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花橋

鎖定
楊花橋坐落在寧河區板橋鎮板張公路還鄉新河上,為8孔雙曲拱橋,於1972年7月17日施工,同年11月1日竣工。橋長179.82米,寬4米,高5.8米,最大跨度22米,承重5.4噸。在強大地震波作用下,整個橋身、橋面受高強度擠壓,最終在該橋中間部位縱向疊壓形成近2米高的拱形羅鍋,人們形象地稱其為“羅鍋”橋。楊花橋是唐山大地震天津地區僅存的地震遺址。
中文名
楊花橋
外文名
The YangHua Bridge
地理位置
天津市寧河區板橋鎮
開放時間
早9:00-晚5:00
佔地面積
1000 m²

楊花橋楊花橋基本情況

楊花橋位於天津市寧河區板橋鎮內,建於1972年7月,當時稱為楊花生產橋。楊花橋橫跨還鄉
新河,為東西走向,全長179.82米,寬4米,高5.8米,最大跨度22米,橋型為8孔雙曲拱橋,小孔從東到西的數量分別為4孔、6孔、6孔、6孔、7孔、7孔、6孔、4孔。1976年經歷唐山大地震,受地震波的作用下,橋身、橋面受到高強度擠壓,在橋的中間部位形成橋面縱上疊壓的“羅鍋”形狀,當地百姓形象稱之為“羅鍋橋”,是唐山大地震天津地區僅存的地震遺址。

楊花橋羅鍋形成原因

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國發生唐山大地震。楊花橋由於臨近渤海,地下水位高,又有古海岸、古河流鬆散砂層堆積,地震發生時造成砂基液化,出現大面積沉陷地裂。加之,地震波的作用下,整個橋身、橋面受到高強度擠壓,最終在橋的中間部位,形成橋面縱向疊壓的“羅鍋”形狀。

楊花橋科研價值

歷史在,像楊花橋因地震而形成“羅鍋”形狀的橋樑,在國內、國外均沒有文獻記載,楊花“羅鍋”橋的形成是中外地震史上的一個奇蹟。地震力學研究者、地質力學學者和地震科普專家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為:在災害相同區域,東西方向的橋樑破壞較輕,南北方向的橋樑則全部坍塌;橋體的展布方向和地震波在地殼的傳動方向與震害的關係;“羅鍋”為什麼出現於橋的中間部位。

楊花橋遺址保護情況

2018年,由板橋鎮政府出資對其進行保護和建設。對橋體破壞嚴重部位進行加固,同時注意加固結構與原有結構的明顯差別,展現建築遺址的原貌。同時,在橋的兩端進行了綠化美化,提升橋周邊的環境質量。

楊花橋建設規劃

依託楊花“羅鍋橋”遺蹟、一中社會實踐教育基地,根據甑鄉發展建設規劃,打造天津地區地震遺址公園。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思想為重要指引,計劃將河道景觀、橋樑、藝術農田與旅遊觀光巧妙地結合起來,打造“觀光長廊”並穿插於當地各種特色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