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鎬

鎖定
楊鎬(1548年 [19]  /1555年 [16]  -1629年),字京甫,號風筠,河南商丘人,明朝末年大臣。
楊鎬於萬曆八年(1580年)中進士,授南昌知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楊鎬被任命為右僉都御史,奉命經理援朝軍務,負責抵禦日本、救援朝鮮。二十六年正月,明軍在蔚山大敗,楊鎬被丁應泰彈劾隱瞞敗訊不報,謊報軍功,遂遭罷職,以萬世德代之。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復起巡撫遼東。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攻破撫順,楊鎬以兵部右侍郎經略遼東,力主討伐。次年(1619年)二月,楊鎬以十萬餘人分四路出師出擊後金,四路軍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遼陽總兵劉綎,以杜松部為主力。劉綎驍勇善戰,但與楊鎬素不和,被派往東路,孤軍深入。四路軍企圖“分進合擊”,但由於杜松輕敵,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遇伏,全軍覆沒,繼而馬林敗逃開原,劉綎戰死,僅李如柏全師而退。薩爾滸之戰大敗,損軍四萬餘人,開原和鐵嶺相繼失守,明廷御史楊鶴交章劾奏楊鎬,因此下獄,令兵部侍郎熊廷弼代任經略。崇禎二年(1629年),楊鎬被處決。
本    名
楊鎬
京甫
風筠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日期
1548年(或1555)
逝世日期
1629年
籍    貫
商丘
官    職
兵部右侍郎、遼東經略

楊鎬人物生平

楊鎬累有功勳

楊鎬本為歸德府學生,萬曆四年(1576年)中舉 [17]  ,後為國子生,萬曆八年(1580年)考中進士。 [16]  先後當過南昌、蠡縣知縣,然後進入朝中當御史,因事調為大理評事。後來又升為山東參議,負責防守遼海道。他曾經和大帥董一元一道在雪夜中翻越墨山去襲擊蒙古炒花部的營帳,大獲全勝,遷任了副使。這期間,開墾荒田一百三十多頃,每年儲藏糧食一萬八千多石,又被提拔為參政。 [1] 

楊鎬抗日援朝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春天,楊鎬和副將李如梅一道開出邊塞作戰,丟失了十員部將,一百六十多名士兵。正好這時朝鮮又一次用兵,神宗下令免除楊鎬的罪過,提拔他為右僉都御史、經理朝鮮巡撫。 [18] 
楊鎬尚未到達朝鮮,就先上書講了十件事,請允許讓朝鮮官民捐贈糧食後得以升官、任官和贖罪,鄉吏奴丁就免除他們的勞役,大都是一些苟且的事務。又因為朝鮮君臣把糧食儲蓄隱藏起來,不給官軍糧餉,他上書揭發朝鮮君臣的罪過。因此朝鮮人對他有很大的怨氣。 [2] 
當時,日本將領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已經佔領了南原、全州,又引兵進犯全羅、慶尚,勢逼王京,威力很強大。幸好沈惟敬被抓獲,倭寇的嚮導才沒有了。朝鮮在兵亂之餘千里蕭條,日軍沒什麼可以掠奪的了,因此只在全羅積存軍糧,做長期駐留的打算。這時中國部隊也漸漸聚結過來。九月初一,楊鎬才到達王京。正好當時副將解生等屢次挫敗倭寇,朝鮮部隊也幾次立了戰功,倭寇於是退守蔚山。十二月,楊鎬召集總督邢玠、提督麻貴討論進兵方略,決定把四萬兵力分為三協,副將高策率領中軍,李如梅領左邊,李芳春、解生領右邊,合攻蔚山。開始時用少量部隊去嘗試作戰,日軍出來交戰,大敗,全都到島山去駐紮,在島山城外修起三道柵欄來自我保護。
楊鎬在遼東做官時與如梅結交得很深。到這個時候遊擊陳寅接連打下了日軍的兩道柵欄,第三道眼看就要打下來了,楊鎬因為李如梅還沒到,不想讓陳寅的功勞比李如梅大,所以就鳴金收兵。日軍從此閉城不出,堅守着等待援兵。明軍從四面包圍着,地面泥濘,並且時際嚴冬,風雪裂人肌膚,士兵缺乏堅強的鬥志。日軍日夜放大炮,用毒藥煮了彈子,被打中的必死無疑。明軍又圍攻了十天打不下來,日軍瞭解到明軍泄氣了,就假稱求降拖延時間。 [3] 

