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彪

(東漢末年名臣)

鎖定
楊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華陰東南)人。楊震曾孫。東漢末年名臣。 [54] 
楊彪少承家學。初舉孝廉,靈帝熹平年間累遷至京兆尹。光和中,揭發黃門令王甫使門生辜榷官財物,甫以此伏誅。後歷任司空、司徒、太尉、尚書令等顯職。反對董卓遷都長安。及李傕、郭汜之亂,竭誠衞護獻帝。 [54] 
建安初,不為曹操所容,幾為所殺。曹丕代漢後,任為光祿大夫,待以賓客之禮。 [54]  黃初六年(225年),卒於家。 [53] 
概述內圖片來源: [1] 
全    名
楊彪
別    名
楊公
文先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42年
逝世日期
225年
主要成就
揭發王甫,盡節護主;參與續寫《東觀漢記》
主要作品
答曹公書
官    職
太尉,光祿大夫
爵    位
臨晉侯(後被剝奪)
典    故
老牛舐犢
籍    貫
弘農郡華陰縣

楊彪人物生平

楊彪出身名門

楊彪像 楊彪像 [2]
楊彪出身於著名的弘農楊氏,曾祖父楊震、祖父楊秉、父親楊賜都官居太尉,並且都以忠直而聞名。還是世代研習《歐陽尚書》的家族。和汝南袁氏同為當時的名門大族。 [3] 
最初被舉為孝廉,州里推舉其為茂才,公府徵辟,都不應命。 [4] 

楊彪揭發王甫

熹平年間,楊彪因博學多聞而被公車徵為議郎,任內與馬日磾蔡邕盧植韓説等共同續寫《東觀漢記》。後來遷任侍中,轉為京兆尹 [5] 
光和二年(179年),楊彪得到了黃門令王甫之前唆使賓客勒索敲詐郡國的財物共計七千餘萬的證據,並把此事告知司隸校尉陽球。陽球早就對王甫恨之入骨,於是迅速把此事上奏靈帝,並逮捕誅殺了王甫及其黨羽。大家都因此歡呼雀躍、拍手稱快。 [6] 
後被徵為侍中,相繼任五官中郎將、潁川太守、南陽太守、永樂少府、太僕、衞尉等職。 [7] 

楊彪不屈董卓

電視劇《曹操》中的楊彪 電視劇《曹操》中的楊彪
中平二年(185年),楊賜去世,楊彪世襲父親臨晉侯的爵位。 [8]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以太中大夫職接替董卓司空 [9]  [57-58]  之後與太尉董卓、司徒黃琬一同帶着鈇鑕來到闕門上書,奏請朝廷重新審理陳蕃竇武及前朝朋黨案,以順應天下人心。 [56]  同年十二月(一作十一月),楊彪接替黃琬任司徒。 [59-60]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義軍起兵,董卓在懼怕之下意圖遷都長安。當時董卓召公卿商議,楊彪與太尉黃琬、司空荀爽一同去見董卓,董卓説:“昔日高祖在關中建都,十一世後光武中興,建都洛陽。自光武至今,也已經有十一世皇帝。按照《石苞室讖》,應該遷都長安,以順應天人之意。”朝中百官盡皆驚愕,無人敢進言。楊彪説:“移都改制,這是天下大事,都應該順應民心,合乎時宜。過去盤庚五次遷徙,殷商百姓民怨鼎沸,作《盤庚》三篇,用來曉喻民眾。往昔王莽篡逆,變亂制度,更始、赤眉揭竿而起,焚燒長安,殘害百姓,人民流亡,百無一在。光武帝接受天命,將帝都遷至洛邑,這正是合乎時宜。而今,天下並無大恙,百姓安居樂業,明公擁立聖主,光隆漢室福祚。而無故捐棄宗廟,拋棄園陵,只怕百姓聞而驚恐,不明遷都之意,必如糜沸蟻聚,造成社會動盪。此外,《石苞室讖》是本妖邪之書,豈可信用?”董卓表情發生變化,對楊彪説:“楊公欲圖阻擾國家大計嗎?關東方才大亂,賊人起兵。關中富饒,秦國當年憑藉關中,吞併六國。長安崤函險固,是國之重防。且隴右盛產木材,極易籌措建築材料。杜陵南山下有當年孝武帝燒製陶瓦的窯爐幾千所,可以用來製作磚瓦。宮殿建築,何足可言!百姓小民,不足以他們為慮!如果有阻止遷都者,我會用大兵驅趕,將違令者逐至滄海。”百僚驚恐失色,楊彪又説:“天下形勢,動之甚易,安之甚難,希望您能深思。”黃琬對董卓説:“這是大事,楊公之言,不可不深思。”董卓沒回答,荀爽見董卓沒有悔改之意,擔心他會加害楊彪,就從容諫言:“相國豈會樂於做這種事?山東兵起,非一日可以鎮壓下去,相國才考慮遷都以應對。這是秦、漢當年定都關中之策。”董卓面色稍有緩解。荀爽私下裏對楊彪説:“諸君爭執不下,必然引來災禍,我才沒有做。”朝議罷,董卓指使司隸校尉宣璠以災異為由策免楊彪、黃琬。 [11]  [61-62] 
後來伍瓊周毖勸阻董卓遷都,因關東起兵的諸侯多為周、伍二人推薦,董卓懷疑二人背叛自己,於是將二人殺害。楊彪、黃琬得知後非常恐懼,到董卓那裏道歉説:“小人戀舊,並非想阻撓國事,請以不識大體為罪。”董卓殺死伍瓊、周毖後又立馬後悔了,於是上表推舉二人任光祿大夫。 [10-11]  [63] 
十多天後,楊彪遷任大鴻臚。隨從獻帝入關,轉任少府太常,因病罷免。後又任京兆尹、光祿勳,再遷任光祿大夫。 [11] 
初平三年(192年)九月,楊彪擔任司空,與司徒淳于嘉錄尚書事 [64] 
初平四年(193年)十月,因地震免。 [65-66]  又被拜為太常。 [12] 
興平元年(194年)七月,代朱儁為太尉,錄尚書事。 [14]  [67-68] 

