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存中

鎖定
楊存中(1102年—1166年),本名沂中,字子甫。宋朝代州崞縣(今山西省代縣西南)人。 [40]  祖父永興軍路總管楊宗閔,父楊震 [41] 
宣和(1119年—1125年)末,楊存中應募從軍。靖康元年(1126年),楊存中隨信德知府梁揚祖起兵勤王,隸張俊部。建炎三年(1129年),從張俊平苗傅劉正彥兵變,升任統領。次年,金兵攻明州,從張俊力戰於高橋,遷御前中軍統制,成為高宗心腹。紹興六年(1136年),大敗偽齊軍於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阻止偽齊南進。以功授保成軍節度使殿前都虞候,兼領馬步帥。紹興十一年(1141年),與張俊、劉錡合兵柘皋(今屬巢湖),擊敗宗弼軍隊。加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兼領殿前都指揮使。紹興二十年(1150年),封恭國公。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遭陸游等人抨擊,罷殿前都指揮使,封太傅、醴泉觀使,進封同安郡王。隆興元年(1163年),起用為御營使,負責江淮防務。病卒,追封和王。 [42] 
楊存中少年時長得身材魁梧,性格沉穩,力大如牛。原楊存中原先拜師讀書,一天忽然説:“大丈夫應當靠戰功取富貴,光是埋頭唸書當個窮書生能有什麼出息?”便斷然投筆習武,一面潛心鑽研孫子吳起的兵法,一面學習騎馬射箭。後楊存中參軍抗金,當殿前都指揮使30年,雖然立了不少戰功,但他人品低劣,成了奸相秦檜的走狗。(據《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楊存中傳》)。 [40] 
別    名
楊沂中
楊和王
楊武恭
楊太尉
正甫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代州崞縣
出生日期
1102年
逝世日期
1166年
主要成就
出入宿衞四十年,掌理殿前司二十五年,藕塘敗劉猊柘皋兀朮
本    名
楊存中
官    職
昭慶軍節度使、太師
爵    位
恭國公→同安郡王→和王(贈)
諡    號
武恭

楊存中人物生平

楊存中將門出身 投筆從戎

楊沂中(楊存中)畫像 楊沂中(楊存中)畫像
楊沂中(後改名楊存中)出身將門,他的祖父楊宗閔,曾任永興軍路總管,與唐重一同守衞永興,金軍攻陷城池,迎敵戰死;父親楊震,曾知麟州建寧寨,在抵禦金軍時戰死。 [1] 
楊沂中身材魁梧,性情沉鷙,少時機敏,背書數百言,力氣超人。慨然對人説:“大丈夫應當用武功博取富貴,怎能俯首貼耳成為腐儒呢!”於是學習孫武吳起兵法,還擅長騎射。 [2] 
宋徽宗宣和(1119年-1125年)末年,山東、河北地區羣盜四起,楊沂中應募從軍平叛,積功至忠翊郎。 [3] 

楊存中勤王破賊 屢立戰功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第二次圍攻汴京,各道軍隊勤王,楊沂中與張俊田師中信德府守將梁揚祖率萬兵入援,後來成為張俊部屬。康王趙構(即宋高宗)向張俊詢問將領,張俊以楊沂中答對。高宗召見楊沂中,賜給袍帶。
當時元帥府正值草創之時,楊沂中晝夜護衞高宗寢帳,沒有片刻離開旁邊。高宗知道他忠誠謹慎,親近信任他。巨盜李昱佔據任城,官軍久攻不下,楊沂中率領數名騎兵衝入敵陣,擊殺數百人。高宗登高望見,楊沂中甲冑全部變成紅色,以為他受了重傷。召他前來觀看,其上滿是敵人的鮮血,高宗加以激勵,並賜飲酒,説:“飲此血酒。”楊沂中請求再往,被高宗阻止。楊沂中説:“這些盜賊已經破膽,將被擒拿了。”於是大破叛軍,收復任城。以功遷任閤門祗候 [4] 
建炎二年(1128年),楊沂中在嘉興征討賊寇徐明,率先登上城牆。主將準備屠城,楊沂中極力勸阻,只殺首領,嘉興賴以保全。其後調任榮州刺史。高宗渡過長江後,楊存中率勝捷軍隨從張俊守衞吳門 [5] 
建炎三年(1129年),苗劉之亂髮生,高宗被叛軍軟禁,楊沂中又隨從張俊前往勤王。事後轉為貴州團練使,不久又任御前右軍統領。同年,在明州之戰中,楊沂中又隨張俊與田師中趙密奮擊金軍,立下大功,得以調官文州防禦使、御前中軍統制。 [5] 
紹興元年(1131年),楊沂中隨從張俊討伐縱橫江南的流民帥李成。諸將商議,大多主張分道前進,楊沂中説:“敵勢如此,分兵力量就會削弱,加上諸將職位相同,沒有招討使督促,必然不能互相協同。”張俊加以採納。整軍到豫章,楊沂中率兵數千人,首先在玉隆觀擊敗流民軍,追擊至筠州。流民驍將率眾十萬前來支援,夾河而陣。楊沂中對張俊説:“敵眾我寡,攻擊敵人應使用奇兵,願意率騎隸屬,公以步兵居前。”張俊聽從了他的意見。楊沂中連夜銜枚渡筠河,出西山,急馳而下攻擊敵人,張俊以步兵夾攻,俘敵八千人。眾將夜見楊沂中説:“戰鬥沒有停止,降卒太多,突然發生叛亂,怎麼辦?非將他們全部殲滅不可。”楊沂中説:“我不忍殺降。”眾將轉告張俊,最後在夜間全部坑殺俘虜。楊沂中等乘勝追到九江,驅逐李成。戰後遷任宣州觀察使 [6] 

