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樹榮

(陝西勞動模範)

鎖定
楊樹榮(1915~1980) 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城關鄉朱家寨村人,粗識字,陝西省農業勞動模範。1949年底加入農會,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 
中文名
楊樹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5年
逝世日期
1980年
出生地
寶雞市隴縣城關鄉朱家寨

楊樹榮人生履歷

楊樹榮(1915~1980) 寶雞市隴縣城關鄉朱家寨村人,粗識字,省農業勞動模範。1949年底加入農會,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擔任互助組長、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生產大隊長、黨支部書記的30年中,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艱苦奮鬥,表現了崇高的品德。
1951年,他響應黨“組織起來”的號召,帶頭辦起有5户貧苦農民參加的變工組。1952年,又辦起有12户農民參加的常年互助組,帶動全村組成互助組12個,後又聯合組成3個常年互助組。1954年1月,在縣委的幫助下,建成全縣首批3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又轉為全縣第1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生產合作社建成後,他嚴格實行民主管理、勞動管理和財務管理,帶動了全縣和寶雞地區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工作。1953年,他向全縣農民發出開展連環性愛國豐產競賽運動的挑戰書,他領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1954年種植的58.8畝碧碼1號小麥豐產田,比大田增產74.9%,被評為全縣豐產村和豐產社。1956年,又創造了小麥“五肥四水”奪高產經驗,推動了全縣小麥增產。1958年,在全縣率先成立了大隊科研室和青年農場,大搞科學實驗,推動大田生產,使這個人均只有6分地的村莊當年甩掉了缺糧村的帽子,受到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和國務院的表彰獎勵。1970年,又積極推廣種植玉米、高粱雜交良種,秋糧比上年增產3成。1971年,開展麥秋、麥辣、麥油間作套種,其中麥秋間套170畝,平均畝產620公斤。1975年,帶領農科隊和社員學習洋縣“三種三收”的套種經驗,種植試驗田212畝,平均畝產達到783公斤,有的成為“噸糧田”,創全縣歷史最高水平。1977年,又聯合附近大隊開展千畝、雙千畝、萬畝豐產方競賽活動,促進了糧食大面積增產。同時試種大棚黃瓜,創造了畝產7000多公斤的全國高產記錄。他所領導的生產大隊曾先後兩次被評為全縣科學種田先進單位。
農業合作化後,他帶領社員移石改土300畝。1970年後,又帶領社員治河造田210餘畝,修成河堤1500米,渠道1.5公里,打成機井13眼,使全部耕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田。
他熱愛國家、熱愛集體,關心羣眾疾苦。1963年,主持大隊交售愛國糧16.5萬公斤,超過任務的50%。1976年,給李家河公社贈送支災糧5000公斤,又借給河北、李家河公社支災糧2.5萬公斤。“文革”武鬥混亂期間,他在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抱病餵養牲口,動員在家社員及時撈出漚在水池的大麻,避免了損失。他通過大隊作出決定,凡本村與子女分居、喪失勞動力的老人,由生產隊從其子女名下,每年給每位老人劃出200個勞動日,直接參加收益分配,使本村老年人老有所養。他還資助生活有困難的社員治病,並親自拉架子車送病人去醫院治療,受到了羣眾的稱讚。

楊樹榮思想作風

他一貫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經常對羣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道德法制教育,使村風民風煥然一新。在他任職的30年中,全村沒有發生刑事案件,沒有打架鬥毆,迷信賭博等惡風邪氣。
他在工作中敢於實事求是,從不隨波逐流。他堅決牴觸“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時期的“平調風”、“浮誇風”和“文革”後期的“大批判風”,從不違心地執行農業生產中的某些“瞎指揮”,即是遭到非議,也不改變初衷。對工作中的成績,堅持一是一,二是二,從不弄虛作假。
他嚴以律己,不謀私利。他經常積極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從不多記因公耽誤的工分。七十年代,他家有21口人,6對夫婦,只住9間房,十分擁擠,他為了不佔集體耕地,力排眾議,不蓋新房。1980年6月,上級要求多胎夫婦作絕育手術,在一次黨員會上,他動員已有一子一女的女兒做了引產手術。由於在建立和發展集體經濟中成績卓著,曾先後擔任縣農民協會委員、縣人民委員會委員、縣供銷聯社理事、縣革委會委員、公社黨委委員、公社貧協副主席、縣貧協常委、寶雞地區貧協委員。並多次被評為省、市、縣農業先進生產者、勞動模範、模範幹部,7次出席全國、全省農業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兩次進京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他不居功、不驕傲,始終保持着謙虛謹慎、樸實無華的作風。
楊樹榮逝世後,縣、社、隊三級聯合召開追悼大會,600多名羣眾參加,向他深切哀悼。
參考資料
  • 1.    寶雞市農牧局農業志編纂委員會編,寶雞市農業志,,,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