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難當

鎖定
楊難當 (?~464年),秦州清水縣(今甘肅省清水縣)人,白馬氐族。北魏時期後仇池國第五任國王(429年7月~442年5月在位),前任後仇池國國君楊盛之子。
神麚二年(429年)7月,廢黜楊保宗,自稱徵西大將軍、都督雍涼秦三州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延和二年(433年),投靠北魏,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護西羌校尉、秦梁二州牧、南秦王 [11] 太延二年(436年),自稱大秦王,改元建義,受到南朝宋的討伐,兵敗投降北魏,歷任營州刺史、外都坐大官 [27] 
北魏和平五年(464年)12月,楊難當去世 [28]  ,諡號為忠。 [27] 
本    名
楊難當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氐族
出生地
白馬
逝世日期
464年12月

楊難當人物生平

楊難當繼位之初

429年7月,楊難當的哥哥仇池首領楊玄臨終時,對楊難當説:“如今境內環境不安寧,正需要進行安撫慰勞,楊保宗(楊玄之子)年紀小不懂事,我把國事交給你,希望你不要讓先人的功業垮掉。”楊難當堅決推辭,請求立楊保宗為王,而自己輔佐他。同年,楊玄去世,楊保宗繼位。楊保宗繼位後,楊難當的妻子姚氏對楊難當説:“國家危險關頭應立一位年長的君主,現在反而去侍奉一個小孩子,這不是長遠之計。”楊難當聽從妻子姚氏的話,廢黜楊保宗而自立為王,為後仇池國五任王,楊難當自稱都督雍涼秦三州諸軍事、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 [1] 
430年6月,南朝宋加封冠軍將軍楊難當 [2]  為秦州刺史、武都王 [3]  。11月,南安(甘肅天水隴西縣一帶)的一萬多人反叛西秦,推舉西秦安南將軍、都督八郡諸軍事、廣寧太守焦遺為首領,焦遺沒有聽從,叛軍又劫持並擁立焦遺的族子焦亮為首領,叛軍攻擊南安。西秦國主乞伏暮末向楊難當求援,楊難當派遣將軍苻南率領三千騎兵前去救援,與乞伏暮末一起攻擊叛軍,並擊潰叛軍。 [4] 
431年6月,佔據上邽的胡夏國主赫連定因為北魏的逼迫向西遷移 [5]  ,楊難當則趁機佔領了上邽。 [6] 

楊難當一攻梁州

432年6月,南朝宋加封楊難當為持節、都督隴右諸軍事、徵西將軍、平羌校尉,楊難當任命哥哥楊玄的兒子楊保宗為鎮南將軍,鎮守宕昌,任命自己的次子楊順為鎮東將軍、秦州刺史,鎮守上邽,而楊保宗謀劃襲擊楊難當,事情泄露,楊難當將楊保宗囚禁 [7]  。7月,南朝宋益州刺史劉道濟與身邊親信都瘋狂斂財,導致益州民怨沸騰。益州的流民中有許穆之、郝惔之二人前去投靠楊難當,都改姓司馬,許穆之自稱司馬飛龍,郝惔之自稱司馬康之,他們自稱是東晉皇室近親,不久司馬康之被人殺死。楊難當因益州混亂,資助司馬飛龍,讓他率兵攻擊騷擾南朝宋益州,後司馬飛龍被南朝宋益州刺史劉道濟派兵斬殺 [8] 
延和二年(433年)3月,南朝宋的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護執政失當,大失民心,因此宋文帝劉義隆將甄法護免職,任命蕭思話為督梁南秦二州諸軍事、橫野將軍、梁南秦二州刺史。9月,後仇池國嚴重歉收,而南朝宋益州、梁州大豐收 [9]  ,楊難當趁着蕭思話還沒有到任,而甄法護已經被免職將要回建康的時機,楊難當率兵襲擊梁州,攻破白馬城(即古陽平關、也稱陽安關、濜口城,在陝西漢中勉縣武侯鎮蓮水村),俘虜了晉壽太守張範,甄法護派遣梁州刺史府參軍魯安期、沈法慧等人率軍迎擊,但魯安期等人都被楊難當擊敗而奔逃。接着楊難當又派遣建忠將軍趙進攻打葭萌城(今四川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南朝宋時屬於梁州,晉壽郡的郡治),又抓獲了劉宋新任的晉壽太守範延郎 [10]  同月,北魏派遣兼大鴻臚崔賾持節,加封楊難當為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護西羌校尉、秦梁二州牧、南秦王 [11]  。11月,甄法護放棄梁州州城,逃到洋水(今陝西漢中西鄉縣東的涇洋河)的西城(今陝西漢中西鄉縣,位於牧馬河與涇洋河交匯處),楊難當於是佔據了漢中,先任命氐族人苻粟持為梁州刺史,不久因為苻粟持兇悍而殺掉他,接着又任命自己的軍司馬趙温為梁秦二州刺史 [12] 
427年9月,楊難當的哥哥楊玄攻陷赤水城(甘肅天水隴西縣北部一帶) [13]  ,431年6月之後,楊難當佔領上邽(甘肅天水),432年6月,楊難當曾任命楊保宗鎮守宕昌(甘肅隴南宕昌縣),則在這之前已經佔領宕昌,433年11月楊難當又攻陷漢中,至此,後仇池國到達最鼎盛時期。
434年1月,楊難當因攻克漢中向北魏呈送捷報,並把從雍州逃到漢中的七千多户流民送往長安。南朝宋新任的梁南秦二州刺史蕭思話到達襄陽,派遣橫野將軍府(蕭思話為橫野將軍)軍司馬蕭承之(南齊高帝蕭道成之父)為前鋒去收復失地。蕭承之沿途招兵買馬,募集了一千人,進駐磝頭(陝西安康石泉縣東南)。於是楊難當在漢中大肆燒殺搶掠,然後率軍西返仇池,留下其任命的梁秦二州刺史趙温鎮守梁州,又派遣其任命的魏興(今陝西安康市)太守薛健據黃金山(陝西漢中洋縣一帶) [14]  。3月,楊難當派遣兒子楊和率軍與蒲甲子等共同進攻蕭承之,雙方對峙四十多天,最後楊難當所部被蕭承之擊敗,這樣南朝宋收復了漢中故地。 [15]  4月,楊難當派遣使節呈上表章向南朝宋謝罪請降,宋文帝劉義隆因為楊難當是邊境之人,下詔説:“楊難當的奏表已經請罪,悔恨以前的過錯,可以特別加以寬宥,送還其印章和符節”,最終寬恕了楊難當。 [16] 