楊存中統掌神武 大敗偽齊

紹興二年(1132年)春,楊沂中進官神武中軍統制,宰相呂頤浩從袖中拿敕令交給他。張俊奏請將楊沂中留在軍中,高宗説:“宿衞部隊缺乏將帥,我所挑選的,不能改變。”楊沂中也堅決推辭,並且説:“神武諸將如韓世忠、張俊,皆貴擁旄鉞,名望至重,像我這樣微不足道的人,一旦地位與他們相抗衡,實在難以自安。”高宗不答應,派宦官宣押,楊沂中才就職視事。兼提舉宿衞親兵。當時中軍士卒不滿五千,疲弱老病的佔一半。楊沂中請求將神武士卒借調到其他部隊的撥回軍中,從此軍政漸漸得到治理。 [7] 
紹興三年(1133年),嚴州妖賊繆羅佔據白馬源,殺死官員,楊沂中率兵討平。除授帶御器械,加保信軍承宣使、權發遣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8] 
紹興六年(1136年),楊沂中任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密州觀察使。原先,張浚視察軍隊,謀畫渡過淮河攻打偽齊皇帝劉豫,倚靠韓世忠部實行。韓世忠包圍淮陽,請求張浚派部下趙密出兵協助,張浚拒絕了他的要求。宰相趙鼎對張浚説:“韓世忠所要求的是趙密,楊沂中的武勇,不下趙密,何不令楊沂中協助他。”張浚向朝廷請示,因此才有密州之命。楊沂中遂率八隊一萬人,奔赴督府協助韓世忠。 [9] 
十月,楊沂中在藕塘同劉猊展開激戰,大敗劉猊。劉猊當初南侵之時,淮西宣撫使劉光世打算放棄廬州,退保太平。敵眾十萬已到達濠州壽州之間,張浚命令張俊抵禦,派楊沂中前往泗州同張俊會合。等到了泗州,劉光世已經放棄廬州而去。張浚派人勸告他説:“一人渡江南下,便立即斬首示眾。”劉光世迫不得已返回廬州駐兵,與楊沂中相互應援。敵人先進犯定遠縣,楊沂中率兵二千在趙家坊襲擊打敗敵人。不久與劉猊兵在藕塘相遇,敵軍據山列陣,矢如雨下。楊沂中急忙出擊,並派統制吳錫率勁騎五千突入敵陣。敵陣混亂,楊沂中鼓動大軍乘勝出擊,自率精兵衝擊敵軍中部,高聲呼叫:“擊破敵人了!”敵眾驚慌失措目瞪口呆。前軍統制張宗顏從泗州趕來,從敵背後出擊,敵人大敗。劉猊用頭撞謀士李愕説:“剛才看見一位長滿鬍子的將軍,鋭不可當,果然是楊殿前(楊沂中)。”急忙率數騎逃走。餘眾萬人僵立失措,楊沂中躍馬呵斥他們,都恐怖而降。當時劉麟在順昌,孔彥舟剛圍攻光州,聽説這一消息後都拔營逃走,北方大震。此戰宋軍共繳獲舟船數百艘,車數千輛。 [10] 
捷報傳來,高宗派宦官賜賞慰問,對宰相説:“你們現在才知道我所任得人吧。”任命楊沂中為保成軍節度使殿前都虞候,不久兼領馬步軍帥。楊沂中上奏:“祖宗時設置三衙,鼎立相制,現在我一人獨攬,不符合舊例。”高宗沒有答應。 [11] 

