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辭集註

(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楚辭集註》是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熹 [1] 
中文名
楚辭集註
作    者
朱熹 [1] 
出版時間
1979年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開    本
大32
裝    幀
豎排校點本
統一書號
10186-143 [1] 

楚辭集註作品簡介

《楚辭集註》八卷。附《楚辭辯證》二卷,《楚辭後語》六卷。宋朱熹(詳見《周易平義》)撰。
《楚辭集註》作於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長沙市)荊湖南路安撫使時(1193年),或者有感於趙汝愚被罷相出朝之時(1195年)。《楚辭集註》書前題署的時間為慶元五年(1199),可知成書於1199年。
《楚辭集註》一至五卷以王逸楚辭章句》為依據,定屈原作品25篇,為《離騷》類,並將《離騷》以外各篇,冠以“離騷”二字。其編次為:卷一《離騷經》,卷二《九歌》,卷三《天問》,卷四《九章》,卷五《遠遊》、《卜居》、《漁父》。卷六至卷八為《續離騷》類,並於各篇之上冠以“續離騷”三字。其編次為:卷六《九辯》,卷七《招魂》(上宋玉)、《大招》(景差),卷八《惜誓》、《吊屈原》《鵩鳥賦》(上賈誼),《哀時命》(莊忌)、《招隱士》(淮南小山)。
續離騷》類的篇章取捨與《楚辭章句》不同,因朱熹認為“《七諫》、《九懷》、《九嘆》、《九思》雖為騷體,然其詞氣平緩,意不深切,如無所疾痛而強為呻吟者”(《楚辭辯證》上目錄),故悉刪而不錄。並增補賈誼《吊屈原賦》與《鵩鳥賦》,又將揚雄的《反離騷》附錄於後。
集註》註釋體例,多以四句為一章(偶爾有六句、八句為章的),先釋詞之音義,再釋章之大意。每篇題下有小序,屬題解,對作者、題意、寫作背景、作意等加以簡明闡述。多取《楚辭章句》説法,又頗發揮己見。仿《毛詩》體例,於某些章下,以賦、比、興手法加以詮釋。
《楚辭辯證》分上、下卷。上卷《離騷》、《九歌》,下卷《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列專條考證舊説得失。《楚辭後語》系據晁補之《續離騷》、《變離騷》補定而成。錄自荀況至呂大臨五十二篇作品。此為未完成稿,只有前十七篇有解題、註釋,後三十五篇只有解題而無註釋。錄擬騷之作,意在説明《楚辭》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朱熹註釋《楚辭》,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南宋時期,宋金民族矛盾尖鋭,在宋統治集團內部存在主戰、主和兩派,朱熹屬主戰派,他借注《楚辭》發揮這一觀點。極力頌揚屈原忠君愛國之心與高尚品質,以寄託自己的愛國之情;同時斥責揚雄失節,臣侍王莽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反離騷》)乃《離騷》之讒賊矣”(《反離騷》解題)。此實為對投降派及混在主戰派陣營中的投機者的間接批判。
《集註》是在汲取王逸《楚辭章句》與洪興祖《楚辭補註》的成果基礎上撰寫的,既肯定了《章句》與《補註》在訓詁方面的成就,也指出其在釋義上的不足。
其學術價值在於:
一、對王、洪的誤解加以辯證。如關於《九章》,王逸説:“《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於江南之野,思君念國,憂心罔極,故復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辭章句·九章》解題)。洪無異説。朱熹對王逸的某些望文生義之説,加以糾正:“《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國,隨事感觸,輒形於聲。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也”(《楚辭集註·九章》解題)。從《九章》各篇詩的內容看,朱的説法頗符合實際,並廣為後人認同。
二、另立新説。如《招魂》,朱熹認為不但可招死人之魂,也可招生人之魂。“後世招魂之禮,有不專為死人者,如杜子美《彭衙行》雲: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蓋當時關、陝間風俗。道路勞苦之餘,則皆為此禮,以祓除而慰安之也。”(《楚辭辯證·招魂》)。此説不失為創見。
三、探求作者言外之意,闡發微詞奧義。如釋《離騷》“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雲:“言與世已不同矣,則但可屈心而抑志,雖或見尤於人,亦當一切隱忍而不與之校。雖所遭者或有恥辱,亦當以理解遣,若攘卻之而不受於懷”。因此,《集註》為繼《章句》、《補註》之後影響較大的一部《楚辭》注本,受到學者們的普遍重視,並且流傳極為廣泛。但此書亦有一定缺點。朱熹從其理學觀點出發,認為此書可“增夫三綱五典之重”(序);對錶現手法極為豐富的《楚辭》,僅用賦、比、興加以概括,未免迂腐;亦有望文生義之病,如將《懷沙》解為懷抱沙石自沉的意思;有的注也欠準確,這些都是應當拋棄的。

