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榆林城

鎖定
榆林城是一處景點,位於陝西省北部,明長城九鎮之一,現在榆林有公路北通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通山西,西至寧夏,南達關中,來往方便。這裏仍是陝北的交通要衝和戰略要地。大漠邊關榆林城,位於陝西省北部,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之間。古長城由西南向東北橫穿市境。長城以北為沙漠沙灘地區,以南屬丘陵溝壑區,古城東倚駝峯山,西臨榆溪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處要津。榆林始建於明正統初年,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撫餘子俊再次修築,並將鎮治由綏德移駐榆林,故此後延綏鎮亦稱“榆林鎮”。此後,榆林城經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三次較大規模的擴建,即“三拓榆陽”之後城始定形。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因城北牆被流沙積壓,遂將北城牆向南回縮,始成今日所見的榆林城。1986年國務院公佈榆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文名
榆林城
地理位置
陝西省北部 [1] 
景區地勢
地勢為東高西低,東北角向外突出
主要成就
明長城九鎮之一

目錄

榆林城歷史沿革

明長城九鎮之一,榆林鎮總兵所駐地榆林城,在長城南,距鎮北台5公里。榆林雅稱榆陽,古時即有東扼雁朔、西衞寧夏、南蔽秦隴、北接河套之説,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榆林城今為陝西省榆林地區黨政機關所在地。
榆林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最初只是綏德衞的一個屯所。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榆林衞,成化九年(1473年),巡撫都御史餘子俊再次修築榆林城。榆林鎮原來稱為延綏鎮,鎮治綏德。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餘子俊重修榆林城後,把鎮治移駐榆林,從此以後,延綏鎮才稱之為榆林鎮的。榆林城自成化九年之後,又經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三次較大規模的擴建之後,才最後定形的,地方史書稱這三次拓展修築活動為“三拓榆陽”。 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因榆林城北牆被流沙積壓,遂將北城牆向西南回縮,始成今日所見榆林的樣子。

榆林城地勢

榆林城地勢為東高西低,東北角向外突出。牆體用黃土夯築,外側包以青磚,城高三丈六尺,基寬五丈,頂寬三丈。城有五門,北為“廣榆門”,東為“振武門”,大西門為“宣威門”,小西門為“斬東門”,南門為“鎮遠門”。各城門頂上均建有兩層高城門樓,但今除南門尚存外,其它諸門及全部城樓皆毀。現南、東西座磚拱城門及甕城尚存,南門及甕城現為鎮遠飯店所佔。城南榆陣橋東山,有明萬曆年間所建的一座十三層磚塔,名“凌霄塔”。
磚砌城牆由城南門至城東南角段,外側包磚存毀各半。座於東南角城牆上的魁星樓基礎為磚砌,四面開磚券拱門洞。
東城牆外側包磚大部分尚存。此城牆北門以東基本毀掉,北門毀,現僅存甕城磚券拱門洞。由北門向西,有二百米左右的磚砌城牆保存較好。由城西北角至西門磚砌城牆基本毀掉,僅個別地方存有部分夯土牆。由西門至城西南角磚砌城牆基本完好,有的地方尚有垛口殘存,近城西南角,有近年修復的垛口。由城西南角至南門,除汽車站有一小段磚砌城牆外,已全部被拆毀。

榆林城軍事

古代的榆林不但是軍事重地,也是邊疆貿易的中心和漢族與西北少數民族文化交會和交流的地方。附近有不少與此有關的名勝古蹟。榆林城北約5公里有鎮北台,是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為了保護蒙漢交易市場而建立的。台高四層,周長130米,面積5O50平方米,是長城沿線規模最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墩台。東連長城,環繞紅山,控南北咽喉,鎖長城要口,巍峙於鄂爾多斯毛烏素沙漠之邊,儼然是一座巨大屏障。登臨台頂眺望,榆林城景,盡收眼下。
榆林城做為軍事重鎮,經歷了很多次戰火。較大的一次是明末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農民起義部將李過、劉芳亮率十萬大軍進攻榆林的戰役,這次戰役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第二次攻打榆林。第一次是在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李自成親率軍隊攻打榆林城,由於當時的三邊總督洪承疇早有防備,加之恰逢連日大雨傾盆,給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帶來了很多困難,所以起義軍未攻下榆林就撤軍了。李過、劉芳亮率大軍未至,榆林總兵就先率精兵棄城而逃。但榆林城有六位居家 的武將,他們分別出任過山海關總兵、宣府總兵、寧夏總兵等要職,他們收集到一起,決定與起義軍血戰。十二月二十一日,起義軍兵臨城下,與守軍展開激戰,戰鬥直打到二十七日 ,起義軍才由城東南攻進城裏。

