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楹鼓

鎖定
楹鼓,讀音為yíng gǔ,漢語詞語,古樂器。形制為用木柱從鼓中穿過,使之豎立,柱下有四足。又稱建鼓。
中文名
楹鼓
釋    義
擊奏膜鳴樂器
出    處
《禮記·明堂位》

目錄

楹鼓解釋

擊奏膜鳴樂器。大鼓橫置,兩端蒙皮,以立柱穿鼓腔,柱底設座之鼓。約始於商代。足鼓、楹鼓、懸鼓,常被稱為夏、商、週三代之鼓。即夏代稱“足鼓”,商代稱“楹鼓”,周代稱“懸鼓”。 [1] 

楹鼓出處

禮記·明堂位》:“夏后氏之足鼓;殷楹鼓;周懸鼓。”鄭玄注:“楹,謂之柱,貫中上出也。”
至隋唐,仍稱“建鼓”。《隋書·音樂志下》:“夏后氏加四足,謂之足鼓;殷人柱貫之,謂之楹鼓;周人懸之,謂之懸鼓。近代相承,植而貫之,謂之建(樹)鼓,蓋殷所作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