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金龍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

鎖定
楊金龍,1966年5月出生,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原材料系)工學博士、清華大學十大優秀博士畢業生及金質獎章獲得者、瑞士聯邦理工大學(ETH- Zürich)博士後,師從國際著名陶瓷科學家L. J. Gauckler教授 [12] 
現任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導。 [4]  美國陶瓷學會會員、美國化學學會會員 [12] 清華大學傳統工藝與材料研究文化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12] 中北大學特聘教授,中北大學先進陶瓷實驗室主任,大連交通大學兼職教授,河北工程大學兼職教授。硅酸鹽學報編委,中國功能材料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硅酸鹽學會溶膠凝膠分會理事,材料導報編委。 [12] 
民進中央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民進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委、北京市政協常委、最高人民檢察院特約檢察員。 [12] 
中文名
楊金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西省太原市
出生日期
1966年5月
畢業院校
北京理工大學
畢業院校
中北大學
清華大學
職    業
教師
職    務
清華大學遠建工住輕質新材料聯合研究院院長
職    稱
教授
政治面貌
民進會員 [2-3]  [14] 

楊金龍人物經歷

楊金龍教授
楊金龍教授(7張)
1983年9月-1987年6月在北京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獲學士學位。
1987年9月-1990年6月在太原機械學院(現中北大學金屬材料系,獲碩士學位。
1990年4月-1992年8月為山西省科技技術情報研究所工程師
1992年9月-1996年7月在清華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1996年8月-1999年5月,清華大學材料系任講師。
1999年5月-2000年8月,在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後學位。
1999年6月-2004年11月,清華大學材料系任副教授。
2004年12月-至今,清華大學教授
2006年7月-至今,中北大學特聘教授
2010年5月-至今,大連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2011年10月-至今,掛職擔任清華大學學科規劃與建設辦公室副主任
2013年12月-至今,清華大學遠建工住輕質新材料聯合研究院院長
2014年5月-至今,河北工程大學兼職教授
2015年6月-至今,掛職擔任河北工程大學副校長 [1] 
民進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3]  、政協北京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委員 [5] 
1987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中北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獲得碩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材料系無機非金屬專業,獲得博士學位。1999年5月-2000年8月在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師從國際著名陶瓷科學家Gauckler教授。

楊金龍社會職務

2022年7月15日,中國民主促進會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勝利閉幕,楊金龍為民進北京市第十六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 

楊金龍學術職務

美國化學學會會員
硅酸鹽學報編委
材料導報編委
中國功能材料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硅酸鹽學會溶膠凝膠分會理事 [12] 

楊金龍研究領域

1、陶瓷複雜形狀零部件製備與工藝技術研究
2、結構陶瓷及其複合材料
3、由泡沫結構前驅體制備高性能陶瓷研究
4、陶瓷粉體球形化及空心化(陶瓷微珠)
5、陶瓷空心微珠在土壤改良與修復中的應用研究
6、粉體空心化應用於固體廢棄物處理的新方法及性能研究
7、環境與節能材料製備及應用研究
8、古陶瓷技術發展史 [13] 