楊難當自稱大秦王

435年12月,楊難當釋放了楊保宗,並派遣楊保宗鎮守童亭(上邽東南,今甘肅天水東南一帶) [17] 
436年3月,楊難當自稱大秦王,改元建義,封正妻為王后,封世子稱太子,仿照天子制度設置文武百官,但他仍然向南朝宋朝貢不絕 [18]  。7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遣驃騎大將軍樂平王拓跋丕、尚書令劉絜督河西、高平的各路軍隊討伐佔據了上邽的楊難當,在大軍開進前,先派遣平東將軍崔賾攜帶詔書前往勸説楊難當。9月,拓跋丕的大軍抵達略陽(甘肅天水秦安縣東北一帶),楊難當感到恐懼,才請求接受北魏代理上邽太守詔命,並把駐守上邽的士兵撤回仇池。後來楊難當任命他的次子楊順為雍州刺史,駐守下辯(今甘肅隴南成縣西北) [19] 
439年3月,楊難當侄子楊保宗投降北魏,被北魏封武都王,並派遣鎮守上邽,北魏也因此從楊難當手中而收回上邽 [20]  。12月,楊難當率軍進攻北魏上邽,秦州百姓響應楊難當的人很多。呂羅漢對上邽鎮將拓跋意頭説:“楊難當軍隊氣勢正盛,現在不出城迎戰而向敵人示弱,那我軍的士氣將低落,軍民就會離散,上邽城也就守不住了。”拓跋意頭就派遣呂羅漢率領精鋭騎兵一千多人,出城衝擊楊難當的軍陣,北魏騎兵所向披靡,斬殺楊難當左右的親衞騎兵八人,楊難當大為驚慌。這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斥責楊難當的詔書也到了,楊難當再次臣服北魏,於是率眾退回了仇池。 [21] 
440年12月,因後仇池國國內大旱,又有各種災異,楊難當降大秦王為武都王 [22] 