楊存中中計潰散 濠梁再敗

紹興七年(1137年),楊沂中任淮南西路制置使(淮西制置使),朝廷準備讓他撫定酈瓊各軍,後來沒有成行。紹興九年(1139年),遷任殿前副都指揮使 [12] 
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背盟入侵河南,朝廷命令楊沂中任淮北宣撫副使,率兵到宿州,以步兵退屯於泗州。金國派人送假情報説敵騎數百屯於柳子鎮。楊沂中打算前往攻擊,有人認為不可,他不聽。留王滋、蕭保率一千騎兵守衞宿州,自率五百騎夜襲柳子鎮,黎明時,沒有見到敵人而回。金軍以精兵埋伏在楊沂中歸路上,楊沂中知道這一情況,於是橫衝潰散。參議官曹勳不知道其是死是活,上報朝廷,朝廷震恐,於是下令暫且退保泗州。不久後,楊沂中自壽春渡淮河回到泗州,人心才安定下來。同年冬,他率兵返回臨安行在 [13]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將完顏宗弼恥於順昌之敗,又謀南侵。朝廷詔令各地大軍集結於淮西以等待敵人。於是楊沂中率領殿前司兵三萬人戍守淮河,同金軍在柘皋展開激戰,擊敗金軍。當時張俊任宣撫使,楊沂中任副使,劉錡任判官,王德任都統制,田師中、張子蓋任統制官。金軍以枴子馬在兩翼掩護前進,楊沂中説:“敵軍依仗弓矢,我有辦法對付它。”讓萬人手持長斧,如城牆而進,各軍鼓譟奮擊,金軍大敗,退屯紫金山,此戰,損失將士九百人,金軍死傷數以萬計,而濠州之圍依然未解。 [14] 
張俊同楊沂中、劉錡先計議班師。恰逢有人告知前往濠州的道路已經暢通,張俊對劉錡説:“我打算與楊存中駐兵淮上,安撫濠梁的民眾,取宣化後回到金陵,楊存中則渡過瓜洲返回臨安。”
次日,張俊命令兩人行動。間諜報告金軍急攻濠州,張俊倉忙退回,邀劉錡在黃連埠會合,距離濠州六十里,聽説濠州城已經失陷,召見楊沂中、劉錡商議。
劉錡對楊存中説:“對此應怎麼辦?”楊沂中説:“不過一戰,你和張太尉在後,我應居前攻敵。”劉錡説:“本來是救援濠州,濠州既已失陷,進無所依,士兵盼望回去,士氣已經低落,同敵交戰是危險之道。不如退兵佔據險要之處,等敵軍離去,再商計對策。”眾將都説:“好。”
於是三人鼎足立營,派人偵察敵情,報告説:“敵軍已經離去了。”張俊為了自己獨立戰功,叫劉錡不要前去,而命令楊沂中與王德到達濠州。陣勢排列未定,城中煙火升起,金軍埋伏的騎兵一萬多人分兩翼而出。楊沂中回首對王德説:“怎麼辦?”王德回答:“我是小將,怎麼敢參預表達意見?”楊沂中用鞭指揮軍隊説:“那麼回去。”各軍以為命令他們逃走,於是散亂南逃,再無行列紀律,金軍趁機追殺。
過了一天,韓世忠率領大軍來到,但已經來不及了。楊沂中於是從宣化渡江回到行在。加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兼領殿前都指揮使,大概是獎賞柘皋戰勝之功勞,而免去濠梁戰敗的過錯。 [15] 

楊存中恩寵日盛 彈劾罷職

紹興十二年(1142年),經高宗賜名,楊沂中改名為楊存中。 [1]  [16]  宋徽宗棺槨下葬永固陵,命令楊存中都護。事畢後,拜少傅,以保傅管軍,自楊存中開始。 [17] 
紹興十四年(1144年),楊存中請求到太學拜謁先聖,高宗説:“學校既興,武將也應知崇尚,如漢朝羽林士都精通《孝經》,更何況其他呢?” [18] 
紹興二十年(1150年),楊存中被封為恭國公。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拜為少師,地位視同樞密使。楊存中由於凡是軍事重地都有統制官,唯獨荊、襄地區沒有,請示朝廷,於是才在荊南、襄陽設諸統制。 [19] 
楊存中在殿中共二十五年,權力恩寵日盛,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刪定官陸游、司封員外郎王十朋、殿中侍御史陳俊卿相繼諫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楊存中被罷為太傅、醴泉觀使,進封同安郡王,賜玉帶,朔望時入朝。 [20] 

