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莊王伐陳

鎖定
選自《呂氏春秋》(呂不韋編寫)
楚莊王欲伐,使人視之。使者曰:“陳不可伐也。”莊王曰:“何故?”對曰:“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寧國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國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疲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莊王聽之,遂取陳焉。
中文名
楚莊王伐陳
時    代
春秋
編    寫
呂不韋
選    自
呂氏春秋

楚莊王伐陳翻譯

楚莊王想要去討伐陳國,派人到陳國偵察。使者(回來以後)説:“陳國不能夠討伐。”楚莊王説:“什麼緣故呢?”(使者)回答説:“(陳國)城牆築得高,護城河挖得深,積蓄的財糧很多呀。”寧國説:“陳國可以討伐。陳國是個小國家,卻財糧積蓄很多,(這)是(因為)賦税沉重,那麼老百姓一定會怨恨君主!城牆築得高,護城河挖得深,那麼老百姓力氣用到衰竭了。派軍隊去討伐它,陳國是可以攻下的。”楚莊王採納了寧國的建議,於是攻下了陳國。

楚莊王伐陳字詞翻譯

:討伐 ,攻打。
使:派遣,讓。
:偵察。
:國名。
:緣故,原因。
城郭:城牆。城:內城,郭:外城。
洫(xu第四聲):護城河。
溝洫:壕溝。
寧國:人名。楚國大臣。
:通“疲”,疲憊。又,《論積貯疏》:“......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聽從。
上:統治者,即陳國國君。
:於是,就。
賦斂:賦税。
夫(fú):語氣詞,用於句首,表示發端。

楚莊王伐陳閲讀導航

作者運用“目不見睫”的歷史傳説比喻詮釋了一個哲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先有自知之明,然後才有知人之智,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一個為無數事實證明了的真理。

楚莊王伐陳啓發感悟

1.同一種現象,“使者”和“寧國”卻做出了不同的判斷。這啓發我們:看問題要全面、辯證,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2.百姓安定是治國之本。
陳可伐的原因:
寧國從“城郭高,溝壑深,畜積多”的現象,看到了陳國賦斂沉重、欺壓百姓的本質,從而得出了“陳可伐”的原因
荊莊王伐陳中使者和寧國的意見為什麼會相反?
回答:因為使者只是看到了陳國看似強大的外表,而寧國則看到了陳國腐敗必亡的實質。

楚莊王伐陳特殊句式

夫陳,小國也。
陳可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