楊難當二攻梁州

441年11月,楊難當傾國進攻南朝宋,打算佔據蜀地,派遣其手下的建忠將軍苻衝攻佔東洛城(四川廣元市利州區三堆鎮 [23]  )以抵禦南朝宋梁州的軍隊,南朝宋梁秦二州刺史劉真道迎擊苻衝,斬殺了苻衝。楊難當則親自進攻拔葭萌(今四川廣元市昭化區昭化鎮),抓獲了晉壽太守申坦,於是包圍了涪城(四川綿陽市)。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劉道錫據城固守,楊難當攻擊了10多天,沒有攻克涪城才撤退。12月,劉宋派遣龍驤將軍裴方明等人率領重步兵三千人,又徵調荊雍二州兵力討伐楊難當,各路討伐軍都受劉真道節度 [24] 
442年5月,南朝宋龍驤將軍裴方明等人到達漢中,他聯合梁秦二州刺劉真道派兵攻取了仇池國佔據的武興(陝西漢中略陽縣)、下辯(甘肅隴南成縣西北)、白水(四川廣元市青川縣東北的沙州鎮江邊村)三城,楊難當派遣其建節將軍苻弘祖、啖元等人固守蘭皋(在甘肅隴南成縣南、漢中略陽縣西北,應該在西漢水沿線),鎮北將軍苻德義在外為遊軍支援各方,又派自己的世子撫軍大將軍楊和率領重兵為後援。裴方明等人在攻佔武興後,又進軍潭谷(距離蘭皋只有幾里,應該在漢中略陽縣西北方向,西漢水沿線),裴方明率軍進擊,與苻弘祖在濁水(在甘肅隴南成縣以西,或為今拋沙河)大戰,大敗苻弘祖,斬殺苻弘祖及其所部三千多人。楊和退走,裴方明派軍追擊,楊和命令苻德義前來助戰,被裴方明所部的派遣軍擊敗,楊和再次後退。楊難當派遣建忠將軍楊林、振威將軍姚憲領二千騎兵救援楊和,楊和再次被裴方明等人擊敗。楊和敗逃至赤亭(甘肅隴南成縣西北),再一次被裴方明所部擊敗。楊難當則率領一千多騎兵逃奔上邽,向北魏請降,北魏派遣中山王拓跋辰迎接楊難當到平城。楊難當投奔北魏後,裴方明則派軍直接攻擊仇池台地,楊難當的丞相楊萬壽等人一時全都歸降。楊難當的三子楊虎鎮守陰平(甘肅隴南文縣),楊難當逃奔上邽後,楊虎也棄城逃跑到民間,後來楊虎被生擒,後送到建康被處死 [25]  。6月,楊難當到北魏陰山行宮朝拜太武帝拓跋燾 [26] 

楊難當降魏之後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時期,授任楊難當為營州(今遼寧朝陽市葫蘆島市一帶)刺史,後來回京任外都大官 [27]  。464年(南朝宋大明八年,北魏和平五年)12月,楊難當去世 [28]  ,諡號忠。 [27] 

楊難當史籍記載

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29] 
《宋書·卷九十八·列傳第五十八》 [30] 
魏書·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 [31] 
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 [32] 

