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康王

鎖定
楚康王(?―公元前545年),羋姓,熊氏,名昭 [11] 一作招 [2] 楚莊王之孫,楚共王之長子;楚靈王楚初王楚平王之長兄。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5年在位)。
楚共王三十一年(前560年)秋,楚共王去世,楚康王即位。 [2]  在位之初,正值晉國稱霸中原,楚康王遂在北境採取守勢。楚共王三十一年(前560年)至次年,先後與吳國爆發庸浦之戰、棠之戰。楚康王二年(前558年),在湛阪之戰中不敵侵楚晉軍。楚康王五年(前555年),楚康王擔心“國人謂不穀主社稷而不出師,死不從禮”,應子孔之請出兵攻打鄭國,開始北上爭霸。楚康王七年(前553年)起,安定陳國蔡國,交好齊國,改善了楚國的外交處境。楚康王九年(前551年),誅殺令尹子南,加強了君權。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授命蒍掩改革軍賦,富國強兵。同年,滅亡舒鳩,力克吳國,楚師在巢之役中射殺吳王諸樊,取得了楚吳交戰史上的重大勝利。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兩次攻打鄭國,均取得完勝。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在向戌調解下,楚、晉兩國與其他八國在宋國參加弭兵之會,訂立了罷戰息兵的盟約,楚康王從此與晉平公平分霸權。 [29]  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楚康王去世,其子熊員即位,是為楚郟敖 [9]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頗有建樹。量入修賦,使徵税合理公平,改進了楚國的軍賦制度;弭兵之會,與諸侯交好,消除了楚國北面的威脅。在楚康王的治理下,楚國國勢日強,重回霸主的寶座。 [77] 
概述圖來源: [88] 
別    名
楚康王
熊招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為郢 [80] 
逝世日期
公元前 545年
主要成就
改革官制,量入修賦
滅亡舒鳩,力挫東吳
四伐鄭國,北上求霸
向戎弭兵,晉楚並霸
本    名
熊昭
在位時間
前560年—前545年
諡    號

楚康王人物生平

楚康王繼承王位

熊昭 [11]  一作熊招 [2]  ,是楚共王之子。楚共王沒有嫡子,但有五個寵愛的庶子,按長幼依次為公子昭(楚康王)、公子圍(楚靈王)、公子比(字子幹,楚初王)、公子黑肱(字子皙)和公子棄疾(楚平王)。楚共王難以決斷立誰為太子,就用玉璧測試諸子的命格,結果不止一個公子碰到了玉璧,還是確定不了太子的人選。 [12]  相傳屈建對此議論道:“太子之位就好比街上的兔子,如果不盡快確定歸屬,就會引發公子的爭鬥,乃至楚國的動亂。”楚共王聽説後,就立愛子中最年長的熊昭為太子。 [13] 
楚共王三十一年(前560年)秋,楚共王去世。 [1]  他臨終前,因自責失去霸業的緣故,曾要求給自己諡“靈”或者“厲”。但令尹子囊(公子貞)的堅持下,眾人給楚共王上了“共”的諡號。 [14]  熊昭繼位,是為楚康王。 [2] 

楚康王晉霸陰影

楚康王即位伊始,正值晉悼公霸業的鼎盛時期。受晉國“聯吳制楚”戰略的影響,楚國面臨着晉、吳兩面夾擊,形勢頗為不利。
抵禦吳國
楚共王三十一年(前560年)秋,楚共王剛去世,吳國趁楚國大喪之機,派兵攻打楚國。楚國將領養由基做前鋒拒敵,子庚(公子午)率軍跟隨。養由基説:“吳國乘我國有喪事,認為我們不會出兵,必然輕視我們而不存戒備之心。您設置三處伏兵來等我,我去引誘他們。”子庚聽從養由基的建議。吳、楚兩軍在庸浦作戰,楚軍大敗吳軍,俘虜吳軍將領公子黨。 [3]  冬,子囊聽從石毚之言,釋放了鄭國行人良霄,以向鄭國示好。 [15] 
楚康王元年(前559年)春,晉、齊、鄭、宋等十三國與吳國會盟,來為吳國謀劃攻打楚國。 [16]  吳國向晉國報告了自己前一年被楚國擊敗的情況,範匄(士匄)數落他們不應該乘喪而伐。晉國又以莒國與楚國來往為由,逮捕了莒國的公子務婁。 [17]  夏,晉國率諸侯聯軍伐秦,來報復早先秦國助楚爭鄭的櫟之役,結果戰敗,是為遷延之役 [18] 
秋,楚康王由於庸浦之戰的緣故,派子囊在棠地出兵攻打吳國。吳軍不出戰,楚軍於是返回。子囊殿後,認為吳國無能因而不加警戒。吳軍從皋舟的險道上攔腰截擊楚軍,楚軍不能彼此救應,吳軍打敗他們,俘虜楚國的公子宜谷。 [4] 
子囊從吳國回來後就去世了。臨終前,他擔憂吳國的威脅,對子庚留下遺言説:“一定要給郢都修築城牆。” [19]  當時,楚國輕視守備都城,更傾向於三代以來外部作戰的防禦思想:“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所以當諸夏開始築城的時候,楚國郢都還是沒有城牆、只有籬笆。遺憾的是,子囊的遺言依然沒有引起楚人的重視。直到四十年後(前519年),囊瓦才給郢都修築城牆,再過了十三年就被吳國攻破了郢都。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20] 
湛阪之戰
楚康王二年(前558年),楚康王任命子庚為令尹,公子罷戎為右尹,蒍子馮大司馬,公子橐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屈到莫敖子南(公子追舒)為箴尹屈蕩為連尹,養由基為宮廄尹,以此安定國內百姓。 [5]  其中,宮廄尹是首見於文獻記載。 [29]  這一職官的設置,有利於楚國軍事管理的展開。
楚康王三年(前557年)三月,晉、齊、鄭、宋等十一國會盟。 [21]  晉國以邾、莒與楚國通使往來為由,逮捕了邾宣公和莒犁比公。 [22]  同月,許靈公請求向晉國方向遷都,這是因為打算叛楚投晉的緣故。諸侯允許許國遷移,許國的大夫不同意,就沒有遷成。六月,晉國就帶諸侯聯軍進攻許國,並由荀偃欒黶帶兵進攻楚國,來報復在宋國揚梁的那一次戰役。楚國的公子格帶兵,和晉軍在湛阪作戰。楚軍大敗,是為湛阪之戰。晉軍就侵襲楚國方城之外的地區,再次進攻許國然後回國。 [23] 
爭鄭失利
楚康王五年(前555年),鄭國的子孔想要除掉大夫們,便準備背叛晉國然後請來楚國軍隊來除掉他們。於是派人告訴子庚,子庚不答應。楚康王聽説此事後,便派楊豚尹宜告訴子庚説:“國內的人們認為我主持國政而不出兵,死後就不能用規定的禮儀安葬祭祀。我即位後,到現在五年,軍隊不出動,人們恐怕認為我只顧自己安逸而忘了先君的霸業。大夫考慮一下,該怎麼辦?”子庚嘆氣説:“君王恐怕認為午是貪圖安逸吧!我這樣做是為了有利於國家啊。”接見使者,叩頭然後回答:“諸侯正和晉國和睦,下臣請求試探一下。如果可行,君王就跟着來。如果不行,收兵而退回去,可以沒有損害,君王也不會受到羞辱。” 子庚率領軍隊在汾地頒發武器。當時子蟜、良霄、子張、鄭簡公正隨晉軍進攻齊國平陰之戰 [87]  ,子孔、子展、子西留守。子展、子西兩個人知道子孔的策略,就加強守備入城堅守。子孔不敢和楚軍會合。 [6] 
楚軍進攻鄭國,駐紮在魚陵。右翼部隊在上棘築城,徒步渡過潁水,駐紮在旃然水邊。蒍子馮、公子格率領精鋭部隊攻打費滑、胥靡、獻於、雍梁,向右繞過梅山,入侵鄭國東北部,到達蟲牢然後回去。子庚進攻純門,在城下住了兩晚然後回去。回程時,軍隊渡過魚齒山下的滍水,遇到大雨,楚軍士兵大多被凍傷,服雜役的人幾乎死光。 [7] 
楚康王六年(前554年),子孔因為上一年引楚軍入鄭,被鄭人誅殺。與他交好的子革(鄭然丹)、子良出奔楚國避難,子革做了楚國右尹。 [24] 