楚辭集註主要版本

《楚辭集註》曾先刊行,今存者有宋嘉定六年(1213年)章貢郡齋刊本含《楚辭辯證》,《反離騷》附後,北京圖書館藏。
楚辭集註   宋端平刻本 楚辭集註 宋端平刻本
《楚辭後語》是朱熹死後,由其子朱在於嘉定十年(1217年)刻印,此本今已失傳。
宋端平三年(1235年)朱熹之孫朱鑑才將三書合刊,在《楚辭集註》中刪去復見於《楚辭後語》中的《反離騷》,在《楚辭後語》中刪去了復見於《楚辭集註》中的《吊屈原賦》、《鵩賦》(即《鵩鳥賦》)。此本附有鄒應龍、朱在、朱鑑的三篇跋文,為今存最早、最完整的《楚辭》刊本,北京圖書館藏。
1953年人民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尚有宋、元、明、清、民國各期刻本30餘種。
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豎排校點本。

楚辭集註作者介紹

合著者:(宋朝)朱熹

楚辭集註作品目錄

原楚辭集註目錄
楚辭卷第一 集註
楚辭卷第二 集註
天問圖
楚辭卷第三 集註
楚辭卷第四 集註
遠遊圖
楚辭卷第五 集註
楚辭卷第六 集註
招魂圖
大招圖
楚辭卷第七 集註
楚辭卷第八 集註
附錄
七諫
史記·屈原列傳
離騷經第一 釋文無經字 卷一
離騷九歌第二 一本此篇以便上皆有傅字 卷二
離騷天問第三 卷三
離騷九章第四 卷四
離騷速遊第五 卷五
離騷卜居第六
離騷漁父第七
以上《離騷》,凡七題二十五篇,皆屈原作,今定為五卷。
續離騷九辯第八 宋玉·晁補之本此篇以下乃有傅字 卷六
續離騷招魂第九 卷七
續離騷大招第十 景差

楚辭集註四庫提要

《楚辭集註》·八卷、《辨證》·二卷、《後語》·六卷(內府藏本),宋朱子撰。以後漢王逸《章句》及洪興祖《補註》二書詳於訓詁,未得意旨。乃隱括舊編,定為此本。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為《離騷》,宋玉以下十六篇為《續離騷》。
隨文詮釋,每章各系以興、比、賦字,如《毛詩》傳例。其訂正舊注之謬誤者,別為《辨證》二卷附焉,自為之序。又刊定晁補之《續楚辭》、《變離騷》二書,錄荀卿至呂大臨凡五十二篇,為《楚辭後語》,亦自為之序。《楚辭》舊本有東方朔《七諫》、王褒《九懷》、劉向《九嘆》、王逸《九思》,晁本刪《九思》一篇。是編並削《七諫》載,有《古文楚辭釋文》一卷,其篇第首《離騷》,次《九辨》、《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隱士》、《招魂》、《九懷》、《七諫》、《九嘆》、《哀時命》、《惜誓》、《大招》、《九思》,迥與今本不同。
興祖據逸《九章》注中,稱皆解於《九辨》中,知古本《九辨》在前,《九章》在後。振孫又引朱子之言,據天聖十年陳説之序,謂舊本篇第混並,乃考其人之先後,重定其篇第,知今本為説之所改。則自宋以來,已非逸之舊本。又黃伯思《東觀餘論》謂逸注《楚辭》,序皆在後,如《法言》舊本之例,不知何人移於《九懷》、《九嘆》三篇,益以賈誼二賦。陳振孫《書錄解題》謂以“《七諫》以下,詞意平緩,意不深切,如無病而呻吟者也”。晁氏《續離騷》凡二十卷,《變楚辭》亦二十卷。《後語》刪為六卷,去取特嚴。而揚雄《反騷》為《舊錄》所不取者,乃反收入。
《自序》謂:“欲因《反騷》而著蘇氏、洪氏之貶詞,以明天下之大戒也。”周密《齊東野語》記紹熙內禪事曰:“趙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然則是書大旨在以靈均放逐寓宗臣之貶,以宋玉《招魂》抒故舊之悲耳?固不必於箋釋音葉之間,規規爭其得失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