楊難當宗族成員

宗族成員僅列舉楊茂搜的後裔子孫,且是史書或出土文獻有記載的歷史人物。
五世祖:
楊茂搜:楊難當五世祖,296年(西晉時),氐人齊萬帥領導關隴各族起義,楊茂搜率部眾四千人重返仇池,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這標誌着仇池政權的建立,史稱前仇池國 [33] 
高祖輩:
1、楊難敵:楊難當高祖,317年楊茂搜死後即位為前仇池國二任王,與弟弟楊堅頭分領仇池部眾,自號左賢王,屯下辨 [34] 
2、楊堅頭:317年楊茂搜死後與哥哥楊難敵頭分領仇池部眾,號右賢王,屯河池 [34] 
曾祖輩:
1、楊宋奴:楊難敵幼子,楊難當曾祖,355年,楊宋奴派姑姑的兒子梁式王殺死楊初,楊初的兒子楊國又率領左右誅殺了梁式王和楊宋奴 [35] 
2、楊毅:楊難敵長子,334年楊難敵死後即位為前仇池國三任王,337年被族兄楊初殺死 [36] 
3、楊盤:楊堅頭之子,335年被東晉封為徵東將軍 [37] 
祖輩:
1、楊佛狗:楊宋奴之子,楊難當祖父,355年楊宋奴被殺後,投奔前秦,被前秦天王苻堅任命為右將軍 [38] 
2、楊佛奴:楊宋奴長子,355年楊宋奴被殺後,投奔前秦,被前秦天王苻堅任命為撫夷護軍 [38] 
父輩:
1、楊盛:楊佛狗之子,楊難當父親,394年楊定死後稱監國 [39]  ,於396年被後秦加封仇池公,為後仇池國二任王,425年去世;
2、楊壽:楊佛狗之子,楊盛弟弟 [40] 
3、楊定:楊佛奴之子,355年隨父親楊佛奴投奔前秦,被前秦天王苻堅任命為尚書、領軍將軍,同時也是苻堅的女婿 [38]  ,385年苻堅死後,回到仇池自立,建立後仇池國,為後仇池國一任王,394年被乞伏乾歸所殺 [39]  ,無子;
同輩:
1、楊玄:楊盛長子,楊難當哥哥,425年楊盛死後,即位為後仇池國三任王,429年去世;
2、楊撫:楊盛哥哥的兒子,楊難當堂兄弟,後被楊玄殺死;
3、楊倦:楊盛哥哥的兒子,或與楊撫同父,楊難當堂兄弟;
4、楊伯宜:楊盛弟弟楊壽之子,楊難當堂兄弟 [41] 
5、楊廣香:楊難當族弟,與楊難當同高祖父,協助北魏斬殺楊文度,477年12月被北魏封陰平公,為陰平國一任王,481年7月去世;
6、楊斌:楊難當遠堂弟,楊盛從子,與楊難當同曾祖父(楊宋奴);
子侄輩:
1、楊和:楊難當世子,北魏賜爵仇池公 [42] 
2、楊順:楊難當次子,為鎮東將軍、秦州刺史,守上邽,後為雍州刺史,劉宋劉道真等人進攻仇池的時候,楊順望風而逃,之後再無記錄 [43] 
3、楊虎:楊難當三子,為鎮南將軍、益州刺史,守陰平,後被劉宋裴方明的兒子裴肅之生擒,後傳送京師,斬於建康市; [44] 
4、楊德:楊難當四子,承襲楊難當的南秦王爵位,早死 [45] 
5、楊保顯:楊玄長子;
6、楊保宗:楊玄次子,429年楊玄死後接任後仇池國王位,為後仇池國四任王,同年被叔父楊難當廢黜,443年3月北魏恢復其王位,繼任為後仇池國七任王;
7、楊保熾:楊玄三子 [46]  ,楊保宗之弟,442年5月楊難當投降北魏後,劉宋冊立其接任後仇池國王位,為後仇池國六任王,443年2月北魏攻佔仇池,楊保熾逃走,之後史無記錄;
8、楊文德:楊玄四子,楊保宗之弟,443年楊保熾死後,被部屬推舉為仇池公,治葭蘆城(今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東南的外納鎮),楊文德為武都國一任王,也是後仇池國八任王,向南朝宋稱臣,454年被劉義宣殺死;
9、楊文度:楊伯宜長子,473年10月接替堂哥楊僧嗣自立,自稱武興王,為武都國四任王,也是後仇池國十一任王,還是末任王,477年12月被投降北魏的楊廣香斬殺;
10、楊文弘:楊伯宜次子,477年12月,哥哥楊文度死後,在武興(今陝西漢中略陽縣)稱王,武興國建立者,武興國一任王,482年9月去世;
11、楊僧嗣:楊盛之孫,父親名不詳,466年堂侄楊元和投奔北魏後,自立稱武都王,為武都國三任王,也是後仇池國十任王,473年10月在葭蘆城病逝;
12、楊頭:楊佛狗曾孫,楊盛親兄弟的孫子,楊文德從祖兄 [47]  ,455年,南朝宋任命其為輔國將軍,協助遠堂侄楊元和鎮守葭蘆城;
13、楊炅:楊廣香之子,481年7月,楊廣香死後繼位,483年2月被南齊任命為沙州刺史、陰平王,陰平國二任王,496年正月去世;
14、楊高:楊難敵五世孫,楊難當族子 [48]  ,450年11月,楊高率領陰平、平武兩地的部眾抵抗楊文德西進,被楊文德斬殺 [49] 
孫輩:
1、楊小眼:楊德之子,降爵為南秦公,為天水太守 [45] 
2、楊大眼:楊德之子,北魏名將;
3、楊後起:楊難當之孫,楊後起或為楊虎之子,482年九月楊文弘去世後繼位,為武興國二任王,486年去世; [50] 
4、楊後明:楊後起之弟,被南齊任命為龍驤將軍、白水太守;