楚康王定邦睦齊

定蔡結齊
當初,楚國役使蔡國沒有一定的常規。幾十年前,蔡文侯曾想要侍奉晉國。可是他又害怕楚國,沒有能夠辦到就去世了。楚康王七年(前553年)時,公子燮就以此為藉口,要求繼承先君的遺志,歸服晉國,以有利於蔡國。蔡景侯和楚國有表親關係 [74]  ,民眾也反對背叛楚國。於是公子燮被殺,蔡國留在了楚國陣營。公子履是公子燮的同母兄弟,在此事過後就逃亡到楚國。 [25] 
陳國的慶虎、慶寅輕慢蔑視國君,想要謀求專政,擔心公子黃妨礙,就使出了借刀殺人之計,向楚國控訴説:“公子黃和蔡國司馬一起策劃順服晉國。”楚國人因而討伐,公子黃逃亡到楚國,當面向楚康王辯解。
楚康王八年(前552年)夏,子庚去世。楚康王任命蒍子馮擔任令尹。蒍子馮與申叔豫商議,申叔豫認為楚王年輕,而且寵臣很多,國事難辦。於是蒍子馮就裝病推辭不幹,楚康王便改派子南擔任令尹。 [8] 
同年秋,晉國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欒盈之亂。欒盈被範匄誣陷而流亡到楚國。範匄召開會盟,不準各國接納欒盈。欒氏的黨羽知起、中行喜、州綽、邢蒯逃亡到齊國。 [26] 
楚康王九年(前551年)秋,因親族在齊,欒盈從楚國去齊國。一説楚康王是特意送他去聯結齊國抗晉的。 [28]  齊莊公果然禁不住擾亂晉國內政的誘惑,接納了欒盈。冬,晉國又一次召開會盟重申不得接納欒盈的禁令,齊莊公不聽。 [27] 
鞏固王權
楚康王在積極改善國際形勢的同時,也致力於在國內鞏固王權。
楚康王九年(前551年)冬,觀起受到令尹子南的寵信,沒有增加俸祿,而有能駕幾十輛車子的馬匹。楚人擔心這種情況,楚康王打算誅戮他們。子南的兒子棄疾做楚康王的御士,楚康王每次見到他,一定哭泣。棄疾説:“君王三次向下臣哭泣了,謹敢請問是誰的罪過?”楚康王説:“令尹的不善,這是你所知道的。國家打算誅戮他,你還是住着不逃走嗎?”棄疾回答説:“父親被誅戮兒子住着不逃走,君王哪裏還能加以任用?泄露命令而加重刑罰,下臣也不會這麼做的。”楚康王就把子南殺死在朝廷上,把觀起車裂,並把屍體在國內四方示眾。子南的家臣請棄疾想辦法把子南的屍體從朝堂上搬出來,説:“君臣之間有規定的禮儀,只有公孫您才能向大王請求了。”過了三天,棄疾請求收屍。楚康王答應了。安葬完畢後,他的手下人説:“出走嗎?”棄疾説:“我參與殺我父親的預謀,出走,有什麼地方可以去?”手下人説:“那麼還是做君王的臣下嗎?”棄疾説:“丟掉父親事奉仇人,我不能忍受這麼做。”於是棄疾就自縊而亡。 [30] 
楚康王再次派蒍子馮做令尹,並任公子齮做司馬,屈建做莫敖。受到蒍子馮寵信的有八個人,都沒有俸祿而馬匹很多。過了些日子,蒍子馮上朝,和申叔豫説話,申叔豫不應答而退走。蒍子馮跟着他走,申叔豫走進人羣中。又跟着他走,申叔豫就回家了。蒍子馮退朝,拜訪申叔豫,説:“您在朝廷上三次不理我,我害怕,不敢不來見您。我有過錯,您不妨告訴我,為什麼嫌棄我呢?”申叔豫回答説:“我害怕的是不能免於罪,哪裏敢告訴您?”蒍子馮説:“什麼緣故?”申叔豫回答説:“從前觀起受子南的寵信,子南有了罪過,觀起被車裂,為什麼不害怕?”蒍子馮自己駕着車子回去,車子都不能走在正道上。到家,對那八個人説:“我進見申叔,這個人就是所謂能使死者復生,使白骨長肉的人啊。能夠了解我像這個人一樣的就可以留下,否則請就此罷休。”辭退了這八個人,楚康王才對他放心。 [31] 
定陳助齊
楚康王十年(前550年)春,陳哀公到楚國來,公子黃在楚國對二慶提出控訴。楚康王召見二慶,二慶讓慶樂前往,楚國人殺了慶樂。慶氏帶陳國背叛楚國。夏季,屈建帶兵跟從陳哀公包圍陳國。陳國人築城,夾板掉下來,慶氏就殺死了築城人。築城的人互相傳令,各自殺死他們的工頭,於是乘機殺死了慶虎、慶寅。楚國人把公子黃送回陳國。 [32] 
這時,晉平公將要把女兒嫁給吳國,齊莊公致送媵妾,趁機把欒盈等人送到欒氏從前的封地曲沃。四月,欒盈率族兵起事攻進了晉國的都城絳,但隨後戰敗,逃回曲沃,在秋季城破被殺。期間,齊莊公配合欒盈的行動,伐衞並順道伐晉,一度取勝。 [33] 
楚康王十一年(前549年)夏,楚康王出動水軍攻打吳國,由於沒有設立賞罰分明的軍法,無功而返。 [34] 
而齊莊公對攻打晉國以後又害怕,打算會見楚康王。楚康王派薳啓彊去到齊國聘問,同時請問會見的日期。秋季,齊莊公聽説晉國打算出兵,就派遣陳無宇跟隨薳啓彊去到楚國,説明將有戰事而不能會見,同時請求楚國出兵支援。晉國在夷儀召見十一國諸侯 [36]  ,準備攻打齊國,由於洪災沒能發動進攻。 [35]  冬,楚康王率楚、蔡、陳、許四國聯軍進攻鄭國 [38]  ,來救援齊國。聯軍進攻東門,駐紮在棘澤。晉國帶諸侯回軍救援鄭國。晉平公派遣張骼、輔躒向楚軍致師。兩國沒有大戰就各自回去了。楚康王從棘澤回來,派薳啓彊護送陳無宇回齊國。 [37]  同季,陳國人再次討伐慶氏的親族,針宜咎逃亡到楚國。 [39] 
至此,經過多年努力,楚康王西結秦、東聯齊、內定屬國,成功在外交上打破了晉國的封鎖。