楊鎬大敗虧損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初二,小西行長的救兵突然來了,楊鎬十分害怕,狼狽不堪地搶先逃了,各部隊也跟着逃,日軍追上前進行襲擊,明軍戰死的人不計其數。副將吳惟忠、遊擊茅國器斷後,日軍才返回去,但是明軍的輜重大多丟失了。 [4] 
這次戰役謀劃了幾年時間,傾用國內的全部力量,聯合了整個朝鮮的兵力,被楊鎬一下子給敗棄了,滿朝文武為此嘆息不已。楊鎬逃出以後,帶着麻貴跑到慶州,害怕日軍過來襲擊,就把全部兵力撤回王京,與總督邢玠一道虛假地向朝廷告捷。各營隊報上人數,明軍死亡了差不多兩萬。楊鎬大為惱火,把實際情況壓下來不向朝廷彙報,只説死了一百多人。
楊鎬這時死了父親,朝廷下詔命令他剋制孝心繼續辦理國事。御史汪先岸曾經彈劾過楊鎬別的罪過,閣臣卻庇護他,起草了一道聖旨對他加以稱讚,這道聖旨長期未加公佈。贊畫主事丁應泰聽説楊鎬打了敗仗,去向楊鎬詢問今後的辦法。楊鎬把張位、沈一貫的親筆信連同他們所起草的那道未經公佈的聖旨給應泰看,並且揚揚得意地吹噓自己的功績。應泰感到氣憤,就抗言上書講了軍隊戰敗的情況,説楊鎬應當問罪的有二十八條,可羞的有十點,並且彈劾張位、一貫同他共同作奸。萬曆帝極其惱火,想依法懲處他們,首輔趙志皋展開營救,萬曆帝才罷免楊鎬,讓他聽候核實,讓天津巡撫萬世德去接替了他。後來,東征朝鮮的事情完結了,給事中楊應文講到楊鎬的功績,萬曆帝下詔准予再任用他。 [5] 

楊鎬復為巡撫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楊鎬起復為遼東巡撫。期間,他在鎮安襲擊了炒花部落,御史田生金彈劾他挑起爭端。當時遼東戰事很忙,楊鎬極力推薦李如梅,請求重新任用他做大將,被給事中麻僖、御史楊鶴彈劾。楊鎬上書辯解並請求離職,神宗不加過問,楊鎬最後回鄉去了。 [6]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後金努爾哈赤七大恨告天攻明,打下撫順,守將王命印戰死。遼東巡撫李維翰催促總兵官張承蔭前往增援,承蔭與副總兵頗廷相等人都戰死了,周圍一帶大為震驚。朝廷討論認為楊鎬熟悉遼東的軍事,就起用他為兵部右侍郎,前去擔任經略。楊鎬到任後,就申明紀律,徵集四方部隊,打算大舉作戰。到七月份,後金軍由鴉鶻關打下清河,副將鄒儲賢戰死。萬曆帝命令賜給楊鎬尚方劍,允許他斬殺總兵以下的將官。楊鎬就把清河逃將陳大道、高炫斬了,在軍中巡迴展示。這年冬天,各地援兵大批集結起來,楊鎬就決定進兵。當時蚩尤旗這顆彗星有整個天空那麼長,彗星又出現在東方,天上發生隕星,地上發生地震,有見識的人認為這些是失敗的徵兆。大學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人都認為部隊駐久了糧餉缺乏,就傳發紅旗,天天催楊鎬進兵。 [7] 

