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毓麟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鎖定
楊毓麟(1872年—1911年),字篤生,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少年時代聰慧異常,好學深思。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接連戰敗,楊毓麟痛詆滿清政府貪生誤國,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圖存。1902年4月,楊毓麟東渡日本,入學日本私立第一學府早稻田大學。
1903年,楊毓麟與黃興等人組織橫濱暗殺團,研製炸彈,聲稱:“非隆隆炸彈,不足以驚其入夢之遊魂。非霍霍刀光,不足以刮其沁心之銅臭”。楊毓麟後由日本攜帶炸彈潛赴北京,暗殺慈禧未果。1903年12月,楊毓麟參與組建華興會的籌備工作。1906年華興會合併入中國同盟會。12月4日,萍瀏醴起義爆發,楊毓麟準備在上海響應,但未能如願。1908年,楊毓麟被留歐學生監督蒯光典聘為秘書,隨行至英國。1909年,楊毓麟辭去秘書一職,轉赴英國蘇格蘭阿伯丁大學讀書,兼任《民立報》特約通訊員,為國內讀者介紹西方各黨派的活動情況。1910年3月,汪精衞黃復生等人暗殺滿清攝政王載灃所使用的炸彈系由楊毓麟從英國購買而來。1911年楊毓麟在英國聽聞黃花崗起義失敗,列強妄圖分裂中國,悲憤交加,以致舊病復發,頭痛浮腫,痛苦難忍,勢單力孤,無法報國,留下遺書,將留學英國數年所積攢的一百英鎊轉寄黃興,作為革命經費,之後在1911年8月5日赴利物浦海邊,蹈海自盡,終年39歲。 [1-9] 
楊毓麟逝世後,旅居利物浦的華僑召開追悼大會,以彰義烈,並安葬於利物浦墓園。每逢節日,旅英僑胞經常前往為楊毓麟掃墓,以表對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家的深切懷念。 [10-11] 
中文名
楊毓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2年
逝世日期
1911年
出生地
湖南長沙

楊毓麟人物生平

湖南著名革命黨人中,有一位身後不僅未葬在家鄉長沙,也未葬在中國本土,而是安葬在英國利物浦公墓的英烈楊毓麟。
楊毓麟,這位出生在湖南長沙,7歲能文,聰慧驚名宿的孩童長大後,於1902年春赴日本留學,在早稻田大學專攻法政。在黃興周震鱗等的引導下,使早存“非改革不足以圖存” 變革之心的楊毓麟走上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
楊毓麟,字篤生,1872年11月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高橋的一個小康家庭。少年時代聰慧異常,好學深思。7歲即能作文,15歲考中秀才;後肄業嶽麓、城南、校經三書院。遍覽文學、歷史典籍,留心經世之學,尤其注重時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接連失利,22歲的楊毓麟正在校經書院讀書,他憂時感事,作《江防海防策》,痛詆滿清政府中的投降派貪生誤國。屈辱投降的《馬關條約》簽訂後,楊毓麟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圖存”,於是,“倡維新之論”深得學政江標的賞識。1897年中舉,被分配到廣西任知縣,他不願為清廷效犬馬之勞,絕意仕途,沒有赴任。後被聘為時務學堂教習,並積極為《湘學新報》嗣改名《湘學報》撰稿,成為當時湖南維新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戊戌政變發生後,滿清政府捉拿維新派人士,他急忙逃匿鄉間,倖免於難。
1899年春,楊毓麟應江蘇學政瞿鴻機之聘,人為幕僚,不久,終以宦途污濁而辭去。1900年,楊毓麟到湘紳龍湛霖家教私塾,與龍湛霖關係極友善,並建議龍氏捐資興學。後來,胡元?創辦明德、經正兩學堂,龍氏竭力資助,楊毓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在龍家以教書為掩護,閲讀私自購來的“禁書”,“以求世界之知識”,他雖然沒有參加唐才常領導的自立軍起事,但他在思想上對自立軍起事是同情和支持的。8月,唐才常等自立軍志士20餘人被張之洞殺害,楊毓麟倖免於難。這件事使他認識到“勤王”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從而萌發了民主革命思想。他和秦力山在出亡日本前夕,曾多次與黃興等人商量,“決定以根本推翻滿清、光復中華,建立共和政體為以後革命的奮鬥目標。”
