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固拉幹

鎖定
楚固拉幹,蒙古語音譯,意為“會盟”。又譯作“丘爾幹”。也即在封建割據時期,大小封建主之間的一種集會,盟主由實力雄厚的封建主擔任,實為蒙古諸部封建領主臨時議事機構。
中文名
楚固拉幹
別    名
丘爾幹
性    質
機構名

目錄

楚固拉幹沿革

始於何時,各説不一。集會地點由參加者事先商定,其規模可大可小,主要解決各領地間的關係問題,商討大領地內的重要行政、立法事項,建立有關通商貿易和國事上的盟約。會盟的決議往往用“法令集”或“法典”形式來公佈,如1640年衞拉特與喀爾喀封建主會盟,制定了著名的《衞拉特法典》。參加會盟各領主都有遵守盟會所通過各項決議之義務,否則要受到懲處。後來,會盟性質有所變化,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地區的控制,實行盟旗制度,然後指定數旗定期集會商討重大事務,形成會盟制度。會盟規定每三年或一年舉行一次。會盟時,清政府特派欽差大臣和理藩院主管人員出席,盟內各旗札薩克必須率領本旗有關人員參加。

楚固拉幹內容簡介

其主要內容除審查各旗人丁及決定佐的改編等事外,還要由欽差大臣檢閲軍容,逐旗巡閲邊防及守邊軍隊。 [1] 
參考資料
  • 1.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3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