楊存中反對議和 臨江防敵

當時金主完顏亮有南侵的意圖,楊存中進呈備敵十策。步軍司統帥趙密暗中謀劃奪取楊存中兵權,因此指責楊存中是喜功生事。楊存中聽説後,上奏請求免職,趙密最終取代了他。不久,邊防風聲日益緊急,九月,詔令楊存中任御營宿衞使。劉汜在瓜洲戰敗,朝廷命令楊存中前往京口,作為守江之計。虞允文從採石來同他會合,楊存中同他齊心協力抗拒敵人,金軍沒能渡江。完顏亮死後,楊存中同虞允文乘輕舟渡江觀察敵情。當金人請求和解時,楊存中上奏等到彼得新主之命,不要急忙答應。 [21] 
高宗到建康,詔令楊存中護衞,並對宰相説:“楊存中唯命是從,忠貞不二,是我的郭子儀。”金朝使節又來請和,楊存中請求在江口把他拘留,移書審問,如能歸還我的民眾、交歸舊土、減少歲幣,恢復原白溝疆界,雙方結為兄弟之好,像這樣才能同金和議;否則,請求斬殺使者,急圖恢復。恰逢高宗回駕,任命楊存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但遭到文臣反對,這一任命於是作罷。不久,楊存中依舊奉祠。 [22] 
隆興元年(1163年),官軍在符離潰敗,朝廷又任命楊存中為御營使。隆興二年(1164年),金軍再次入關,朝議割讓四川的和尚原給金國。楊存中入對説:“和尚原,是隴右藩籬要害之地。敵人得到它,就可以睥睨漢川;我們得到它,就能夠下兵秦雍。以前議論給予金國,吳璘力爭不從。如今吳璘在遠方,來不及知道。我如不説,不僅有負陛下,也有愧於吳璘。近來,王師盡出精鋭而後才得到這塊地方,希望不要放棄。” [23] 
不久,金軍又攻淮甸,詔令楊存中同都督江、淮事。湯思退被罷免後,升任都督,楊存中入宮辭謝,孝宗賜座,並賜給玉鞍勒。當時諸軍各自守衞自己轄區,不能互相協同,楊存中召集諸將進行協調,於是才互相應援。孝宗親自寫信賜他説:“諸將協同和睦,互相策應,是你的功勞。”恰逢金軍已深入南下,朝廷計議準備捨棄淮河保衞長江,楊存中堅持不可,才作罷。金軍在揚州,有人勸楊存中派兵攻打。楊存中不敢渡江,只是臨江固壘以防敵軍。金軍不久請求恢復和好。 [24] 

楊存中班師去世 身後哀榮

乾道元年(1165年),楊存中班師,朝廷加他為昭慶軍節度使,再次奉祠。當時興起屯田,楊存中將自己在楚州的私田三萬九千畝獻出。 [25] 
乾道二年(1166年),楊存中去世,時年六十五歲。以太師身份致仕,被追封為和王,諡號“武恭”。高宗追念舊臣,為他流淚,贈錢十萬。 [26] 
乾道八年(1172年)八月一日,孝宗親題楊存中神道碑額為“安民定功翊運忠德之碑”。 [27] 
高宗依靠諸將,對楊存中眷顧尤其深厚,曾經説:“我對楊存中,撫綏勝過對我的子弟。”濠、廬之戰,親筆告誡他説:“如不前進,當以軍法論處。”趙密代替他統帥殿前司,高宗就例舉唐朝宰相崔佑甫奪取宦官王駕鶴神策軍兵權之事,以事先警戒大臣。等到此事安定後,高宗又説:“楊存中被罷免,我三天晚上睡不安寢。” [28] 

楊存中主要影響

楊存中機敏多力,嫺習兵法,馭軍寬而有紀,善於騎射。自北宋末年起,他應募擊賊,相繼討伐流民李昱、李成軍,後成為張俊部將。紹興二年(1132年)起,開始掌管宿衞親兵。其後於藕塘之戰大破偽齊劉猊,名震北方。柘皋之戰時,以長斧士大敗金軍“枴子馬”。金帝完顏亮南侵時,楊存中反對議和,並督軍防守。 [29] 
楊存中天資忠孝勇敢,歷經大小二百餘戰,身受創傷五十餘處。出入宿衞四十年,過錯最少。宋孝宗因為他是高宗舊臣,對他尤其禮遇,常常稱其為郡王而不直呼他的名字。 [30] 
楊存中馭軍寬而有紀,選用人才專以才能勇敢為標準,不私用部曲故舊。李顯忠曾因罪過被貶斥,楊存中奏請任他為統制官。後來,李顯忠終成名將。楊存中曾經因為克敵弓雖強勁但難以蹶張,於是創制馬皇弩,制工精巧,易發射遠,人人佩服其精妙。 [31] 