楊鎬決戰薩爾滸

萬曆四十七(1619年)正月,楊鎬才召集總督汪可受、巡撫周永春、巡按陳王庭等決定,在二月十一日誓師,二十一日出塞開戰。兵分四路:總兵官馬林出兵開原,攻打北面;杜松出兵撫順,攻打西面,李如柏從鴉鶻關出兵直奔清河,攻打南面;東南面則讓劉綎出兵寬甸,經涼馬佃搗後,用朝鮮部隊來幫助他。號稱大兵四十七萬,約定三月二日在二道關集合後一起出發。當時天下着大雪,部隊不肯向前走,出兵的時間又泄漏出去了。
杜松想立個頭功,先期渡過渾河,開到二道關來,伏兵大起,杜松全軍覆沒了。馬林統領開原部隊準備從三岔口出師,聽説杜松戰敗,就停步不前,結營自保。後金部隊居高臨下,奮勇出擊,馬林招架不住,大敗而逃了。楊鎬聽説後急忙傳令想停下李如柏、劉綎的兩支部隊,李如柏就停止不前了。劉綎當時已經深入三百里,到了渾河,金軍攻打他,但打不動他。後來就打着杜松的旗幟,穿着他的衣甲矇騙劉綎。金軍進入他的兵營以後,劉綎的營中大亂,劉綎奮力拼戰而死。只有李如柏的軍隊得以完整保存。文武將吏前後死去的有三百一十多人,士兵四萬五千八百多人,丟掉的馬匹、駱駝、兵器就多得無法計算了。戰敗的報告遞到朝廷後,京師大震,御史楊鶴上書彈劾他,萬曆帝沒有答覆。不多久,開原、鐵嶺又相繼失守了。言官紛紛上書彈劾楊鎬,楊鎬於是被逮進了詔獄 [8] 

楊鎬遭到處死

天啓元年(1621年)二月二十八日,刑部將楊鎬、李如楨判處死刑,明熹宗稱楊鎬“輕率寡謀”“貽禍至今”,予以批准。 [20]  兩人等待秋後處斬時,左僉都御史王德完於五月六日上疏請求赦免二人,熹宗亦“準從寬議”。 [21]  工科給事中魏大中彈劾王德完,要求處死楊鎬、李如楨,但未果。 [22] 
崇禎元年(1628年)五月,户科給事中瞿式耜上疏論“六不平”,其中第四條就是楊鎬、王化貞尚未處死,崇禎帝只説“封疆失事,自有定律”,未作明確表態。 [23]  崇禎二年(1629年)八月初七日,湖廣道御史劉學詩奏請誅殺楊鎬,崇禎帝批准對楊鎬“熟審監候”。 [24]  九月二十一日,刑部尚書喬允升以楊鎬年過八旬、符合八議中“議老”的條件為由請求免楊鎬一死,崇禎帝不聽。 [19]  九月二十九日,楊鎬被處死。 [25] 

楊鎬歷史評價

祝耀祖:“自鎬用事以來,威令不行,賞罰不信,呢私交而輕南將,則豪傑灰心,怯任,罪而卹典,則英雄短氣。” [9] 
朱舜水:賊臣楊鎬、袁崇煥前後賣國,繼喪遼陽、廣寧,滋蔓難圖。 [10] 
夏允彝:鎬固庸人,且老矣,治兵年許,無所經理。 [11] 
計六奇:鎬貪功自用。 [12] 
張廷玉:三路喪師,收降取敗,鎬與應泰同辜。然君子重繩鎬而寬論應泰,豈不以士所重在節哉! [13] 

楊鎬軼事典故

楊鎬從朝鮮還朝之日,朝鮮自國王宣祖至平民百姓皆戀戀不捨,宣祖率百官泣送於弘濟院,漢城士民男女重髫戴白,皆出送郊外,諸臣以詩為別。 [14]  朝鮮深覺惋惜,併為楊鎬受誣而不平。不久宣祖即派右議政李元翼、參判許筬上奏辯誣,並疏救楊鎬。萬曆二十七年(1599)七月,朝鮮建宣武祠於漢城南,特崇享兵部尚書邢玠、經略楊鎬,宣祖親書“再造藩邦”匾額揭於宣武祠。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謝恩使柳寅吉、崔濂朝京,專求楊鎬畫像。時楊鎬家居河南商丘,朝鮮使臣千方百計尋得一商丘舉人前往其家鄉,方摹得楊鎬畫像。 [15]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將其畫像奉安於宣武祠。朝鮮為崇祀楊鎬,千方百計,煞費苦心。由此可見楊鎬在當時朝鮮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楊鎬史書記載