4、楊元和:楊保宗之子,455年被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立為武都王,為武都國二任王,也是後仇池國九任王,466年棄國投降北魏;
5、楊苟奴:楊文弘之子,477年楊文弘投降北魏時,派其入平城為人質,按照起名順序即質子多為長子的要求,楊苟奴或為楊文弘長子;
5、楊集始:楊文弘之子,486年楊後起死後繼位,為武興國三任王,503年8月去世;
6、楊集起:楊文弘之子,503年在楊集始之子楊紹先繼任武興國四任王時,與楊集義共同執掌國政;
7、楊集義:楊文弘之子,503年在楊集始之子楊紹先繼任武興國四任王時,與楊集起共同執掌國政;
8、楊集同:楊文弘之子,479年8月被南齊將領楊靈珍派軍斬殺;
9、楊集眾:楊文弘之子,479年8月被南齊將領楊靈珍派軍斬殺;
10、楊集朗:楊文弘之子,505年1月,南梁將領夏侯道遷投降北魏時,全力救援夏侯道遷,協助北魏防守漢中有功;
11、楊崇祖:楊炅之子,496年正月楊炅死後即位,被南齊任命為沙州刺史,封陰平王,陰平國三任王;
12、楊法深,楊盛的後裔,當為楊盛的重孫 [51]  ,525年楊孟孫之子、陰平國六任王楊定去世後,割據陰平自立稱王,為陰平國七任王,也是末任王,553年,與同族宗人楊崇集、楊陳侳各自率領部眾,三人相互攻擊 [52] 
13、楊崇集:553年,與同族宗人楊法深、楊陳侳各自率領部眾,三人相互攻擊;
14、楊陳侳:553年,與同族宗人楊法深、楊崇集各自率領部眾,三人相互攻擊;
重孫輩:
1、楊公熙:楊小眼之子,楊小眼去世後襲爵南秦公,後為假節、別將,與都督元志同守岐州(治今陝西鳳翔縣東南義塢堡),被北魏末年的秦州起義軍首領莫折天生所擄,死於秦州(今甘肅天水);
2、楊甑生:楊大眼之子,楊大眼死後,與兄弟楊領軍、楊徵南一起投奔梁武帝蕭衍
3、楊領軍:楊大眼之子,楊大眼死後,與兄弟楊甑生、楊徵南一起投奔梁武帝蕭衍;
4、楊徵南:楊大眼之子,楊大眼死後,與兄弟楊甑生、楊領軍一起投奔梁武帝蕭衍;
5、楊白華:楊大眼的兒子,後投降南梁;
6、楊元秀:楊後起弟弟的兒子,或為楊後明之子,495年北魏進攻漢中,南齊梁州刺史蕭懿派遣楊元秀聚合義兵,氐人響應,阻斷北魏糧道 [53] 
7、楊紹先:楊集始之子,503年8月楊集始去世後繼位,為武興國四任王,535年去世;
8、楊孟孫:楊崇祖之子,楊崇祖死後繼位,陰平國四任王,511年去世。
四世孫輩:
1、楊智慧:楊紹先之子,武興國五任王,535年11月,南梁派軍收復漢中,楊智慧遣使奉表率領四千户部眾歸順南梁,南梁以武興國的轄地為東益州;
2、楊辟邪:楊紹先之子,武興國六任王,也是末任王,552年,東益州刺史楊辟邪佔據武興城反叛西魏自立,553年,楊辟邪被西魏將領叱羅斬殺,武興國從此滅亡;
3、楊太赤:楊孟孫之子 [54]  ,陰平國五任王,517年去世;
4、楊定:楊孟孫之子,518年1月被北魏封為陰平王,為陰平國六任王。
楊某25分別是楊盛的子與孫。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121卷記載:武都孝昭王楊玄疾病,欲以國授其弟難當。難當固辭,請立玄子保宗而輔之;玄許之。玄卒,保宗立。難當妻姚氏勸難當自立,難當乃廢保宗,自稱都督雍、涼、秦三州諸軍事、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 《魏書》101卷記載:初,玄臨終,謂弟難當曰:"今境候未寧,方須撫慰,保宗沖昧,吾授卿國事,其無墜先勳。"難當固辭,請立保宗以輔之。保宗即立,難當妻姚氏謂難當曰:"國險宜立長君,反事孺子,非久計。"難當從之,廢保宗而自立。
  • 2.    《宋書》98卷記載:永初三年,改封武都王......難當為冠軍將軍。
  • 3.    《資治通鑑》121卷記載:六月,己卿,以氐王楊難當為冠軍將軍、秦州刺史、武都王。
  • 4.    《資治通鑑》121卷記載:南安諸羌萬餘人叛秦,推安南將軍、督八郡諸軍事、廣寧太守焦遺為主,遺不從,乃劫遺族子長城護軍亮為主,帥眾攻南安。暮未請救於氐王楊難當,難當遣將軍苻南帥騎三千救之,暮末與之合擊諸羌。諸羌潰....
  • 5.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六月.....夏主畏魏人之逼,擁秦民十餘萬口,自治城濟河,欲擊河西王蒙遜而奪其地。吐谷渾王慕璝遣益州刺史慕利延、寧州刺史拾虔帥騎三萬,乘其半濟,邀擊之,執夏主定以歸。
  • 6.    《資治通鑑》123卷記載:赫連定之西遷也,楊難當遂據上邽。
  • 7.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又加北秦州刺史楊難當徵西將軍。難當以兄子保宗為鎮南將軍,鎮宕昌;以其子順為秦州刺史,守上邽。保宗謀襲難當,事泄,難當囚之。 《宋書》98卷記載:九年,進號徵西將軍,加持節、都督、校尉之號。難當拜保宗為鎮南將軍,鎮宕昌;以次子順為鎮東將軍、秦州刺史,守上邽。保宗謀襲難當,事泄,收系之。 此處時間取《資治通鑑》的記載,楊難當的官職、次子楊順的信息取《宋書》記載。