楊存中歷史評價

陳公輔:臣聞濠梁之急,浚遣楊沂中來援,遂破賊兵,此功固不可掩。劉光世不守廬州,而濠梁戍兵輒便抽回,如渦口要地,更無人防守。若非沂中兵至淮西,焉可保哉? [32]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引
趙構:楊存中唯命東西,忠無與二,朕之郭子儀也。 [29] 宋史》引
敬嗣暉:我聞接納叛亡,盜買鞍馬,皆爾國楊太尉所為,常因俘獲問知,其人無能為者也。 [33] 續資治通鑑》引
脱脱:①楊存中出入淮甸,無大勝負,典兵最久,貴寵獨隆,然頗能知幾,不阽禍敗,其亦有天幸者歟? [29] 《宋史》)②存中魁梧沈鷙,少警敏,誦書數百言,力能絕人。 [29] 《宋史》)③學孫、吳法,善射騎。 [29] 《宋史》
黃道周:楊子存中,天生勇悍。寢幄扈從,適逢賊亂。數騎衝鋒,殺人無算。遍體鮮紅,疑傷茜染。及解甲看,皆賊血濺。因賜醇醪,酌此血漢。既徵李成,彼眾萬萬。若不出奇,難破一旦。願請奇兵,馳擊其暗。果俘八千,餘俱遁竄。劉猊據山,矢如雨散。存中一呼,神失魂斷。驚髯將軍,鋭不可犯。帝喜得人,忠日可貫。惟命東西,子儀之伴。濠雖敗歸,柘功足按。君念及臣,庶幾無憾。 [34] 廣名將傳

楊存中軼事典故

楊存中千里尋親

楊存中的祖父楊宗閔、父親楊震和母親都死於國難,楊存中顯貴之後,請示朝廷,分別賜祖父、父親諡號為“忠介”、“忠毅”,分賜廟額為“顯忠”、“報忠”。他又請求設置家廟、祭器,朝廷打破舊制,允許他祭祀五代。祖母劉氏流落川、隴,楊存中日夜祈禱尋訪,間關阻隔數千裏,終於將其迎回。 [35] 

楊存中修園建閣

楊存中曾經在鳳山營造居處,十年而成,極盡山川之優美,後來獻給朝廷,另外修建居室。又在湖山之間修葺亭園,宋高宗為他題寫“水月”兩字。所居之地建閣收藏高宗御書,乾道元年(1165年)二月三日,宋孝宗親題“閣榜”為“風雲慶會之閣”。 [36-37]  據《宋會要輯稿》載,楊存中還曾被賜“安民定功佐運興德”的閣名。 [38] 

楊存中重賞司帑

宋朝時,楊存中某日閒居時曾到郊外巡視,遇到一位測字的相者。楊存中用他所拿的杖在地上寫了一畫,測字的人見了,鞠躬不迭地説:“閣下為什麼以便服出巡到此地來,應該自愛自重才是。” [39] 
楊存中驚奇得不得了,問他為什麼知道自己的身份。測字的人説:“土上一畫就是‘王’字啊。”楊存中很高興,親自批示給相者五百萬錢,用平日簽名的方式,命令看相的第二天去找王府管財物的人領取。 [39] 
管財物的司帑拿着票券仔細察看,説:“你是什麼人,竟敢偽造我家郡王的簽名來騙取財物,該把你送到官衙去治罪。”看相的説出事情的經過,故意説得很大聲、很委屈,希望引起楊存中的注意。楊存中的管家和司帑於是談好給他五千錢,看相的非常悲痛,大罵司帑之後才離開。 [39] 
後來司帑乘機告訴楊存中此事,楊存中很奇怪,就問司帑是何故。司帑説:“他現在説你是親王,如果將來又胡亂加些言辭,大王您就會遭毀謗了。而且恩王已經設立王社,何須再用到看相的人?” [39] 
楊存中聽了即刻站起來,撫着他的背説:“你説得很對。”就把原來準備給看相的幾百萬錢賞賜司帑。 [39] 

楊存中人物關係

人物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祖父
楊宗閔
曾任永興軍路總管,後戰死。追諡“忠介”。
祖母
劉氏
流落蜀、隴之間,後被楊存中迎回江南。
父親
楊震
曾知麟州建寧寨,後戰死。追諡“忠毅”。
子輩
兒子
楊偰
官至工部侍郎
官至籤書樞密院事、昭慶軍節度使。
表格參考資料: [29] 

