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宗稷

鎖定
楊宗稷(1863年—1932年),字時百,自號“九嶷山人”,湖南寧遠縣平田村人,近代琴學大師,師承金陵琴派著名琴師黃勉之,中國古琴重要門派“九嶷派”創始人。現代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是其弟子。
原姓歐陽,其祖父名歐陽上珍,父名歐陽字字重,號世任。母為李氏。時百於1863年(清同治三年) 生於寧遠縣。寧遠縣地處湘南,風景如畫,茂林修竹,南有名嶺九嶷山,歐陽家族為大家族家道中上,大排行至三十四弟元安,三十六弟治安,部分北遷家族改姓楊。
時百
九嶷山人
所處時代
清末 民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湖南寧遠縣平田村
出生日期
1863年
逝世日期
1932年
主要成就
創建九嶷琴派
主要作品
《琴學叢書》
本    名
楊宗稷

楊宗稷人物生平

楊宗稷幼年交友

他年幼時即讀書習字功課良優,尤愛唱歌通韻律愛器樂。古時流傳的伯牙子期的故事,致使他對古琴尤為酷愛,年輕時亦愛活動,交友甚多常外出旅遊,尤愛遊覽九嶷山,九嶷者九峯如孿生兄弟翠綠如畫難分仲伯煞是好看。
年輕時楊宗稷在老家已經難有發展,於二十歲時(1883年光緒九年)經衡陽去省會長沙讀書學琴並交識了許多朋友,如衡陽劉異,江南屠史興,順德羅曧等。

楊宗稷參加工作

楊時百的好友張文達很早就去京師工作,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張文達公致函時百與王世通二人,約去京師共同治事,於是楊時百38歲攜妻帶子來京,先在總理學務處工作。同年,清政府管學大臣張百熙聘其為京師大學堂支應襄辦。
1904年,選為學部主事。1904年(光緒三十年) ,他用積蓄在宣武門外承相衚衕43號買房一所。1906年,調郵電部侍郎正式工作三年。後看到政治腐敗就掛職另兼業務,搞古琴事宜,曾於1916一1917年任湖南南縣知縣。但生性不喜官場應酬,於1917年辭官回北京定居教琴,此後即一心研習其愛好的古琴。

楊宗稷學琴生涯

此時楊時百在北京認識了清末金陵琴派著名古琴大師黃勉之,於1905一1907年拜黃為師學琴三年習得二十首名由。當時黃先生己教琴數十年學生百餘人,學生中有軍機大臣張之洞,皇親貴戚溥桐,葉詩夢,史蔭美,賈闊峯等人,而惟獨喜愛學生楊宗稷,稱其對古琴有靈感。此後也證明楊宗稷的成就較為顯著。此時他對古琴愛已成癖,不但能繼承黃老先生之精髓還能發揚己之長。於市肆上購得各種古琴譜,對古琴、琴書、曲譜更有研究與發展。首先楊時百古琴譜之指法韻律覺得標註不夠確切且繁雜,因而導致當時的彈法因人而異,甚至難於繼承古人留下真實韻,彈奏多有失誤。隨即他開始整理所有古琴曲譜並廣收古琴典籍進行整理勘誤。
從1907至1928年(光緒 33年至民國17年)用21年時間寫成《琴學叢書》,約四十萬字,是集古今此類書之大成。按他修正的注法指法嚴謹,彈奏不致有誤且一通百通。瞭解者均能合奏,音律明快和諧可謂集古今於一。
他於1911 年開始木刻《琴與叢書》,並於1911年開始陸續出版。直至1931年(民國二十年)前後用了二十一年才完成此鉅著。共兩函四十三卷十四冊。 其中計有琴粹四卷、琴話四卷、琴譜三卷、琴學隨筆二卷、琴餘漫錄二卷、琴鏡九卷、琴鏡補二卷、琴瑟合譜三卷,琴學問答等一卷、藏琴錄一卷。其後又整理琴瑟新語四卷、琴鏡續問卷、琴鏡釋疑一卷、 幽蘭和聲一卷、及聲律通考詳節一卷。總計木版1036頁,用梨木518 塊,每塊尺寸布19X27X2.5釐米。如果像書一樣排列長度可達13米, 重量近600 千克,這些木版於家中有木盒收藏每張木版間填以紙張保護刻字。
他還於1911年開始在市肆上搜集古琴,既進行研究還將有缺陷古琴進行破腹修理,直至復原滿意為止,同時也買賣古琴。在手中古琴經常為二十餘張,而經手古琴近百餘張,如"風鶴"琴為其所得第一琴為五知齋徐俊監製,遂將其居室首名"風鶴琴齋",其中有名藏琴 五十三張。雖仍不能與宋宣和(宋徽宗趙佶1119-1125年)之"百琴軒"媲美,已知足矣.
楊宗稷 楊宗稷
楊時百於1917年起在京開辦了"九嶷琴社"掛牌辦學教琴,此後在琴史上赫赫有名的“九嶷派”因此得名。他家宣外丞相衚衕四十三號共房二十一間半。衚衕為南北向,四十三號在路東位於、北半截衚衕與丞相衚衕的斜交叉點,此處正是丞相衚衕派出所,解放前警察局經費少無錢買宅院。所有派出所均為木屋兩間裏外間合計也就16平方米,內只有兩桌兩牀。時百家門正對派出所門,兩門相距只衚衕寬度五米左右,正因為如此他家一般非常安全幾乎不丟東西。他的學生幾乎與他年齡相近,很多都是達官貴人。弟子有管平湖李浴星、李靜、關仲航、彭祉卿、吳冠周、招鑑芬、金致淇、齊執度、虞和欽等。其子楊葆元,其女楊寶書亦能琴。在1917年至1932年期間正是時局動盪年代。官員們去職以後閒來無事,學琴交友以供消遣,時百教琴有時獨奏有時合奏,有時將那大瑟也取出與琴合奏可謂興趣盎然,每日都是在節日中度過一般。
楊時百彈琴技巧之佳,引來諸多社會名流學琴,時百古琴名氣之大,彈技之佳為共人皆知。1922年二月北京大學請他去教授古琴並作表演,於7月山西省長閻錫山(百川)也請去山西一遊,並欣賞時百的古琴藝術。
楊時百因此被當時的社會名流稱為“民國古琴第一人”。北京“晚清社會名流”老照片中就有楊時百先生。
楊時百於琴書刻印完成後,因操勞太多積勞成疾身體大不如前,於1931年初即身體不適仍堅持工作。但年中盛夏期間病情不見好轉,至秋天雖名醫調治也收效甚微,即於秋天與世長辭,葬於八大處。

