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溥泉

鎖定
楊溥泉(1900一1927),革命烈士。原名本祖,又名文淵,號宗堯,安徽六安人。1920年考入安慶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1923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轉人蕪湖安徽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就讀。1924年春,在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同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3]  並轉為中共黨員。畢業後,任排長、連黨代表、政治部組織科科員。北伐戰爭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營長、副團長。1927年率部參加南昌起義,後轉戰廣東。在潮州與地主民團作戰時犧牲。 [1] 
中文名
楊溥泉
別    名
號宗堯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安徽六安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27年
畢業院校
安徽省第一甲種工業學校
主要成就
北伐戰爭,英勇就義

楊溥泉人物生平

楊溥泉,原名楊本祖,號宗堯,後取名楊文淵,號溥泉,1900年生於安徽省六安縣戚家橋一户農民家庭,排行第三。楊溥泉9歲時,長輩送他到離家不遠的陶家河吳定青塾館啓蒙,三年間讀完了《三字經》、《百家姓》、《孟子》、《論語》等書,成績優異,深得吳先生垂愛。
1912年,楊溥泉又從蘇埠鎮張侍臣先生讀書。張侍臣是六安名儒,國學造詣頗深,且品行端正,思想開明,衷心擁護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對軍閥的殘暴統治極為不滿,常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語激勵學子,楊溥泉受其影響頗大。在張侍臣整館的三年間,讀完《説文解字》開講四書,並學做策論,成為張侍臣門下高足之一。
1916年,楊溥泉學成後,經張侍臣推薦,到汪神廟(現六安縣石堰鄉)一帶設館教書。此時楊溥泉雖僅17歲,但老成持重,治學嚴謹,樸實無華,不苟言笑,對學生嚴如父執,親如手足,且不以學俸為重,家庭困難的學生可少交或免交學俸,因而得到學生的敬重。短時間內,他的塾館名聞遐邇,慕名從學者絡繹不絕。
1920年秋,楊溥泉考取在安慶的安徽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土木工程科。當時安慶是安徽的省會,在陳獨秀影響下的一批知識分子,多雲集於第一甲種工業學校、第一師範學校和法政專門學校,所以那時的安慶,一方面是軍閥統治的中心,另一方面革命思潮也十分活躍。以進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新派和以軍閥為代表的舊派,鬥爭十分激烈。楊溥泉人校後,在許繼慎、舒傳賢等同學及學界前輩的帶動和引導下,立即投身到安慶乃至全省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激流中,成為反帝反封建鬥爭中的一員闖將。
1921年,為爭取安徽省教育經費獨立的六二學生運動爆發時,楊溥泉是走在請願隊伍最前列的學生之一。當反動軍警向請願隊伍開槍鎮壓時,楊溥泉與其它同學冒着生命危險,搶救中彈垂危的姜高琦、周肇基二位同學。六二運動後,楊溥泉又到各校奔走呼號,要為死難烈士報仇雪恨,並與同學高舉“殺馬”(即軍閥馬聯甲)的大幅標語,在安慶街頭遊行示威。後來,由於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六二運動終於取得了勝利。
1922年夏,六安縣人民開展聲勢浩大的驅逐六安知事駱通的鬥爭。1922年春,六安三農學生要求整頓地方教育,遭到駱通的拒絕。不久,駱通親自受理的一起離婚案,因為受了男方的賄賂,就壓制女方不準離婚,並當堂宣佈為終審判決。列席旁聽的三農學生會會長黃人祥等當場為受害的女方鳴不平,揭露駱通貪贓枉法,使駱通狼狽不堪。事後,駱通不但誣衊學生的正義行動為“不守本分”,而且揚言要逮捕學生。這樣一來,激起三農師生的更大不滿。在校長沈子修、學監桂月峯的實際支持下,三農師生髮起“驅駱行動”,同時通電六安旅省同鄉會和同學會求授。
此時正值暑假,六安城關各校學生大批離校,又由於駱通的恫嚇和分化,使“驅駱運動”受到阻礙。正當工作艱難之際,楊溥泉和旅省同學許繼慎、胡蘇明、王逸常、宋偉年、周範文等接到三農學生會的求援電,立即趕回六安,投人“驅駱運動”。他和三農學生會的翟其善、黃人祥、桂尊夏、劉月舫、張月潭等以及旅省歸來的同學一起,住進城關第一高小,加強與各校之間的聯繫,爭取豪紳弟子(當時稱為“小胡派”)參加,同時深入工農和城關商民進行宣傳。由於楊溥泉和全體同學出色的組織和宣傳工作,終於將六安城關的工人、商民發動起來。在城關人民尤其是工人羣眾的支持下,楊溥泉和回到六安的旅省同學會同學及三農等校學生一起,衝進縣衙大堂,砸了公案和“肅靜”、“迴避”牌,將躲在後堂的駱通痛打一頓,架出東門,令其離境,不準再回六安。
駱通被逐出六安後,仍然賊心不死,企圖捲土重來。六安學生聞訊,即組成隊伍分別在東、南、西、北四門把守,嚴防駱通回任。楊溥泉參加把守東門的隊伍,因為東門是赴省赴肥的必經之路,因此,把守東門的任務最重,楊溥泉也更認真負責,受到人們的稱讚。經過數十天的鬥爭,駱通終於不敢再回六安,六安人民的“驅駱運動”取得完全勝利。“驅駱運動”以後,六安的民主空氣進一步高漲,在短短几個月內,又接連驅逐和撤換了四任縣知事,一時成為反對封建軍閥統治的美談。楊溥泉為奪取這場鬥爭的勝利出了大力。