楊存中史料索引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29] 
參考資料
  • 1.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楊存中,本名沂中,字正甫,紹興間賜名存中,代州崞縣人。祖宗閔,永興軍路總管,與唐重同守永興,金人陷城,迎戰死之。父震,知麟州建寧砦,金人來攻,亦死於難。
  • 2.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存中魁梧沈鷙,少警敏,誦書數百言,力能絕人。慨然語人曰:“大丈夫當以武功取富貴,焉用俯首為腐儒哉!”於是學孫、吳法,善射騎。
  • 3.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宣和末,山東、河北羣盜四起,存中應募擊賊,積功至忠翊郎。
  • 4.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靖康元年,金人再圍汴京,諸道兵勤王,存中與張俊、田師中從信德府守臣梁揚祖以萬兵入援,後隸張俊部曲。上問將於俊,俊以存中對。召見,賜袍帶。時元帥府草創,存中晝夜扈衞寢幄,不頃刻去側。帝知其忠謹,親信之。劇賊李昱據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數騎入,擊殺數百人。帝乘高望見,介冑盡赤,意其被重創。召視之,皆污賊血,壯之,飲以酒,曰:“酌此血漢。”存中請復往,帝止之。存中曰:“此賊膽碎,即成擒矣。”遂大破之,復任城,遷閣門祗候。
  • 5.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建炎二年,討賊徐明於嘉興,先登。主帥將屠城,存中力諫止之,戮其渠魁而已,郡賴以全。遷榮州刺史。高宗南渡,以勝捷軍從張俊守吳門;苗、劉之變,又從俊赴難。遷貴州團練使,尋為御前右軍統領。金人攻明州,又從俊與田師中、趙密殊死戰,破之。以奇功遷文州防禦使、御前中軍統制。
  • 6.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紹興元年,從俊討李成。諸將議,多欲分道進,存中曰:“賊勢如此,兵分則力弱,又諸將位均勢敵,非招討督之,必不相為用。”俊然之。整軍至豫章,存中率兵數千,首破賊於玉隆觀,追至筠州。賊驍將以眾十萬來援,夾河而營。存中謂俊曰:“彼眾我寡,擊之當用奇,願以騎見屬,公以步兵居前。”俊從之。存中夜銜枚渡筠河,出西山,馳下擊賊,俊以步兵夾攻,俘八千人。諸將夜見存中曰:“戰未休,降卒多,忽有變,奈何?非盡殲之不可。”存中曰:“殺降吾不忍。”諸將轉告俊,竟夜坑之。乘勝追至九江,成遂遁去。遷宣州觀察使。
  • 7.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二年春,進神武中軍統制,宰相呂頤浩袖敕以授存中。俊奏留存中軍中,上曰:“宿衞乏帥,朕所選,為不可易也。”存中亦固辭,且謂:“神武諸帥如韓世忠、張俊,皆貴擁旄鉞,名望至重,如臣麼麼,一旦位與之抗,實不自安。”不許,遣中使宣押,乃視事。兼提舉宿衞親兵。時中軍卒不滿五千,疲癃者居半。存中請拘神武卒借出於外者歸軍中,由是軍政浸修。
  • 8.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三年,嚴州妖賊繆羅據白馬源,殺王官,存中討平之。除帶御器械,加保信軍承宣使、權發遣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 9.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六年,為龍神衞四廂都指揮使、密州觀察使。先是,張浚視師,謀渡淮以圖劉豫,倚韓世忠為用。世忠圍淮陽,從浚乞張俊將趙密為助,俊拒之。趙鼎語浚曰:“世忠所欲者趙密爾,存中武勇,不減於密,盍令存中助之。”浚請於朝,故有是命。於是存中以八隊萬人,趨督府助世忠。
  • 10.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十月,存中與劉猊戰於藕塘,大破之。猊之初入也,淮西宣撫使劉光世欲棄廬州,退保太平。賊眾十萬已次濠、壽間,浚命張俊拒之,使存中往泗州與俊合。及至泗,則光世已舍廬去。浚遣人諭之曰:“一人渡江,即斬以狥。”光世不得已還廬駐兵,與存中相應。賊先犯定遠縣,存中以兵二千襲敗於越家坊。既而與猊兵遇藕塘,賊據山列陣,矢下如雨。存中急擊之,且使統制吳錫以勁騎五千突其陣。陣亂,存中鼓大軍乘之,自以精騎衝其肋,大呼曰:“破賊矣!”賊錯愕駭視。前軍統制張宗顏自泗來,乘背擊之,賊大敗。猊以首抵謀主李愕曰:“適見髯將軍,鋭不可當,果楊殿前也。”即以數騎遁去。餘黨萬人僵立失措,存中躍馬叱之,皆怖而降。麟在順昌,孔彥舟方圍光州,聞之皆拔砦遁去,北方大恐。所得賊舟數百艘,車數千兩。
  • 11.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捷聞,帝遣中使勞賜,謂宰執曰:“卿輩始知朕得人也。”除保成軍節度使、殿前都虞候尋兼領馬步帥。存中奏:“祖宗置三衙,鼎列相制,今令臣獨總,非故事也。”不允。
