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興科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

鎖定
楊興科,男,漢族,陝西岐山縣人,1961年4月生。中共黨員,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礦產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省級師德標兵,長安大學校教學名師、優秀教師。 [2] 
中文名
楊興科
國    籍
中國
籍    貫
陝西岐山縣
出生日期
1961年4月
畢業院校
長安大學(西安地質學院)
西北大學
性    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職    稱
大學教授

楊興科人物經歷

楊興科教育經歷

1978-1982年西安地質學院(現長安大學)地質系本科學習;
1985-1988年構造地質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1992-1993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高級英語班培訓;
1998-2002年西北大學地質系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 [2] 

楊興科工作經歷

1982年畢業留校任教;
1982-1988年西安地質學院地質系助教;
1988-1993年西安地質學院地質系講師,1993年被地礦部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93-1997年西安地質學院地勘系副教授,構造教研室、區地與石油教研室主任;
1997-2000年西安工程學院副教授,區地與石油教研室主任;
2000-2001年長安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區地與石油教研室主任,2001年晉升為教授;
2001年至今在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2001-2007年曾稱為地球科學與國土資源學院)地質礦產系擔任系副主任、系主任;
2004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2008年聘為長安大學三級教授。
陝西省師德標兵(2006年),長安大學教學名師(2005年)。 [2] 

楊興科公開課程

“認識我們的地球——深入地球內部”公開課程
在浩瀚的宇宙中,行星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隨着現代科技發展進步,我們對地球內部的認知程度在不斷深化。本系列視頻課由長安大學教學名師楊興科教授等主講,精選、整理、採用了大量精美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優選出五講視頻課,引導我們認識和理解地球是如何運動的,探索地球,發現奧秘。學習地址見參考資料 [1] 
長安大學公開課
[第1集]
地球結構和構造活動
[第2集]
海底擴張
[第3集]
板塊構造
[第4集]
斷裂與地震災害
[第5集]
地質圖的由來和讀圖方法

楊興科研究領域

  1. 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球系統科學;
  2. 構造地質學、礦田構造學、礦產普查與勘探、構造與成礦預測,盆地熱力構造與改造成礦成藏研究;
  3. 地學信息工程、三維建模與找礦預測、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智能勘查 [2] 

楊興科論文專著

曾主持和參加的科研項目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305項目(七五、八五、九五攻關共六項)、地礦部重點基礎研究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大調查項目和深部找礦預測項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九五重點科技工程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重點區帶1∶5萬礦調填圖和綜合研究項目等40餘項。有4項科研成果被評為國際先進水平,6項被評為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已在《Russia Geology and Geophysics》(SCI)、《Science in China》(SCI)、《中國科學》(D)、《科學通報》(SCI)、《地質學報》、《地學前緣》、《大地構造與成礦學》、《礦牀地質》、《地球學報》、《地質通報》、《礦物岩石》(EI)、《礦物學報》、《岩石礦物學雜誌》、《地質與勘探》、《地質找礦論叢》、《石油與天然氣地質》、《煤田地質與勘探》、《新疆地質》、《西北地質》、《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等國內外科技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含合作論文)90餘篇,學術會議論文40餘篇。學術專著和教材6部,SCI收錄論文5篇,EI收錄論文2篇,CSCD收錄論文40餘篇、引用80篇。