1902年4月,楊毓麟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本國人設立的清華學校,學習日語。旋改入日人所辦之宏文學院,繼入早稻田大學,此間,閲讀了不少西方社會學名著,思想更加激進。1902年冬天,楊毓麟與黃興、樊錐、梁煥彝等湘籍留日學生在東京創辦《遊學譯編》,開各省留學生自辦革命刊物之先河。該刊闡述民族革命與種族革命學説,文章大半出自他的手筆。同時又與黃興蔡鍔張孝準等倡立湖南編譯社,寫成《新湖南》一書,該書以廣闊的視野,探索了二十世紀的時代特徵,對帝國主義的認識,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先進的中國人所能達到的最深刻的理解。而且,他在書中極力鼓吹湘省脱離清廷而獨立,主張“中等社會”領導反清革命,強調這是救亡圖存的首要途徑。此書出版後,立即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很快“風行於世”。
1903年,為抗議沙俄侵佔我國東北的罪行,全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拒俄運動,留日學生在東京組織了拒俄義勇隊,楊毓麟積極參加。義勇隊後改為學生軍,駐日公使蔡鈞橫加干涉,學生軍復更名為軍國民教育會,以“養成尚武精神,實行民族主義”為宗旨。並提出宣傳鼓動、武裝起義、政治暗殺三種革命方法,其主要活動為:練習射擊、學造火藥、進行革命宣傳、派遣“運動員”回國策動起義等等。楊毓麟並與黃興周來蘇蘇鵬等六人在軍國民教育會中組織暗殺團,通過馮自由介紹,與在橫濱的梁慕光取得聯繫,研製炸藥10餘種。試製過程中,楊毓麟被炸傷一隻眼睛。革命黨人從此可以自制炸藥。後楊毓麟等由日本攜帶炸藥回北京,計劃在故宮內城或頤和園內一舉炸斃慈禧及滿清重臣。居京數月,因戒備森嚴,無從下手,於是南返上海。
1903年12月,楊毓麟應邀回長沙,參與華興會的籌備工作。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正式成立,楊毓麟加入並被派往上海,任華興會外圍組織愛國協會會長,章士釗任副會長。接着,黃興等籌備長沙起義,愛國協會擬在上海響應。但因起義事泄而流產,黃興等人撤往上海。
11月7日,黃興、劉揆一與楊毓麟、章士釗等40餘人在上海新馬路餘慶裏召開大會,決定分頭髮動大江南北的學生和軍隊舉行起義。不料,又因受萬福華謀刺王之春事件的牽連,清吏在餘慶裏機關內搜出手槍、炸藥、名冊、會章等物,清兵按冊拿人,捕去黃興等13人;兵弁還在搜尋物品中發現楊毓麟名片多張,楊毓麟只好避走日本得以倖免。經過這次失敗,他考慮到在東南沿海發動起義,不如襲擊首都收效快。於是,楊毓麟再次從日本返回北京,試圖打入政界,“從事中央革命”。
在管學大臣張百熙(長沙人)的幫助下,楊毓麟出任譯學館教員。以此為掩護,他在直隸保定設立兩江公學為革命機關,聯絡吳樾、馬鴻亮、楊積厚、莊以臨、侯景飛、金猷澍等人組織北方暗殺團,計劃先謀刺鐵良。楊毓麟對吳樾的暗殺主張極為賞識,在方法上也給予了具體指導。他向吳樾問及暗殺工具,吳樾等出示手槍,楊毓麟接過手槍,查看良久,笑道:“這種東洋貨,打狗都打不中,何況去殺人呢?我有更厲害的傢伙,比這強百倍,我已帶來。”説着,他令隨從將門窗關好,自己從提袋中取出一大紙包,紙包內有一銅製圓罐,長約5寸,直徑3寸,四周密封,猶如罐頭食品形狀。吳樾等人均不知道這是什麼物件,楊毓麟壓低聲音嚴肅地説:“這是我手製炸彈,可以試一試。”第二天,楊毓麟偕吳樾、金猷澍等人出北京郭門,至婆羅山山谷,將炸彈埋於巨石之下,點燃引線,霎時間,一聲巨響,聲如炸雷,放置炸彈處巨石紛飛。這炸彈果然猛烈異常,吳樾且驚且喜,立即表示願意擔當謀炸鐵良的任務。
1905年,清廷為抵制革命運動,擺脱政治危機,鼓吹“預備立憲”用以欺騙麻痹民眾。朝廷頒發諭旨,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等分赴東西各國考察,稍後又加派紹英參與其事,湊成5人,稱出洋考察憲政五大臣。楊毓麟知道這個消息後,來到保定,神氣沮喪地對吳樾説:“清廷偽為預備立憲,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用以愚弄百姓,這一來,恐中國永無再見天日之機會了。”
吳樾提出,與其暗殺鐵良不如先暗殺五大臣,大家一致贊同。但楊毓麟考慮到自己所制炸彈無電動開關,實行者終不免於難,因此,不忍心讓吳樾去實施。楊毓麟作為北方暗殺團團長,願自己單獨去完成任務。吳樾制止説:“樾生平既自認為中華革命男子,決不甘為拜服異種非驢非馬之立憲國民,所以寧願犧牲一己肉體,翦除這些考求憲政之五大臣。”並建議楊毓麟設法打入載澤幕中,以收裏應外合之效。當時日俄戰爭正在我國東三省境內進行,大家反覆商議後決定,為安全計,先派金猷澍到奉天去購買有電動開關的炸彈。但一無所獲,只得返回上海。