楊彪斥責李郭

三國智原畫—楊彪 三國智原畫—楊彪 [13]
興平二年(195年)三月,李傕遣其侄李暹率兵數千包圍皇宮,想要劫持獻帝前往李傕大營。楊彪對李暹説:“自古帝王沒有在人臣家裏的,諸位做事,怎能如此。”李暹説:”將軍已經決定了。“於是楊彪隨獻帝出行。不久,獻帝派楊彪及諸位公卿前往郭汜營勸和,不料郭汜將楊彪和司空張喜、大司農朱儁、衞尉士孫瑞、太僕韓融等人扣留為人質。 [15] 
郭汜又大會公卿,議論責備李傕。楊彪説道:“羣臣共鬥,其中一人劫持天子,一人以公卿為人質,這可以嗎!”郭汜惱怒,想要動手殺之。楊彪説:“你尚且不侍奉陛下,我怎麼能獨自求生呢!”經中郎將楊密力勸,郭汜才沒有加害他。 [16] 

楊彪東歸護主

同年,楊彪跟隨獻帝東歸。十月五日庚寅,車駕到達華陰,寧輯將軍段煨攜帶物資迎駕,因與後將軍楊定有過結,迎接時不敢下馬,只在馬上作揖。侍中種輯和楊定關係好,便誣陷段煨謀反。獻帝問:“段煨前來迎駕,為何説他想反呢?”種輯答道:“段煨迎駕不到邊界,拜禮不肯下馬,臉色有變,必有異心!”楊彪與司徒趙温、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人説:“段煨沒有反意,臣等敢以性命擔保!車駕可進入他的營中。”楊定又與董承污衊道:“郭汜已經來到段煨軍營了。”獻帝問:“何以知之?”左靈文禎搶答:“是弘農郡的督郵知曉的!”故而脅迫督郵對獻帝説:“今天郭汜率七百騎兵進入了段煨營帳。”獻帝這才相信,下令車隊停在路邊休息。 [48] 
後來,李傕郭汜追擊車駕,大破漢軍於弘農曹陽。當時護駕的李樂恐慌,想讓獻帝乘船直接前往孟津。獻帝説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尚且憂慮暴虎馮河之事,這樣做豈是安居之道呢?”楊彪説:“臣是弘農本地人,從此地向東有三十六個險灘,不能讓陛下乘船冒險。”劉艾附議:“太尉所慮極是,臣以前擔任過陝縣令,也知道險灘的危險。以前這裏有船伕,乘船仍有危險,何況現在我們連船伕都沒有。”董承等人贊同,於是決定渡過黃河向北到河東郡,並令李樂準備船隻。 [49-50] 
船隻準備完畢後,楊彪跟隨獻帝等數十人一同渡河,成功抵達河東安邑。 [51] 
獻帝回到雒陽後,以楊彪代理尚書令 [17] 

楊彪宦海沉浮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楊彪隨獻帝定都許縣。當時百官舉行大宴,兗州牧曹操見楊彪神情不悦,懼怕之下離開宴會。九月,楊彪與司空張喜一同被罷免。 [18]  [52] 
當時袁術在淮南僭號,曹操因此誣陷楊彪與袁術是親戚,想要勾結袁術廢獻帝,將其下獄。將作大匠孔融聽説後連朝服都來不及穿就匆匆面見曹操,為楊彪辯解,曹操仍然強辯道:“這是陛下的意思。”孔融則回答:“如果讓成王殺邵公,周公可以説自己不知道嗎?如今天下士人之所以仰慕明公您,是因為您聰明仁智,輔弼漢朝,舉薦正直之士,斥退邪妄之人,致使四方和樂。如今卻要殺害無辜之人,那麼海內旁觀側聽之人,誰也不會再肅敬待您了!我孔融還是魯國一男子,明天便拂袖而去,不再來朝。” [18]  而負責拷問的許縣令滿寵也對曹操説道:“拷問楊彪沒有找到罪證。如果要處決他,要找到證據才能執行。此人有名於海內,若找不到證據而把他處決,會大失民心,請主公想清楚。”曹操無奈之下只得釋出楊彪。 [19]  楊彪到許縣後,保存了不少《東觀漢記》的註記。
建安四年(199年),楊彪被再拜為太常;建安十年(205年),被罷免。 [20] 
建安十一年(206年),以恩澤而被封侯的人皆被剝奪爵位。楊彪見漢室將衰,於是詐稱腳抽筋退居不出。 [21] 

