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雲翼

(中國金代大臣)

鎖定
楊雲翼(1170年-1228年),字子美,金代人,祖籍贊皇檀山村(今河北贊皇縣),自先楊忠起遷居樂平(今昔陽縣)泉口村。 [22]  金代文學家、官員。 [23] 
楊雲翼於明昌五年(1194年),登進士第一,詞賦也中乙科,特授承務郎,應奉翰林文字。金章宗時,歷任陝西東路兵馬都總管判官、太學博士等職。大安元年(1209年),翰林承旨張行簡薦其才,又因楊雲翼精於術數,召授提點司天台,兼翰林修撰。不久,遷禮部郎中。崇慶元年(1212年),楊雲翼因病歸故里。 [23] 
貞祐二年(1214年),復起授前職,兼吏部郎中。歷任禮部侍郎、提點司天台、翰林侍講學士等職。金哀宗繼位,命其攝太常卿。不久,拜翰林學士。正大二年(1225年),任禮部尚書兼侍讀。次年,設益政院,楊雲翼為選首,為金哀宗講《尚書》,金哀宗聽而忘倦。正大五年(1228年)逝世。 [23] 
別    名
楊文獻
之美
所處時代
金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樂平川口 [21] 
出生日期
1170年
逝世日期
1228年
主要作品
《諫伐宋疏》
本    名
楊雲翼
官    爵
禮部尚書、翰林學士
祖    籍
沃州贊皇
諡    號
文獻