《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13] 
參考資料
  • 1.    《明史》:楊鎬,商丘人。萬曆八年進士。歷知南昌、蠡二縣。入為御史,坐事調大理評事。再遷山東參議,分守遼海道。嘗偕大帥董一元雪夜度墨山,襲蒙古炒花帳,大獲。進副使。墾荒田百三十餘頃,歲積粟萬八千餘石。進參政。
  • 2.    《明史》:二十五年春,偕副將李如梅出塞,失部將十人,士卒百六十餘人。會朝鮮再用兵,命免鎬罪,擢右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鎬未至,先奏陳十事,請令朝鮮官民輸粟得增秩、授官、贖罪,及鄉吏奴丁免役,大氐皆苟且之事。又以朝鮮君臣隱藏儲蓄不餉軍,劾奏其罪。由是朝鮮多怨。
  • 3.    《明史》:當是時,倭將行長、清正等已入據南原、全州,引兵犯全羅、慶尚,逼王京,鋭甚。賴沈惟敬就擒,鄉導乃絕。而朝鮮兵燹之餘,千里蕭條,賊掠無所得,故但積粟全羅,為久留計,而中國兵亦漸集。九月朔,鎬始抵王京。會副將解生等屢挫賊,朝鮮軍亦數有功,倭乃退屯蔚山。十二月,鎬會總督邢玠、提督麻貴議進兵方略,分四萬人為三協,副將高策將中軍,李如梅將左,李芳春、解生將右,合攻蔚山。先以少兵嘗賊,賊出戰,大敗,悉奔據島山,結三柵城外以自固。鎬官遼東時,與如梅深相得。及是,遊擊陳寅連破賊二柵,第三柵垂拔矣,鎬以如梅未至,不欲寅功出其上,遽鳴金收軍。賊乃閉城不出,堅守以待援。官兵四面圍之,地泥淖,且時際窮冬,風雪裂膚,士無固志。賊日夜發炮,用藥煮彈,遇者輒死,官兵攻圍十日不能下。賊知官兵懈,詭乞降以緩之。
  • 4.    《明史》:明年正月二日,行長救兵驟至。鎬大懼,狼狽先奔,諸軍繼之。賊前襲擊,死者無算。副將吳惟忠、遊擊茅國器斷後,賊乃還,輜重多喪失。
  • 5.    《明史》:是役也,謀之經年,傾海內全力,合朝鮮通國之眾,委棄於一旦,舉朝嗟恨。鎬既奔,挈貴奔趨慶州,懼賊乘襲,盡撤兵還王京,與總督玠詭以捷聞。諸營上軍籍,士卒死亡殆二萬,鎬大怒,屏不奏,止稱百餘人。鎬遭父喪,詔奪情視事。御史汪先岸嘗劾其他罪,閣臣庇之,擬旨褒美,旨久不下。贊畫主事丁應泰聞鎬敗,詣鎬諮後計。鎬示以張位、沈一貫手書,並所擬未下旨,揚揚詡功伐。應泰憤,抗疏盡列敗狀,言鎬當罪者二十八、可羞者十,並劾位、一貫扶同作奸。帝震怒,欲行法。首輔趙志皋營救,乃罷鎬,令聽勘,以天津巡撫萬世德代之。已,東征事竣,給事中楊應文敍鎬功,詔許複用。
  • 6.    《明史》:三十八年,起撫遼東。襲炒花於鎮安,破之,御史田生金劾其開釁。時遼左多事,鎬力薦李如梅,請複用為大將,為給事中麻僖、御史楊州鶴所劾。鎬疏辨乞休,帝不問,鎬竟引去。
  • 7.    《明史》:四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起,破撫順,守將王命印死之。遼東巡撫李維翰趣總兵官張承允往援,與副總兵頗廷相等俱戰歿,遠近大震。廷議鎬熟諳遼事,起兵部右侍郎往經略。既至,申明紀律,徵四方兵,圖大舉。至七月,大清兵由鴉鶻關克清河,副將鄒儲賢戰死。詔賜鎬尚方劍,得斬總兵以下官,乃斬清河逃將陳大道、高炫徇軍中。其冬,四方援兵大集,遂議進師。時蚩尤旗長竟天,彗見東方,星隕地震,識者以為敗徵。大學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兵科給事中趙興邦等皆以師久餉匱,發紅旗,日趣鎬進兵。
  • 8.    《明史》:明年正月,鎬乃會總督汪可受、巡撫周永春、巡按陳王庭等定議,以二月十有一日誓師,二十一日出塞。兵分四道:總兵官馬林出開原攻北,杜松出撫順攻西,李如柏從鴉鶻關出趨清河攻南,東南則以劉綎出寬奠,由涼馬佃搗後,而以朝鮮兵助之。號大兵四十七萬,期三月二日會二道關並進。天大雪,兵不前,師期泄。松欲立首功,先期渡渾河,進至二道關,伏發,軍盡覆。林統開原兵從三岔口出,聞松敗,結營自固。大清兵乘高奮擊,林不支,遂大敗,遁去。鎬聞,急檄止如柏、綎兩軍,如柏遂不進。綎已深入三百里,至深河,大清兵擊之而不動。已,乃張松旗幟,被其衣甲,紿綎。既入營,營中大亂,綎力戰死。惟如柏軍獲全。文武將吏前後死者三百一十餘人,軍士四萬五千八百餘人,亡失馬駝甲仗無算。敗書聞,京師大震。御史楊鶴疏劾之,不報。無何,開原、鐵嶺又相繼失。言官交章劾鎬,逮下詔獄,論死。崇禎二年伏法。