楊金龍科研動態

  1. 高性能陶瓷微珠(0.1-3 mm)普適性的製備方法和裝備,得到863專家組的高度評價和肯定,整條生產線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通過教育部和河北省科技廳組織的3項成果鑑定。由於該技術的先進性,2005年該項目被世界500強法國聖戈班收購。
  2. 遠紅外陶瓷微珠應用於競技體育比賽和項目訓練中,可有效降解血乳酸,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被10多個國家隊使用。該項目通過科技成果鑑定1項。
  3. 將氧化鋯陶瓷球珠應用到制筆行業,提高書寫壽命5倍以上,並被列為中國製筆行業協會十一五重點推廣項目,整體提升了我國制筆行業水平。2007年和2011年,通過教育部和河北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鑑定2項,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楊金龍教授團隊榮獲美國陶瓷學會期刊2018年度最佳論文獎。
  5. 楊金龍教授科研團隊研製的陶瓷微珠濾料產品以固體廢棄物煤矸石為主要原料製備的開孔空心球,具有非常優異的吸附性能,能夠脱色、除異味、顯著降低COD和BOD,同時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環境友好等優點,非常適合用於黑臭水體的過濾處理,吸附飽和的濾料通過燒結等再處理工序,可添加到非硬化的土壤中起到吸水、蓄水、淨水、保水和緩釋水的作用,該項目榮獲“2019年度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最具投資價值創新技術獎”。
  6. “微納米陶瓷空心微珠製備新技術及其環保和節能應用”於2020年6月15日通過第三方組織的成果評價會。
  7. 2020年8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楊金龍教授課題組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安德烈教授(Prof.André Studart,ETH Zürich)課題組共同發明了一種通過金屬顆粒自組裝製備超穩定的泡沫漿料,首次基於金屬顆粒的柯肯達爾效應制備了燒結無收縮且性能優異的Al2O3陶瓷及Al2O3/Al複合材料,真正實現了陶瓷材料的燒結零收縮甚至是負收縮製備,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創新。
  8. 2022年11月,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楊金龍教授課題組發現了一種控制泡沫陶瓷乾燥與燒結過程收縮率的新方法, 利用醇類分子與氧化物表面基團的吸附作用,增強了發泡劑在顆粒表面的吸附量,通過發泡劑分子鏈的疏水聚集作用,將坯體的收縮率控制在了20%以下
  9. 為了解決太僕寺旗土壤保水、提高農作物產量等問題,楊金龍教授課題組以開孔空心球研究成果為抓手,在太僕寺旗實施該項目,旨在利用開孔空心球的保水、蓄水、淨水和緩釋水功能,提高土壤蓄水儲水能力並提高作物產量。 [13] 

楊金龍獲獎情況

陝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023年
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 2020年
全國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最具投資價值創新技術獎「特別推薦獎」 2019年
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2019年
美國陶瓷學會最佳論文「Best Papers」 2018年
美國陶瓷學報獎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award」 2018年
清華之友——日立化成學術交流獎 2018年
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8年 [13]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先進工作者”,2017年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2017年
美國陶瓷學會優秀審稿人,2017年
第11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銅獎,2017年
京津冀協同創新專項二等獎,2017年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並獲得羅馬尼亞代表團頒發的特別獎 2016年 [13] 
民進全國先進個人,2015年 [13] 
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稱號,2013年
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13年
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2013年
民進全國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個人,2013年
民進北京市委2013年度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個人,2013年
民進北京市委2013年優秀成果信息一等獎,2013年
山西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2年
河北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
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2012年
民進北京市委2011年度人物,2011年
第七屆山西省青年科學家獎,並獲得“山西省青年科學家” 稱號, 2010年
“10000個科學難題”優秀撰稿人,2010年
民進北京市委優秀會員,2010年
民進北京市先進個人,2009年
首都統戰系統參與奧運、服務奧運先進個人,2008年
邯鄲市十大創新典範,2007年
第五批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2007年
“陶瓷膠態成型新工藝”榮獲邯鄲市十大科技成果,2006年
邯鄲市第四批優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5年
“陶瓷膠態成型新工藝”,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4年
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與新產品博覽會金獎,2004年
河北省科技十大傑出青年,2004年
民進北京市委參政議政先進個人,2004年
陶瓷膠態成型新工藝,教育部科技發明一等獎,2004年
中國硅酸鹽學會年會優秀論文,2003年
中國材料研究年會優秀論文,2000年
清華之友——優秀教師獎勵金二等獎,1998年
中國硅酸鹽學會第三屆優秀論文,1998年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
清華之友——優秀青年教師獎勵金一等獎,1997年
清華之友——優秀教師獎勵金青年教師優秀羣體獎,1996年
清華大學十大優秀博士畢業生及金質獎章,1996年 [1] 