  • 8.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流民許穆之,變姓名稱司馬飛龍,自雲晉室近親,往依氐王楊難當。難當因民之怨,資飛龍以兵,使侵擾益州。飛龍招合蜀人,得千餘人,攻殺巴興令,逐陰平太守,道濟遣軍擊斬之。 《宋書》98卷記載:先是,四方流民有許穆之、郝恢之二人投難當,並改姓為司馬。穆之自雲名飛龍,恢之自雲名康之。雲是晉室近戚,康之尋為人所殺。十年,難當以益州刺史劉道濟失蜀土人情,以兵力資飛龍,使入蜀為寇,道濟擊斬之。 此處結合兩書的記載。
  • 9.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帝聞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護刑政不治,失氐、羌之和,乃自徒中起蕭思話為梁、南秦二州刺史。 《宋書》78卷記載:九年,仇池大飢,益、梁州豐稔,梁州刺史甄法護在任失和,氐帥楊難當因此寇漢中。乃自徒中起思話督梁、南秦二州諸軍事、橫野將軍、梁、南秦二州刺史。 結合兩處的記載。
  • 10.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楊難當因蕭思話未至,甄法護將下,舉兵襲梁州,破白馬,獲晉昌太守張範,敗法護參軍魯安期等;又攻葭萌,獲晉壽太守範延郎。 《宋書》98卷記載:難當因思話未至,法護將軍下,舉兵襲梁州,破白馬,獲晉昌太守張範。法護遣參軍魯安期、沈法慧等拒之,並各奔退。難當又遣建忠將軍趙進攻葭萌,獲晉壽太守範延郎。
  • 11.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九月....魏主遣兼大鴻臚崔賾持節,拜氐王楊難當為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秦梁二州牧、南秦王; 《魏書》101卷記載:後遣大鴻臚崔賾拜難當為徵南大將軍、儀同三司、領護西羌校尉、秦梁二州牧、南秦王。 此處結合兩處記錄的官職。
  • 12.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冬,十一月,丁未,法護棄城奔洋川之西城。難當遂有漢中之地,以其司馬趙温為梁、秦二州刺史。 《宋書》98卷記載:其年十一月,法護委鎮奔洋川,難當遂有漢中之地。以氐苻粟持為梁州刺史,又以其兇悍,殺之,以司馬趙温代為梁州。
  • 13.    《資治通鑑》120卷記載:氐王楊玄遣將軍苻白作圍秦梁州刺史出連輔政於赤水。城中糧盡,民執輔政以降。輔政至駱谷,逃還。
  • 14.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楊難當以克漢中告捷於魏,送雍州流民七千家於長安。蕭思話至襄陽,遣橫野司馬蕭承之為前驅。承之緣道收兵,得千人,進據磝頭。楊難當焚掠漢中,引眾西還,留趙温守梁州;又遣其魏興太守薛健據黃金山。
  • 15.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 楊難當遣其子和將兵與蒲甲子等共擊蕭承之,相拒四十餘日......承之等追擊之,至南城,氐敗走,斬獲甚眾,悉收漢中故地。 至是,南城為氐所焚,不可復固,蕭思話徙鎮南鄭。
  • 16.    《宋書》98卷記載:太祖以其邊裔,下詔曰:"楊難當表如此,悔謝前愆,可特恕宥,並特還章節。"
  • 17.    《資治通鑑》122卷記載:楊難當釋楊保宗之囚,使鎮童亭。時間是435年12月。
  • 18.    《資治通鑑》123卷記載楊難當向南朝宋、北魏雙方都朝貢不絕,《魏書》4捲上與4卷下記載,從楊難當稱大秦王的436年3月直至442年楊難當投降北魏之前未有楊難當的朝貢記錄,而《宋書》5卷記載楊難當在436年6月、438年、439年、440年均有朝貢記錄,故而《資治通鑑》説法錯誤。 《宋書》98卷記載:十三年三月,難當自立為大秦王,號年曰建義,立妻為王后,世子為太子,置百官,具擬天朝;然猶奉朝庭,貢獻不絕。 此處取《宋書》的記載。
  • 19.    《資治通鑑》123卷記載: 秋,七月,魏主遣驃騎大將軍樂平王丕、尚書令劉絜督河西、高平諸軍以討之,先遣平東將軍崔賾齎詔書諭難當。 九月,庚戌,魏樂平王丕等至略陽;楊難當懼,請奉詔,攝上邽守兵還仇池。 難當以其子順為雍州刺史,守下辨。
  • 20.    《魏書》4捲上記載:五年.....三月.......以故南秦王世子楊保宗為徵南大將軍、秦州牧、武都王,鎮上邽。
