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溪鄉歷史沿革
編輯明、清時期,屬歸化縣下覺裏一都。
民國時期,屬鰲楓鄉楓溪片。
1950年,成立華楓鄉人民政府、鄧珩鄉人民政府,屬夏坊區公所管轄。
1956年,劃給寧化縣管轄。
1957年,撤區並鄉,開始有楓溪鄉。
楓溪鄉行政區劃
編輯楓溪鄉地理環境
編輯楓溪鄉位置境域
楓溪鄉地形
楓溪鄉自然資源
楓溪鄉人口
編輯楓溪鄉經濟
編輯楓溪鄉綜述
楓溪鄉農業
楓溪鄉素有稻田養魚和種田埂豆的習慣。
2019年,楓溪鄉糧食播種種植面積1.47萬畝,實現糧食總產量4000噸以上,種植煙葉1950畝,收購3055擔。打造優質農產品基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重點培育一批精品特色農業項目,養殖田鯉魚80畝。
[1]
楓溪鄉工業
楓溪鄉旅遊業
楓溪鄉社會事業
編輯楓溪鄉精準扶貧
楓溪鄉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繼續實行大項目普惠制和小項目“菜單制”相結合模式,貧困户通過光伏扶貧、林業產業扶貧等項目户均可獲分紅約3600元,利用補助資金髮展特色種養項目、參與家門口就業工程等方式户均可增收約1500元。落實住房保障,房屋修繕加固27户58人。落實醫療保障,為120户貧困户繳納新農合保險,為375位貧困人口簽約家庭醫生,為94人次就診提供扶貧醫療救助報銷57.16萬元。落實教育保障,落實59名貧困家庭子女助學政策,提供助學和寄宿生生活補助共計6.55萬元,補助22名貧困户大、中專學生8.95萬元。
[1]
楓溪鄉黨建引領
堅持“強村帶弱村”的工作思路,楓溪鄉探索產業聯盟發展模式,成立楓溪茶產業聯盟黨總支,以小珩村為核心,建立百畝楓溪生態有機茶示範片,並在跨村聯建的華山、鄧家、熊地等村建立1150餘畝生態有機茶基地。由聯合黨總支牽頭,引進福建省韻揚野生茶葉有限公司,牽頭分片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推行“聯村黨委+企業+合作社+農户”模式,進行統一收購、統一製茶。同時,積極探索“集體+分紅”“基地+務工”“大户+流轉”“個體+生產”等增收模式,推動形成“聯村開發、片區推進”的茶產業格局,4個跨村聯建村每年可獲得穩定村集體收入8萬元,帶動周邊20餘户村民户均年增收1萬元。
[6]
楓溪鄉文化建設
“熱心”增進鄰里和諧。組織200餘名志願者、黨員、鄉賢,開展人居環境整治5次、調解矛盾糾紛8起,“點對點”精準幫扶孤寡老人、困難兒童20餘人,開展醫療、教育、養老等系列暖心服務30餘次。
“耐心”樹立文明新風。持續開展移風易俗入户宣傳6次,結合鄉情修訂村規民約,倡導“不嫁不娶”新風尚,推動“積分制”“紅黑榜”,約束酒席辦理2場,評選文明家庭5户,引導羣眾破陳規、除陋習、傳文明。
楓溪鄉交通
編輯莆田至炎陵高速公路(莆炎高速公路)途經境內,設有出入口。
楓溪鄉風景名勝
編輯福建君子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福建君子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境內,武夷山脈中段東坡餘脈,橫跨明溪縣,涉及明溪縣的夏坊、楓溪、蓋洋、夏陽、沙溪5個鄉鎮15個行政村,與泰寧縣的龍安鄉和大布鄉、建寧縣均口鄉、三明市三元區和梅列區毗鄰。保護區總面積18060.5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7497.6公頃,緩衝區面積4035.8公頃,實驗區面積6527.1公頃。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大面積的保存完好低海拔中亞熱帶基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大量的天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名貴的材用植物種質資源、珍稀的瀕危物種與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4]
聚龍禪寺
聚龍禪寺位於明溪縣楓溪鄉所在地1.5公里處的壽山頂上,海拔為760米,始建於唐開元九年(721年),俗稱瓦翠坪。歷代均有修繕後翳。明順七年(1463年)重建,清代改名“聚龍禪寺”。該寺是楓溪鄉唯一名勝古蹟,廟宇宏偉,居明溪縣寺廟之冠,是閩省“四大名寺”之一,被列為閩省第二觀,向平被稱為佛家聖地。明清時期還有“二百僧侶,一樓經書”之盛讚。該寺原有觀音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下殿、方丈樓、藏經樓、觀山樓、僧房、膳萬、廚房等大小120多間組成一個1600多平方米的建築羣,極盛時擁有僧人180人,曾被益為福建上四府第一大剎。
[5]
楓溪鄉地方特產
編輯楓溪鄉傳統的土特產品有魔芋、筍乾、紅菇、香菇、臘味、田鯉魚乾等。
- 參考資料
-
- 1. 楓溪鄉 .明溪縣政府網.2020-04-05[引用日期2020-09-05]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2019中國縣域統計年鑑(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229.
- 3. 楓溪鄉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0-09-06]
- 4. 福建君子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三明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9-06]
- 5. 聚龍禪寺 .明溪縣人民政府.2008-12-03[引用日期2020-09-06]
- 6. 做好“土特產”壯大村集體 .福建日報數字報.2023-08-13[引用日期2023-08-13]
- 7. 楓溪鄉三用“心”促鄉風文明 .三明市明溪縣人民政府.2023-07-17[引用日期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