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經綏

鎖定
楊經綏,1950年6月出生於浙江杭州,岩石大地構造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4-5] 
楊經綏197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1992年獲得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博士學位;1995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8]  ;1997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火成岩室主任、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1998年—2000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 [1]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 
楊經綏主要從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帶的岩石學與大地構造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6] 
中文名
楊經綏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0年6月
畢業院校
達爾豪斯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出生地
浙江杭州

楊經綏人物經歷

楊經綏在野外考察 楊經綏在野外考察
1950年6月,楊經綏出生於浙江杭州。
1977年,從長春地質學院畢業,後任職於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86年,赴加拿大留學深造。
1992年,獲得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博士學位。
1992年—1994年,在加拿大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楊經綏在野外考察 楊經綏在野外考察
1995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8] 
1997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火成岩室主任、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8年—2000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 [1]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 
2021年9月,出席中國地質科學院2021年開學典禮活動。 [37] 

楊經綏主要成就

楊經綏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楊經綏在會議上發言 楊經綏在會議上發言
楊經綏在蛇綠岩鉻鐵礦中發現原位金剛石,證明是自然界中一種新的產出類型,命名為“蛇綠岩型金剛石”;在全球多個板塊縫合帶的蛇綠岩中發現大量超高壓和強還原礦物組合,建立俯衝物質深地幔循環和鉻鐵礦深部成因模式,開啓了研究深地幔物質的一個重要新窗口;發現和釐定中國柴北緣、東秦嶺和西藏松多等3條高壓/超高壓變質帶;釐定東崑崙阿尼馬卿和西崑崙庫地古生代蛇綠岩組合 [6] 
  •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3月,楊經綏合作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論文150餘篇 [41]  ,其代表論著有《塞浦路斯古海底構造重建》《昆侖開合構造》等。 [42]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95年
中國&法國地質學術會議 [30] 
法國
2004年
全國岩石學和地球動力學研討會 [2] 
澳大利亞
2012年12月
美國地質學會年會 [24] 
美國
2015年8月
國際地球科學IGCP649項目2015國際研討會 [17] 
西寧
2016年8月
第35屆國際地質大會 [39] 
南非
2017年4月
第三屆蛇綠岩國際研討會 [38] 
古巴
2018年5月
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暨學術研討現場會 [16] 
安達
2018年7月
第四屆蛇綠巖國際研討會 [15] 

2019年1月
第14屆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學術年會 [22] 
北京
2019年3月
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2019年學術研討 [14] 
北京
2019年6月
第九屆世界華人地質科學研討會 [12] 
長春
2019年9月
大洋科學鑽探與莫霍面研究系列講座 [36] 
廣州
2019年11月
第五屆蛇綠巖國際研討會 [21] 
阿曼
2020年11月
南海深部構造與地球物理研討會 [35] 
廣州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1993年—2006年
東崑崙造山帶研究 [33] 
國際(法國)合作與交流項目
1993年—2006年
阿爾金-祁連山研究 [33] 
國際(法國)合作與交流項目
1993年—2006年
地體邊界及岩石圈斷裂對青藏高原形成的貢獻 [33] 
國際(法國)合作與交流項目
1998年—2004年
祁連山造山帶物質組成及造山過程 [33] 
國際(中國台灣)合作與交流項目
2000年—2002年
青藏高壓北緣隆升歷史 [33] 
國際(法國)合作與交流項目
2000年—2005年
地幔超高壓礦物及其形成環境和構造意義 [33] 
國際(日本)合作與交流項目
2002年—2008年
大陸板塊會聚邊界的地幔動力學與現代地殼作用 [33] 
國際(美國、德國)合作與交流項目
2005年—2008年
烏拉爾和西藏鉻鐵礦研究 [33] 
國際(俄羅斯)合作與交流項目
2006年
羅布莎鉻鐵礦研究項目 [23] 