楊金龍研究成果

(1) 提出釋放高價反離子直接成型新工藝,發明了若干種陶瓷濃懸浮體凝固方法,闡明瞭釋放高價反離子在第一極小值固化機制,使陶瓷材料韋伯模數大幅度提高(20-40)。 [13] 
(2) 通過降低分散劑的分散性能,使陶瓷濃懸浮體Zeta電位降低從而實現原位凝固的方法,成功製備了高可靠性複雜形狀的陶瓷部件和材料。 [13] 
(3) 採用顆粒穩定泡沫技術結合噴霧乾燥法,成功製備了工業固體廢棄物開孔和閉孔空心微珠。閉孔陶瓷微珠具有輕質、保温隔熱功能,成功製備了容重0.1 g/cm3、導熱係數0.027 W/mK 的A1級無機防火保温材料。開孔陶瓷空心微珠濾料具有優異的吸附和過濾性能;能夠脱色、除異味;可顯著降低COD/BOD,在解決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污水治理、海綿城市建設和土壤修復等領域提出一種以廢治廢,變廢為寶,環境友好、綠色發展循環經濟新模式。 [13] 
(4)原創性提出採用泡沫結構前驅體制備高性能緻密陶瓷新方法,抗彎強度和斷裂韌性提高2-3倍左右 [13] 
(5)提出膠態成型製備避免應力坯體及方法的學術思想。該學術思想指出:膠態原位凝固成型雖然可以獲得密度均勻的坯體,但在液固轉變過程中容易產生內應力,內應力將會在乾燥、排膠、燒結和機加工的過程中發展、遺傳和變異,並且指出克服坯體的內應力將是今後陶瓷膠態成型工藝重要的發展方向 [13] 
(6)發明了高性能陶瓷微珠(0.1-3 mm)普適性的製備方法和裝備,建立了一條年產5000噸陶瓷微珠磨介生產線,2005年該項目被世界500強法國聖戈班收購,為邯鄲地方經濟做出突出貢獻。 [13] 
(7) 將氧化鋯陶瓷球珠應用到制筆行業,提高書寫壽命5倍以上,在水性筆、中性筆、油性筆中獲得應用,被列為中國製筆行業協會十一五重點推廣項目,整體提升了我國制筆行業水平。 [13] 
(8) 在國際上首次將粉體空心化技術應用於土壤改良及修復領域,提出土壤構建新方法,揭示土壤改良新機制,對問題土壤意義重大,助力全球糧食安全。 [13] 