楊雲翼人物生平

楊雲翼的祖先是沃州贊皇(今河北贊皇)檀山人,六代祖楊忠客居樂平縣川口村,於此處安家落户。 [1] 
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楊雲翼生於樂平縣川口村(今山西省昔陽縣趙壁鄉川口村),天資聰悟,剛學會説話便在地上劃字,每天背誦幾千字的文章。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楊雲翼考中進士第一,詞賦也中了乙科,被特授承務郎、應奉翰林文字。承安四年(1199年),出任陝西東路兵馬都總管判官。泰和元年(1201年),召為太學博士,並升遷為太常寺丞,兼翰林修撰。泰和七年(1207年),任簽上京、東京等路按察司事。章宗召見時問起相關政務,所答甚合上意。大安元年(1209年),得翰林承旨張行簡推薦,又因精通術數,故被召回任提點司天台,兼翰林修撰,不久又兼禮部郎中。崇慶元年(1212年),楊雲翼因病辭官。 [2] 
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閲覽官員簿籍時記起楊雲翼,遂起用他擔任以前的職務,併兼任吏部郎中。次年,轉任禮部侍郎,兼提點司天台。貞祐四年(1216年),元、西夏聯軍進兵鄜(fū)延,潼關失守,朝廷商議由兵部尚書蒲察阿里不孫任副元帥進行抵禦,楊雲翼稱此人言過其實,必誤大事,朝廷不聽他的意見,後來果然戰敗。 [3] 
興定元年(1217年)六月,楊雲翼遷任翰林侍講學士,兼修國史,知集賢院事併兼前職,皇上下詔説:“官階高於三品者,按例應到外面任職,因為你遇事敢言,議論國事忠誠正直,所以特意留在朝中。”當時右丞相術虎高琪執掌朝政,有人建議將油納入專賣,高琪竭力贊同,召集百官商議此事,户部尚書高夔等二十六人同聲稱是,只有楊雲翼和趙秉文、時戩等幾個人表示反對,這一建議才被擱置下來,高琪後來找事責備他,他也不以為意。次年,升任禮部尚書,併兼前職。興定三年(1219年),京師修築子城,服勞役的士兵、百姓有好幾萬人。時處夏秋之交,生病的人接連不斷,楊雲翼攜帶藥品,親自護理病患,救治了許多人。 [4] 
興定四年(1220年),楊雲翼改任吏部尚書。自從戰爭發生以來,一些人因交納糧食而得補官或者因戰功而升遷,然事成以後,相關機構又設置許多繁瑣苛刻的程式,小有不合,即遭罷黜。對此楊雲翼上奏:“賞罰是關乎國家信譽的大事,對這些人應該從寬錄用,以勉勵後者。” [5] 
九月,宣宗在內殿召見楊雲翼及户部尚書高夔、翰林學士趙秉文等,皆賜坐。宣宗向他們詢問有關講和的方策,此時有人仍力主作戰,宣宗低頭不悦,楊雲翼緩緩地用《孟子》中的事大、事小的説法來解釋此事,並且説:“眼前應計劃如何使百姓能得到生息,這才是社稷之福。”皇帝這才和緩臉色。 [6] 
十一月,楊雲翼改任御史中丞。宗室完顏承立此時為權參知政事,在京兆府行尚書省事,大臣們都説他不遵法令。皇上下詔讓楊雲翼審問他,罪狀成立後,楊雲翼在朝廷上奏:“承立現在所犯的都是小事,不值得審。過去元兵侵掠平涼以西,幾個州都被攻破,承立擁有強兵卻坐守不動,遠遠觀望而不進兵。鄜延統帥完顏合達據守孤城抵擋敵兵,屢立戰功,其功大如此,而承立的罪責亦大如此,願陛下明確他們的功罪加以賞罰,那麼天下人就知道被鼓勵的和懲罰的是什麼了。剩下的那些小過失,又有什麼值得追究的呢?”承立因此被罷免,完顏合達得以掌管機要大事。 [7] 
元光元年(1222年),同籤書樞密院事時全等人倡議再次南伐,宣宗同朝臣商議此事,楊雲翼上書:“朝臣説的都是些阿諛之辭,天下有治有亂,國勢有強有弱,如今卻只言治而不言亂,只言強而不言弱,只言勝而不言敗,這些只是片面之詞。請讓臣談談兩方面的情況。
攻宋,並不是貪圖宋的土地,而是怕西北方有危難時而南面又生事端,讓我們三面受敵,所以想讓我軍乘勢先動,以阻止宋的進攻。假如宋人失去淮河,而且不敢再來,這場戰爭我們就勝了。但即便如所料那樣,也不一定能得到利處。宋在長江以南尚有廣闊土地,即使失去淮南,難道不能集中幾萬人,等到北方有急乘機出兵嗎?勝了尚且如此,如果不能戰勝對方將會有什麼樣的壞處呢?況且我們以騎兵對抗他們的步兵,按理説應該萬無一失,但臣還擔心得不到保證。 [8] 
