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詠威

鎖定
楊詠威教授(Dr. Wise Young),全球脊椎治療權威之華裔學人,現擔任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神經科學系(Cell Biology & Neuroscience)教授兼系主任,以致力協助脊椎傷患恢復身心能力而在醫學界有「神經建造者」或「神經建築師」之譽。
中文名
楊詠威
外文名
Dr. Wise Young
出生日期
1950年1月1日
畢業院校
美國史丹福大學
主要成就
於2001 年獲《時代》雜誌選為美國十八位最佳科學家及醫生之一
出生地
中國香港
職    稱
教授

目錄

楊詠威簡介

他於2001 年獲《時代》雜誌選為美國十八位最佳科學家及醫生之一,入選者當中有兩名華人,另一名是治療艾滋病的專家何大一。

楊詠威經歷

楊詠威1950 年1月1日生於中國香港。 曾在瑪利諾修院小學唸書,八歲隨從商的家人遠赴日本,十八歲再到美國讀書。醫學界以往認為脊椎一旦受到傷害,身體失去的功能一輩子都不可能恢復。楊詠威1977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畢業後,成為神經外科醫師。他行醫時遇到一個被斷定頸部以下全身癱瘓的17 歲青年,當時青年絕望的眼神,燃起了他為這類病人尋求一線希望的決心。 他從1980 年開始對脊椎一旦受傷則神經功能永遠無法恢復之傳統看法提出疑問,每天在研究室工作十多小時,他用10 年時間鑽研這個問題。 楊教授於1990 年終於發現脊椎受傷的有效療法,即:注射甲基類固醇療法,此已經成為許多國家脊椎受傷早期的標準療法。
楊詠威發現,脊椎受傷後,會受到漸進式損害,包括腫大發炎,使得已經受損的組織更惡化。 他發現在脊椎受傷8 小時內給予高劑量的甲基類固醇(high-dose methylprednisolone, MP) ,能夠保全傷者20% 左右的神經功能,讓許多傷者可以自行呼吸,不必依靠呼吸器;或讓傷者保持行走能力,不必終生坐輪椅。
今日全世界有五萬餘人脊椎受傷,而注射甲基類固醇已是許多國家所公認之標準療法;惟此一療法僅對剛受傷者挽救部份神經功能或許有效。 1997 年楊教授移到Rutgers University之WM Keck Center,領導該中心進行神經科學合作研究( Collaborative Neuroscience )。 1997年楊教授移到Rutgers University之WM Keck Center,領導該中心進行神經科學合作研究( Collaborative Neuroscience )。 楊教授現時仍然埋首研究,因為他深信假以時日,癱瘓病人一定可以再站起來。 研究工作之餘,他首創「神經創傷期刊( Journal of Neurotrauma )」 ,他又創立了「神經創傷國際協會( Neurotrauma Society )」,以聯繫全球專家每年舉行會議,分享大家在腦神經及脊髓損傷的研究工作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