榆林城旅遊

榆林城是座古城,城內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蹟名勝,其中以星明樓、凌霄塔最負盛名。星明樓座落在榆林南街上,當地稱為鼓樓,為三層木樓,其整個建築全部為木料卯結而成,樑架精巧,結構合理。星明樓底層分列四個磚石台基,每個台上排列七根粗壯的松柏木柱,支撐着高樓的全部重量。樓頂無一根橫樑,三層樓閣皆為斗拱逐層互相疊接,樓體四面飛檐外翹,宏偉壯麗。
榆林城原有鼓樓兩座。第一座為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撫餘子俊擴建榆林城時所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擴建榆林城後,由於城向南展擴,原有的鼓樓便顯得偏北了,所以新建了一座鼓樓,稱為新樓。今天所見的星明樓為清光緒年間重修。據縣誌載,樓上原掛有一塊金字大橫匾,上書“無上高真”四字。
榆林古屬雍州,號稱“小北京”城中遍佈四合院民居,鎮北台下有號稱“塞上蓬萊”的紅石峽,城南有“龍穴藏珍”的黑龍潭,榆林現存青雲寺、懸空寺、金岡寺、梅花樓、萬佛樓、普慧泉等名勝古蹟。
榆林塞就在現今的陝西省榆林。戰國時期,北方邊塞之地多植榆為圍柵。秦統一中國,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後,在這裏栽植很多榆樹,榆林塞之名大概由此而來。以地處榆溪(今清水河)之畔,亦稱榆溪塞,成為秦北邊一戍守地。隋時以此地為中心築起長城,遂成為隋長城的要塞。
明永樂初,為防止蒙古勢力侵擾,在此置寨,正統年間建堡,成化七年(1471)再置衞,同時延綏巡撫都御史徐子俊徵發民工在隋長城基礎上修築榆林邊牆(即長城)千餘里,以增強這裏的防務。次年,在榆林堡北擴建新城,稱北城,舊堡稱南城。榆林城已具相當規模。九年,長城九邊之一的延綏鎮(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治所徒遷至榆林城。從此,榆林成為明代邊防重地。後來,榆林城又經擴建。由於戰火,榆林古城牆今多已不復存,僅可見遺蹟。現在的榆林城是後來建的新城。
離鎮北台西不遠,沿清水河岸有名勝紅石峽,由紅砂岩構成,故名。兩側巖壁勢如刀削,高10餘米.鑿石為窟,共44窟。據碑石記載,此處曾是宋元間一所名剎,叫紅山寺,系由西夏二國王的陵墓建成。隨着歷史的變遷,今人稱之紅石峽。石壁上有許多古人題字題詞。幾百年來,紅石峽曾名冠邊塞,不少達官文人來到榆林,必先到這裏吟詩作賦,偶有佳句麗章,便把它鐫刻在石崖上。現為眾人喜愛的遊覽勝地。
榆林城東6公里處又有一座開鑿在山丘峭壁上的萬佛寺石窟,窟中存上千尊浮雕石像和優美的壁畫,至今年代無考,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無定河邊還有十一世紀西夏王朝開鑿的懸空寺,寺廟懸在半山腰間,渾然無成,險峻秀美,具有建築藝術和考古的價值。
現在榆林有公路北通內蒙古伊盟,東通山西,西至寧夏,南達關中,來往方便。這裏仍是陝北的交通要衝和戰略要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