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鶴雲

(烈士)

鎖定
楊鶴雲(1901-1927),湖南衡陽人。中國共產黨員,從事黨的秘密工作,被叛徒告密後遇難,後來遷葬於八寶山烈士公園。 [1] 
中文名
楊鶴雲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27年

楊鶴雲人物生平

楊鶴雲(1901-1927)又名楊守仁,生於1901年,湖南衡陽縣角山鄉前進村唐家灣人,兄弟5人,他排行第四。爺爺在清朝當過官吏,家有良田200餘畝。父親楊佐臣先後三次請老師到家裏,教5個兒子及侄輩熟讀四書五經。楊鶴雲身材魁梧、性格剛強、聰明好學、智力過人。讀完6年家塾後,楊鶴雲亦於1918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種工業學校。入校不久便結識了劉惕莊,從此兩人成為莫逆之交。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反帝反封建的暴風驟雨席捲衡陽。劉惕莊與楊鶴雲一起手挽手參加“五四”愛國運動。
當時第三甲種工業學校有個體育老師叫邱海嵐,這是一位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同盟會會員。此時他不僅組織了以碼頭工人、店員為主體的國貨維持會,還積極支持本校愛國學生夏明翰、劉惕莊、楊鶴雲和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學生賀恕、蔣先雲等人,組織湘南學生聯合會。從6月起,這兩個團體並肩作戰,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於是乎,衡陽城內,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店罷市,大街小巷,到處是遊行示威的隊伍。雁峯山下,石鼓橋頭,“內懲國賊,外爭國權”的口號響徹雲天,樓台館所、車站碼頭,聲援北京學生的“五四”標語鋪天蓋地。為了向工農羣眾宣傳愛國主義和抵制日貨,湘南學生聯合會組織十個講演團,分赴工礦農村。劉惕莊率領演講團前往瓷業工人集中地的界牌,楊鶴雲帶領演講團到衡陽北鄉七里井、松木塘等地,向工農羣眾講演外交慘史,勸工農羣眾莫買東洋貨。
1922年春,由夏明翰推薦,劉惕莊、楊鶴雲一同肩並肩進入中共湘區委主辦的湖南自修大學讀書。他們一面研讀進步書刊,宣傳馬克思主義,一面和自修大學教務主任夏明翰等從事革命活動。為了給自修大學籌集革命活動經費,劉惕莊、楊鶴雲分別向家裏要了一筆錢捐贈給自修大學。楊鶴雲捐錢慷慨大方,劉惕莊家境卻並不富裕。他的父親劉直山,是靠種竹造紙維持家境和一家老小的生計。劉直山沒進過學堂,忠厚老實,不善言辭。兒子説什麼他都信。更別説這個兒子讀書識禮,敢想敢幹敢擔當。劉惕莊向父親説要和同學集股在長沙辦一個工廠,佯稱是入股做生意。他父親信以為真,二話不説便從劉族祭祀公帑中借出200銀元交給劉惕莊。後來他父親去長沙賣紙,順便去看望他,問劉惕莊入股的工廠辦在哪裏?他怔了半天,他不想年邁的父親為自己投身革命而擔驚受怕,又不想父親為200銀元沒有投資回報而傷心,於是便帶領父親走到街上,指着一家紡織廠説:“這就是我們集股經辦的工廠。”善良的父親對着工廠大門、招牌、廠房注視良久,激動不已。
同年在長沙,劉惕莊與楊鶴雲一起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4年春,劉惕莊仍與楊鶴雲一道乘車赴北京,考入中國大學法政系(後改為北京法政學院)。其時,楊鶴雲新婚蜜月剛滿,劉惕莊的第三個兒子即將誕生。他們到北京法政學院後,同住在西城的一個公寓裏,親如兄弟。不久,北京法政學院成立中共黨、團組織,劉惕莊任該校黨的支部書記,楊鶴雲任團的支部書記。他們除了發展黨、團員外,還把在北京各大專院校的湖南學生組成“革新社”作為黨的外圍組織,進行各種革命活動。
1925年“五卅”運動期間,李大釗等中共北京支部的領導,積極組織北京各高校學生參加聲援上海工人的示威活動,日出夜歸,居無定所,其活動十分繁忙。不久,為保障李大釗同志的安全,經黨組織安排,身高力壯、機警靈活的衡陽籍學生劉惕莊擔任了李大釗的保衞員。楊鶴雲則到北京學生總會從事地下工作。
1926年3月12日,馮玉祥的國民軍與張作霖的奉系軍閥作戰期間,日本軍艦掩護奉軍軍艦駛進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守軍死傷十餘名。國民軍開炮還擊,將日艦驅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聯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國於16日向段祺瑞政府發出44小時限期最後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國防設施的無理要求。否則以武力解決。同時各國派軍艦雲集大沽口,武力威脅北洋政府。
