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粲

鎖定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據播州(即今遵義)的楊氏鼻祖楊端之十三代孫。粲為楊軾之子,幼年過繼給伯父楊軫為嗣。秉性好學,篤信儒家經典,少年即懷大志。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襲播州安撫使,執掌播事30餘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中興人物。 [1] 
中文名
楊粲
別    名
字文卿
國    籍
南宋
職    業
將領
主要成就
抗擊金兵
代表作品
《家訓十條》

楊粲抗擊金兵

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南侵攻佔潼關,入據陝西后,四川宣撫使吳曦謀反,叛國投金。次年正月,自立“蜀王”,當了金人的兒皇帝。楊粲以強烈的愛國熱忱譴責吳曦投降分裂的行徑,決定率師討伐,播軍正欲啓行,吳曦已被處死於興元偽宮。楊粲為支持抗金戰爭,向朝廷貢戰馬300匹,黃白金銀上萬兩,“以助國用”,同時建言朝廷乘勝“大舉北伐,以雪先恥”。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為繼續支持抗金之戰,粲“輸馬三百於蜀帥,蜀帥以聞,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趁國事動盪之秋,大量侵佔“公家田”,粲提兵討伐,“斬永忠,歸其田”。播州楊氏家族從北宋起就發生爭權奪地的內亂,粲之族弟楊煥居於“下楊”之地,撕毀“摒棄干戈”的協議,“違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難。粲“遣兵誅之”,將楊煥掠奪的土地和租賦盡數歸還珍州,並用武力統一了下楊之地,結束了播州長期分裂的混亂局面。後來“南平閩酋偉桂弒父自立”,粲出兵鎮壓,“敗其眾於滇池(今四川會理),斬首數千級,闢地七百里,獲牛羊鎧仗各以千計”。在多次對外戰爭中,楊粲以“衞道”為旗號,憑藉武力行兼併擴張之實,掠奪大量財富和農奴,擴大播州版圖,因而後世史家評説,播州傳至粲,“封疆始大”。

楊粲政治成就

楊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資”著稱,史籍説他“性孝友、安儉,素治政寬簡,民便之”。由於實行比較開明寬鬆的對內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會穩定,生產發展,財富日增。他繼承其祖楊選、其父楊軾“結廬養士”、“留意藝文”的傳統,崇尚儒術,建學造士,大修先廟,“肇修郡之儒學、琳宮、梵剎、橋道”,眾多學者、僧人、道士在播州傳播學術和宗教,各得其所。《楊文神道碑》稱讚楊粲:“士類羽流,皆稱其喜儒而好禮,樂善而種德。”他倡導推行的文治,使播州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進程。“子孫繩繩善繼,尊尚伊洛之學;言行相顧,一如鄒魯之俗”,播州“土俗大變”,出現了“儼然與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
年輕時期成就
楊粲是開創“播州盛世”的英偉人物,他在發展文化的同時,大力振武治軍,實施耕戰政策,組織訓練了一支“寓兵於農”的地方武裝。對播民實行亦農亦兵,“且耕且戰,得富國強兵之策”。這支訓練有素,組織嚴密的勁旅,在數次內外征戰中十分驍勇,所攻必克,軍威鎮懾鄰境,大大加強和鞏固了他的統治地位。他的後世子孫繼承發揚了這套行之有效的治軍之術,在楊價、楊文治播時,為抗擊蒙元,保家衞國,播州雄威軍馳騁西南戰場,在多次遠征作戰中獨當一面,屢建奇功,被朝廷譽為“國之藩屏”。
晚年時期成就
晚年,楊粲以儒家道德思想為準繩,總結畢生統治經驗,作《家訓十條》,並刻石以示子孫。文日:“盡臣節,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從儉約,辨奸賢,務平恕,公好惡,去奢華,謹刑罰”。這10條家訓,被後人評為“有功名教、福貽子孫”的垂世範言。楊粲卒於宋紹定年間,官終武翼大夫。因子孫在抗金戰爭中報效疆場,宋王朝屢次為楊粲加封賜諡,贈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衞大將軍、忠州防禦使等頭銜,並“賜廟忠烈,封威毅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