楚康王力挫東吳

滅亡舒鳩
楚康王十一年(前549年)冬,吳國為楚國“舟師之役”的緣故,召見舒鳩人,舒鳩人背叛楚國。楚康王在荒浦駐兵,派沈尹壽和師祁犁責備他們。舒鳩國君恭敬地迎接這兩個人,告訴他們沒有這回事。同時請求接受盟約。這兩個人回見楚康王覆命,楚康王想要進攻舒鳩。蒍子馮勸阻説,現在舒鳩願意歸順楚國,攻打他們師出無名,不如等他們反叛的時候再出兵。楚康王於是就退兵回去。 [40] 
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夏,齊莊公因為和崔杼的妻子通姦,被崔杼弒殺;年幼的齊景公即位。 [42]  晉國隨即攻打齊國,來報復朝歌之役。齊國大臣害怕,以已經誅殺了齊莊公為由,向晉國表達歸順之意。晉國接受了。這一意外事件,使得晉齊重歸於好,而楚國也就失去了齊國這個盟友。 [41] 
秋,蒍子馮去世,屈建接任令尹,屈蕩做莫敖。舒鳩終於背叛了楚國。屈建率兵進攻舒鳩,到達離城,吳國人救援舒鳩。屈建急忙讓右翼部隊先出動,子強、息桓、子捷、子駢、子盂率領左翼部隊向後撤退。吳國人處在左右兩軍之間七天。子強説:“時間久了將會疲弱,疲弱就會被俘,不如趕快打仗。我請求帶領家兵去引誘他們,你們選擇精兵,擺開陣勢等待我。我得勝就前進,我敗逃就看情況辦,這樣就可以免於被俘。不這樣,一定被吳國俘虜。”眾人聽從了他的話。五個人帶領他們的家兵先攻吳軍,吳軍敗逃,登山而遠望,看到楚軍沒有後繼,就再次追趕,迫近楚軍。楚軍精兵就和家兵會合作戰,吳軍大敗。楚軍乘機就包圍了舒鳩,舒鳩潰散。八月,楚國滅亡了舒鳩。 [43] 
蒍掩庀賦
蒍子馮之子蒍掩做司馬,屈建讓他治理軍賦,檢查盔甲武器。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十月,蒍掩就丈量土地收入,以此確定每片土田上應徵軍賦的數額。他測量的九種土地是:山林、藪澤(湖泊沼澤)、京陵(丘陵)、淳滷(鹽鹼地),疆潦(剛硬易潦之地)、偃豬(瀦水之地)、原防(堤防間碎地)、險皋(下濕之地)、衍沃(平原)。這樣的劃分比《周禮》規定的更細,是為了適應長江流域特殊的地理狀況。蒍掩統計每類土地上單位面積的平均出產額,從而確定每類土地的賦率;又測量每片土田上這九類土地的面積,換算為統一單位後進行登記造冊。這便是“量入”。然後,按各土田的面積與賦率,規定該片土田上納税人應當交納作軍賦的糧食和其他物品的數量;最後將賦税的實物單位摺合成車、馬、兵、甲等軍備單位,來計量預計能收得的軍賦。這便是“修賦”。通過量入修賦,楚國完善了軍賦徵收體系。 [81]  完成以後,蒍掩把它交付給屈建。 [44] 
巢邑克吳
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十二月,吳王諸樊進攻楚國,為報復舟師之役。吳軍進攻巢地的城門。巢牛臣説:“吳王勇敢而輕率,如果我們打開城門,他將會親自帶頭進門。我乘機射他,一定能射死。這個國君死了,邊境上或可以稍為安定一些。”人們聽從了他的意見。吳王進入城門,牛臣躲在短牆後用箭射殺了他。楚軍大獲全勝。 [45]  戰事告一段落後,楚康王因四月前滅亡舒鳩的功績賞賜屈建。屈建推辭説:“這是先大夫蒍子馮的功勞。”楚康王就把賞賜給了蒍掩。 [46] 
巢之役,是楚吳交戰史上楚國的極大勝利。這時楚勢似稍強盛,但在鄭國在當年夏季攻打楚國的附庸陳國,迫使陳國投降,並向晉國獻捷,楚國竟不能救。這年冬至次年春,楚國的盟國秦國與晉國議和,兩次會見,楚國也沒有干預。 [47-48]  儘管陳、秦尚未到叛楚從晉的程度,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時楚國的精力已經被楚吳戰場所牽制,對北方的經營和掌控便不如從前了。 [28] 

楚康王北伐鄭國

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春,楚康王與秦人聯兵侵襲吳國,到達雩婁,聽到吳國有了防備而退回,就乘機入侵鄭國。五月,到達城麇。鄭國的皇頡在城麇戍守,出城,和楚軍作戰,戰敗。穿封戌俘虜了皇頡,公子圍和他爭功,要伯州犁主持公正。伯州犁使用上下其手的辦法,暗示公子圍地位尊貴,誘導皇頡謊稱自己是被公子圍俘虜。穿封戌發怒,抽出戈追趕公子圍,沒有追上。楚軍帶着皇頡回去。 [49] 
在此戰中,楚軍還俘虜了印堇父,把他送給了秦國。鄭國請求用財幣贖回印堇父,秦國礙於和楚國的交情沒有答應;鄭國人轉而採用子產的建議,拜謝秦國幫助鄭國免受楚國侵襲。秦國也想爭鄭,就順勢應承了鄭人的話,送回了印堇父。 [50] 
秋,楚國使者去晉國聘問,路過宋國。宋國太子痤與他有故,宴請了他,卻被伊戾説成勾結楚國作亂。宋平公因此逼死了太子痤,改立公子佐(宋元公)為太子。 [51] 
許靈公迫於鄭國欺壓,到楚國請求楚康王進攻鄭國,説:“不發兵,我就不回去了。”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八月,許靈公死在楚國。楚康王説:“不攻打鄭國,怎麼能求得諸侯?”十月,楚康王攻打鄭國,鄭國人準備抵禦。適逢當時向戌已經在做晉楚弭兵的前期工作,子產就説:“晉國將要和楚國講和,諸侯將要和睦,楚康王因此冒昧來這一趟。不如讓他稱心回去,就容易講和了。”子展高興了,就不抵禦楚軍。十二月初五日,楚軍進入南里,拆毀城牆。從樂氏渡過洧水,進攻師之梁的城門。放下內城的閘門,俘虜了九個不能進城的鄭國人。楚國人渡過汜水回國,然後安葬許靈公。 [54] 

楚康王楚晉並霸

弭兵先聲
早在楚共王十二年(前579年),宋國華元便舉行了第一次弭兵之會 [55]  然而不久晉、楚便相繼撕毀和約,中原又陷入了戰火之中。三十二年後,也即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秋,中原又出現了弭兵的呼聲,由宋國向戌為中間人,調解晉楚兩國的關係。 [53]  這次弭兵的出現,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小國方面:晉楚爭霸交兵,往往要求小國調發兵馬、參與戰爭,並提供大國軍旅的過境費用。 [57]  並且,大國的爭霸戰爭往往在小國領土上展開,使得百姓流離失所。小國飽受戰爭之苦,不堪重負,有着最為迫切的停戰需求。因此,兩次弭兵之會都是由小國率先提出的。 [58] 
  • 晉國方面:晉國早在晉景、厲公時期,卿族火併、弒君現象便時有發生。到了晉平公時期,又發生了欒氏之亂,晉國僅剩範、中行、知、趙、魏、韓六卿,政出多門、公室日卑,內部矛盾日益尖鋭。因此,晉平公與六卿不願在爭霸上花費過多精力,這就給弭兵創造了條件。 [28] 
  • 楚國方面:軍事上,楚國先是於湛阪之戰中被晉國擊敗,接着又深陷吳楚戰場的泥潭,兩面作戰,時感力不從心。外交上,楚國也不佔優勢:以參加弭兵之會的魯、宋、衞、鄭、陳、蔡、許、曹八國為例,會前只有陳、蔡、許三小國是從楚的,而魯、宋、衞、鄭四個中等國家及曹國都從屬於晉國。因此,晉楚弭兵、平分霸權,能給楚國帶來極大收益。 [28] 
  • 齊國、秦國方面:這時的齊、秦兩國與晉、楚貌合神離,雖欲挑戰晉楚霸權但實力尚不允許,因此也同意弭兵。
綜合以上原因,向戌憑藉自己和趙武、屈建的友誼,訪問晉、楚,請求弭兵的時候,兩國都答應了。隨後向戌又訪問齊、秦,齊、秦見勢也答應了。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春,四國通告小國,在宋國舉行會見。 [56] 
弭兵之會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夏,各國在宋國開弭兵大會,晉、楚、齊、鄭、宋、魯、衞、陳、蔡、許、曹、邾、滕十三國參加。 [59]  屈建請向戍轉告晉國,請求晉、楚兩國的從國互相朝見。趙武説:“晉、楚、齊、秦是勢均力敵的國家,晉國不能隨意使喚齊國,正和楚國不能使喚秦國一樣;楚君若能叫秦君到敝國來,我們也當竭力請齊君到楚國去。”屈建得到回報,轉告楚康王。楚康王道:“只捨去齊、秦兩國,其他各國請合在一起,共屬晉、楚。”兩國先照這個提議統一了盟書的措辭。 [60]  諸國的代表都到了會,各國軍隊用籬笆做牆作為分界,晉國和楚國各自駐紮在兩頭。 [61] 
七月辛巳那天,將要在宋國西門外舉行結盟儀式。屈建讓楚人事先在禮服裏穿了戰甲,趙武擔心這件事,叔向寬慰他不必擔憂。 [62]  而齊、魯認為邾、滕只是附庸國家,剝奪了他們參加盟誓的資格。 [63]  諸侯結盟時,晉國和楚國爭執歃血盟誓的先後。晉人説:“晉國本來是諸侯的盟主,從來沒有在晉國之前歃血的。”楚人説:“您説晉國和楚國的地位相等,如果晉國總是在前面,這就是楚國比晉國弱。而且晉國和楚國交換着主持諸侯的結盟已經很久了。難道專門由晉國主持?”叔向勸趙武退讓,於是就讓楚國先歃血。 [64] 
七月壬午日,宋公宴享晉、楚的大夫,尊趙武為首席賓客;又與諸侯的大夫盟於蒙門之外。席間,屈建向趙武詢問晉國故大夫士會的德行,趙武讚不絕口;屈建回去報告楚康王,楚康王聽説後也對士會讚賞有加。大會結束以後,晉、楚又互派荀盈薳罷到對方國家去蒞盟,這場弭兵運動便告成了。 [65] 
向戌弭兵的結果是晉楚平分霸權。客觀而言,在這次弭兵之會中,楚國的得大於失。在會前從屬於晉國的魯、宋、衞、鄭、曹五國,以及魯、宋的附庸邾、莒、滕、薛,在會後都要同時朝奉晉楚兩國。 [28]  儘管小國從此要交納雙份貢賦,但由於中原戰爭告一段落,諸侯的壓力還是有所減輕的。 [58] 
此次弭兵之會是春秋歷史的轉折點,是春秋史分為前後期的標誌。此後,晉、楚爭霸基本結束,楚國北面威脅基本得以解除,楚國得以全力與吳國爭戰。 [66] 