1922年,北洋軍閥倪嗣沖、馬聯甲在安徽利用武力和金錢收買選票,妄圖控制省第三屆議會選舉。楊溥泉在省會各公團選舉澄清團的支持下,參與懷寧縣(當時縣治在安慶城內)反對賄選的鬥爭,迫使地方審判廳宣佈懷寧縣選舉無效。楊溥泉在這場鬥爭中英勇無畏,表現突出,被吸收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其後,他還參與反對曹錕賄選總統的鬥爭。
由於楊溥泉反對軍閥政府的立場堅定,旗幟鮮明,鬥爭性強,因而遭到軍閥政府的嫉恨。1922年秋,他被迫輟學離開安慶,到蕪湖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以下簡稱“二農”)繼續讀書。1924年春,倪、馬勢力又在蕪湖企圖加害於他,楊溥泉遂隨同窗好友許繼慎一起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旁聽。在上海大學,他接觸到瞿秋白等共產黨人,研究了馬列主義的基本理論,眼界大為開闊,思想覺悟有了提高。從此,他以更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政府的鬥爭。
不久,黃埔軍校招生。上海大學黨組織選派楊溥泉等一批青年前往投考,初試即被錄取。按照中共廣東區委規定,凡投考錄取的黃埔軍校學生,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的,一律轉為中共正式黨員。錄取後,他即到上海環龍路44號國民黨上海執行部領取旅費,再乘船經香港到廣州,由中共廣東區委派人聯繫安排。經過複試入校,共產黨員編成小組,楊溥泉與許繼慎、王逸常、唐際盛等編在一個小組,與曹淵同編在第三隊。
這時,成立了中共黃埔軍校支部,還成立了青年軍人聯合會。楊溥泉既是中共黃埔軍校支部的骨幹分子,又是青年軍人聯合會的活躍分子。為了維護國共合作和孫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他不遺餘力地向國民黨右派進行鬥爭。當時國民黨右派在黃埔軍校的一個“孫文主義學會”分子跳出來,説什麼國共兩黨既無“共信”,又無“互信”,共產黨員不必跨黨,應該分開。楊溥泉當即給予有力的回擊,他説,三大政策是孫總理親自定的,就有“共信”。國共兩黨都擁護三大政策,就有“互信”。如今孫總理屍骨未寒,你們就製造種種藉口,妄圖否定孫總理一生的革命經驗,還口口聲聲自稱是孫總理的忠實信徒,不知你們有何臉面去見孫總理的陵寢!這個右派分子被駁得瞠目結舌,在周圍同學的一片嗤笑中狼狽而去。
1924年11月,楊溥泉從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被派到教導一團當排長。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時,因功升任連黨代表。同年10月第二次東征,在攻打惠州城時再立戰功,旋即被調回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組織科組織員。1926年3月20日,中山艦事件發生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中的共產黨員被迫全部退出,由周恩來收容集中於廣州郊外的大佛寺舉辦訓練班,楊溥泉這時也在該班受訓。在訓練班期間,他聆聽了周恩來、陳延年、蘇兆徵、阮嘯仙、惲代英、沈保同等的報告,理論水平和思想覺悟都進一步的提高。之後,被派任汕頭任工人糾察隊大隊長。
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楊溥泉堅決反蔣。當時,他升任某師副團長,隨東征討蔣軍來到九江。7月下,旬,葉挺、賀龍等部由九江開往南昌,準備舉行起義。在滯留九江期間,楊溥泉為了保密和安全,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説:他已由武漢到達九江,在九江做生意,缺乏“盤纏”,但本人精神和身體都很好,請家人勿念。當部隊向南昌開進前夕,他又給家人寫信説:“盤纏”已經解決,儘可放心。這是楊溥泉在犧性前給家裏的最後一封信。
8月1日,楊溥泉率所部參加南昌起義。5日,起義軍主動撤離南昌,沿贛東山地,經撫州、宜黃、廣昌、石城,向南挺進。18日,到達瑞金縣屬壬田。19日,進佔瑞金縣城。24日,攻打會昌,繳獲甚多,28日返回瑞金。9月1日,部隊從瑞金出發,繞道福建向潮汕進軍。當翻越武夷山時,楊溥泉在部隊中大力開展宣傳鼓動工作,併為體弱有病的戰士背槍。9月3日,起義軍到達汀州。9月14日,進入廣東境內,佔領韓江上游大浦、鬆口、三河壩等地,前鋒直指潮汕。9月23日,佔領潮州,次日佔領汕頭。
起義軍佔領汕頭後,周恩來即派楊溥泉率部分兵力到潮州協助農民軍打擊地主民團。戰鬥中,楊溥泉不幸被槍彈擊中,壯烈犧牲。時年28歲。 [2] 

楊溥泉後世紀念

楊溥泉犧牲後,起義軍和當地工農羣眾為他舉行了簡單而莊嚴的安葬儀式,遺體被安葬於汕頭一座廟後。
1957年,六安縣人民政府追認楊溥泉為革命烈士,其遺孤——女兒楊紹芬享受烈屬待遇。
楊溥泉的一生是短暫的,卻永垂青史。他那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鬥爭精神,為振興中華而獻身的赤子之心,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共產主義信念,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崇高品質,將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留芳百世,萬古長青! [2] 
參考資料
  • 1.    《安徽歷史名人詞典》編輯委員會.安徽歷史名人詞典 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108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著名烈士 第3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194-199
  • 3.    廣東省檔案館網站 楊溥泉  .廣東省檔案館網站[引用日期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