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滅庸之戰

鎖定
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莊王率軍在秦、巴兩國軍隊協助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的作戰。 [1] 
名    稱
楚滅庸之戰 [1] 
地    點
湖北省境內 [1] 
相關人物
周匡王 [1] 
點    評
楚軍因勢利導,佯敗驕敵 [1] 
涉及國家
楚,秦,巴,庸國(今湖北竹山) [1] 
發生時間
公元前611年

目錄

楚滅庸之戰起因

楚滅庸之戰 楚滅庸之戰
楚莊王於周頃王六年(公元前613)繼位後,數年間專注於積蓄力量、鞏固統治地位,無暇外顧。周匡王二年秋,楚國發生嚴重饑荒。戎人乘機先後侵擾其西南部之阜山(今湖北房縣南)、大林(今湖北荊門西北)及東南陽丘、訾枝(今湖北鍾祥境)四地;庸君統率附近地區蠻族各部叛楚;麇(今陝西白河東南)君亦聯合附近地區濮族各部,集結兵力於選(今湖北枝江境內),伺機攻楚。面對內憂外患,楚莊王採納司馬蒍賈的建議,放棄遷都計劃,決心先機制敵,以瓦解反楚集團,並首先選擇距楚較近,實力較強的甫國作為重點打擊目標。 [1] 

楚滅庸之戰過程

楚軍出師半月,濮族各部即懾於楚軍之威,各自散歸。楚軍進至句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為避免與庸軍對峙僵持,以求一舉破庸,乃將主力留駐原地待機,命大夫廬戢黎率一部兵力直趨庸都,執行佯攻的任務。廬戢黎軍與庸軍遭遇於庸方城(今竹山東),被庸軍擊敗。楚將子揚窗深恐不能抵禦兵力眾多的庸軍、建議與主力合而後進。大夫師叔(即潘盭)反對過早使用主力,堅持示弱驕敵的既定之策,以實現“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左傳·文公十六年》)的目的。楚先遣軍仍與庸軍周旋、先後七次遭遇,均佯敗而退。庸軍錯誤判斷楚軍已無力進攻、“不足與戰”,遂掉以輕心、不加防備。楚莊王得知庸軍志驕備懈、即率主力進至臨品(今丹江口市東南)、與先遣軍會合。此時,秦、巴兩國出兵助楚、羣蠻亦與楚結盟。楚莊王自率少量兵力扼制臨品,命子越、子貝二大夫各率一部分別自大溪、仞(均在今十堰東南)向庸都進發,乘其不備而攻之,大敗庸軍,滅庸。 [1] 

楚滅庸之戰點評

楚滅庸之戰,楚軍因勢利導,佯敗驕敵,以驕兵之計攻敵不備,俟其麻痹再行攻擊。楚攻滅在江、漢流域的勁敵,消除了北進爭霸的後顧之憂。鞏固了其在江漢流域地區的統治地位,為其爭霸中原創造了必要條件。此戰,成為中國軍事史上分進合擊的早期戰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