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橋村

(江西省德安縣寶塔鄉楊橋村)

鎖定
楊橋村位於德安縣城南面,距縣城、寶塔鄉政府4公里,東鄰共青城,西、南面接永修縣,北與田塘村相鄰,105國道縱貫全境。全村國土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31畝,山林面積2000畝,水面150畝,下轄5個村民小組,129户,人口556人。
中文名
楊橋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西省德安縣寶塔鄉
地理位置
德安縣城南面
面    積
3 km²
下轄地區
5個村民小組
人口數量
556人
耕    地
531畝

楊橋村村情概況

近年來,在立足優質稻種植的基礎上,楊橋村正大力發展以無公害大棚蔬菜種植為龍頭兼以花卉、生態苗木、葡萄種植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園區---德安農業科技示範園,規劃面積2000畝。
全村有民營企業户1家,業主是蛋雞養殖户晏維安,自2001年創辦以來,規模發展蛋雞3萬羽。民營經濟佔村級經濟的比重為40%。該村有致富大户4户,為花卉、蔬菜、水稻種植專業户。全村電話裝機數120户,普及率90%。

楊橋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90.8畝(其中:田 畝,地490.8畝),人均耕地2.3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8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畝,主要種植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0畝,其中養殖面積0 畝;草地0 畝;荒山荒地 600畝,其他面積209.2 畝。

楊橋村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 路、通點 、通 (或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 0户通自來水,有 0户飲用井水,有 54户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佔農户總數的100 %)。有54户通電,有0 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0 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和%);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 2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 2户(分別佔總數的4 %和4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 路(或不通路);進村道路為土 路面(水泥路、柏油路、彈石路或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1 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 6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0輛,拖拉機 1輛,摩托車1 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 0户;裝有太陽能農户 0户;建有小水窖 3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户0 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 畝,有效灌溉率為 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 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 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 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 6户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楊橋村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8.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5萬元,佔總收入的38%;畜牧業收入9.4萬元,佔總收入的 3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0頭,肉牛16頭,肉羊 0頭);漁業收入 0萬元,佔總收入的 0%;林業收入1.5 萬元,佔總收入的4%;第二、三產業收入3.1萬元,佔總收入的6%;工資性收入 22萬元,佔總收入的37%。農民人均純收入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46人(佔勞動力的17.8 %),在省內務工25人,到省外務工21人。

楊橋村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玉米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 22.5萬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 6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核桃產業。擁有企業0 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 個;專業合作組織0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户數0 户。

楊橋村人口衞生

該村現有農户54户,共鄉村人口216人,其中男性109人,女性107人。其中農業人口180人,勞動力135人。該村以漢、彝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 族 184人, 彝族32 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 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6 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 62%;享受低保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和水磨鎮衞生院,距離村委會衞生所6 公里,距離鄉(鎮)衞生院23 公里。該村建有公廁 0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户 4户,佔農户總數的7 %。

楊橋村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營地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水磨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6公里,距離中學2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2 人。

楊橋村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主要突出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衞生、人畜飲水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由各村提供)。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核桃(如發展 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 100頭、牛 6頭、羊45 只;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4 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 900元增加到1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