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

鎖定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拼音:chǔ suī sān hù,wáng qín bì chǔ)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1]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三户:少數幾户人家)指楚國就是隻剩下幾户人家,仍然能滅掉秦國。後用以表示弱小的被壓迫者戰勝強大的壓迫者的決心和勇氣。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1]  [3] 
中文名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
拼    音
chǔ suī sān hù,wáng qín bì chǔ
出    處
《史記·項羽本紀》
注音字母
ㄔㄨˇ ㄙㄨㄟˉ ㄙㄢ ㄏㄨˋ,ㄨㄤˊ ㄑㄧㄣˊ ㄅ一ˋ ㄔㄨˇ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定語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楚雖三户,亡秦必楚”。 [1]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項梁、項羽自江東渡過江淮之後,從八千江東子弟兵一下發展到六七萬人,就連劉邦也率部投奔了他們。 [2] 
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確定陳勝已死之後,為了增強起義軍內部的凝聚力,決定“召諸別將會薛計事”,這就是楚漢之爭歷史上著名的“薛城大會”。在這次大會上,七十歲的名士范增做了發言,對項梁提出了立楚後的建議:“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人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南公稱曰‘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其意是説,秦滅六國,楚人的仇恨最深,民眾至今還懷念被秦人冤死的楚懷王,因而“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的預言是有道理的。而陳勝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立楚王之後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國反秦的情緒和力量,導致其勢不能發展。接着,范增論證和提出了反秦的策略,他認為項梁渡江以來,楚地將領紛紛前來依附,就是因為項氏世代為楚將,人們以為他能復立楚國社稷。 [2] 
范增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應該順從民眾願望,扶立楚王的後裔。項梁等人毅然接受了范增的提議,於是到民間去尋找楚王的後代,結果找到了一個“民間為牧羊人”的年輕人,據説他是當年楚懷王的孫子,於是“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望也”,而且還為這個新楚懷王定了國都。 [2]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成語寓意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不僅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個信念。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常常用此二語支撐自己振興民族的信念,甚至用它作為激勵羣眾為反抗民族壓迫而鬥爭的口號。成語告訴人們,堅定信念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勝利的關鍵在於有着必勝的決心和信念。人定勝天,靠的就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堅定信念。“楚雖三户,亡秦必楚”反映了當時楚人反秦的堅定信念,而楚人的這種堅定信念,超越了時空,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 [3]  [4]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指楚國就是隻剩下幾户人家,仍然能滅掉秦國。後用以表示弱小的被壓迫者戰勝強大的壓迫者的決心和勇氣。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1]  [3] 
  • 運用示例
宋·辛棄疾《九議·其九》:“方懷王人秦時,楚人之言日:‘楚雖三户,亡秦必楚。’” [5]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五:“夫以懷王之死,楚人尚且悲情不已,有‘楚雖三户,亡秦必楚’之語,況六百年仁恩之所海漉者蔑!” [5] 
田漢《麗人行》一場:“抗戰七年了,敵人愈戰愈弱,我軍愈戰愈強,雖然失去了一些土地,但是人心始終是我們的。古人説:‘楚雖三户,亡秦必楚。’” [1] 
柳亞子《濟南慘案紀念日感賦序》:“今美帝國主義繼日而興,控制東京、漢城以及馬尼拉,聲勢洶洶;然楚雖三户,亡秦必楚,金元帝國之夢,豈久長哉!” [5]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222
  • 2.    郭志坤,陳雪良著. 成語裏的中國通史 中[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7:424-425
  • 3.    張國光著. 文史哲學新探[M]. 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2.11:170
  • 4.    王家忠著. 荊楚武術歷史與文化研究[M]. 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01:247-248
  • 5.    朱祖延主編. 引用語大辭典[M]. 武漢:武漢出版社, 2000.0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