楊宗稷代表作品

楊宗稷著述文章

楊宗稷一生主要著述有:《琴粹》四卷、《琴話》四卷、琴譜三卷、琴學隨筆二卷、《琴餘漫錄》二卷、《琴鏡》九卷、《琴鏡補》二卷、《琴瑟合譜》三卷,《琴學問答》等一卷、《藏琴錄》一卷。其後又整理《琴瑟新語》四卷、《琴鏡續問》一卷、《琴鏡釋疑》一卷、 《幽蘭和聲》一卷、及《聲律通考詳解》一卷。後人合刊為《琴學叢書》,《辭海》有載。

楊宗稷作品節選

廣陵散譜跋
廣陵散》非嵇康作也,聶政刺韓王曲也,一二絃宮商同音,亦非君臣同位之説也。嵇康琴賦》雲:“廣陵、止息,東武、太山。”李善注云:“古有此曲,今並猶存,未詳所起。應璩輿劉孔才書曰:‘聽廣陵之清散。’傅玄《琴賦》曰:‘馬融覃思於止息。’”又云:“引此以證明古有此曲,非謂康之首出於此也。”可知以《廣陵散》為嵇康作者,皆無稽之談也。廚陵、太山,皆以地名。左思《齊都賦》注曰:“東武、太山,齊之土風歌謠謳吟曲名。”安知廣陵非揚州土風古歌曲。韓皋乃謂“叔夜因魏之忠臣,散殄於廣陵,痛憤寫之於琴,以《廣陵》名其曲。”失之遠矣。蔡邕《聶政刺韓王》曲雲:“聶政作。政父為韓王所殺,政學塗,入宮,刺王不得。去太山,遇仙人,學鼓琴,七年而琴成。鼓琴闕下,觀者成行,馬牛止聽,以聞睦韓王;召見,使彈琴,政援琴而歌,琴中出刀刺王。”張崇序《廣陵散》雲:“琴譜中有井裏、別姊、辭鄉、報義、取韓相、投劍之類,皆刺客聶政事。意叔夜微示其意,而終畏晉禍,假聶之事罵名。”崇知有聶政刺韓王事,何以不知有《聶政刺韓王》曲,仍以為嵇康作,甚無謂也.耶律晉卿《廣陵散詩序》更謂:“叔夜作此曲,晉倘未受禪,慢商輿宮同聲,臣行君道,指司馬父子,權侔人主,以悟時君。”然又何以託於鬼神所授,秘不輿人,雖其甥求之亦不得耶?餘前刻《琴學隨筆》,錄近人雜著,前明京師李近樓,幼瞽能琴,作八尼僧修佛事,敬咒鼓鈸笙簫之屬,酤似其聲。並有清光宣間,瞽者王玉鋒,以三絃作戲曲,洋鼓洋號操兵步伐聲.餘因論聶政刺韓王,學七年而琴成,其技必類乎此。時餘未見此《廣陵散譜》,今按譜彈之,覺指下一片金革殺伐激刺之聲,令人驚心動魄,忘其為琴曲。是以當日鼓琴闕下,觀者成行,馬牛止聽。足徵餘前説不謬。更以知曲中各段名門取韓、呼幽、亡身、返魂、衝冠,皆與聶政刺韓王為父報仇之旨相合,其為《聶政刺韓王曲》,毫無疑義。即非聶政自作,必為彼時曾聽聶政彈琴者摹擬之作。不然,何能咄咄逼人如此。但何以改名《廣陵散》,惜其説不傳耳。至於一二絃同聲之理,因段句之末,多用潑刺滾拂指法,收一弦宮音,非慢二絃同聲,常有異音犯指,無所謂君臣也。韓、張諸人,穿鑿傅會,造成千古疑案,可怪甚矣。嵇康《琴賦》,古曲名甚多,《廣陵》、《止息》,在變用雜起之列,可知決非康作,亦非康獨有,不然,袁孝尼雖聰明天亶,何能一聽即得三十三拍?特康專精此曲,不欲示人,是以假託鬼神.如果鬼神既令誓不傳人,何以臨終自居於靳,且若有悔不輿孝尼意耶?予所見大略如此。李君伯仁,因《廣陵散》古譜,減字指法,徽分節奏,疑誤過多,屬予以《琴鏡》譜例,註明唱弦拍板及聲字,付之(左奇右刀)(左厥右刀),俾此後人人可彈.不致有譜輿無譜等。譜成,並書所見於此,不知其是且非也。丁卯六月望日,九嶷山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