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荊石

鎖定
楊荊石(1902—1942),名玉珍,字荊石,1902年出生于山東省沂源縣黃莊區青冶行村(現屬萊蕪市)一個農民家庭。 [1] 
中文名
楊荊石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42年11月
出生地
山東省沂源縣黃莊區青冶行村

目錄

楊荊石人物生平

楊荊石(1902—1942),名玉珍,字荊石,1902年出生于山東省沂源縣黃莊區青冶行村(現屬萊蕪市)一個農民家庭。1921年,畢業於省立第二師範本科,在校期間,深受校長範明樞愛國思想影響。1922年,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1925年起,在東北軍任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楊荊石因思想傾向革命,引起所部長官注意,被迫化裝成僧人出走。1930年,楊荊石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此間,他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互濟會。1931年,他經同學介紹加入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新興木刻運動。 [1] 
1931年底,楊荊石回到山東青州,任省立第四師範美術勞作主任教員兼級主任;1935年,轉入省立第一鄉村師範任教;翌年,又任省立鄉村建設專科學校藝術導師,兼山東圖書學社董師。在鄉師任教期間,楊荊石漸漸接受了共產黨的主張,開始學習馬列理論著作,同情支持學生運動,楊荊石參加了鄉師黨支部、學生會組織的軍訓團,進行軍事訓練。 [1]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1月,全校師生撤往鉅野,楊荊石巧遇奔赴延安的北平流亡學生劇團的老相識共產黨員金肇野。經金肇野指點,楊荊石回到家鄉青冶行,與地下黨員劉其人、董琰、王紹洛、景曉村等人串聯。楊荊石在家鄉開辦民眾夜校,教唱抗日歌曲,並作宣傳抗日畫。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後,第四支隊派董琰、邊賢培(裕鯤)、劉其人與楊荊石、劉子升、房連三等串聯,發動組織有志青年舉行武裝起義。1938年3月,他們在黃莊南小學創建了120餘人的第四支隊十二中隊。4月初,十二中隊在萊蕪紅埠嶺與主力部隊會合後,楊荊石被調往第四支隊政治部宣傳科工作。此間,楊荊石曾受組織委派以魯南抗敵工作團的名義去國民黨軍十軍團石友三部做統戰工作。由於石友三的政治態度反動,楊荊石憤然離開石友三。 [1]  [2] 
1939年2月,上級黨組織派王紹洛來青冶行村傳達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山東縱隊關於大力培養藝術人才,創辦一批藝術學校的指示,在楊荊石的鼎力協助下,於4月在沂水夏蔚創辦了山東魯迅藝術學校。山東分局書記郭洪濤、山東縱隊指揮張經武、政委黎玉等到校接見了王紹洛、楊荊石等同志,並就山東魯藝的辦學方針等問題作了重要指示,臨別時還分別為楊荊石題寫了贈言。楊荊石在山東魯藝精心研究如何將教學與抗戰緊密聯繫的方案並與教員一起探討、修改、實踐。此間,他由霍士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山東魯藝與戰地服務團合併為山東魯迅宣傳大隊。 [2] 
1940年7月,蒙陰縣參議員在梭莊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告縣參議會正式成立。會議一致選舉楊荊石為縣長。當時的《大眾日報》以《民主光輝突破陰霾一角》為題,報道了這一消息。蒙陰縣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遭到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大肆破壞。他們趁日軍“掃蕩”之際,騷擾春耕,搶牛毀田。楊荊石組織武裝部隊和羣眾相互配合開展反“掃蕩”和反頑鬥爭。 [2] 
1941年11月,在反擊日軍5萬人大“掃蕩”中,楊荊石率縣政府200餘名工作人員從崮山突出日軍合擊圈,行至小金山,突遭敵機襲擊。他從容鎮靜地指揮大家就地隱蔽,躲過敵機。過後,他將隊伍化整為零分散突圍,順利到達集合地點——黃莊區通香峪。反“掃蕩”過後,楊荊石組織數百人主動出擊,夜間深入敵佔區,割電線、拆橋樑、扒公路。新年過後,他帶領工作人員,走一村,做一村,鞏固一村,恢復重建抗日民主政權,鞏固編和發展抗日根據地。 [2]  [3] 
楊荊石在擔任蒙陰縣長之後,創辦了《人民報》,並經常提筆作畫,鼓勵人民抗日。同時,全縣教育事業有了大發展。1941年2月統計,全縣合辦抗日小學57處,學生1604人,夜校74處,學員3132名。 [3] 
1942年春,楊荊石調任魯中文教處社會教育科科長。11月,楊荊石在沂南縣沂汶修械所為流彈所中,不幸去世。時年40歲。 [3] 
參考資料
  • 1.    中共淄博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中共淄博歷史人物 第1集,,,第301頁
  • 2.    中共淄博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中共淄博歷史人物 第1集,,,第302頁
  • 3.    中共淄博市委黨史資料徵集研究委員會,中共淄博歷史人物 第1集,,,第3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