  • 9.    祝耀祖《敬陳一得備安攘疏》載:“自鎬用事以來,威令不行,賞罰不信,呢私交而輕南將,則豪傑灰心,怯任,罪而卹典,則英雄短氣”,參見《籌遼碩畫》卷18。
  • 10.    《朱舜水文選》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1-22]
  • 11.    《倖存錄》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5-02-20]
  • 12.    《明季北略》(卷1):“鎬貪功自用,徑行不聽,松乃密遣人進關投揭當事,冀緩其師,而如柏偵知,令人於關外邀回,重責十棍,致松謀不行,兵受其創,見有松侄總兵杜文煥抱憤投揭可問。即此舉動,已含陷松之毒矣。乃誓師時如柏佯與松灑酒拜別,曰吾以頭功讓汝。松磊落丈夫,慨信不疑,賈勇先登,不知如柏早已佈置奸人,為松鄉導,誘其暗入姦伏,蓋敵素所畏者松與劉綎也。先得鎬告示,悉其精鋭,潛伏撫順一路,獨以當松。松果為鄉導所誘,如柏先逃,望援不至,遂碎首淪沒,寸骨不存,劉綎亦復血戰,一時死敵。是松之死,實鎬與如柏同謀計陷。壞此長城,為異日和戎之地,而乃曰三路之敗,總由杜松故違節制耶。”
  • 13.    《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1-08]
  • 14.    參見《再造藩邦志》5,《大東野乘》第三冊,第1811頁
  • 15.    《李朝宣祖實錄》卷213,宣祖四十年閏六月癸亥
  • 16.    《萬曆八年進士登科錄》楊鎬條
  • 17.    《萬曆四年河南鄉試錄》楊鎬條
  • 18.    《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實錄》卷97,三十一年二月十六日條  .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22-11-01]
  • 19.    《崇禎長編》,崇禎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03]
  • 20.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天啓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03]
  • 21.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天啓元年五月初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03]
  • 22.    《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天啓元年五月十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03]
  • 23.    《崇禎長編》,崇禎元年五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03]
  • 24.    《崇禎長編》,崇禎二年八月初七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03]
  • 25.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549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