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樹森

(苗族起義軍將領)

鎖定
楊樹森(1844一一1898),號秀清,乳名久(苗文),男,苗族。早年,其祖父自黃平縣翁坪鄉遠望村逃荒到貞豐縣者納可大樹腳定居。隨後舉家遷至蘇家寨,為人作佃客。因家境貧寨,楊樹森六歲就幫人家放牛,道光三十年(1850),又到者相坡哈黃四奶家當長工,威豐年間,朝政腐敗,外敵頻陵,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劇。各族人民為求得生存,紛紛發動起義,在此形勢下,者相坡哈附近的村民也聞風而起,公推在羣眾中素有威信的楊樹森為首領,不到十個月,參加人數竟達二千餘人,與貞豐州衙分庭抗禮。光緒二十四年(1898)病歿於蔗香,安葬於者相坡哈,享年61歲。 [1] 
中文名
楊樹森
別    名
苗文
出生日期
1844年
逝世日期
1898年
咸豐七年(1857),楊樹森首先參加普安廳塗令恆(彝族)領導的農民起義,他和苗族青年田洪貴等在興仁殺牛堡吃生雞血酒,樹起義旗,攻下鳳凰山。威豐九年(1859),又參加張凌翔、馬河圖領導的白旗起義,威豐十一年(1861),配合馬斯俊攻佔貞豐州城。馬斯俊令楊樹森駐紮者相,守衞貞豐至貴陽的門户。楊見下坡整地勢險要,便在該地營建莊園一座,備足油、鹽、柴、米,以應戰時之需。並在東西南北四角修築碉堡四座,作為莊園之護衞設施。同治十年(1871)清廷集中優勢兵力圍剿白旗起義軍,清軍統帥何世華率隊進抵花江,大軍壓境,義軍發生內亂,個別義軍首領叛變投敵。楊亦暗中歸順清軍,清廷授予遊擊之職,嗣後,曾隨清軍平定交趾(今越南)叛亂和廣西遊勇騷擾,還任過台灣道員。
楊樹森解甲歸田後,熱心地方公益事業,首先在者相水井和牛場坡各興建寺廟一座,光緒五年(1889),地方清平,楊深感所建碉樓已屬無用,令人拆除利用原材料在者相修建鐘鼓樓、觀音閣各一座。
楊樹森本系幫工出身,不識文化,任職期間為在公文上“面行”,向馬仲的謀士孔厚基專習“虎”字。經過多年的刻苦練習,終於將草體虎字寫得揮灑自如,得心應手。者相大寨幕巖上的虎字就是楊樹森所書。這個“虎”字高約6米,寬約4米,筆力雄奇,道勁挺拔,為貴州所僅見。1984年元月20日,貞豐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楊樹森喜賙濟窮人,最恨賭博、偷盜,如有違犯,必嚴加懲處,故者相地區,社會秩序並然。光緒二十三年(1897)農曆六月,楊樹森被委為管帶,領兵駐防下江。光緒二十四年(1898)病歿於蔗香,安葬於者相坡哈,享年61歲。 [1] 
參考資料
  • 1.    貞豐縣史志徵集編纂委員會,貞豐縣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8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