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明國

(感動測繪人物候選人)

鎖定
楊明國,男,吉林省測量標誌點看護員。他是公主嶺市秦家屯鎮南平村的原住居民,近30年來堅持義務為國家看護測量標誌點,直到2012年去世。他和家人不求名利,沒有報酬,甘願奉獻,他們平凡而堅韌的付出不僅感動着測繪人,也感動着身邊無數的普通人。2013年11月當選為感動測繪人物候選人。 [1] 
中文名
楊明國
主要成就
感動測繪人物候選人
性    別

楊明國測標的守護神

南平村的國家測量標誌點位於楊明國家不遠處,楊明國老人一直精心細緻地看護着,每當國家測繪工作人員挖出地表80釐米下的座標點,他都在現場認真地觀察守護着,從未離開過半步。測量標誌點使用每年都有四五次,每當測繪工作人員做測量時,老人都會細緻認真地檢查工作人員出示的證件、證明,確認無誤後,再看着他們將地下80釐米處的測量標誌點挖出利用。當工作人員測量結束後,楊維國再協助他們將土回填到坑內,把座標掩埋。20多年前,楊明國是村裏的生產大隊隊長,已經是一名老共產黨員了。談起當年負責看守測繪點的事情,老伴楊大娘還清晰地記得,公主嶺測管辦的工作人員尋找看守員時,當時的村大隊書記就推薦了他:“老楊是一名老黨員了,讓他來看守這個測量標誌點,肯定不會出錯”。時光荏苒,楊明國作看守員一干就是20多年,他看守的測繪點從未出過任何損壞的情況,始終保持着當年的模樣。

楊明國臨終前的遺願

2012年8月,66歲的楊明國身患腦血栓、肺癌晚期,百步的距離對於他來説已是極其漫長而艱難的旅程,直到去世前20天,老人依然每天在老伴的攙扶下,拄着枴棍到測量標誌點看一看,坐一坐。兒子楊維亮記得,父親罹患腦血栓之前還清楚地知道守護點石碑下埋的是什麼東西,“得病之後,我爸的腦袋不太好使了,説不上裏面是什麼東西了,但是他仍然記得這個東西是由他守護的。”在楊維亮的印象中,父親生病期間每天鍛鍊身體的時候,一般不去別的地方,他都會走到測量標誌點附近活動活動,有的時候就拿着那個用來倚門的小板凳,坐在測量標誌旁邊的楊樹下休息。每當有人靠近時,他都會本能地警覺起來,盯着來人,直到他確認這個人不是奔着測量標誌點來的,才放心的眯一會兒眼。2012年8月28日,飽受病痛折磨的老人,對守在身邊的兒子説起他看管了半輩子的測量標誌點:“等我沒了,這個測量標誌點,你千萬要看護好了。”楊維亮輕輕回了一句“放心吧。”夜裏8點多,老人帶着對生命、對家人的眷戀,也帶着對自己盡責看護半生的國家財物的無愧交代,離開了這個世界。

楊明國全家人的牽掛

如今對測量標誌點的看護已經成為楊家人心裏自然而然的一種責任。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清楚地知道這個測量標誌石碑下的東西是國家的財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父親過世後,楊維亮幾乎每天都要到標誌點前看看,就像父親以前做的一樣。站在石碑前,他不僅感受到作為守護人的責任和光榮,也同時感受着父親當時的音容笑貌。“怎麼不想他呢,就像昨天還扶着他去那看看似的。”楊大娘把臉埋在雙手中,指縫間透過她嗚咽的話語,這20多年的習慣一時發生了改變,讓她感覺空落落的。楊大娘有時候揹着小孫子在楊樹下乘涼,看着身邊的測量標誌點,總有一種想靠上去的衝動,但是她只是用手指,輕輕地劃過上面已經辨認不出的字跡。“最初我記得這裏是一個木架子,後來換成了鐵架子,現在是一塊石碑。”楊大娘對於這個測量標誌點的變化非常清楚,自家門前的這些東西隨着時光的流逝,在悄悄的改變着,就像書寫着一個人的生活歷程一樣。
現在,楊維亮正式成為了吉林省測量標誌義務看護人,他説,“父親過世後,我每天都自然地去看一眼,晚上關大門的時候也要去看一下,這已經成為生活的一種習慣了。現在手裏拿着國家頒發的保管證,我才真正地感受到了我和國家的聯繫,感覺到我們之間好像有一根繩子似的,”。在父親守護了近30年之後,再由自己來看守,這不僅是一種繼承,也是他對父親的承諾。楊維亮想起父親依然很悲傷,但是他總覺得如果走近測量標誌點,就會更靠近父親:“應該也會像我爸一樣,一直守護這個點,然後再由我的孩子傳下去。這個測量標誌點,今後我一定得看護好,因為這是老父親交給我的!”樸素的話語浸透了對父親的思念,更飽含了對國家財產的責任。人們在讚歎父子倆感人事蹟的同時,更感悟到國家財產在老百姓心中的重量,正是他們平凡的事蹟,綻放着普通人的光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