楊興科科研項目

主要承擔課題方向有構造與成礦,古生代岩漿活動與成礦的關係,中國內陸盆地構造穩定性與成礦研究,中國近海盆地構造穩定性與油氣成因研究,危機礦山深部找礦研究等。
主要正研或已完成的重要科研項目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2003CB214601)“多種能源礦產共存成藏(礦)機理與富集分佈規律”——盆地系統內外地質動力相互作用與多種能源礦產形成的耦合關係(2004-2008),負責“多礦能源共存條件和統一地球動力學背景”子題負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重點項目薩日達拉、艾維爾溝兩項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2003-200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重點項目北山黑山嶺東南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2006-2009) ;中國地調局項目“陝西旬陽-白河一帶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2006-2009);中國地調局深部找礦預測項目——長江中下游地區地質礦產調查評價計劃項目中的工作項目“長江中下游基底結構與導礦-控礦要素研究”項目(2008-2010);山東黃金集團公司“玲瓏金礦構造變形巖相填圖找礦方法和預測”等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近幾年支配科研經費約450萬元,年均約80萬元。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CO2地質儲存適宜性研究”項目(2011-2012),經費約50萬元。寶鋼資源有限公司“陝西平利大磨溝鋅-螢石礦控礦構造研究”項目(2012-2013),經費約50萬元。中國地質調查局“六盤山盆地及其西南周緣油氣資源遠景調查”項目,(2013-2016),經費約300萬元。
在多年科研創新與找礦的緊密結合中,在西北許多地區的科研找礦中積極實踐,創新性提出了韌性剪切帶內脆-韌性變形轉換帶成礦與控礦模式、西部地區隱伏礦定位預測研究的快速有效勘查方法組合流程、盆地熱力構造與盆地改造等新模式、新方法和新理論,發現和快速評價及研究了新疆鄯善西灘(石英灘)、康古爾-馬頭灘金礦、哈密西風山、白乾湖金礦等大中小型金銅礦牀18個,提交科研預測儲量金上百噸,銅數百萬噸,潛在價值數百億元。找礦成果突出,社會經濟效應顯著。
  1. 鎮安西部岩漿作用與鎢鉬成礦,陝西省地質礦產調查中心,2018-2019年,主持人,25萬;
  2. 秦嶺成礦帶典型礦集區勘查成果集成與技術支撐研究,陝西省基金中心,2017-2020年,主持人,15萬;
  3. 廣東蓮花山韌性剪切帶關鍵地段調研與礦田構造編圖,中國地調局礦產評價部和地質力學研究所,2017-2019,主持人,18萬;
  4. 陝西石泉-旬陽金礦整裝勘查區長溝一帶找礦預測和羊坪灣與黃龍礦區專項填圖示範及找礦預測研究(2項),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2014-2017,主持人,2項合計127萬;
  5. 青海祁漫塔格礦田構造與典型礦牀構造-巖相填圖中國地調局,2012-2015,主持人,130萬;
  6. 六盤山盆地及其西南周緣頁岩氣資源遠景調查研究,中國地質調查局和西安地質調查中心,2013-2015,主持人,70萬;
  7. 河北省金廠峪金礦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中國黃金集團公司,2019-2020,參加人,80萬;
  8. 西秦嶺北緣李子園-太陽寺構造帶變形特徵與成礦作用關係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19-2021,參加人,66萬;
  9. 豫西陸院溝金礦成因及其對華北克拉通南緣晚中生代構造背景的約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參加人,2017-2019,24萬;
  10. 金川銅鎳礦牀深邊部及外圍找礦勘查技術方法有效性研究,金川集團公司,2020-2022,參加人,48萬;
  11. 豫西熊耳山變質核雜巖熱演化與剝蝕過程及其對成礦的控制作用,陝西省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20-2022,5萬;
  12. 構造-岩漿-成礦耦合關係研究及成礦預測,中央高校創新團隊項目,2019-2020,參加人,30萬;
  13. 秦嶺陸內造山成礦作用與找礦建模研究,中央高校創新團隊項目,2018-2019,參加人,30萬; [2] 

楊興科榮譽獎勵

獲各類獎勵近30項,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主要有2006年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二)、2005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排名第一)、2003年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1997年地礦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二);陝西省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共4項(排名均為第一或第二);地礦部“八五”科技攻關突出貢獻先進集體獎(排名第二);地礦部優秀圖幅獎;地礦部科技三等獎2項;中國地質學會、省市科協優秀學術論文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多項;學校教學改革優秀成果獎、一類課程獎、教學評價優秀獎、教書育人優秀教師和先進集體獎、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楊興科社會兼職

楊興科現任

  1. 教育部虛擬仿真地質類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2.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構造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3. 教育部虛擬仿真土建類實驗教學創新聯盟專家委員;
  4.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委會委員;
  5. 全國礦牀學、礦田構造學、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等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
  6. 西安市科學技術協會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7. 張伯聲基金會秘書長;
  8.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地質力學》、《黃金科學技術》編委會委員;
  9. 陝西省地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副主任;

楊興科曾任

  1. 教育部地球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 國家科技獎評審專家;
  3. 陝西省科技計劃評審專家;
  4.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礦產調查評審專家;
  5. 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
  6. 地礦部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指導小組成員;
  7. 地礦部區域構造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秘書;
  8. 陝西省科技評審專家;西安市科技評審專家;
  9. 陝西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
  10. 西安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研究會理事;
  11. 中國石油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盆地分析學組委員;
  12. 中國地質學會和陝西省青科聯會員、中國石油學會和陝西省石油學會會員;
  13. 長安大學成礦作用及其動力學開放實驗室副主任;
  14. 西部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礦產評價中心主任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