  • 12.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七年,為淮南西路制置使,將以撫定酈瓊諸軍,不果行,語在《王德傳》。九年,遷殿前副都指揮使。
  • 13.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十年,金人叛盟取河南,命存中為淮北宣撫副使,引兵至宿州,以步軍退屯於泗。金人詭令來告敵騎數百屯柳子鎮。存中欲即擊之,或以為不可,存中不聽。留王滋、蕭保以千騎守宿,自將五百騎夜襲柳子鎮,黎明,不見敵而還。金人以精兵伏歸路,存中知之,遂橫奔而潰。參議官曹勳不知存中存亡,以聞,朝廷震恐,於是有權宜退保之命。既而存中自壽春渡淮歸泗,人心始安。冬,引兵還行在。
  • 14.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十一年,兀朮恥順昌之敗,復謀來侵。詔大合兵於淮西以待之。於是存中以殿司兵三萬卒戍淮,與金人戰於柘皋,敗之。時張俊為宣撫使,存中為副使,劉錡為判官,王德為都統制,田師中、張子蓋為統制官。金人以枴子馬翼進,存中曰:“敵恃弓矢,吾有以屈之。”使萬人操長斧,如牆而進,諸軍鼓譟奮擊,金人大敗,退屯紫金山。是役也,失將士九百人,金人死者以萬計,而濠圍猶未解。
  • 15.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俊與存中、錡先議班師。會有云濠路已通者,俊謂錡曰:“吾欲與楊太尉耀兵淮上,安撫濠梁之民,取宣化歸金陵,楊太尉則渡瓜洲還臨安。”明日,命二帥行。諜報金攻濠甚急,倉皇復回,邀錡會於黃連埠,距濠六十里,聞城陷矣,召存中、錡謀之。錡謂存中:“何以處此?”存中曰:“戰爾,相公與太尉在後,存中當居前。”錡曰:“本來救濠,濠既已失,進無所依,人懷歸心,勝氣已索,此危道也。不若退師據險,俟其去,為後圖。”諸將皆曰:“善。”鼎足而營,遣人俟敵,曰:“已去矣。”俊自以為功,謂錡毋往,命存中與德偕至濠。列陣未定,煙起城中,金人伏騎萬餘分兩翼出。存中顧德曰:“何如?”德曰:“德小將,焉敢預事?”存中以策麾軍曰:“那回!”諸軍以為令其走也,遂散亂南奔,無復紀律,金人追殺甚眾。後一日,韓世忠大軍至,已無及矣。存中乃自宣化渡江歸行在。加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兼領殿前都指揮使,蓋錄柘皋之功而掩濠梁之敗也。
  • 16.    《宋史·卷三十·本紀第三十》:(紹興)十二年……二月……己卯,賜楊沂中名存中。
  • 17.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十二年,徽宗梓宮攢永固陵,命存中都護。竣事,拜少傅,以保傅為管軍自存中始。
  • 18.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十四年,存中請詣太學謁先聖,帝曰:“學校既興,武人亦知崇尚,如漢羽林士皆通《孝經》,況其他乎?”
  • 19.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二十年,封恭國公。二十八年,拜少師,恩數視樞密使。存中以凡重地皆有統制官,獨荊、襄無之,請於朝,於是荊南、襄陽初置諸統制。
  • 20.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存中在殿嚴凡二十五載,權寵日盛,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刪定官陸游、司封員外郎王十朋、殿中侍御史陳俊卿相繼以為言。三十一年,罷為太傅、醴泉觀使,進封同安郡王,賜玉帶,朝朔望。
  • 21.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時金主亮有南侵意,存中上備敵十策。步帥趙密謀奪存中權,因指為喜功生事。存中聞之,上章乞免,密竟代之。未幾,邊聲日急,九月,詔存中為御營宿衞使。劉汜戰敗於瓜洲,命存中往京口,為守江計。虞允文自採石來會,存中與之協力拒敵。敵不能濟。金主亮死,與允文輕舟渡江以伺敵。及金人請和,存中奏俟彼得新主之命,無遽許之。
  • 22.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帝如建康,詔存中扈蹕,因語宰相曰:“楊存中唯命東西,忠無與二,朕之郭子儀也。”金使復請和,存中請拘之江口,移書審問,若能歸我族屬,還舊壤,損歲幣,復白溝之界,以通兄弟之好,如是則和議可從;不然,請斬其使,亟圖恢復。會駕還,以存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給、舍不書黃,命遂寢。未幾,仍奉祠。
  • 23.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隆興元年,王師潰於符離,復起存中為御營使。二年,金人再入關,議割蜀之和尚原以畀之。存中入對,曰:“和尚原,隴右之藩要也。敵得之,則可以睥睨漢川;我得之,則可以下兵秦雍。曩議予金人,吳璘力爭不從。今璘在遠,不及知。臣若不言,非特負陛下,亦有愧於璘。近者,王師盡鋭而後得,願毋棄。”
