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瀟

(岷縣教師)

鎖定
楊瀟,畢業於岷縣師範,秦許中學教師,曾被秦許鄉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
中文名
楊瀟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岷縣師範
職    業
教師
工作單位
秦許中學

目錄

楊瀟簡介

楊瀟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舉動,他的身上永遠閃爍着一種耀眼的光芒。他的高尚行為值得讚揚,值得宣傳,更值得我們大學生志願者去學習、去歌頌。
楊瀟,生在一個質樸的農民家庭,童年的貧苦生活讓他養成了吃苦耐勞和堅忍不拔的性格,從父母那兒他也過早的懂得了做人。

楊瀟生平

1983年,經過自己的一番拼搏,克服了許多農村家庭子女所不得不面對的種種困難,楊瀟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岷縣師範。在師範學習的過程中,他除了努力學習之外,還踴躍參加學校的各種集體活動,來鍛鍊自己。1985年國慶節,品學兼優的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在學校組織的一次體檢中,楊瀟被確診患有風濕性心臟病,這種病隨時都有可能惡化,甚至危及生命。對於楊瀟,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可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抱着對現實世界和美好生活的無限眷戀,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強,一定要對身邊的每一個人再更好一點。他要用寬容和愛心來證明:他對人生、對世界、對身邊每一個人的深愛和追求。在克服了原有的悲觀情緒和自卑心理之後,他變得更加堅強起來,他要與病魔作鬥爭,他要勇敢的走下去。
畢業前夕,楊瀟在畢業去向上毅然而堅定地填上了“一切聽從組織安排”的志願。
不久,他被分派到了維新中學任教。在短短的時間內,他便學會了怎樣去嚴格要求學生,怎樣去關心愛護學生,怎樣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當時,楊瀟給初三一個班上語文課,有一名叫吳維東的學生突然退學了。楊瀟與另一名老師及時家訪,瞭解其相關情況。原來吳維東的父母都因吸毒販毒而被捕。家中只有老奶奶,無任何經濟來源,祖孫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更不用説上學了。後來他與那位老師之間達成一種協議,就是無論如何,他們每個人每個月都必須從僅有的幾十元工資中,拿出10元錢來資助吳維東繼續上學。
1989年,因身患重病的母親需要有人不時照顧,楊瀟戀戀不捨地離開維新初中,到了秦許鄉百花小學任教。初到百花小學,楊瀟看到的情形是:門歪牆倒,八、九間教室和宿舍破爛不堪,院子裏雜草叢生,地面凹凸不平,坑坑窪窪,有的屋子抬頭甚至可以看見天空,校園裏還時常有豬狗的光臨。
面對此景,楊瀟坐不住了。在積極爭取鄉政府財政支持的同時,他帶頭並發動全體師生對學校的圍牆進行了修補,將校舍進行了翻新修理,並平整出一個簡易操場。在他的努力下,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在工作過程中,他還結合實際,逐漸規範了課時制度,豐富了授課內容。
課堂上,他帶給學生的是新的氣息;課間,他帶給學生的是活力與笑聲。
平時,楊瀟勤奮好學,積極上進,並主動向同行們請教教學經驗,即使是這樣,他仍感到自己所學的知識非常有限。本着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教育事業服務的原則,他意識到他必須繼續深造。經過刻苦的努力,他於1990年如願以償地考入定西教育學院。同年被秦許鄉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
1992年8月,楊瀟畢業被分配到秦許中學,接任全校三個年級五個班的政治課教學。他大膽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深入學生中間,其講課大受學生歡迎。不久,他又兼任校團支部書記,積極開展團的各項工作,多次被團縣委評為“先進團幹部”。
在平凡的教學生涯中,楊瀟深深地領會到,教育是一個非常神聖而又非常重要的職業。一個人的成長成才,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更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因此,培養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花費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心血,所以每當他們有人因貧困而失學時,都會引起楊瀟內心的不安。
1996年至1999年期間,楊瀟又先後救助過三名學生,他們是景傳志、侯順輝和許俊芳。這其中只為幫助景傳志一人完成高中學業,就每月支助50元錢,一幫就是三年。
2001年3月,經秦許鄉黨委批准,楊瀟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自此,他更加努力學習,忘我工作。黨員的光輝形象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2003年7月份又有一名叫朱偉偉的學生考入臨洮師範美術班,全家人為此都十分高興,但因家庭貧窮,高昂的學雜費用,卻又令其父母心急如焚,一籌莫展。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一名園丁,楊瀟認為自己沒有理由不幫助這個學生,要不,他的良知會受到折磨。由於自己還揹負着四千多元的債務,所以他只好四處奔波、多方求助,事情終於得到解決,最終結果是以自己的工資做抵押向銀行貸款。學生的上學夢是圓了,可楊瀟卻因此又背上了一萬多元的債務。
2004年,岷縣蓓蕾中學成立,楊瀟被聘。從此他就離開了秦許初中。
作為一名基層教師、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楊瀟做了他應該做的。可也正是這平凡的舉動,卻照耀出了他不平凡的品質。可以説,楊瀟不僅僅是行動上的巨人、高尚心靈的導航標,更是一名黨的忠誠衞士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優秀實踐者。
楊瀟的高尚事蹟震撼心靈,發人肺腑,催人深思。如果社會上多幾個像楊瀟這樣的熱心腸,那麼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就會減少幾個,如果再多幾十個,再多幾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