楊金龍專利技術

代表性授權專利
1. 楊金龍, 王超, 於滿, 等. 一種樹莓狀週期性介孔有機空心硅球的製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2011221901.5, 授權日期: 2022-10-11
2. 楊金龍, 桑國龍, 張由飛, 等. 一種仿珍珠母層狀高強超韌陶瓷的製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2010586400.0, 授權日期: 2021-07-24
3. 楊金龍, 幹科, 蓋豔嬌, 等. 一種分散劑交聯原位凝固陶瓷懸浮體的方法及陶瓷成型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810167433.4, 授權日期: 2021-10-15
4. 楊金龍, 幹科, 楊潔, 等. 一種碳納米管/陶瓷基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910116646.9, 授權日期: 2020-12-08
5. 楊金龍, 張在娟, 唐欣悦, 等. 一種利用水性聚氨酯增強超輕泡沫陶瓷坯體強度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711116601.9, 授權日期: 2020-07-07
6. 楊金龍, 霍文龍, 陳雨谷, 等. 一種以廢玻璃為原料製備微米級氣孔結構可調的泡沫玻璃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710334878.2, 授權日期: 2020-08-21
7. 楊金龍, 霍文龍, 張笑妍, 等. 一種增強超輕泡沫陶瓷坯體強度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710352108.0. 授權日期: 2020-01-21
8. 楊金龍, 霍文龍, 張笑妍, 等. 一種利用中空微球製備具有連通孔壁泡沫陶瓷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810883586.9. 授權日期: 2020-08-25
9. 楊金龍, 霍文龍, 張笑妍, 等. 一種製備泡沫氧化鋁和泡沫鋁/氧化鋁複合材料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810384689.0, 授權日期: 2020-12-15
10. 楊金龍, 霍文龍, 張笑妍, 等. 一種反向模板法制備納米線編織微球的陶瓷海綿材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810883488.5, 授權日期: 2020-08-14
11. 楊金龍, 閆姝, 王璐, 等. 煤矸石空心微珠/鋁硅酸鹽聚合物複合吸附劑及其製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810229119.4, 授權日期: 2020-08-21
12. 楊金龍, 張在娟, 唐欣悦, 等. 一種基於敲擊聲波法的天線罩無損檢測裝置與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810238899.9, 授權日期: 2020-10-27
13.楊金龍,霍文龍, 林鴻福, 等. 具有保温性能的日用多孔複合陶瓷及其製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610850059.9., 授權日期: 2019-10-11
14. 楊金龍, 張笑妍, 李娜, 等. 一種多孔石英陶瓷的製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201610056581.X, 授權日期:2018-12-18
15. 楊金龍, 李志君, 蘇振國, 等. 一種以空心微珠為原料的陶粒及其製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610219693.2, 授權日期: 2018-06-05
16. 楊金龍,馬寧,張月,等.一種快速製備單分散有序介孔氧化硅空心球的方法.中國發明專利,專利號:201510428268.X,授權日期:2017-02-01
17. 楊金龍, 馬寧, 張月, 等. 一種一步法制備的有序介孔有機氧化硅空心球及其製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510427967.2, 授權日期: 2017-03-01
18. 楊金龍, 馬寧, 張月, 等. 一種易溶解的氧化硅球、其製備方法及應用.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510428142.2, 授權日期: 2017-04-12
19. 楊金龍, 許傑, 楊名昊, 等. 一種聚磷酸鹽螯合物控釋高價反離子固化陶瓷漿料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510170233.0, 授權日期: 2017-04-12
20. 楊金龍, 渠亞男, 席小慶, 等. 一種測試高温發泡過程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510065287.0, 授權日期: 2017-08-11
21. 楊金龍, 陳金德, 席小慶, 等. 一種無機微球快速燒結的方法與裝置.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310528555.9, 授權日期: 2016-03-09
22. 楊金龍, 齊飛, 許傑, 等. 一種超輕質閉孔陶瓷的製備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410253455.4, 授權日期: 2016-06-15
23. 楊金龍, 蘇振國, 席小慶, 等. 一種利用煤矸石空心微珠自發泡製備無機泡沫材料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310132817.X, 授權日期: 2016-05-11
24. 楊金龍, 蘇振國, 席小慶, 等. 一種利用廢玻璃製備微孔泡沫玻璃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310529973.X, 授權日期: 2015-12-09
25. 楊金龍, 吳甲民, 張笑妍, 等. 一種採用陶瓷空心球製備多孔陶瓷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310430728.3, 授權日期: 2015-10-28
26. 楊金龍, 許傑, 渠亞男, 等. 通過緩慢調節pH值控制高價反離子固化陶瓷漿料的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410009146.2, 授權日期: 2015-4-15
27. 楊金龍, 許傑, 渠亞男, 等. 一種非氧化物陶瓷的直接凝固注模成型方法.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410130619.4, 授權日期: 2015-4-15
28. 楊金龍, 申殿軍, 席小慶, 等. 運動員力竭運動後快速恢復系統. 中國發明專利, 專利號: 201210525897.0, 授權日期: 2015-07-08 [13] 