  • 24.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未幾,金人復攻淮甸,詔存中同都督江、淮事。湯思退罷,升都督,陛辭,賜坐,賜玉鞍勒。時諸軍各守分地,不相統一,存中集諸將調護之。於是始更相為援。帝親札賜之曰:“諸帥協和,互相策應,卿之力也。”會金兵已深入,朝議欲舍淮保江,存中持不可,乃已。金兵在揚州,或勸存中擊之。存中不敢渡,獨臨江固壘以老之。金人尋請盟。
  • 25.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乾道元年班師,加昭慶軍節度使,復奉祠。時興屯田,存中獻私田在楚州者三萬九千畝。
  • 26.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二年,卒,年六十五。以太師致仕,追封和王,諡武恭。高宗追念舊臣,為之出涕,賻錢十萬。
  • 27.    《宋會要輯稿·崇儒六》:(乾道)八年……八月一日,賜故太師、和王楊存中御書神道碑額曰“安民定功翊運忠德之碑”。
  • 28.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高宗假借諸將,眷存中尤深,嘗曰:“朕於存中,撫綏之過於子弟。”濠、廬之役,親筆戒之曰:“若不便進,當行軍法。”趙密代領殿帥,則舉唐崔祐甫奪王駕鶴兵權事,豫戒大臣。及竣事,又曰:“楊存中之罷,朕不安寢者三夕。”
  • 29.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08]
  • 30.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存中天資忠孝敢勇,大小二百餘戰,身被五十餘創。宿衞出入四十年,最寡過。孝宗以為舊臣,尤禮異之,常呼郡王而不名。
  • 31.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御軍寬而有紀,所用將士,專以才勇選,不私部曲之舊。李顯忠以罪斥,存中奏為統制官,後為名將。嘗以克敵弓雖勁而蹶張難,遂以意創馬皇弩,思巧制工,發易中遠,人服其精。
  • 32.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0-18]
  • 33.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二·宋紀一百三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10-20]
  • 34.    明·黃道周:《廣名將傳·卷十五·宋》
  • 35.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父、祖及母皆死難,存中既顯,請於朝,宗閔諡忠介,震諡忠毅,賜廟曰顯忠,曰報忠。又以家廟、祭器為請,遂許祭五世,前所無也。祖母劉流落蜀、隴,存中日夜禱祠訪問,間關數千裏,卒迎以歸。
  • 36.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嘗營居鳳山,十年而就,極山川之勝,後獻於朝廷,更築室焉。又葺園亭於湖山之間,高宗為書“水月”二字。所居建閣以藏御書,孝宗題曰“風雲慶會之閣”。
  • 37.    《宋會要輯稿·崇儒六》:幹(乾)道元年二月三日,賜(大)[太]傅、寧遠軍節度使、和義郡王楊存中第御書閣榜曰“”風雲慶會之閣”。
  • 38.    《宋會要輯稿·崇儒六》:御書閣名,……楊正父曰“安民定功佐運興德”……。
  • 39.    《智囊全集·上智部》:楊王沂中閒居,郊行,遇一相押字者,楊以所執杖書地上作一畫。相者再拜曰:“閣下何為微行至此?宜自愛重。”王諤然,詰其所以。相者曰:“土上一畫,乃‘王’字也。”王笑,批緡錢五百萬,仍用常所押字,命相者翌日詣司帑。司帑持券熟視曰:“汝何人,乃敢作我王偽押來賺物。吾當執汝詣有司問罪。”相者具言本末,至聲屈,冀動王聽。王之司謁與司帑打合五千緡與之,相者大慟,痛罵司帑而去。異日乘間白楊,楊怪問其故,對曰:“他今日説是王者,來日又胡説增添,則王之謗厚矣!且恩王已開王社,何所複用相。”王起,撫其背曰:“爾説得是。”即以予相者幾百萬旌之。
  • 40.    孟祥才主編,中國少年人物大辭典,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12,第204頁
  • 41.    (元)脱脱等撰,白話精華二十四史 宋史 5,現代教育出版社,2011.05,第236頁
  • 42.    《安徽歷史名人詞典》編輯委員會編,安徽歷史名人詞典 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05,第138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