楚康王見欺去世

在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崔杼弒齊君的時候,申鮮虞逃亡到魯國。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冬季,楚人便請申鮮虞來楚國做了右尹。 [67] 
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夏,陳、蔡等八國國君遵照弭兵之會的協定去晉國朝見。秋,鄭國也要履行朝見楚國的協定,結果鄭簡公只派了遊吉一個大夫去。遊吉走到了漢水,楚康王派人請他回去,並委婉地説:“宋之盟的時候,貴國君主是親自到場的,如今卻只有大夫您來。要不您還是先回去吧,寡人將派使者詢問晉國後再告訴您。”結果遊吉惱羞成怒,指責楚康王讓鄭簡公親自來是德行有失,回國後又同子展、裨灶預言楚康王馬上就要死去。 [68] 
十一月,魯、宋、鄭、陳、許五國國君去楚國朝見。十二月,諸侯走到漢水的時候,楚康王去世了。 [69]  楚康王之子熊員繼位,是為楚郟敖 [9]  魯、宋兩國畏懼楚國而不心服,就動了打道回府的念頭。最終魯襄公還是去了楚國,宋平公則回宋了。同月,屈建也去世了。 [70] 
楚郟敖元年(前544年)正月,楚人讓魯襄公親自為楚康王的遺體贈送壽衣。贈送壽衣,是諸侯使臣所行使的禮節。楚人意在讓魯襄公以諸侯之臣自比,以此輕侮魯國。魯襄公對這感到憂慮。穆叔為魯襄公出氣,欺騙楚人説:“先掃除棺材的兇邪然後給死者贈送衣服,這就相當於朝見時陳列皮幣。”其實,掃除棺材的不祥是君臨臣喪的禮節,但由於楚人對周禮不熟悉,一時沒反應過來,就同意了穆叔的請求。於是穆叔就讓巫人用桃棒、笤帚先在棺材上掃除不祥。不久後楚人就意識到被魯人愚弄了,後悔萬分。 [71] 
四月,楚康王下葬,魯襄公和陳哀公、鄭簡公、許悼公都參加送葬,到達西門外邊,各諸侯的大夫都到了墓地。楚郟敖正式舉行即位儀式,公子圍做了令尹。公子圍素有野心,這一任命為他後來篡位成為楚靈王埋下了禍根。 [72] 

楚康王為政舉措

楚康王政治

官制改革
楚康王二年(前558年),首次出現了宮廄尹職位的記載,楚康王由此完善了馬政管理。 [5] 
打擊權臣
自楚莊王後期以來,楚國就一直由公子擔任令尹。這些公子把持朝政大權,勢力越來越大,甚至威脅了王權。為此,楚康王嚴厲懲處臣下的逾制行為,誅殺令尹子南、車裂觀起,警告了其他大臣,朝堂風氣為之一清。此後楚康王轉而提拔世族人才,先後任蒍子馮屈建為令尹,鞏固了自己的王權。 [78]  但遺憾的是,楚康王在對叔父及世族大臣嚴加防範的同時,卻對自己的弟弟們寵愛有加、疏於防備。 [79]  公子圍冒功求賞,楚康王也不加處罰。 [49]  楚康王身後,弟弟們爭相奪位,釀成內亂。

楚康王經濟

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在蒍掩主持下進行的量入修賦改革,是面向楚國全體土田、按照土地面積和土地質量、分等徵收實物軍賦的制度創舉 [81]  ,同齊國相地而衰徵”、魯國初税畝”相仿,在春秋賦税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其主要影響如下:
  • 所有制度:楚康王之世前,楚國已存在私田 [81]  量入修賦的徵收對象,包括了一般土地佔有者和私田所有者。對他們的土地登記造冊,事實上承認了一般土地上民户對土地的穩定佔有,以及小私有土地成分,對土地私有化具有推動作用。 [82] 
  • 分配製度:按照土地面積而非户口來徵收軍賦,就要求擁有較多土地的貴族比小民交納更多的軍賦;按照土地肥瘠分等徵税,則使賦税徵收更加公平合理。這兩個特徵,都有利於調節社會分配,緩和階級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77] 
  • 書社制度:在楚康王以前,楚國已有户籍制度。蒍掩“書土田”時,對各户土地進行統計,掌握了基層土地佔有情況並登記造冊。藉此,楚國完善了户籍管理,建立起了一套書社制度,從而加強了對基層的控制。 [82] 
楚康王通過量入修賦的改革,使楚國快速富強起來,增加了軍賦收入,適應了戰爭的需要。蒍掩庀賦後短短兩年,楚國便東敗強吳、北破鄭國,國勢蒸蒸日上。 [83] 

楚康王軍事

楚康王在位之初,正值晉悼公霸業的鼎盛時期。楚國受晉、吳兩面威脅,晉國甚至專門為吳國謀劃攻楚。為此,楚康王選擇了暫避晉國鋒芒的策略,五年沒有主動北伐,僅在湛阪之戰防禦晉國的進攻,其餘時間都專注於東部戰線。晉平公即位以來,晉國霸業開始中衰。楚康王五年(前555年),楚康王看準時機,以“國人謂不穀主社稷,而不出師,死不從禮”為由,應子孔之請伐鄭,雖然沒有成功實現爭鄭的戰略目的,但卻使世人看到了楚國重新爭霸的雄心。其後五年,楚康王先是剷平了陳、蔡的內患,接着便又伐鄭救齊,積極參與中原事務。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在外交形勢遇挫的情況下,先後滅亡舒鳩,取得巢之戰的大捷,打擊了吳國的囂張氣焰。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兩次伐鄭,皆獲全勝。這些戰績,為楚康王末年的楚晉並霸打下了堅實基礎。 [29] 