楊金龍學術論文

1.Guolong Sang, Qifan Zhang, Shihui Zhao, Yi Zhao, Minghao Yang, Xiaoqing Xi, Jinlong Yang. Strong and tough laminated ceramics prepared from ceramic foam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22, https://doi.org/10.1016/j.jeurceramsoc.2022.12.041. (SCI, IF=6.364).
2.B. Zhang, F. Ren, C. Wang, J. Liu, Y. Zhao, G. He, J. Yang. Ceramic foams with micron/sub-micron sized porous structure for efficient high-temperature particulate matter capture, Ceram. Int., 2022, 48(7): 9667-9672. (SCI, IF=5.532).
3.C. Wang, Y. Rong, B. Zhang and J. Yang. Facile Method for Preparing Hierarchical Al2O3-glass Foam Ceramics with Superior Thermal Insulating Property, Langmuir, 2022, 38(2): 1141-1150. (SCI, IF=4.331).
4.G. Sang, C. Wang, Y. Zhao, G. He, Q. Zhang, M. Yang, S. Zhao, P. Xu, X. Xi, J. Yang, Ni@CNTs/Al2O3 Ceramic Composites with Interfacial Solder Strengthen Segregated Network for High Toughness and Excell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2, 14(3): 4443-4455. (SCI, IF=10.383).
5.C. Wang, Y. Zhang, B. Zhang and J. Yang. 3D Printable Ultra-Highly Porous and Mechanically Strong Foam Materials for Multiple Applications, Adv. Funct. Mater., 2022, 2205537. (SCI, IF=19.924).
6.Boran Zhang, Chao Wang, Youfei Zhang, Xiaoyan Zhang, Jinlong Yang. A nove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brick-mortar structured alumina-zirconia ceramics with high toughness. J. Euro. Ceram. Soc., 43[2]: 727–732 (2023). (SCI, IF=6.364).
7.Boran Zhang, Xiaoyan Zhang, Chao Wang, Youfei Zhang, Jinlong Yang. Facile method for preparing lamellar structured alumina-zirconia ceramics with high toughness. Ceram. Int., 49[2]: 3070–3075 (2023). (SCI, IF=5.532)
8.Yang M, Zhang Y F, Wang C, et al. SiC Nanowire Mesh in High-Porosity Silicon Foam for Enhance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2022, 5(11): 16061-16069.(SCI,IF=6.14)
9.Guolong Sang, Chao Wang, Qifan Zhang, Shihui Zhao, Yi Zhao, Minghao Yang, Ge He, Xiaoqing Xi, Jinlong Yang. Strong and tough alumina ceramic from the particle-stabilized foam, Adv. Eng. Mater., 2022, 2200971:1-8. (SCI, IF=4.122).
10.K. Gan, Y. Lu, J. Wu, X. Zhang, Y. Wang, B. Ren, W. Huo, Y. Chen, J. Yang. In situ coagulation of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ceramic with enhancement of green body via polyvinyl pyrrolidone crosslink. J. Appl. Polym. Sci, 2020, 48889: 1-8 (SCI, IF=2,52)
11.C. Wang, G. Sang, Y. Rong, B. Zhang, Y. Zhao and J. Yang. Unexpected phenomenon in a conventional system: synthesis of raspberry-like hollow periodic mesoporous organosilica with controlled structure in one continuous step,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45[15], 6651-6660(2021). (SCI, IF=3.591).
12.C. Wang, G. Sang, M. Yang, G. He, Y. Rong and J. Yang. Micro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poly(vinyl alcohol)-based aerogels in the presence of interpolymer complexes,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46[1], 110-123(2022). (SCI, IF=3.591).
13.W. Huo, X. Zhang, E. Tervoort, S. Gantenbein, J. Yang, A. R. Studart. Ultrastrong hierarchical porous materials via colloidal assembly and oxidation of metal particl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2003550. (SCI, IF= 16.836)
14.Jingjing Liu, Bo, Ren, Yuju Lu, Yedong Rong, Chao Wang, Lu Wang, Jinlong Yang, Yong Huang. Mechanically robust ZrO2 foams with 3D reticular architecture prepared from chemical-modified ZrO2 powd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20, 103(8): 4548−4557. (SCI, IF=3.502)
15.B. Ren, J. Liu, Y. Rong, L. Wang, Y. Lu, X. Xi, J. Yang. Nanofibrous aerogel bulk assembled by cross-linked SiC/SiOx core−shell nanofibers with multifunctionality and temperature-invariant hyperelasticity. ACS Nano, 2019, 13(10): 11603−11612. (SCI, IF=13.904)
16.B. Ren, J. Liu, Y. Wang, Y. Chen, K. Gan, Y. Rong, J. Yang. Hierarchical cellular scaffolds fabricated via direct foam writing using gelled colloidal particle-stabilized foams as the ink. J. Am. Ceram. Soc.,2019, 102(11): 6498-6506. (SCI, IF=3.094)