2006年—2008年
蛇綠岩鉻鐵礦中超高壓地幔礦物羣和地幔動力學研究 [33] 
國際(美國)合作與交流項目
2006年—2008年
CCSD973地幔巖研究 [33] 
國際(德國)合作與交流項目
2006年—2008年
地調西藏鉻鐵礦研究 [33] 
國際(德國)合作與交流項目
2007年
中國境內可能存在一條新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帶-青藏高原拉薩地體中發現榴輝巖帶 [10] 
地質調查項目
2010年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實驗項目 [27] 

2015年
“Diamonds and Recycled Mantle”(金剛石和地幔再循環) [9] 
國際地質對比計劃IGCP-649項目
2018年—2022年
大洋地幔橄欖岩-鉻鐵礦中的金剛石和深地幔再循環的全球蛇綠岩記錄 [31] 
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92年
崑崙開合構造
國土資源科技獎三等獎 [34] 
2005年
中國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及南北板塊彙集
國土資源科技獎二等獎 [34] 
2006年

國土資源科技技術獎二等獎 [8] 
2008年
大陸深俯衝和科學鑽探
國土資源科技獎一等獎 [34] 
2008年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集成與創新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32] 
2010年
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
國土資源科技獎一等獎 [34] 
2011年
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32] 

《崑崙開合構造》
地礦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23] 

楊經綏人才培養

  • 人才建設
楊經綏(左)與團隊成員在青藏高原考察 楊經綏(左)與團隊成員在青藏高原考察
楊經綏常説:對事業發展來説,人才是最重要的,要做好人才梯隊建設,培養好接班人。就算有再多的項目、再多的資金,如果沒有人才,一切都無從談起。要善於發現人才,靠大項目培養人才,老一輩也要多給年輕人機會和激勵,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進一步完善溝通交流機制,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讓大家共同為自然資源管理出謀劃策。 [42] 
  • 培養成果
截至2022年3月,楊經綏已培養博士和碩士40餘人 [2]  ,如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熊發揮等。 [24-25] 

楊經綏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2003年
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 [8] 
2004年
全國總工會集體五一勞動獎章 [8] 
2005年
國土資源部 “十五”科學技術先進個人 [8] 
2007年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 
2009年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7] 
2009年
2009年6月
“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9] 
2010年
國土資源系統“十一五”援藏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18] 
2011年
國土資源部“十一五”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26] 
2011年
美國地質學會會(GSA Fellow) [2] 
2011年
美國礦物學會會士(MSA Fellow) [2] 
2015年1月
第三屆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40] 
201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3] 

楊經綏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2年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專家委員會委員 [28] 
2007年—2011年
科學出版社出版基金第四、五屆專家委員會委員 [1] 
2019年
全國區域地質調查專家委員會委員 [11] 
2019年
國土資源部古地磁與古構造重建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4]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8]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委員會中國委員會副主任 [8]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 [8] 


中國地質學會岩石專業委員會主任 [8] 

岩石礦物學雜誌》副主編 [8]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現場總地質師 [1] 

中國地質調查局院士諮詢委員會委員 [13] 

楊經綏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楊經綏在野外考察 楊經綏在野外考察
楊經綏的父親是一位大學經濟學教授。楊經綏自小便遺傳了父親對數字的敏感和縝密的邏輯思維,在唸書的時候,數理化是他的最愛。楊經綏的童年是在杭州度過的。從小父母就對楊經綏十分放心,對他的興趣愛好不加干涉。寬鬆的家庭環境加上自然環境,使得小時候的楊經綏接觸了很多動物和植物。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和小夥伴一起去河邊釣魚釣蝦,去郊外抓蟋蟀。 [30] 

楊經綏人物評價

左起:張曉西、楊經綏、胡鬱樂 左起:張曉西、楊經綏、胡鬱樂
“楊經綏為建立中國高原北部古板塊體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貢獻。”中國地質調查局評) [42] 
“楊經綏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學術成果豐碩突出,聲名遠播。”中國科技新聞網評) [4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