目前的情況和泰和年間(指開禧北伐)不同,當時作戰是冬天出征,現在我們是在夏天前往,這是天時的不同。冬天水多幹涸,陸地多,夏天卻水漫而多泥淖,這是地利的不同。泰和年間是用天下全力,讓勇武的軍隊當先鋒,現在能做到嗎?這是人事的不同。議論此事的人只見泰和一役取勝容易,而不瞭解現今的困難。請再來看看夏人,過去我軍駐防西境的弓箭手,一遇到敵人就搏鬥作戰,袒露身子射箭,對方奔逃都來不及。而現在他們攻陷我們的城池並俘虜守臣,打敗我們的軍隊並擒獲主將。過去是那樣怕我們,如今卻這樣輕視我們。夏人已與過去不同了,宋人怎會和以前相同呢?願陛下考慮勝利的好處和失敗的害處,不要聽信甜言蜜語,以免招致今後的悔恨。”上奏未獲答覆。後時全果然在淮上大敗,全軍覆沒。金宣宗責備諸將説:“讓我有什麼臉面去見楊雲翼呀!” [9] 
金哀宗即位後,先任命楊雲翼主管太常卿事,不久拜為翰林學士。正大二年(1225年)二月,再任禮部尚書兼侍讀。皇帝下詔召集百官商議尚書省費用之事,楊雲翼説:“省部費用事小,户部司農足可以辦理。樞密院專制軍事要務,卻蔑視尚書省。尚書省是主持政務的地方,政事不管大小都應總領。現如今軍隊的大事關係着國家社稷,宰相卻不得參預,這樣怎能做到利弊兩方面都清楚呢?”哀宗讚賞他的看法並加以採納。 [10] 
同年,西夏與金通好,派徽猷閣學士李弁商議兩國互市事宜,往來多次不能決斷,朝廷派楊雲翼前去談判,很快議定此事。 [11] 
正大三年(1226年),益政院設立,以楊雲翼為首,每次皇上召見不必唱名而賜坐。當時講解《尚書》,楊雲翼提出帝王學習不必像讀經的學生那樣分析章句,只要知道治國的大綱就足夠了,因而舉出“任賢”、“去邪”、“與治同道”、“與亂同事”、“有言逆於汝心”、“有言遜於汝志”等幾條,全都本於正心誠意,解釋得非常詳細明瞭。哀宗聽講時幾乎忘記了疲倦。不久,楊雲翼向皇帝進上《龜鑑萬年錄》、《聖學》、《聖孝》之類共二十篇文章。 [12] 
當時朝廷議事,朝臣大多不能暢所欲言,他們前顧後瞻,遲疑不決,漸成慣習。一天,經筵過後,楊雲翼乘機説:“人臣有事君王之禮,有事君王之義。作為臣子的不能觸犯國君車駕的馬匹,踐踏馬匹的草料要受罰,進入君王的門要小步趨行,見了君王的几杖要肅立,國君有詔令不等車駕立即起程,接受命令時不在家中停留,這都是事君之禮,人臣應當盡力去做。然而關係到國家利害,民眾禍福的問題,就需要一一陳述意見,這時,以上所説的禮就是虛而無物的。君王説某些事可以辦,而有反對意見的人就要説出不可以的道理。君王説不可以辦,而有認為可以的人就應説出可行的道理。進言之後,君王不肯聽從,有人即使拉住衣袖,折斷門檻,扯斷馬鞍,阻止車輪前進也不顧惜。那時如果只遵循事君之禮,而不知事君的大義,國家還依靠什麼呢?哀宗聞之色變,説:”若非卿,朕聽不到這樣的話。” [13] 
楊雲翼曾患風痹症,後來逐漸好轉,皇帝親自問他治病的方法,楊雲翼回答説“:只是治心罷了,心和,邪氣就不能干擾。治國也是如此,人君先正其心,那麼朝廷百官無不盡歸於正了。”哀宗聽罷很受觸動,知道他在用醫道進諫。 [14] 
正大五年(1228年),楊雲翼去世,年五十九,諡文獻。 [15] 
楊雲翼天性高雅自重,律己很嚴,待人卻很寬厚,與人結交,死生禍福都不會有一點改變,對於國家大事,則知無不言。
貞祐以來,朝廷無法抵擋元兵進犯,轉而想從南宋那裏得到補償,因而連年南下侵宋。議論這件事的,不是被誣陷替宋人爭地,就是被懷疑與宋人結謀。以至於宰執大臣對南伐一事也不敢提及。惟有楊雲翼上書直諫:“國家的憂慮,不在未得淮南之前,而在得到淮南之後。淮南一旦平定,長江以北都將成為戰場,進而需在水戰之中爭利,恐怕強弓良馬不能有用武之地。敵方如扼住長江屯兵,潛師至淮河切斷糧道,或決開淮河淹沒淮南的土地,那麼我軍該如何善後呢?” [16] 
當時,不少河北百姓為元人騎兵所迫,渡河到河南避難,有司按罪判處死刑。楊雲翼進諫:“法律所重判的是私渡者,是為了防止奸偽之徒,現在平民被敵兵所迫,逃到黃河,是為了逃避死亡,這樣下去只會讓他們不死於敵兵而死於法,以後他們只好跟從敵兵了。”宣宗恍然大悟,將渡河而來的百姓盡數釋放。
因河南遇旱,哀宗下詔派官員去審理冤獄,卻沒派人去陝西,楊雲翼説:“天地人合為一體,人的肢體得病,全身都不會舒服,怎麼能專治受病的地方而不管其他地方呢?”朝廷贊同他的看法。 [17] 
司天監有人呈上《太乙新曆》,尚書省交楊雲翼參訂,他摘出其中二十多處錯誤,得到曆法家的稱讚。 [18] 

