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秀昆

鎖定
楊秀昆(1911-1993),1911年12月生,重慶市巫溪縣人。楊秀昆,原名楊賢舜、楊秀坤,1911年12月生於重慶市巫溪縣寧廠鎮興隆村一個貧民家庭。家有兄弟姐妹10人,他排行第三。少時在家讀過三年私塾,放過牛,在大寧河幫父親撐過船,還在布店當過學徒。16歲時,四川軍閥楊森徵兵,每户二丁抽一,楊秀昆頂替逃跑的大哥,進入川軍20軍郭汝棟部當兵。1930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歷次戰鬥中,他不怕犧牲,英勇善戰,曾負傷12次,是在戰火中淬鍊成長的鐵血將領。1993年在武漢逝世。 [1] 
中文名
楊秀昆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12月
逝世日期
1993年5月5日
出生地
重慶市巫溪縣
性    別

目錄

楊秀昆人物生平

楊秀昆,原名楊賢舜、楊秀坤,1911年12月生於重慶市巫溪縣寧廠鎮興隆村一個貧民家庭。家有兄弟姐妹10人,他排行第三。少時在家讀過三年私塾,放過牛,在大寧河幫父親撐過船,還在布店當過學徒。16歲時,四川軍閥楊森徵兵,每户二丁抽一,楊秀昆頂替逃跑的大哥,進入川軍20軍郭汝棟部當兵。1930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歷次戰鬥中,他不怕犧牲,英勇善戰,曾負傷12次,是在戰火中淬鍊成長的鐵血將領。
1930年2、3月間,楊秀昆所在連隊駐紮在湖北武穴市外圍官橋。6月5日,他在班長、地下黨員萬敬康的領導下,殺死了反動排長和連長,與所在連140多人舉行起義,史稱武穴兵變。之後,起義部隊與鄂東特委領導的黃梅第4中隊會合,改編為黃梅第5中隊,楊秀昆擔任分隊長。後來,部隊又改編為紅15軍,蔡申熙任軍長,楊秀昆在1團當排長。
1931年9月8日,鄂豫皖中央分局發佈《通告第十一號——動員全黨力量加緊肅反工作,改善黨與羣眾的關係》,大規模肅反在根據地展開。次年5月,楊秀昆因有參加舊軍隊的經歷,與孔慶德(新中國成立後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等一同被捕,後被拉至樹下槍斃之時,恰逢10師師長王宏坤路過,獲得解救。
半個月後,楊秀昆被調任機槍連連長,後任29團3營營長。同年8月,鄂豫皖根據地在國民黨軍隊第四次“圍剿”鬥爭中遭到失敗,楊秀昆作戰勇敢,身負重傷,於10月隨部西征轉戰川陝。途中,他曾被部隊安置在湖北棗陽附近農村養傷,但因堅持跟隨部隊,團政委曾傳六最終同意讓其隨部撤離。之後,29團調整到紅27師,楊秀昆任副團長,曾傳六任政委。
1933年6月底,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省旺蒼縣木門鎮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由4個師擴編為4個軍,楊秀昆被調至30軍88師組建264團。他帶領200餘人來到蒼溪縣龍山場。為增加軍隊作戰力量,他允許本地人請假回家動員 親戚朋友參加紅軍,凡是能動員一個班的人,給他班長當;動員一個排,給他排長幹;動員一個連則任命為連長。這樣,不到一個月就發展了1000多人。
8月12日,紅軍發起儀南戰役,9軍擔任主攻,30軍和4軍的部分部隊配合作戰。此次戰役殲敵3000餘人,繳槍1000餘支,拔除了田頌堯(川陝邊區“剿匪” 督辦)在江東的釘子,攻佔了儀隴縣城,還佔領了100餘口鹽井。楊秀昆所率264團排以下人員除少數拿着匕首和殺豬刀外,大部分人都是徒手。即便如此,在8月22日攻擊儀隴城時,264團趁敵退卻之際,一股作氣衝上去,將敵一個營逼到了小河邊投降,繳獲200餘支步槍,每排分得20支。
9月22日,紅四方面軍又發起營渠戰役。是役,264團和兄弟部隊一起冒雨攻下大廟場,將敵一個團的兵力壓至小橋鎮河邊,繳槍1000多支,全團的槍支得到補給。
12月中旬,264團接替9軍防線——從達縣到宜漢城南的觀音山。部隊剛到陣地,王陵基第3師一萬多人便在20門大炮的配合下,蜂擁至觀音山。
