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紹先

(武興國第四位國君)

鎖定
楊紹先(?-535年),略陽清水(今甘肅清水縣西北西北)氐人。楊集始之子。武興國君主。 [13] 
梁天監元年(502年),楊紹先以世子遣使赴北魏。次年,其父去世,襲位。因年幼,國事皆委二叔楊集起、楊集義。受魏封為南秦州刺史、徵虜將軍、漢中郡公、武興王。梁天監四年(505年),其二叔聞北魏克漢中,甚懼,遂叛魏,率眾斷漢中糧道,拒招撫,立其為帝。次年,魏攻克武興,被執送洛陽。武興國滅,改置武興鎮,後改東益州。 [13] 
北魏孝昌中(525年-527年),乘東益州為氐人統治、北方各族大起義之機,從洛陽逃回武興,復自稱王。梁中大通六年(534年)四月,復向西魏稱藩,送妻、子為質。同年八月,梁亦以其為秦、南秦二州刺史,大同元年(535年),進封車騎將軍。復反梁,被梁將擊破,不久後就去世了。 [13] 
別    名
武興王
武興帝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氐族
出生地
歷城 (今甘肅成縣北)
逝世日期
535年
主要成就
為武興仇池王,稱帝四個月
本    名
楊紹先
在位時間
503- 535年
繼承者
楊智慧(長子)

楊紹先人物生平

楊紹先,(?-535年),為第四任武興王,他是楊集始兒子,楊集始去世後,擔任武興國君主,在位期間為503年—535年。
503年八月,第三任武興王楊集始去世,八月十一日,北魏即封楊集始的長子楊紹先為都督、南秦州刺史、徵虜將軍、漢中郡公、武興王。因楊紹先年幼,國事都由兩個叔叔楊集起、楊集義裁決 [1] 
505年正月,南梁的梁秦二州前任刺史去世,新任刺史還沒有到任,南梁梁秦二州刺史府長史夏侯道遷以漢中郡投降北魏 [2]  ,南梁梁武帝蕭衍派軍攻打夏侯道遷,夏侯道遷向武興王楊紹先求救,但楊紹先的叔叔楊集起、楊集義只貪圖保全自己的封國,因為如果漢中被北魏整合完畢,武興國就完全被北魏領土包圍,不會再像從前處於南朝與北魏的交界地帶,可以左右逢源,故而楊集起、楊集義不願救援,但楊紹先另外一個叔叔楊集朗有建功立勳的心願,故而率軍救援,因為楊集朗的努力,北魏完全平定梁州和益州的變亂 [3]  。505年十月,楊集義眼看北魏平定梁州和益州,擔心武興不能夠長期作為藩國,於是煽動氐族人鬧事,並推舉楊紹先稱帝,楊集起、楊集義也一起稱王,並聯合南梁為外援 [4]  。十一月初一,北魏派遣光祿大夫楊椿領兵討伐稱帝的楊紹先 [5]  。十二月二十四日,北魏又派遣驃騎將軍源懷討伐楊紹先的武興國,安西將軍刑巒也受其節度 [6] 
506年正月,楊集義圍攻陽平關(陝西漢中市勉縣西),鎮西將軍、都督徵梁、漢諸軍事刑巒派遣建武將軍傅豎眼前去討伐,楊集義率軍迎戰,傅豎眼擊敗了楊集義,並乘勝進軍,正月初六攻克武興(武興國國都,陝西漢中市略陽縣),抓獲了楊紹先,押送北魏都城洛陽。楊集起、楊集義卻逃跑了,武興國暫時亡國。北魏改武興國所在地為武興鎮,其後又改為東益州 [7]  。正月十六日,楊集起兄弟又一起投降了北魏 [8] 
530年,北魏莊帝元子攸因不滿爾朱榮專權,在九月二十五日於明光殿設計殺爾朱榮,於是各派相攻,北魏大亂 [9]  。530年,楊紹先趁着北魏內亂逃回武興,再次自立為王 [10]  。當時宇文泰平定關隴,楊紹先害怕,向宇文泰控制的北魏投降稱藩,並送妻子和兒子到長安作為人質 [11]  。535年,楊紹先請求歸還妻子和女兒,宇文泰奏請西魏文帝元寶炬放還,本年楊紹先去世 [12] 