楊雲翼人物評價

楊雲翼主持科舉三十年,金室南渡後與趙秉文輪流執掌文柄,門生半天下。文章亦與趙秉文齊名,世稱"楊、趙"。一時高文大冊,多出其手。他主張“學以儒為正,不純乎儒非學也;文以理為主,不根於理非文也”(《閒閒老人滏水文集》引)。他的詩作往往不加藻飾而近於質直,有工煉平穩之風。其古文則長於論辯,説理明晰,有一氣呵成之勢。

楊雲翼親屬成員

曾祖楊青、祖父楊鬱、父親楊恆,都被朝廷贈官。 [19] 

楊雲翼個人作品

楊雲翼有文集傳世,今佚;
代表作有《諫伐宋疏》,收入《金文雅》;
詩存二十二首,收入《中州集》21首,《全金詩》補遺1首。
《金史》載楊雲翼所著文集若干卷,校訂《大金禮儀》若干卷,《續通鑑》若干卷,《周禮辨》一篇,《左氏傳》、《莊子》、《列賦》各一篇,《五星聚井辨》一篇,《縣象賦》一篇,《勾股機要》、《象數雜説》等著作,都藏於家中。 [20] 

楊雲翼故里

祖籍河北贊皇檀山,出生地為今山西省昔陽縣趙壁鄉川口村。現村裏有狀元廟,年久失修。村前有趙壁河和東寨河交匯。村前有福堖山,松柏蒼翠。
參考資料
  • 1.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楊雲翼,字之美,其先贊皇檀山人,六代祖忠
  • 2.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雲翼天資穎悟,初學語輒畫地作字,日誦數千言。登明昌五年進士第一,詞賦亦中乙科,特授承務郎、應奉翰林文字。承安四年,出為陝西東路兵馬都總管判官。泰和元年,召為太學博士,遷太常寺丞,兼翰林修撰。七年,簽上京、東京等路按察司事,因召見,章宗諮以當世之務,稱旨。大安元年,翰林承旨張行簡薦其材,且精術數,召授提點司天台,兼翰林修撰,俄兼禮部郎中。崇慶元年,以病歸。
  • 3.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貞祐二年,有司上官簿,宣宗閲之,記其姓名,起授前職,兼吏部郎中。三年,轉禮部侍郎,兼提點司天台。四年,大元及西夏兵入鄜延,潼關失守,朝議以兵部尚書蒲察阿里不孫為副元帥以御之。雲翼言其人言浮於實,必誤大事。不聽,後果敗。
  • 4.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興定元年六月,遷翰林侍講學士,兼修國史,知集賢院事,兼前職,詔曰:“官制入三品者例外除,以卿遇事敢言,議論忠讜,故特留之。”時右丞相高琪當國,人有請榷油者,高琪之甚力,詔集百官議,户部尚書高夔等二十六人同聲曰:“可。”雲翼獨與趙秉文、時戩等數人以為不可,議遂格。高琪後以事譴之,雲翼不恤也。二年,拜禮部尚書,兼職如故。三年,築京師子城,役兵民數萬,夏秋之交病者相籍,雲翼提舉醫藥,躬自調護,多所全濟。
  • 5.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四年,改吏部尚書。凡軍興以來,入粟補官及以戰功遷授者,事定之後,有司苛為程式,或小有不合輒罷去,雲翼奏曰:“賞罰國之大信,此輩宜從寬錄,以勸將來。”
  • 6.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是年九月,上召雲翼及户部尚書夔、翰林學士秉文於內殿,皆賜坐,問以講和之策,或以力戰為言,上俯首不樂,雲翼徐以《孟子》事大、事小之説解之,且曰:“今日奚計哉,使生靈息肩,則社稷之福也。”上色乃和。
  • 7.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十一月,改御史中丞。宗室承立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事於京兆,大臣言其不法,詔雲翼就鞫之,獄成,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細事,不足問。向大兵掠平涼以西,數州皆破,承立坐擁強兵,瞻望不進。鄜延帥臣完顏合達以孤城當兵衝,屢立戰績。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願陛下明其功罪以誅賞之,則天下知所勸懲矣。自餘小失,何足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達遂掌機務。
  • 8.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時全倡議南伐,宣宗以問朝臣,雲翼曰:“朝臣率皆諛辭,天下有治有亂,國勢有弱有強,今但言治而不言亂,言強而不言弱,言勝而不言負,此議論所以偏也。臣請兩言之。夫將有事於宋者,非貪其土地也,第恐西北有警而南又綴之,則我三面受敵矣,故欲我師乘勢先動,以阻其進。借使宋人失淮,且不敢來,此戰勝之利也。就如所料,其利猶未可必然。彼江之南其地尚廣,雖無淮南豈不能集數萬之眾,伺我有警而出師耶。戰而勝且如此,如不勝害將若何。且我以騎當彼之步,理宜萬全,臣猶恐其有不敢恃者。