264團雖有千餘人,但都是新兵,頭一次經歷大規模正規戰。部隊沒有重型武器,連一挺機槍也沒有,都是單發步槍。加上訓練不足,動作慢且打不準,對敵殺傷力小。臨戰時,原本每人配有4顆手榴彈,但為阻擊敵人進攻,每個戰士提包裏又多裝了4顆,這一下派上了用場。當敵人衝到陣地前沿時,戰士們扔出手榴彈將其打退,楊秀昆又派一個連的部隊到縣軍火庫領來100多箱手榴彈。而後一個月裏,他們憑手榴彈打退敵人20多次攻擊,264團“以彈禦敵”成為美談。
1934年11月1日,紅四方面軍在通江縣毛浴鎮召開黨政會議,總結了反“六路圍攻”取得勝利的經驗,但川陝根據地的元氣也受到嚴重損傷。於是,紅四方面軍部隊轉入整訓,同時協助地方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恢復和開發地方工作,擴大紅軍。
整訓之初,由於反“六路圍 攻”減員不少,紅四方面軍作了必要的組織調整工作,將部隊進行了縮編。第30軍被編為2個師7個團,楊秀昆被調任89師副師長。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軍會師後,紅四方面軍主力遵照中共中央命令,肩負創建根據地、打通國際路線的重大使命,組成西路軍,西渡黃河作戰。楊秀昆擔任西路軍第30軍88師副師長兼268團團長,率部參加了河西地區的歷次作戰。
1937年3月1日凌晨,西路軍在倪家營子血戰一個多月後,轉移到三道柳溝。這是一個東西長約十幾裏的自然村,分東柳溝、西柳溝、南柳溝。村東南面60多里即是祁連山下的梨園口,東、西、北三面是戈壁灘和沙漠。30軍防守村西北,楊秀昆率268團守衞在南柳溝趙光裕的兩所莊院裏。這是敵人必爭的要點,如果被佔領,紅軍就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
傍晚,敵人用大炮轟擊後,衝向88師陣地。這時,268團駐地的西圍牆已被炮火轟垮了一段,形成缺口。在蒼茫的暮色中,敵人沿着砟子河,利用河牀兩岸的破溝爛崖作掩護,步步向前推進。268團駐地外幾十米的地方有一個獨立房屋,那裏佈置有一個班守衞。在敵人猛攻下,該班戰士全部犧牲。獨立房屋被佔領後,敵人把手榴彈投向268團陣地。在危急時刻,楊秀昆帶領268團官兵手握大刀作殊死搏鬥,奮力奪回了獨立房屋,使砟子河兩岸的紅軍對河牀形成了交叉火力封鎖,逼迫敵人暫停了進攻。
西路軍在三道柳溝血戰11天,孤立無援,四面受敵。3月11日夜,楊秀昆率268團隨30軍撤出三道柳溝,星夜突圍,由梨園口進入祁連山。
3月14日,西路軍在祁連山腳下石窩山召開會議,決定成立西路軍工作委員會,並將現有人員編為3個支隊分散突圍。楊秀昆所部編入以30軍為主的左支隊,他擔任支隊長。他們在李先念、程世才率領下,在祁連山中艱難突圍。
突圍期間,楊秀昆、劉慶南(268團政委)和饒子鍵(268團參謀長)等負責收攏被打散的同志,沿蘭新公路旁的電線杆向西前進。4月27日下午,楊秀昆、劉慶南、饒子鍵、肖全青等18人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最先到達新疆東大門——星星峽,並受到新疆督辦公署星星峽辦事處主任王效典(中共黨員)的熱情歡迎。
抵達第二天,他們得悉哈密警備司令堯樂博斯叛變,正派騎兵連前來收繳槍械,遂派1營營長曹玉良、周純麟帶隊消滅這股叛軍。叛軍被打垮後,楊秀昆率部一面在星星峽守衞,一面利用繳獲的卡車,打着紅旗,帶着食物和水果,沿來路接應失散同志。他們跑了一天,接回200多人,還派人到安西一帶找尋流落人員和傷病失散人員。第三天,他們接應到李卓然、李先念、李特、黃超、曾傳六、程世才等12名軍師領導所率的70餘人。
左支隊到新疆後,中共中央代表陳雲、滕代遠和李卓然、李先念等西路軍工委領導商議,決定將其編成4個建制大隊,上設總隊統一領導,對外稱“新兵營”。整編後,楊秀昆任總隊長。
同年11月,鄧發從蘇聯回國,接替陳雲任中共駐新疆代表。根據中央指示,12月2日,陳雲、李卓然、李先念、程世才、曾傳六、李天煥、楊秀昆、趙正洪等十幾位同志,坐飛機離開新疆,於1938年1月29日到達延安。
1938年12月,中央命令程子華到冀中軍區擔任八路軍第3縱隊政委兼冀中軍區政委,楊秀昆等51名幹部一同跟隨前往。1939年1月,楊秀昆任冀中軍區獨立2支隊大隊長,後任冀中軍區特務團團長。9月,冀中軍區第5分區和特務團組成27團,楊秀昆任團長。1942年6月,楊秀昆和參謀長韓雙亭帶領27團掩護冀中軍區黨政機關2000多人安全轉移後,告別冀中。他們衝破日軍的 “鐵壁合圍”,受到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首長的嘉獎和接見。
