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適,字安道,慈溪(今屬餘姚大隱)人,人稱“大隱先生”,宋代學者、教育家,慶曆五先生之一。
- 本 名
- 楊適
- 別 名
- 大隱先生
- 字
- 安道
- 所處時代
- 北宋
- 出生地
- 餘姚大隱
- 主要作品
-
《寶慶四明志》
《延祐四明志》
《宋史翼》
楊適人物生平
編輯早年隱居大隱山,以縣學教師為業,為人淳厚忠介,議論持平。行義聞名鄉里,人稱大隱先生,自署慈川逸民。宋慶曆年間(1041—1048),明州太守薦為遺逸,不就。嘉祐六年(1061年),以薦授將仕郎,又試太學助教,皆不赴。與樓鬱、杜醇、王致、王説聚鄞縣妙音書院,立孔子像,講貫經史,學者尊為宗主,開四明講學風氣。其後5人又各創書院,收聚生徒,歷30餘年,弟子甚眾,世稱慶曆五先生。
明律歷,曉兵法,隱居於大隱山,人稱大隱先生。為人淳厚忠介,議論持平,以行義聞於鄉里。以文學行義聞於鄉里,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嘉祐六年(1061)以薦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不赴。享年七十六。熙寧二年(1069)以前卒。事蹟參《寶慶四明志》卷八、《延祐四明志》卷四、《宋史翼》卷三六。《全宋詞》據《寶慶四明志》錄存其詞1首。
當年范仲淹任越郡太守時,欲見焉。楊適到了其府上時仍不有所求。邂後,又與另一著名詞人林逋、同郡王致等交為摯友;在錢塘太守錢公輔等人的推薦之下,仁宗時詔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職。仍不受,辭而歸山林焉。去世時縣令特命以“大隱先生”號之。
楊適出版著作
編輯《寶慶四明志》
《延祐四明志》
《宋史翼》
楊適詩詞佳作
編輯《長相思·題丈亭館》
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長亭號丈亭,沙邊供送迎;
東江清,西江清,海上潮來兩岸平,行人分棹行。
楊適真隱堂
編輯楊適後世評價
編輯[宋]史浩
道契皇王, 德參天地。 俯仰窺察, 出處一致。
[明]黃潤玉
羽翼漢嗣, 賓客唐儲。 黃冠四皓, 賀踵二疏。
楊適《大隱楊先生傳》
編輯北宋慶曆年間,王安石知鄞縣,為了倡導重教好學的風氣,專門請來五位大儒進城辦學,楊適就是其中一位,史稱“慶曆五先生”。”。
楊適,少年時接受過很好的教育,明律歷,曉兵法,可謂文武雙全,不知是家庭變故還是看破紅塵,他最終選擇了隱居,就在現今的餘姚市大隱鎮,四明山麓,廣德湖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自得其樂,人稱大隱先生。
中華書局出版的王應麟《四明文獻集》中共收錄十篇人物傳記,第一篇就是《大隱楊先生傳》,短短四百來字對楊適作了高度概括和評價,説他“容儀甚偉,衣冠儼如”,長得很帥;“淳厚忠介,議論持平”,品格高尚。傳記中還通過幾件事情來表現他的品質。一是勤勞,楊適隱居期間,一邊教書一邊種糧種菜,自給自足略有盈餘,還能救濟窮親戚。二是寬容,有一回,鄰居告訴他,誰誰誰在你家地裏偷菜。楊適聽了後,不愠不惱,只是傷感地説,他肯定是窮得沒辦法了,我就不去追究他了。此話傳到小偷那裏,偷兒很是羞愧自責,從此改邪歸正不再偷盜,這應該算是感化教育的一個成功範例。三是清高,楊適雖然是個隱士,但在上流社會里的知名度卻很高,當時的諫官孫沔到越地出差想見見楊適,他卻避而不見。時任越州知府的范仲淹把楊適請到府上,問他有什麼困難和要求,楊適説自己過得很好,沒任何要求。宋仁宗下詔廣攬民間英才,太守鮑柯帶着糧食絲綢等禮物到楊適家裏去請他出山,他不肯,幾年後,太守錢公輔再一次舉薦他,甚至帶着皇帝的詔書和官服上門迎接,簡直就是三顧茅廬了,但楊適還是不去。太守們推薦他去任職的官位分別是將仕郎和太學助教,將仕郎是小官,從九品下,如果説楊適看不上的話,那麼太學助教卻是很體面的學官了,從六品上,並且專業對口,但楊適“辭而不受,遁去”。他毅然決然地遠離官場,但對官場卻看得很透,“善言治道,究歷代治亂之原。”四是文雅,楊適不僅教書教得好,詩詞也寫得好,他結交的朋友除了教育界的名家王致、杜醇等以外,還有文學界名流,比如以梅妻鶴子聞名宋朝文壇的林逋。王應麟評價楊適“歌詩卓越超邁”。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宋詞》中收錄了楊適的一首《長相思·題丈亭館》:“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長亭號丈亭,沙邊供送迎;東江清,西江清,海上潮來兩岸平,行人分棹行。”短短几句,把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風景都寫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