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南小鯢

鎖定
楚南小鯢(學名:Hynobius sonani)是小鯢科、小鯢屬屬有尾兩棲動物。犁骨齒列內枝長,其長為舌寬的4/5,後端向後延伸到達眼眶後部;肋溝12~13條;趾5,有的趾不發育或缺如。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楚南小鯢
拉丁學名
Hynobius sonani
別    名
楚南氏山椒魚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有尾目
亞    目
隱鰓鯢亞目
小鯢科
亞    科
小鯢亞科
小鯢屬
楚南小鯢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aki,1922
保護級別
瀕危(EN)、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楚南小鯢形態特徵

楚南小鯢
楚南小鯢(6張)
成體:雄鯢全長98~129毫米,雌鯢90~105毫米;頭卵圓形,前半部較扁平;吻端鈍圓;眼大而突出,眼徑等於或長於眼間距;鼻孔位於眼至吻端的前2/3處或吻眼之間,鼻間距大於眼間距;無唇褶;犁骨齒列長,呈“ ”形,外枝短,約有5枚小齒,內枝特別長,約有31枚小齒,齒列起於內鼻孔內側,急向內彎曲,再向後延伸,後端左右側彼此相距較近。軀幹肥壯,其長約為頭長的3倍;尾較肥厚,圓柱狀,基部切面圓形,後端稍扁平,末端鈍形。肛孔縱裂,前端左右有短縱膚褶斜向裂口外匯合,周圍隆起。四肢短而肥大;指、趾短而扁平;指4個,指長順序3、2、4、1,個別標本第二指最長,有內掌突;趾5個,趾長順序3、4、2、1、5,個別標本只有4個趾,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不相遇,約相距2條肋溝。皮膚光滑;背中央有一條縱溝;眼後至頸褶有一細縱溝,末端與頸褶相交,在口角上方向下彎曲與口角處的短橫溝相交;肋溝12~13條,腹面前後端有14條不明顯,其餘10條明顯。生活時背面基色為淡褐、黃褐或粉紅褐色,其上散佈以不規則的深褐色花斑。液浸標本整個體背面黃褐色,雜有十分清晰的深黑褐色斑,與底色構成各種連續的花紋;體中部斑紋密集,軀幹背面幾乎全是黑色。腹部色較淺,咽喉部黃褐色,雜有暗褐色斑紋;軀幹腹面和尾腹側面的前半部有均勻的細小黑褐色斑點;掌、蹠部色淺。
頭骨:上頜骨向外後方傾斜,上頜骨間距與方骨外側間距幾相等;犁骨齒列很長,內枝長於外枝5~6倍,內枝向後漸窄,後端不呈弧形;前頜骨和鼻骨之間無囟門;淚骨入眼眶,不入外鼻孔。 [3] 

楚南小鯢生活習性

楚南小鯢生活於海拔2750~3500米高寒山區,常棲息在森林茂密、雜草叢生的石頭下或山溪旁的石下,其棲息地既不幹燥又不過於潮濕。 [3] 

楚南小鯢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台灣(台中和花蓮港之間中央山脈的能高山和玉山地區)。 [3-4] 
楚南小鯢分佈圖 楚南小鯢分佈圖 [5]

楚南小鯢繁殖方式

卡基加瓦(Kakegawa,1989)等報道,1984年7月29日在該種模式標本產地附近(Songyuan,Jenai,Nantou)海拔2750m處採到一尾頭體長58毫米的雌鯢;1985年1月9日又獲得一尾頭體長66.7毫米的雄鯢。經過室內飼養人工催產,雌鯢於1月17日在室內產卵,卵膠袋透明堅韌,具細條紋;卵粒黃白色,略顯綠色,在發育中綠色消失。卵膠袋長160毫米,每條有卵16粒,卵徑5毫米;水温7~9℃,於4月18日孵化,歷時91天。剛孵化的幼體無平衡枝,吻至肛長13.3毫米,尾長10.8毫米左右,其卵黃囊大;外鰓及前肢和後肢芽很小,並棲於水底,四肢發育後常隱蔽於石下或碎石間。推測該鯢最早在11月產卵,並延續至1月中旬。 [3] 

楚南小鯢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瀕危(EN)。 [5]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