17.B. Ren, J. Liu, W. Huo, K. Gan, S. Yan, Y. Chen, Y. Lu, J. Yang, Y. Huang. Three-dimensional (3D) flexible nanofibrous network knitting on hierarchical porous architecture. J. Am. Ceram. Soc., 2019, 102(5): 2977-2986. (SCI, IF=3.094)
18.J. Liu, B. Ren, Y. Chen, Y. Lu, S. Zhang, Y. Rong, and J. Yang. Novel design of alumina foams with three-dimensional reticular architecture for effective high-temperature particulate matter capture. J. Am. Ceram. Soc., 2019, 102(9): 5576-5586. (SCI, IF=3.094)
19.Y. Chen, W. Huo, X. Zhang, Y. Lu, S. Yan, J. Liu, K. Gan, and J. Yang. Ultrahigh-Strength Alumina Ceramic Foams via Gelation of Foamed Boehmite Sol. J. Am. Ceram. Soc., 2019, 102(9): 5503-5513. (SCI, IF=3.094)
20.W. Huo, X. Zhang, K. Gan, Y. Chen, Y. Lu, J. Xu, J. Yang. Effect of zeta potential on properties of foamed suspension.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19, 39(2-3):574-538. (SCI, IF=4.029)
21.W. Huo, X. Zhang, Z. Hu, Y. Chen, Y. Wang, J. Yang. Silica foams with ultra-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structured by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spher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9, 102(3): 955-961. (SCI, IF=3.094)
22.W. Huo, X. Zhang, S. Hou, Y. Chen, Y. Wang, J. Yang. Aerogel-like Ceramic Foams with Super-high Porosity and Nanoscale Cell Wall from Sol Nanoparticles Stabilized Fo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9, 102(6): 3753-3762. (SCI, IF=3.094)
23.W. Huo, X. Zhang, J. Xu, Z. Hu, S. Yan, K. Gan, J. Yang. In-situ synthesis of three-dimensional nanofiber-knitted ceramic foams via reactive sintering silicon foa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19, 102(5): 2245-2250. (SCI, IF=3.094)
24.X. Zhang, W. Huo, Y. Chen, Z. Hu, Y. Wang, K. Gan, J. Yang. Novel micro-spherical Si3N4 nanowire sponges from carbon-doped silica sol foams via reverse templating method, J. Am. Ceram. Soc. 2019, 102(3): 962-969. (SCI, IF=3.094)
25.X. Zhang, W. Huo, Y. Lu, K. Gan, S. Yan, J. Liu, J. Yang. Porous Si3N4-based ceramics with uniform pore structure originated from single-shell hollow microspheres. J. Mater. Sci., 2019, 54: 4484-4494. (SCI, IF=3.442)
26.W. Huo, Y. Chen, Z. Zhang, J. Liu, S. Yan, J. Wu, X. Zhang, J. Yang. Highly porous barium strontium titanate (BST) ceramic foams with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from particle-stabilized foams. J. Am. Ceram. Soc., 2018, 101(4): 1737-1746. (SCI, IF=2.956)
27.W. Huo, X. Zhang, Y. Chen, Y. Lu, J. Liu, S. Yan, Jia-Min Wu, Jinlong Yang. Novel mullite ceramic foams with high porosity and strength using only fly ash hollow spheres as raw material. J. Eur. Ceram. Soc., 2018, 38(4): 2035-2042. (SCI, IF=3.794)
28.W. Huo, X. Zhang, K. Gan, D. Wang, Y. Chen, J. Yang. Mechanical strength of highly porous ceramic foams with thin and lamellate cell wall from particle-stabilized foams. Ceram. Int., 2018, 44(5): 5780-5784. (SCI, IF=3.057)
29.S. Yan, P. He,J. Yang, et al. Synthesis of novel low‐cost porous gangue microsphere/geopolymer composites and their adsorption properties for dy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 2018, 15(6): 1602-1614. (SCI, IF=1.165).
30.J. Liu, Y. Li, S. Yan, Z. Zhang, W. Huo, X. Zhang, J. Yang. Optimal design on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porous alumina ceramics based on fractal dimension analysis, Int. J. Appl. Ceram. Tec., 2018, 15(3): 643-652. (SCI, IF=1.165). [13] 

楊金龍人物觀點

加強鐵路樞紐與城市交通融合,促進城市交通綠色出行。 [10] 
要完善科技創新人才政策體系,放寬高精尖創新人才落户門檻,突出政策支持的系統性和精準性。 [11] 
要推進京津冀高層次人才流動配置, [11]  持續優化高層次人才發展生態環境。 [11] 
行業對於技術創新遠遠高於藝術,我建議要抓好“健康、創新、藝術”這三個關鍵詞。
加強學科提前佈局,主動適應科技戰略發展需求,加快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高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要定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防止未來技術被卡脖子奠定理論基礎。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