楚康王外交

楚康王即位伊始,楚國外交形勢非常不利,包括齊、鄭、宋、魯、衞、吳、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在內的十三個諸侯國都附從晉國,楚國陣營僅有秦、陳、蔡、許、沈、頓六國。 [16]  不僅如此,陳、蔡國內也蠢蠢欲動,不乏叛楚附晉的聲音。面對這種情況,楚康王以雷霆手腕鎮壓了陳、蔡的反楚勢力,同時巧抓欒氏之亂的歷史機遇,趁機與齊國建立了戰略同盟關係,改變了晉楚陣營的實力對比,扭轉了外交的被動局面。儘管楚齊同盟隨着齊莊公見弒化為泡影,但兩年後的向戌弭兵很快為楚國創造了新的機遇。經過宋國調解,楚晉兩國與數個諸侯國在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訂立了罷戰息兵、平分霸權的盟約。在弭兵之會後,楚康王與晉平公一起坐上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28]  楚國不僅收穫了小國貢賦在內的切實利益,還基本解除了北方中原各國對自己的軍事威脅,瓦解了晉吳軍事聯盟,從而得以全力與吳國爭勝。 [66] 

楚康王歷史評價

張正明:康王是平庸而不昏聵的國君,子庚蒍子馮屈建都是幹練而不優秀的令尹。他們大致都完成了時代賦予的使命。柄政15年,做了兩件大事:一件對內的,是抑制豪強;一件對外的,是結好諸侯。在15年中,國力持續增長,民氣未受損傷。這樣的政績,使康王和他的臣僚有理由為之自豪。 [77] 

楚康王軼事典故

迎回楚才
主詞條:楚才晉用
當初,楚國大夫伍參蔡國太師子朝友好,他的兒子伍舉聲子也互相友好。伍舉娶了王子牟的女兒。王子牟犯罪逃亡,楚康王認為是伍舉放他走的,伍舉就逃亡到鄭國,又打算逃亡到晉國去。 [52]  蔡聲子將出使晉國,在鄭國遇見了伍舉,拿出璧玉勸他進食,説:“您努力加餐飯,我倆的先人在天之靈都會幫助你,你還能事奉晉君成為諸侯的盟主。”伍舉辭謝説:“這不是我的願望。如果我的屍骨能回到楚國,那死了也是不朽的。”聲子説:“您努力加餐飯,我設法讓你回到楚國去。”伍舉下堂拜謝了三次,送給聲子四匹馬,聲子接受了。 [73] 
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秋,宋國的向戌準備調解晉國和楚國的關係。 [53]  聲子出使楚國,屈建和他談話,問道:“你們雖然和晉國有同姓之誼,但蔡君是我們楚國先君的外甥,你看晉、楚兩國誰好呢?”聲子回答説:“晉國的正卿不如楚國的令尹,但是晉國的大夫卻很賢明,他們都是當卿的人才。就像杞木、梓木和皮革一樣,都是楚國送給晉國的,雖然楚國有人才,卻是晉國在任用他們。”子木説:“難道晉國沒有公族和甥、舅之類的親戚當大夫嗎,為什麼還要送給他們人才呢?” [74] 
於是聲子一連舉出五個實例:其一是王孫啓奔晉,在城濮之戰中使晉師反敗為勝;其二是析公奔晉,在繞角之役中使晉師反敗為勝;其三是雍子奔晉,在彭城之役中使晉師反敗為勝;其四是屈巫奔晉,誘導吳人侵擾楚國,使楚師疲於奔命;其五是苗賁皇奔晉,在鄢陵之戰中使晉師大勝楚師。 [76] 
最後聲子恐嚇説:“伍舉也是這樣。他逃亡到鄭國,伸長了脖子望着南方,説:‘也許可以赦免我。’但是我們也不存希望。現在他在晉國了。晉國人將要把縣封給他,以和叔向並列。他如果要危害楚國,難道不是禍患?” [53] 
屈建聽了很發愁,説:“拿他怎麼辦好,召他能回來嗎?”聲子回答説:“逃亡的人得到一條生路,又怎麼能不回來呢。”屈建説:“假如他不回來,那怎麼辦?”聲子回答説:“伍舉不在楚國了,他將一年四季要奉命出去聘問,乘車往返於諸侯各國。如果出錢買通東陽大盜殺了他,可以嗎?不這樣,他是不會回來的。”屈建説:“不行。我作為楚國的卿,卻買通大盜到晉國去殺一個人,這是不義。您替我召回他,我加倍給他家產。” [75]  於是就向楚康王報告這件事,派椒鳴召他的父親回國,增加他的俸祿和爵位,恢復了他的職位。 [53] 

楚康王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輩
祖父
熊旅
父輩
父親
熊審
叔父
熊貞
子囊,官至令尹
熊午
子庚,官至令尹
熊追舒
子南,官至令尹
平輩
弟弟
熊圍
熊比
楚初王,字子幹
熊黑肱
公子黑肱,字子皙
熊棄疾
子輩
兒子
熊員
侄子
熊壬
楚昭王,楚平王之子
孫輩
孫子
熊慕
公子慕,楚郟敖之子,被楚靈王殺害
熊平夏
公子平夏,楚郟敖之子,被楚靈王殺害
侄孫
熊章
楚惠王,楚昭王之子
(參考資料 [10]  [29] 

楚康王人物爭議

楚康王量入修賦改革的研究,涉及到楚國社會性質,以及是否存在井田制,賦税種類、徵收對象、歷史流變等諸多疑難問題,學界眾説紛紜,在此不進行贅述。下僅對蒍掩庀賦的文本解讀爭議作一小結。
對於書土田後的“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滷,數疆潦,規偃豬,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九事,歷史上有不同釋讀。賈逵認為這是將九種土地都折算為井來計量,便於徵賦;杜預則認為書土田與下文九事是並列的,涉及改良土地、水利工程等事宜。近代竹添光宏等學者則將這九件事分為三、四種情況討論。不過,在當代,學界已逐漸達成共識。劉家和張正明劉玉堂都認為,書土田後的九事是書土田的內容,其本質就是以井或其他單位丈量這九類土地的面積,按不同的賦率對它們徵税。 [77]  [81]  [84] 
對於蒍掩庀賦的時間,一説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十月是完成的節點,另一説這個月是開始的節點。 [81] 

楚康王史料索引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10] 
春秋左傳》襄公十三年至昭公元年 [29] 
國語·楚語·蔡聲子論楚材晉用》 [76] 
清華簡系年 [85] 