楊紹先家族成員

祖輩:楊文弘(祖父)
父輩:楊集始(父親)
子輩:楊智慧(兒子)、楊辟邪(兒子)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145卷記載“武興安王楊集始卒。己未,魏立其世子紹先為武興王。紹先幼,國事決於二叔父集起、集義。”《魏書》101卷記載“死,子紹先立,拜都督、南秦州刺史、徵虜將軍、漢中郡公、武興王;贈集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安王。紹先年幼,委事二叔集起、集義。”
  • 2.    《資治通鑑》146卷記載“初,譙國夏侯道遷以輔國將軍從裴叔業鎮壽陽,為南譙太守,與叔業有隙,單騎奔魏。魏以道遷為驍騎將軍,從王肅鎮壽陽,使道遷守合肥。肅卒,道遷棄戍來奔,從梁、秦二州刺史莊丘黑鎮南鄭;以道遷為長史,領漢中太守。黑卒,詔以都官尚書王珍國為刺史,未至,道遷陰與軍主考城江忱之等謀降魏。先是,魏仇池鎮將楊靈珍叛魏來奔,朝延以為徵虜將軍、假武都王,助戍漢中,有部曲六百餘人,道遷憚之。上遣左右吳公之等使南鄭。道遷遂殺使者,發兵擊靈珍父子、斬之,並使者首送於魏。白馬戍主君天寶聞之,引兵擊道遷,敗其將龐樹,遂圍南鄭。道遷求救於氐王楊紹先、楊集起、楊集義,皆不應,集義弟集郎獨引兵救道遷,擊天寶,殺之。”
  • 3.    《魏書》101卷記載“夏侯道遷以漢中歸順也,蕭衍白馬戍主尹天保率眾圍之。道遷求援於集起、集義,二人貪保邊藩,不欲救之,唯集始弟集朗心願立功,率眾破天保,全漢川,集朗之力也。”
  • 4.    《魏書》101卷記載“集義見梁益既定,恐武興不得久為外藩,遂扇動諸氐,推紹先僣稱大號,集起、集義並稱王,外引蕭衍為援。”
  • 5.    《資治通鑑》146卷記載“十一月,戊辰朔,魏遣光祿大夫楊椿將兵討之。”
  • 6.    《資治通鑑》146卷記載“十二月,庚申,魏遣驃騎大將軍源懷討武興氐,刑巒等並受節度。”
  • 7.    《資治通鑑》146卷記載“楊集義圍魏關城,刑巒使建武將軍傅豎眼討之,集義逆戰,豎眼擊破之。乘勝逐北,壬申,克武興,執楊紹先,送洛陽。楊集起、楊集義亡走。遂滅其國,以為武興鎮,又改為東益州。”
  • 8.    《資治通鑑》146卷記載“(506年正月)己卯(初六日),楊集起兄弟相帥降魏”
  • 9.    卷一百五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1]
  • 10.    《資治通鑑》156卷記載“先是,故氐王楊紹先乘魏亂逃歸武興,複稱王”。
  • 11.    《資治通鑑》156卷記載“(534年四月)楊紹先懼,稱藩,送妻子為質”;《北史》96卷記載“周文(宇文泰)定秦、隴,紹先稱藩,送妻子為質”;《周書》49卷記載“太祖定秦、隴,紹先稱藩,送妻子為質。”
  • 12.    《北史》96卷記載“大統元年(535年),紹先請其女妻,周文奏魏帝許之。紹先死,子辟邪立”;《周書》49卷記載“大統元年(535年),紹先請其妻女,太祖奏魏帝還之。紹先死,子辟邪立”;《梁書》54卷記載“紹先死,子智慧立。大同元年(535年),克復漢中,智慧遣使上表,求率四千户歸國,詔許焉,即以為東益州”;《南史》79卷記載“紹先死,子智慧立。大同元年(535年),克復漢中,智慧遣使上表,求率四千户歸梁,詔許焉,即以為東益州”,雖然記載對於即位者有分歧,不過可以推斷楊紹先死於535年。
  • 13.    高文德主編;盧勳,史金波,白濱等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97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