  • 9.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蓋今之事勢與泰和不同。泰和以冬徵,今我以夏往,此天時之不同也。冬則水涸而陸多,夏則水潦而塗淖,此地利之不同也。泰和舉天下全力,驅颭軍以為前鋒,今能之乎?此人事之不同也。議者徒見泰和之易,而不知今日之難。請以夏人觀之,向日弓箭手之在西邊者,一遇敵則搏而戰、袒而射,彼已奔北之不暇,今乃陷吾城而虜守臣,敗吾軍而禽主將。曩則畏我如彼,今則侮我如此。夫以夏人既非前日,奈何以宋人獨如前日哉。願陛下思其勝之之利,又思敗之之害,無悦甘言,無貽後悔。”章奏不報。時全果大敗於淮上,一軍全沒。宣宗責諸將曰:“當使我何面目見楊雲翼耶?”
  • 10.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哀宗即位,首命雲翼攝太常卿,尋拜翰林學士。正大二年二月,復為禮部尚書,兼侍讀。詔集百官議省費,雲翼曰:“省費事小,户部司農足以辦之。樞密專制軍政,蔑視尚書。尚書出政之地,政無大小,皆當總領。今軍旅大事,社稷系焉,宰相乃不得預聞,欲使利病兩不相蔽得乎。”上嘉納之。
  • 11.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金史夏人既通好,遣其徽猷閣學士李弁來議互市,往返不能決,朝廷以雲翼往議乃定。
  • 12.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明年,設益政院,雲翼為選首,每召見賜坐而不名。時講《尚書》,雲翼為言帝王之學不必如經生分章析句,但為國大綱足矣。因舉“任賢”“去邪”、“與治同道”“與亂同事”、“有言逆於汝心”“有言遜於汝志”等數條,一皆本於正心誠意,敷繹詳明。上聽忘倦。尋進《龜鑑萬年錄》、《聖學》、《聖孝》之類凡二十篇。
  • 13.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當時朝士,廷議之際多不盡言,顧望依違,浸以成俗。一日,經筵畢,因言:“人臣有事君之禮,有事君之義。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入君門則趨,見君之几杖則起,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受命不宿於家,是皆事君之禮,人臣所當盡者也。然國家之利害,生民之休慼,一一陳之,則向所謂禮者特虛器耳。君曰可,而有否者獻其否;君曰否,而有可者獻其可。言有不從,雖引裾、折檻、斷鞅、軔輪有不恤焉者。當是時也,姑徇事君之虛禮,而不知事君之大義,國家何賴焉。”上變色曰:“非卿,朕不聞此言。”
  • 14.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雲翼嘗患風痹,至是稍愈,上親問愈之之方,對曰:“但治心耳。心和則邪氣不幹,治國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則朝廷百官莫不一於正矣。”上矍然,知其為醫諫也。
  • 15.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五年卒,年五十有九,諡文獻。
  • 16.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雲翼天性雅重,自律甚嚴,其待人則寬,與人交分一定,死生禍福不少變。其於國家之事,知無不言。貞祐中,兵者不能外御而欲取償於宋,故頻歲南伐。有言之者,不謂之與宋為地,則疑與之有謀。至於宰執,他事無不言者,獨南伐則一語不敢及。雲翼乃建言曰:“國家之慮,不在於未得淮南之前,而在城既得淮南之後。蓋淮南平則江之北盡為戰地,進而爭利於舟楫之間,恐勁弓良馬有不得騁者矣。彼若扼江為屯,潛師於淮以斷餉道,或決水以瀦淮南之地,則我軍何以善其後乎。”
  • 17.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河朔民十有一人為遊騎所迫,泅河而南,有司論罪當死,雲翼曰:“法所重私渡者,防奸偽也。今平民為兵所迫,奔入於河,為逭死之計耳。今使不死於敵而死於法,後惟從敵而已。”宣宗悟,盡釋之。哀宗以河南旱,詔遣官理冤獄,而不及陝西,雲翼言:“天地人通為一體,今人一支受病則四體為之不寧,豈可專治受病之處而置其餘哉。”朝廷是之。
  • 18.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司天有以《太乙新曆》上進者,尚書省檄雲翼參訂,摘其不合者二十餘條,歷家稱焉。
  • 19.    《金史·卷一百一十·列傳第四十八》:曾祖青、祖鬱、考恆,皆贈官於朝。
  • 20.    (元)脱脱.金史:中華書局,1975
  • 21.    劉俊禮 郝啓康 王敏政主編. 晉中歷史人物[M].268.
  • 22.    楊雲翼  .晉中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6-26]
  • 23.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56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