  • 21.    《資治通鑑》123卷記載:氐王楊難當將兵數萬寇魏上邽,秦州人多應之。東平呂羅漢説鎮將拓跋意頭曰:"難當眾甚,今不出戰,示之以弱,眾情離沮,不可守也。"意頭遣羅漢將精騎千餘出衝難當陳,所向披靡,殺其左右騎八人,難當大驚。會魏主以璽書責讓難當,難當引還仇池。
  • 22.    《資治通鑑》123卷記載:十二月.....大秦王楊難當複稱武都王。 《宋書》98卷記載:十七年,其國大旱,多災異,降大秦王復為武都王。
  • 23.    《讀史方輿紀要》68卷記載:東洛城,縣西北四十里。其中縣指的是昭化縣即今四川廣元市昭化鎮,按照昭化鎮西北四十里即2000米計算,大致在三堆鎮一帶。
  • 24.    《資治通鑑》123卷記載:氐王楊難當傾國入寇,謀據蜀土,遣其建忠將軍苻衝出東洛以御梁州兵;梁、秦二州刺史劉真道擊衝,斬之。真道,懷敬之子也。難當攻拔葭萌,獲晉壽太守申坦,遂圍涪城。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劉道錫嬰城固守,難當攻之十餘日,不克,乃還。道錫,道產之弟也。十二月,癸亥,詔龍驤將軍裴方明等帥甲士三千人,又發荊、雍二州兵以討難當,皆受劉真道節度。
  • 25.    《資治通鑑》124卷記載:五月,裴方明等至漢中,與劉真道分兵攻武興、下辯、白水,皆取之。楊難當遣建節將軍符弘祖守蘭皋,使其子撫軍大將軍和將重兵為後繼。方明與弘祖戰於濁水,大破之,斬弘祖;和退走,追至赤亭,又破之。難當奔上邽;獲難當兄子建節將軍保熾。難當以其子虎為益州刺史,守陰平,聞難當走,引兵還,至下辯;方明使其子肅之邀擊之,擒虎,送建康,斬之。 《宋書》57卷記載:十八年,氐賊楊難當侵寇漢中,真道率軍討破之。而難當寇盜猶不已,太祖遣龍驤將軍裴方明率禁兵五千,受真道節度。十九年,方明至武興,率太子積弩將軍劉康祖、後軍參軍梁坦、陳彌、裴肅之、安西參軍段叔文、魯尚期、始興王國常侍劉僧秀、綏遠將軍馬洗、振武將軍王奐之等,進次潭谷,去蘭皋數里。難當遣其建節將軍苻弘祖、啖元等固守蘭皋,鎮北將軍苻德義於外為遊軍,難當子撫軍大將軍和重兵繼其後。方明進擊,大破之於濁水,斬弘祖並三千餘級。遣康祖追之,過蘭皋二千餘里。和又遣德義助戰,康祖又大破之,和退保修城。難當遣建忠將軍楊林、振威將軍姚憲領二千騎就和,方明又率諸將攻之。和敗走,追至赤亭,難當席捲奔叛。方明遣康祖直趣百頃,偽丞相楊萬壽等一時歸降。難當第三息虎先戍陰平,難當既走,虎逃竄民間,生禽之,送京都,斬於建康市。 結合兩處記載。
  • 26.    《魏書》4卷下記載:南秦王楊難當敗,奔於上邽。六月丙戌,難當朝於行宮。先是,起殿於陰山之北,殿始成而難當至,因名曰廣德焉。
  • 27.    《魏書·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高宗時,拜難當營州刺史,還為外都大官。卒,諡曰忠。
  • 28.    《魏書·卷五·帝紀第五》:十有二月,南秦王楊難當薨。
  • 29.    《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03]
  • 30.    《宋書·卷九十八·列傳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3-16]
  • 31.    《魏書·卷一百一·列傳第八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28]
  • 32.    《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28]
  • 33.    《宋書》98卷記載:晉惠帝元康六年,避齊萬年之亂,率部落四千家,還保百頃,自號輔國將軍、右賢王。
  • 34.    《宋書》98卷記載:建興五年,戊搜卒,難敵襲位。與堅頭分部曲,難敵號左賢王,屯下辯,堅頭號右賢王,屯河池。
  • 35.    《宋書》98卷記載:十一年,毅小弟宋奴使姑子梁式王因侍直手刃殺初,子國率左右誅式王及宋奴,復自立。
  • 36.    《宋書》98卷記載:成帝咸和九年,難敵卒,子毅立,自號使持節、龍驤將軍、左賢王、下辯公......三年,毅族兄初襲殺毅,並有其眾,自立為仇池公,臣於石虎。
  • 37.    《宋書》98卷記載“鹹康元年(335年),遣使稱蕃於晉,以毅為徵南,盤徵東將軍。”
  • 38.    《宋書》98卷記載“宋奴之死也,二子佛奴、佛狗奔逃關中,苻堅以佛奴為右將軍,佛狗為撫夷護軍。後以女妻佛奴子定,以定為尚書、領軍將軍”
  • 39.    《宋書》98卷記載“攻隴西虜乞伏乾歸,定軍敗見殺。無子,佛狗子盛先為監國,守仇池。”
  • 40.    《晉書》117卷記載“(姚)興遣其將姚碩德、姚斂成、姚壽都等率眾三萬,伐楊盛於仇池。壽都等入自宕昌,斂成從下辯而進。盛遣其弟壽距成,從子斌距都。都逆擊擒之,盡俘其眾。楊壽等懼,率眾請降。碩德還師”,故楊盛有親弟弟楊壽。