3月16、17日,在北京的國共兩黨開會,徐謙以國民黨執行委員會代表的身份同李大釗領導的中共北方區委決定組織各學校和羣眾團體在天安門集會。3月18日,數千名北京學生和市民集合於天安門前開“國民大會”,聲言反抗“八國通牒”。廣場北面臨時搭建的主席台上懸掛着孫中山先生的遺像和他撰寫的對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台前橫幅上寫着“北京各界堅決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示威大會”。
大會結束後,遊行隊伍由李大釗率領,劉惕莊緊隨李大釗左右。數千名學生、市民羣情激昂,一路呼嘯衝向國務院。按預定路線,從天安門出發,經東長安街、東單牌樓、米市大街、東四牌樓,最後進入鐵獅子衚衕(今張自忠路)東口,在段祺瑞執政府(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門前廣場請願。示威羣眾公推代表去向衞士長交涉,要求開門放隊伍進去,並請段祺瑞和國務總理賈德耀出來見面。這時執政府衞隊長乃下令開槍。牆裏頭最先打響了三槍。槍聲驟起,羣眾前逃後衝,秩序大亂。被擊斃學生和市民達47人。傷者150餘人,死者中為人們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劉和珍,李大釗和陳喬年也負傷。劉惕莊架起李大釗一路狂奔,躲過一劫。
“三·一八”慘案後,白色恐怖籠罩北京城,共產黨人隨時都有被捕砍頭的危險。當時在北京讀書的衡陽學生出於對劉惕莊、楊鶴雲安全的考慮,一起湊了路費,勸劉惕莊、楊鶴雲回衡陽去,暫時避一避。可是,他們婉言謝絕同窗好友的心意,仍緊跟李大釗,堅決留在北京並隱蔽於東交民巷蘇聯大使館旁邊的舊俄兵營內繼續工作。
其時,革命活動經常受到敵人的嚴密監視。他們時常化裝,才能躲過密探的監視,在十分艱險的情況下,兩人協助李大釗秘密發展黨團組織,使北京共產黨員由“三·一八”時的300多人,發展到1000多人。
1927年4月6日,適值劉惕莊、楊鶴雲外出從事秘密活動,奉系軍閥“安國軍”總司令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悍然調動大批軍隊,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名革命者和居民。4月28日,敵人不顧廣大人民羣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將李大釗等20名革命者,絞殺於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
李大釗遇害後,北京環境更為惡劣,但劉惕莊、楊鶴雲等革命意志和決心絲毫沒有動搖,仍然堅守陣地。為了團結同志,穩住陣腳,劉惕莊曾鼓勵大家説:“幹我們這一行,總會遇到挫折和犧牲。既然是特殊材料,那就更加需要投進烘爐,越鍛打才會越堅強。好刀就是這麼鍛打出來的。”
沒有妥協,沒有氣餒,沒有顧慮,沒有膽怯,為信仰而活,為理想而戰,兩人艱苦努力,一道打入段政府的上層機構農商部,秘密發展了一批黨員併成立了中共黨支部,劉惕莊任支部書記。同時一道被選為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委員。
1927年10月15日清晨,在北京西直門外小村河地方,一位名叫董見忠的南口工人,踏着三輪車,冒着嚴寒,神秘地向過往上班工人散發傳單。傳單內容針對當時奉系軍閥張作霖和山西軍閥閻錫山正在包頭、石家莊等地發生火拼,北京城內空虛的情勢,號召“北京工人趕快組織起來,武裝起來,利用山西、奉系軍閥火拼的有利時機,奪取政權”。這一活動正是劉惕莊、楊鶴雲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方局書記王荷波的指示具體佈置和安排的。
當董見忠散完傳單回到西單藤牌營4號——北京總工會秘密機關時,卻被張作霖的密探跟蹤發現了這個秘密機關。當晚,一羣警察包圍了北京總工會,搜出了北京工人武裝暴動的秘密文件,逮捕了總工會委員長趙銓林和留家幹部。而那位委員長趙銓林在軍閥的大牢裏經不起老虎凳、辣椒水等重刑拷打,第二天便供出了中共北方局——大盆4號,北方局軍事委員會——鑰匙衚衕2號,中共北京市黨組織——羊尾巴衚衕20號等多處共產黨的秘密機關所在地。
軍閥們大喜過望,即刻組織人馬從上述秘密機關中捕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方局書記王荷波和中共北京市執行委員劉惕莊、楊鶴雲等27名幹部。
經過敵人反覆刑訊,王荷波、劉惕莊、楊鶴雲等18名中共北京市委的重要幹部,均於這年11月11日深夜3時,被敵人暗殺於北京安定門外箭擋西邊。 [1] 

楊鶴雲後世紀念

解放後,人民政府清理敵偽檔案,查到了十八烈士的名單,找到了十八烈士埋葬忠骨的地方。然後,集體遷葬於八寶山烈士陵園,建造墓碑。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親自主持葬禮,將其命名為“十八烈士陵墓”。
劉惕莊、楊鶴雲,衡陽這對好兄弟,浩氣凜然灑熱血,留將青色慰鄉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