由於五大臣行期提前,吳樾急不可耐,遂於9月24日懷揣炸彈,喬裝隨從,從容步入北京正陽門車站站台,登上五大臣專車,準備炸斃五大臣。不料機車與車廂掛鈎時車身震動,觸發炸彈,吳樾當場遇難,五大臣中,僅載澤紹英受輕傷。在此之前,楊毓麟已預先謀得載澤隨員一職,以為內應。這一爆炸事件發生後,清廷並未懷疑到楊毓麟,所以他仍得以五大臣隨員身份同行。考察事延至12月11日啓程,楊作為隨員抵達東京。此時中國同盟會已於8月20日成立,亟待發展,楊毓麟會見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張繼等人後,毅然辭去隨員職務,協助黃興等人擴展中國同盟會組織,並於1906年6月25日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不久返上海,設正利厚成肆為江海交通機關。
這年秋間,楊毓麟在上海得知魏蕃實與汪康年私將湘礦售於德國人開採,楊敏麟對這種出賣利權的行為深惡痛絕,約集留日學生易本羲、王延祉、唐支廈等力主廢約。而在滬同志童堯山、陳家鼎、廖秉衡等則主張追討魏、汪,公推楊毓麟與魏抗爭。他不負眾望,徑赴魏處,佯稱需閲條約全文研究內容,魏不知其來意,將草約交給他閲讀,他即將草約帶走,由陳家鼎、王延祉等人將草約送往駐日清使楊樞並報外務部,使這一草約終於得以廢除。12月4日,萍瀏醴起義爆發,楊毓麟準備在上海響應,但因起義很快失敗而未能如願。1907年初,受萍瀏醴起義株連,湖北日知會案發生,劉靜庵胡瑛朱子龍梁鍾漢季雨霖李亞東張難先、殷子衡、吳貢三九人被捕,柳繼貞亦被囚於長沙,楊毓麟到處籌款,設法營救。
楊毓麟集 楊毓麟集
幾乎與湖北日知會案發生的同時,清廷在南京也大興黨獄,同盟會員楊卓林孫毓筠權道涵、段?等被捕。楊卓林堅貞不屈,孫毓筠因畏禍動搖,供出王延址等多人,王延址被兩江總督端方懸賞通緝,楊毓麟又設法通知王延址,使他脱險。在上海期間,他除策動響應萍瀏醴起義、營救受難同志,參與收回利權鬥爭外,還用主要精力協助于右任籌備創辦《神州日報》,繼續致力於革命的宣傳發動工作。
1907年4月2日,《神州日報》在上海創刊,它是繼《警鐘日報》之後,革命派在國內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報,是這一時期中國同盟會在東南八省進行革命宣傳的一個重要言論機關。該報文字“以沉鬱委婉見長”,“激發潛伏的民族意識”。楊毓麟為該報總主筆,他撰寫的社論和小品文,揭露和鞭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陰謀,不遺餘力。文章生動活潑,幽默滑稽,抒發真摯感情,時人譽之為“公之文欲天下哭則哭,欲天下歌則歌”。該報創刊不久,因鄰居失火,殃及報社,楊毓麟倉促中從三樓攀緣電杆而下,才得以脱險。災後,于右任無力恢復,自請辭職。此後一年多時間,全賴楊毓麟與葉仲裕汪彭年等人共同主持,艱苦支撐。
1908年春,楊毓麟被留歐學生監督蒯光典聘為秘書。隨行至英國。1909年冬,蒯光典因故罷歸,楊毓麟亦辭秘書職,轉赴英國蘇格蘭愛伯汀大學學英文及數學等科,同時擔任《民立報》特約通訊員,為國內讀者介紹西方各黨派的活動情況。
1909年8月至10月,孫中山流亡倫敦期間,楊毓麟曾向孫中山建議設立歐洲通訊社,孫中山表示贊成,並致函當時在布魯塞爾的中國同盟會會員王子匡,囑其與楊毓麟“共同擔任之”。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當時未能實現。
1910年3月,汪兆銘、黃復生、喻培倫等人暗殺攝政王載灃,為了加大炸彈的威力,在北京騾馬市大街鴻太永鐵鋪鑄造了一個可盛近50磅炸藥的“鐵西瓜”,由黃復生、喻培倫於21日晚將其埋在什剎海附近的銀錠橋下,23日夜被人發覺,事泄,經西人化驗,裏邊的炸藥出自蘇格蘭,系由楊毓麟從英國購買而來。
楊毓麟在英國聽聞黃花崗起義失敗,列強妄圖瓜分中國,心裏又急又恨,以致舊病復發,頭痛浮腫,痛苦難忍,勢單力孤,無法報國。便留下遺書,託石瑛、吳稚暉兩人將留學英國數年所積攢之一百三十英鎊中的一百英鎊轉寄黃興,作為革命經費,建造一小型炸彈廠,用於暗殺。剩下三十英鎊轉寄其老母,以報答養育之恩。在這些安排好之後,楊毓麟於1911年8月5日赴利物浦的海邊蹈海自盡。

楊毓麟後世紀念

楊毓麟逝世後,旅居利物浦的華僑於次日召開追悼大會,以彰義烈,並厚葬於利物浦公共墳園。紀念碑上用中文寫着“中國蹈海烈士楊先生毓麟墓。”紀念碑上的一塊用花崗岩製成的碑石上,用英文寫着“中國烈士楊毓麟是因政治思想而死的,時年39歲。1911年8月5日。每逢年節,旅英僑胞經常去此地掃墓,以表示對楊毓麟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家的深切懷念。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