楚康王藝術形象

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六回有楚康王伐吳破鄭的事蹟。 [86] 
參考資料
  • 1.    《左傳·襄公十三年》:秋,楚共王卒。
  • 2.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
  • 3.    《左傳·襄公十三年》:吳侵楚,養由基奔命,子庚以師繼之。養叔曰:“吳乘我喪,謂我不能師也,必易我而不戒。子為三覆以待我,我請誘之。”子庚從之。戰於庸浦,大敗吳師,獲公子黨。
  • 4.    《左傳·襄公十四年》:秋,楚子為庸浦之役故,子囊師於棠以伐吳,吳不出而還。子囊殿,以吳為不能而弗儆。吳人自皋舟之隘要而擊之,楚人不能相救。吳人敗之,獲楚公子宜谷。
  • 5.    《左傳·襄公十五年》:楚公子午為令尹,公子罷戎為右尹,蒍子馮為大司馬,公子櫜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屈到為莫敖,公子追舒為箴尹,屈蕩為連尹,養由基為宮廄尹,以靖國人。君子謂:“楚於是乎能官人。官人,國之急也。能官人,則民無覦心。
  • 6.    《左傳·襄公十八年》: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裏。……鄭子孔欲去諸大夫,將叛晉而起楚師以去之。使告子庚,子庚弗許。楚子聞之,使楊豚尹宜告子庚曰:“國人謂不穀主社稷,而不出師,死不從禮。不穀即位,於今五年,師徒不出,人其以不穀為自逸,而忘先君之業矣。大夫圖之!其若之何?”子庚嘆曰:“君王其謂午懷安乎!吾以利社稷也。”見使者,稽首而對曰:“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不可,收師而退,可以無害,君亦無辱。”子庚帥師治兵於汾。於是子蟜、伯有、子張從鄭伯伐齊,子孔、子展、子西守。二子知子孔之謀,完守入保。子孔不敢會楚師。
  • 7.    《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次於魚陵。右師城上棘,遂涉潁,次於旃然。蒍子馮、公子格率鋭師侵費滑、胥靡、獻於、雍梁,右回梅山,侵鄭東北,至於蟲牢而反。子庚門於純門,信於城下而還。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役徒幾盡。
  • 8.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夏,楚子庚卒,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訪於申叔豫,叔豫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遂以疾辭。方暑,闕地,下冰而牀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乃使子南為令尹。
  • 9.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康王立十五年卒,子員立,是為郟敖。
  • 10.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0]
  • 11.    《春秋·襄公二十八年》:十有一月,公如楚。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
  • 12.    《左傳·昭公十三年》:初,共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見於羣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幹、子晳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紐。鬥韋龜屬成然焉,且曰:“棄禮違命,楚其危哉。”
  • 13.    《説苑·卷三·建本》:楚恭王多寵子,而世子之位不定。屈建曰:“楚必多亂。夫一兔走於街,萬人追之;一人得之,萬人不復走。分未定,則一兔走,使萬人擾;分已定,則雖貪夫知止。今楚多寵子而嫡位無主,亂自是生矣。夫世子者,國之基也,而百姓之望也;國既無基,又使百姓失望,絕其本矣。本絕則撓亂,猶兔走也。”恭王聞之,立康王為太子,其後猶有令尹圍,公子棄疾之亂也。
  • 14.    《左傳·襄公十三年》:秋,楚共王卒。子囊謀諡。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徵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諡之‘共’。”大夫從之。
  • 15.    《左傳·襄公十三年》:(冬)鄭良霄、大宰石毚猶在楚。石毚言於子囊曰:“先王卜征五年,而歲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今楚實不競,行人何罪?止鄭一卿,以除其偪,使睦而疾楚,以固於晉,焉用之?使歸而廢其使,怨其君以疾其大夫,而相牽引也,不猶愈乎?”楚人歸之。
  • 16.    《春秋·襄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匄、齊人、宋人、衞人、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吳於向。……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衞北宮括、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 17.    《左傳·襄公十四年》:十四年春,吳告敗於晉。會於向,為吳謀楚故也。範宣子數吳之不德也,以退吳人。執莒公子務婁,以其通楚使也。
  • 18.    《左傳·襄公十四年》:夏,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以報櫟之役也。……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乃命大還。晉人謂之遷延之役。
  • 19.    《左傳·襄公十四年》:楚子囊還自伐吳,卒。將死,遺言謂子庚:“必城郢。”
  • 20.    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7
  • 21.    《春秋·襄公十六年》:三月,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湨梁。
  • 22.    《左傳·襄公十六年》:十六年春,葬晉悼公。平公即位。……會於湨梁。命歸侵田。以我故,執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齊、楚之使。”
  • 23.    《左傳·襄公十六年》:(春)許男請遷於晉。諸侯遂遷許,許大夫不可。晉人歸諸侯。鄭子蟜聞將伐許,遂相鄭伯以從諸侯之師。穆叔從公。齊子帥師會晉荀偃。書曰:“會鄭伯。”為夷故也。夏六月,次於棫林。庚寅,伐許,次於函氏。晉荀偃、欒黶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
  • 24.    《左傳·襄公十九年》:(八月)鄭子孔之為政也專。國人患之,乃討西宮之難,與純門之師。子孔當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甲辰,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書曰:“鄭殺其大夫。”專也。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士子孔,圭媯之子也。圭媯之班,亞宋子而相親也。二子孔亦相親也。僖之四年,子然卒。簡之元年,士子孔卒。司徒孔實相子革、子良之室。三室如一,故及於難。子革、子良出奔楚,子革為右尹。鄭人使子展當國,子西聽政,立子產為卿。
  • 25.    《左傳·襄公二十年》:蔡公子燮欲以蔡之晉,蔡人殺之。公子履,其母弟也,故出奔楚。陳慶虎、慶寅畏公子黃之偪,愬諸楚曰:“與蔡司馬同謀。”楚人以為討。公子黃出奔楚。初,蔡文侯欲事晉,曰:“先君與於踐土之盟,晉不可棄,且兄弟也。”畏楚,不能行而卒。楚人使蔡無常,公子燮求從先君以利蔡,不能而死。書曰:“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言不與民同欲也。“陳侯之弟黃出奔楚”,言非其罪也。公子黃將出奔,呼於國曰:“慶氏無道,求專陳國,暴蔑其君,而去其親,五年不滅,是無天也。”
  • 26.    《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秋,欒盈出奔楚。……會於商任,錮欒氏也。知起、中行喜、州綽、邢蒯出奔齊,皆欒氏之黨也。
  • 27.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秋,欒盈自楚適齊。晏平仲言於齊侯曰:“商任之會,受命於晉。今納欒氏,將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圖之。”弗聽。退告陳文子曰:“君人執信,臣人執共,忠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棄也,弗能久矣!”……冬,會於沙隨,復錮欒氏也。欒盈猶在齊,晏子曰:“禍將作矣!齊將伐晉,不可以不懼。”
  • 28.    童書業.春秋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181-192
  • 29.    左傳(春秋魯)左丘明撰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2-19]
  • 30.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楚觀起有寵於令尹子南,未益祿,而有馬數十乘。楚人患之,王將討焉。子南之子棄疾為王御士,王每見之,必泣。棄疾曰:“君三泣臣矣,敢問誰之罪也?”王曰:“令尹之不能,爾所知也。國將討焉,爾其居乎?”對曰:“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洩命重刑,臣亦不為。”王遂殺子南於朝,轘觀起於四竟。子南之臣謂棄疾,請徙子屍於朝,曰:“君臣有禮,唯二三子。”三日,棄疾請屍,王許之。既葬,其徒曰:“行乎!”曰:“吾與殺吾父,行將焉入?”曰:“然則臣王乎?”曰:“棄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縊而死。
  • 31.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復使薳子馮為令尹,公子齮為司馬,屈建為莫敖。有寵於薳子者八人,皆無祿而多馬。他日朝,與申叔豫言。弗應而退。從之,入於人中。又從之,遂歸。退朝見之,曰:“子三困我於朝,吾懼,不敢不見。吾過,子姑告我。何疾我也?”對曰:“吾不免是懼,何敢告子?”曰:“何故?”對曰:“昔觀起有寵於子南,子南得罪,觀起車裂。何故不懼?”自御而歸,不能當道。至,謂八人者曰:“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知我者,如夫子則可。不然,請止。”辭八人者,而後王安之。
