通)、古墓葬1座、古井6眼、古糧倉12座,村寨四周古百年以上古樹128株。
民居全為木質兩層或三層結構,兩至四開間不等,三開間為多,小青瓦覆蓋,分建於小溪兩旁,錯落有致,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四周橫杆掛滿糯谷的穀倉點綴其中;風雨橋橫卧於穿寨小溪上,寨中道路四通八達,青石鋪墁;六眼古井,清泉汩汩;四周高山環繞,梯田欲接雲天,山上青巒疊障,翠竹片片,一百二十多株紅豆杉、楠木、猴梨、櫸木等古樹名木鬱郁蒼蒼。
寨周邊四條石板古道,分別通往栽麻、高硐、小利洞、八匡等地。
其中清乾隆58年(1746)的石板古道是榕江縣境內唯一的,歷史悠久的石雕石板古道,全長2.5公里,寬2米,共有528級;寨南石雕墓藏着無數秘密;薩瑪祭台、鼓樓威力獨具;侗族大歌和侗戲令人陶醉;具有鮮明的南部侗族特點和濃郁古樸的民族風情。
大利古建築羣選材靈活,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築風格,建築和環境諧調共生,體現了民族地區古代工匠對傳統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對於研究民族民間建築的發展和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充分體現了古代苗族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築思想和審美理念,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