1944年,河南人民抗日軍在延安成立,王樹聲任司令員,戴季英任政委,楊秀昆擔任2旅副旅長。1945年10月,楊秀昆擔任中原軍區第1縱隊2旅旅長、豫西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以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指揮10個整編師,約30餘萬人的兵力,首先對中原軍區部隊發起大規模進攻,致使全面內戰爆發。
在國民黨重兵壓境下,為保存革命力量,牽制敵人,配合華北、華東戰場作戰,中原軍區根據中共中央“立即突圍,愈快愈好,生存第一,勝利第一”的指示,將部隊主力分為兩個縱隊,分別向陝南及武當山突圍,然後轉移至陝甘寧邊區。其中,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率領軍區機關和第2縱隊13旅、359旅、幹部旅、第15旅45團為北路突圍部隊,向西北突圍。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領南路突圍部隊第1縱隊第2、3旅和第2縱隊第15旅,向西突圍。
為給主力部隊開闢突圍道路,1947年2月中旬,楊秀昆率2旅5團和江漢部隊一部共800餘人東渡襄河。原計劃在沙市北面過長江,後瞭解到國民黨沿江防守甚嚴,無法渡江,遂調轉方向,向北直插大洪山、武當山區,準備經房縣、神農架進入川東門户巫溪。
7月31日,王樹聲電告中共中央中原局:“我部6000餘人現尚有兩個月給養,據傳,敵軍已向巫溪開進,在川邊關隘處修築碉堡,我部究竟是選擇機動打游擊,還是堅決入川?望中央告訴四川情況,並通知四川黨組織配合支援。”
8月2日,中原局覆電:“進川意義重大,使蔣介石不能抽兵出川進攻我解放區,你部一定要向川內挺進,創建川東根據地。” 按照指示,王樹聲命令楊秀昆派偵察小分隊到大巴山關隘雞心嶺偵察敵情,為進入巫溪作準備。
不久,敵情傳回:國民黨軍隊為阻止突圍部隊入川,在雞心嶺一線部署了敵36軍28師、90軍 60師、1軍1師、17軍84師。重慶行營調派整編10師2個旅搶先佔領了雞心嶺及八卦廟,封鎖了入川通道。王樹聲得知後,決定放棄入川計劃,返回鄂西北創建根據地。楊秀昆部在返回鄂西北途中,遭到敵軍圍追堵截。楊部隨即向東突圍,準備由信陽插到周口,再轉到豫皖蘇解放區。
當部隊進至信陽南部白廟子附近一座大山時,遭到國民黨軍整編第85師一部攔截。國民黨軍順山脊連續衝殺,反覆爭奪主陣地,楊秀昆率領5團英勇抗擊,戰鬥異常激烈。5團從上午一直鏖戰到黃昏,斃傷敵人數十人,我部傷亡100餘人,團政委舒烈光犧牲。
5團受挫後,旋即轉戰到平漢鐵路,沿淮河向東挺進。不料在安徽金家寨附近,與敵遭遇。因敵眾我寡,5團被迫原路返回。
當部隊到達湖北黃安七里坪以北郭家河附近一條狹長山谷時,又遭國民黨光山縣保安團伏擊。敵人以密集的火力封鎖了峽谷,並向5團蜂擁衝來。楊秀昆帶病指揮部隊戰鬥,與敵展開肉搏戰。
這次戰鬥,5團損失慘重,傷亡300餘人,被打散100多人。因電台遺失,楊秀昆與2旅政委劉健挺失去了聯絡。
此後,楊秀昆收攏失散的部隊,乘隙向東轉移。部隊抵達立煌縣北面的西渡山,正準備過淮河時,敵人聞訊趕來,部隊又被打散。
至8月中下旬,部隊只剩下二三十人,也無法和上級取得聯繫,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楊秀昆、劉斌、張樹林、漆漢臣等在麻城楊高山召開緊急會議。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決定分散轉移,能走的化裝走,不能走的就地隱蔽,等待主力部隊到來。
會後,劉斌、張樹林和漆漢臣回到洪湖老家打游擊。楊秀昆隻身赴武漢,在地下黨交通員蕭凱的幫助下,化裝成商人,經南京、上海,抵達山東解放區,後分配到太嶽軍區工作。
同年12月,桐柏軍區成立,楊秀昆擔任28旅旅長。1949年2月,桐柏軍區番號撤銷,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8軍,他擔任副軍長兼172師師長。7月,調任47軍副軍長兼湘西軍區副司令員。1950年底,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學習。1958年後,任河南省民政廳副廳長。1993年5月5日,在武漢病逝,享年82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