  • 32.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春)陳侯如楚。公子黃愬二慶於楚,楚人召之。使慶樂往。殺之。慶氏以陳叛。夏,屈建從陳侯圍陳。陳人城,板隊而殺人。役人相命,各殺其長。遂殺慶虎、慶寅。楚人納公子黃。君子謂:“慶氏不義,不可肆也。故《書》曰:‘惟命不於常。’”
  • 33.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晉將嫁女於吳,齊侯使析歸父媵之,以藩載欒盈及其士,納諸曲沃。……四月,欒盈帥曲沃之甲,因魏獻子以晝入絳。
  • 34.    《左傳正義·襄公二十四年》:夏,楚子為舟師以伐吳,【舟師,水軍。】不為軍政,【不設賞罰之差。】無功而還。【為下吳召舒鳩起本。】
  • 35.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齊侯既伐晉而懼,將欲見楚子。楚子使薳啓彊如齊聘,且請期。齊社,蒐軍實,使客觀之。陳文子曰:“齊將有寇。吾聞之,兵不戢,必取其族。”秋,齊侯聞將有晉師,使陳無宇從薳啓彊如楚,辭,且乞師。崔杼帥師送之,遂伐莒,侵介根。會於夷儀,將以伐齊,水,不克。
  • 36.    《春秋·襄公二十四年》: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夷儀。
  • 37.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次於棘澤。諸侯還救鄭。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楚子自棘澤還,使薳啓彊帥師送陳無宇。
  • 38.    《春秋·襄公二十四年》: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伐鄭。
  • 39.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陳人復討慶氏之黨,針宜咎出奔楚。
  • 40.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吳人為楚舟師之役故,召舒鳩人,舒鳩人叛楚。楚子師於荒浦,使沈尹壽與師祁犁讓之。舒鳩子敬逆二子,而告無之,且請受盟。二子覆命,王欲伐之。薳子曰【正義:令尹薳子馮】:“不可。彼告不叛,且請受盟,而又伐之,伐無罪也。姑歸息民,以待其卒。卒而不貳,吾又何求?若猶叛我,無辭,有庸。”乃還。
  • 41.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夏)晉侯濟自泮,會於夷儀,伐齊,以報朝歌之役。齊人以莊公説,使隰鉏請成。
  • 42.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弒其君光。
  • 43.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秋)楚薳子馮卒,屈建為令尹。屈蕩為莫敖。舒鳩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離城。吳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師先,子彊、息桓、子捷、子駢、子盂帥左師以退。吳人居其間七日。子彊曰:“久將墊隘,隘乃禽也。不如速戰!請以其私卒誘之,簡師陳以待我。我克則進,奔則亦視之,乃可以免。不然,必為吳禽。”從之。五人以其私卒先擊吳師。吳師奔,登山以望,見楚師不繼,復逐之,傅諸其軍。簡師會之,吳師大敗。遂圍舒鳩,舒鳩潰。八月,楚滅舒鳩。
  • 44.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十月)楚蒍掩為司馬。子木使庀賦,數甲兵。甲午,蒍掩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辨京陵,表淳滷,數疆潦,規偃豬,町原防,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賦。賦車籍馬,賦車兵、徒兵、甲楯之數。既成,以授子木,禮也。
  • 45.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十二月,吳子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門於巢。巢牛臣曰:“吳王勇而輕,若啓之,將親門。我獲射之,必殪。是君也死,疆其少安!”從之。吳子門焉,牛臣隱於短牆以射之,卒。
  • 46.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楚子以滅舒鳩賞子木。辭曰:“先大夫蒍子之功也。”以與蒍掩。
  • 47.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夏)初,陳侯會楚子伐鄭,當陳隧者,井堙木刊。鄭人怨之。六月,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遂入之。陳侯扶其大子偃師奔墓,遇司馬桓子,曰:“載餘!”曰:“將巡城。”遇賈獲,載其母妻,下之而授公車。公曰:“舍而母!”辭曰:“不祥。”與其妻扶其母以奔墓,亦免。子展命師無入公宮,與子產親御諸門。陳侯使司馬桓子賂以宗器。陳侯免,擁社。使其眾,男女別而累,以待於朝。子展執縶而見,再拜稽首,承飲而進獻。子美入,數俘而出。祝祓社,司徒致民,司馬致節,司空致地,乃還。……會於夷儀之歲,齊人城郟。其五月,秦、晉為成。晉韓起如秦涖盟,秦伯車如晉涖盟,成而不結。
  • 48.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二十六年春,秦伯之弟針如晉修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員。
  • 49.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於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圍,弗及。楚人以皇頡歸。
  • 50.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印堇父與皇頡戍城麇,楚人囚之,以獻於秦。鄭人取貨於印氏以請之,子大叔為令正以為請。子產曰:“不獲。受楚之功而取貨於鄭,不可謂國。秦不其然。若曰: ‘拜君之勤。鄭國微君之惠,楚師其猶在敝邑之城下。’其可。”弗從,遂行。秦人不予。更幣,從子產而後獲之。
  • 51.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秋,楚客聘於晉,過宋。大子知之,請野享之。公使往,伊戾請從之。公曰:“夫不惡女乎?”對曰:“小人之事君子也,惡之不敢遠,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敢有貳心乎?縱有共其外,莫共其內。臣請往也。”遣之。至,則欿,用牲,加書徵之,而騁告公曰:“大子將為亂,既與楚客盟矣。”公曰:“為我子,又何求?”對曰:“欲速。”公使視之,則信有焉。問諸夫人與左師,則皆曰:“固聞之。”公囚大子。大子曰:“唯佐也,能免我。”召而使請,曰:“日中不來,吾知死矣。”左師聞之,聒而與之語。過期,乃縊而死。佐為大子。公徐聞其無罪也,乃亨伊戾。
  • 52.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伍舉娶於王子牟,王子牟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舉實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聲子曰:“子行也!吾必復子。”
  • 53.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及宋向戌將平晉、楚,聲子通使於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子木曰:“夫獨無族姻乎?”對曰:“雖有,而用楚材實多。……”子木曰:“是皆然矣。”聲子曰:“今又有甚於此。椒舉娶於申公子牟,子牟得戾而亡,君大夫謂椒舉: ‘女實遣之!’懼而奔鄭,引領南望曰: ‘庶幾赦餘!’亦弗圖也。今在晉矣。晉人將與之縣,以比叔向。彼若謀害楚國,豈不為患?”子木懼,言諸王,益其祿爵而復之。聲子使椒鳴逆之。
  • 54.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許靈公如楚,請伐鄭,曰:“師不興,孤不歸矣!”八月,卒於楚。楚子曰:“不伐鄭,何以求諸侯?”冬十月,楚子伐鄭。鄭人將御之,子產曰:“晉、楚將平,諸侯將和,楚王是故昧於一來。不如使逞而歸,乃易成也。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國家之利也。若何從之?”子展説,不禦寇。十二月乙酉,入南里,墮其城。涉於樂氏,門於師之梁。縣門發,獲九人焉。涉於氾而歸,而後葬許靈公。
  • 55.    《左傳·成公十二年》:(春)宋華元克合晉、楚之成。夏五月,晉士燮會楚公子罷、許偃。癸亥,盟於宋西門之外,曰:“凡晉、楚無相加戎,好惡同之,同恤菑危,備救兇患。若有害楚,則晉伐之。在晉,楚亦如之。交贄往來,道路無壅,謀其不協,而討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胙國。”鄭伯如晉聽成,會於瑣澤,成故也。
  • 56.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宋向戌善於趙文子,又善於令尹子木,欲弭諸侯之兵以為名。如晉,告趙孟。趙孟謀於諸大夫。韓宣子曰:“兵,民之殘也,財用之蠹,小國之大菑也。將或弭之,雖曰不可,必將許之。弗許,楚將許之,以召諸侯,則我失為盟主矣。”晉人許之。如楚,楚亦許之。如齊,齊人難之。陳文子曰:“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攜吾民矣!將焉用之?”齊人許之。告於秦,秦亦許之。皆告於小國,為會於宋。
  • 57.    宋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52-54
  • 58.    朱鳳祥.爭霸戰爭中的和平運動——析春秋時期宋國主持的“弭兵”之盟[J].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16-120.
  • 59.    《春秋·襄公二十七年》: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衞石惡、陳孔奐、鄭良霄、許人、曹人於宋。
  • 60.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五月甲辰,晉趙武至於宋。丙午,鄭良霄至。六月丁未朔,宋人享趙文子,叔向為介。司馬置折俎,禮也。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為多文辭。戊申,叔孫豹、齊慶封、陳須無、衞石惡至。甲寅,晉荀盈從趙武至。丙辰,邾悼公至。壬戌,楚公子黑肱先至,成言於晉。丁卯,宋向戌如陳,從子木成言於楚。戊辰,滕成公至。子木謂向戌:“請晉、楚之從,交相見也。”庚午,向戌復於趙孟。趙孟曰:“晉、楚、齊、秦,匹也。晉之不能於齊,猶楚之不能於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於敝邑,寡君敢不固請於齊。”壬申,左師復言於子木。子木使馹謁諸王。王曰:“釋齊、秦,他國請相見也。”秋七月戊寅,左師至。是夜也,趙孟及子晳盟以齊言。