  • 41.    2010年8月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橫現河街道毛壩村出土了《楊文弘墓誌》、《姜太妃墓誌》,其中《楊文弘墓誌》殘文記載楊文弘的祖父是楊壽,父親是楊伯宜。
  • 42.    《魏書》101卷記載:子和,隨父歸國,別賜爵仇池公。
  • 43.    《宋書》98卷記載:道真又遣司馬夏侯穆季西取白水,難當子雍州刺史順、建忠將軍楊亮拒之,並望風奔走。
  • 44.    《宋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劉真道傳》難當第三息虎先戍陰平,難當既走,虎逃竄民間,生禽之,送京都,斬於建康市。
  • 45.    《魏書》101卷記載:子德襲難當爵,早卒。子小眼襲,例降為公,拜天水太守。
  • 46.    史書只記載楊保熾為楊保宗弟,楊文德也稱是楊保宗弟,按照楊玄四個兒子楊保顯、楊保宗、楊保熾、楊文德的取名順序而言,故楊保熾應為第三子,楊文德為第四子。
  • 47.    《資治通鑑》125卷記載:使文德從祖兄頭戍葭蘆。
  • 48.    《資治通鑑》125卷記載:文德宗人楊高。 宗人是指同五世祖及以上的宗族成員,此處取最近的同五世祖(楊難敵)。
  • 49.    《資治通鑑》125卷記載:文德宗人楊高帥陰平、平武羣氐拒之。文德擊高,斬之,陰平、平武悉平。
  • 50.    根據《魏書》101卷記載,楊難當的長子楊和、四子楊德均隨同投降北魏,次子楊順後續情況不詳;《宋書》96卷記載楊難當之子楊虎曾被俘虜,在建康被斬殺。《資治通鑑》135卷記載,480年南齊曾因楊文弘的反叛而任命楊後起為武都王,鎮守武興,結合楊難當三子楊虎有被南朝劉宋俘虜的經歷,而古代有年齡不滿10歲不處死刑,而且還是屬於羈縻的少數民族,更會留作後用。在480年最有可能被南齊利用的只有曾與南朝劉宋、南齊有交集的楊虎後裔,故而楊後起可能是楊虎之子。
  • 51.    《周書》49卷記載“盛之苗裔曰集始,魏封為武興王”、“氐首楊法深據陰平自稱王,亦盛之苗裔也”,《南齊書》59卷記載“仇池公楊元秀(楊難當後裔),氐王苗胤”,雖然楊集始不是楊盛的直系後裔,而是楊盛的重侄孫輩,楊元秀是楊難當重孫,據此苗裔當為重孫輩,即推定楊法深為楊盛重孫。
  • 52.    《北史》96卷記載:來歲,楊法深從尉遲迥平蜀,軍回,法深尋與其宗人楊崇集、楊陳侳各擁其眾,遞相攻討。
  • 53.    《南齊書》59卷記載“建武二年(495年),氐、虜寇漢中。梁州刺史蕭懿遣前氐王楊後起弟子元秀收合義兵,氐眾響應,斷虜運道”
  • 54.    史料論證: 條件1:511年,楊孟孫死後由兒子楊定繼承陰平王(《梁書》54卷記載); 條件2:516年4月,陰平國遣使到北魏朝貢(《魏書》9卷記載); 條件3:518年1月,北魏加封氐族首領楊定為陰平王(《資治通鑑》148卷記載,原文是“氐酋”,因《資治通鑑》是以南朝為正統,如果陰平國是向南朝臣服的關係會用氐王,故此時陰平國與南梁不是宗藩關係); 511年楊孟孫即去世,正常情況是在陰平王楊孟孫去世的第二年即512年就會冊封繼位者為陰平王;即使有特殊的情況,在516年4月陰平國向北魏朝貢後,按照禮尚往來也會立即進行加封,不可能到朝貢近兩年後才加封楊定為陰平王,如果從楊孟孫去世,則中間間隔近7年,更加不合理。合理的情況是:在加封楊定之前,陰平王另有其人。 得出結論1:518年1月之前,楊定不是陰平王,陰平王另有其人。 條件1:511年,楊孟孫去世(《梁書》54卷記載); 條件4:518年1月之前,楊定不是陰平王,陰平王另有其人(即結論1); 條件5:516年6月,楊太赤是陰平王(《魏書》70卷記載); 得出結論2:511年-517年,楊太赤是陰平王。 條件6:505年,因北魏相繼攻陷漢中、晉壽,至此陰平國的北部、東部、南部均被北魏包圍,因此在北魏裴宣的勸説招引下,陰平國四任王楊孟孫向北魏臣服,並派齣兒子作為質子(北魏攻陷漢中、晉壽為《資治通鑑》146卷記載;派出質子為《魏書》45卷記載); 條件7:此時陰平國已臣服北魏且被北魏三面包圍,北魏有影響陰平國王位繼承的條件與實力; 條件8:在古代,如果某國有影響他國王位的繼承的能力,通常是會挑選和扶持他國派到本國的質子; 得出結論3:511年楊孟孫死後,在質子未死的前提下,繼位的陰平王是曾經派到北魏的質子。 條件9:511年-517年,楊太赤是陰平王(即結論2); 條件10:511年楊孟孫死後,在質子未死的前提下,繼位的陰平王是曾經派到北魏的質子(即結論3); 得出結論4:楊太赤為楊孟孫派出的質子,即楊太赤是楊孟孫的兒子。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