  • 61.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庚辰,子木至自陳。陳孔奐、蔡公孫歸生至。曹、許之大夫皆至。以藩為軍,晉、楚各處其偏。伯夙謂趙孟曰:“楚氛甚惡,懼難。”趙孟曰:“吾左還入於宋,若我何?”
  • 62.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辛巳,將盟於宋西門之外,楚人衷甲。伯州犁曰:“合諸侯之師,以為不信,無乃不可乎?夫諸侯望信於楚,是以來服。若不信,是棄其所以服諸侯也。”固請釋甲。子木曰:“晉、楚無信久矣,事利而已。苟得志焉,焉用有信?”大宰退,告人曰:“令尹將死矣,不及三年。求逞志而棄信,志將逞乎?志以發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參以定之。信亡,何以及三?”趙孟患楚衷甲,以告叔向。叔向曰:“何害也。匹夫一為不信,猶不可,單斃其死。若合諸侯之卿,以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非子之患也。夫以信召人,而以僭濟之,必莫之與也,安能害我?且吾因宋以守病,則夫能致死。與宋致死,雖倍楚可也。子何懼焉?又不及是。曰‘弭兵’以召諸侯,而稱兵以害我,吾庸多矣,非所患也。”
  • 63.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曰:“視邾、滕。”既而齊人請邾,宋人請滕,皆不與盟。叔孫曰:“邾、滕,人之私也。我列國也,何故視之?宋、衞,吾匹也。”乃盟。故不書其族,言違命也。
  • 64.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晉、楚爭先。晉人曰:“晉固為諸侯盟主,未有先晉者也。”楚人曰:“子言晉、楚匹也,若晉常先,是楚弱也。且晉、楚狎主諸侯之盟也久矣!豈專在晉?”叔向謂趙孟曰:“諸侯歸晉之德只,非歸其屍盟也。子務德,無爭先!且諸侯盟,小國固必有屍盟者。楚為晉細,不亦可乎?”乃先楚人。書先晉,晉有信也。
  • 65.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壬午,宋公兼享晉、楚之大夫,趙孟為客。子木與之言,弗能對。使叔向侍言焉,子木亦不能對也。乙酉,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於蒙門之外。子木問於趙孟曰:“範武子之德何如?”對曰:“夫子之家事治,言於晉國無隱情。其祝史陳信於鬼神,無愧辭。”子木歸,以語王。王曰:“尚矣哉!能歆神人,宜其光輔五君以為盟主也。”子木又語王曰:“宜晉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無以當之,不可與爭。”晉荀盈遂如楚涖盟。……楚薳罷如晉涖盟,晉侯享之。將出,賦《既醉》。叔向曰:“薳氏之有後於楚國也,宜哉!承君命,不忘敏。子蕩將知政矣。敏以事君,必能養民。政其焉往?”
  • 66.    楊升南.春秋時期的第一次“弭兵盟會”考——兼論對“弭兵”盟會的評價[J].史學月刊,1981(06):3-11.
  • 67.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崔氏之亂,申鮮虞來奔,僕賃於野,以喪莊公。冬,楚人召之,遂如楚為右尹。
  • 68.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夏,齊侯、陳侯、蔡侯、北燕伯、杞伯、鬍子、沈子、白狄朝於晉,宋之盟故也。……(秋)蔡侯之如晉也,鄭伯使遊吉如楚。及漢,楚人還之,曰:“宋之盟,君實親辱。今吾子來,寡君謂吾子姑還!吾將使馹奔問諸晉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將利小國,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鎮撫其民人,以禮承天之休,此君之憲令,而小國之望也。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以歲之不易,聘於下執事。今執事有命曰,女何與政令之有?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事有不利焉,小國是懼。不然,其何勞之敢憚?”子大叔歸,覆命,告子展曰:“楚子將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之《頤》,曰: ‘迷復,兇。’其楚子之謂乎?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兇乎?君其往也!送葬而歸,以快楚心。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裨灶曰:“今茲周王及楚子皆將死。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周、楚惡之。”九月,鄭遊吉如晉,告將朝於楚,以從宋之盟。
  • 69.    《春秋·襄公二十八年》:十有一月,公如楚。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
  • 70.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為宋之盟故,公及宋公、陳侯、鄭伯、許男如楚。……及漢,楚康王卒。公欲反,叔仲昭伯曰:“我楚國之為,豈為一人行也。”子服惠伯曰:“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飢寒之不恤,誰遑其後?不如姑歸也。”叔孫穆子曰:“叔仲子專之矣,子服子始學者也。”榮成伯曰:“遠圖者,忠也。”公遂行。宋向戌曰:“我一人之為,非為楚也。飢寒之不恤,誰能恤楚?姑歸而息民,待其立君而為之備。”宋公遂反。楚屈建卒。趙文子喪之如同盟,禮也。
  • 71.    《左傳正義·襄公二十九年》: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釋不朝正於廟也。楚人使公親襚,公患之。穆叔曰:“祓殯而襚,則布幣也。”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殯。楚人弗禁,既而悔之。【正義曰:案:《雜記》諸侯使臣致襚之禮雲“委衣於殯東”。今楚人以公身在,意欲輕魯,公依遣使之比。公以楚人輕己,所以患之。故穆叔雲若使巫人先往祓殯,則是君臨臣喪之禮。祓除既了而行襚禮,布陳衣物,與行朝之時布陳幣帛無異,有何可患?】
  • 72.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陳侯、鄭伯、許男送葬,至於西門之外。諸侯之大夫皆至於墓。楚郟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鄭行人子羽曰:“是謂不宜,必代之昌。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 73.    《國語·楚語·蔡聲子論楚才晉用》:椒舉娶於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為椒舉遣之,椒舉奔鄭,將遂奔晉。蔡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饗之以璧侑,曰:“子尚良食,二先子其皆相子,尚能事晉君以為諸侯主。”辭曰:“非所願也。若得歸骨於楚,死且不朽。”聲子曰:“子尚良食,吾歸子。”椒舉降三拜,納其乘馬,聲子受之。
  • 74.    《國語·楚語·蔡聲子論楚才晉用》:還見令尹子木,子木與之語,曰:“子雖兄弟於晉,然蔡吾甥也,二國孰賢?”對曰:“晉卿不若楚,其大夫則賢,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實遺之,雖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遺之材也?”
  • 75.    《國語·楚語·蔡聲子論楚才晉用》: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來乎?”對曰:“亡人得生,又何不來為。”子木曰:“不來,則若之何?”對曰:“夫子不居矣,春秋相事,以還軫於諸侯。若資東陽之盜使殺之,其可乎?不然,不來矣。”子木曰:“不可。我為楚卿,而賂盜以賊一夫於晉,非義也。子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椒鳴召其父而復之。
  • 76.    國語卷第十七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2-19]
  • 77.    張正明.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78-184
  • 78.    陳穎飛.楚官制與世族探研:中西書局,2016:218-220
  • 79.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康王寵弟公子圍、子比、子皙、棄疾。
  • 80.    清華簡《楚居》:至恭王、康王、嗣子王皆居為郢。
  • 81.    劉玉堂.楚國經濟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0-42
  • 82.    張君.楚國賦税制度的歷史演變[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4):65-71.
  • 83.    趙博通.“蒍掩疕賦”——東周時期楚國賦税制度變遷的註腳[J].税收徵納,2022(10):43-44.
  • 84.    劉家和.關於(艹為)掩庀賦[J].江漢論壇,1984(03):76-80.
  • 85.    清華簡《系年》:晉莊平公即位元年,公會諸侯於湨梁,遂以遷許於葉而不果。師造於方城,齊高厚自師逃歸。平公率師會諸侯,為平陰之師以圍齊,焚其四郭,驅車至於東畝。平公立五年,晉亂,欒盈出奔齊,齊莊公光率師以[之彖](隨?)欒盈。欒盈襲巷(絳)而不果,奔內(入)於曲沃。齊莊公涉河襲朝歌,以復平陰之師。晉人既殺欒盈於曲沃,平公率師會諸侯,伐齊,以復朝歌之師。齊崔杼殺其君莊公,以為成於晉。晉莊平公立十又二年,楚康王立十又四年,令尹子木會趙文子武及諸侯之大夫,盟於宋,曰:“爾(弭)天下之甲兵。”康王即世,孺子王即位。
  • 86.    東周列國志 第六十六回 殺寧喜子鱄出奔 戮崔杼慶封獨相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2-20]
  • 87.    《春秋·襄公十八年》:冬十月,公會晉侯、宋公、衞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圍齊。曹伯負芻卒於師。楚公子午帥師伐鄭。
  • 88.    取自愛新覺羅·靜茹《十二楚王圖》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