楊彪壽終正寢

三國智原畫-楊彪 三國智原畫-楊彪 [22]
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太子曹丕即王位,想讓楊彪出任魏王國的太尉(范曄《後漢書》則稱此事在曹丕稱帝后 [23]  ),派近臣宣旨。楊彪説:“我楊彪昔日擔任過漢朝的三公,遭遇亂世而不能對國家有所補益,現在年老多病,如果再為魏國之臣,於義毫無關係,對國家選舉也沒什麼可光榮的。”因而堅決推辭,曹丕遵從他的意志。 [23]  [46-47] 
魏黃初二年(221年)十月,魏帝曹丕拜楊彪為光祿大夫(《續漢書》則稱楊彪拜光祿大夫在黃初四年)。公卿月首來朝,曹丕待楊彪以客禮,並下詔:“先代帝王賞賜几杖,是為了禮崇元老。當年孔光卓茂都因淑德高年,受此嘉賜。您是故漢的宰輔之臣,祖上世著名節,今已年過七十,仍無出格之舉,可謂老成之人,應加異寵以彰其舊德。現在賜給您延年杖馮幾,以後謁請之日,可拄延年杖入朝,並可戴鹿皮冠。”楊彪辭讓,曹丕不聽,但楊彪還是隻穿着布單衣和皮弁入見。 [24]  [25]  [55] 
數年後,有鵜鶘聚集於靈芝池中,下詔公卿舉薦有獨特行為、操守的君子。司空王朗舉薦楊彪,還稱病想把位置讓給楊彪。曹丕於是置官吏士兵來護衞楊彪,位次於三公,但並沒有同意王朗讓位。 [26] 
黃初六年(225年),楊彪去世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 [27]  [55] 

楊彪人物評價

三國志大戰3楊彪形象 三國志大戰3楊彪形象
孔融:“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 [28] 
滿寵:“此人有名海內。” [29] 
曹丕:“公故漢宰臣,乃祖以來世著名節,年過七十,行不逾矩,可謂老成人矣。” [24] 
傅玄:“是後劉珍朱穆盧植、楊彪之徒,又踵而成之,豈亦各拘於時而不得自盡乎?何其益陋也!”
袁宏:“王室大亂,彪流離播越,經歷艱難,以身衞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24] 
范曄:“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脩雖才子,渝我淳則。” [28] 
裴松之:“楊公積德之門,身為名臣,縱有愆負,猶宜保佑,況淫刑所濫,而可加其楚掠乎?”
洪邁:“夫曹氏篡漢,忠臣義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縱力不能討,忍復仕其朝為公卿乎?歆、羣為一世之賢,所立不過如是。彪遜辭以免禍,亦不敢一言及曹氏之所以得。蓋自黨錮禍起,天下賢士大夫如李膺、範滂之徒,屠戮殆盡,故所存者如是而已。” [30] 
胡三省:“楊彪有愧於龔勝多矣。” [24] 
郝經:①“楊氏世濟忠貞,累葉公輔,大臣鉅室,朝廷倚賴,不幸主防時屯,顛沛流離,間關險阻,防涉勤勞,可謂共矣,天子已入操手,大事已去,不能閒居衞國,猶以元老自處,一旦幾為操所殺,而竟殺其子,折辱之餘靦面偷生,褫漢三公而受丕偽爵,賢大夫也,欠漢家一死耳。” [31]  ②“鉅臣宗儒,四楊八荀。黃髪兩翁,終以失身。” [31] 
朱明鎬:“按管幼安忠於漢世,終不臣魏。寧為漢處士,不為魏司徒。區區此心,前有龔勝,後有陶潛,當時有楊彪耳。” [32] 
王夫之:“袁隗、楊彪以德望世臣,且無以自靖。” [33] 
趙翼:“按彪雖辭太尉,仍授光祿大夫,亦未免有玷。” [34] 
愛新覺羅·弘曆:“楊彪以漢三公不受魏爵,託於大義自持,則何不罵賊而死乎?觀其於光祿大夫之拜,賜几杖、施行馬,恬不知恥,十萬而受萬,尚得謂無垢全節耶?既貪生復好名,千秋以下正論難逃,終於進退無據而已。” [24]  [35] 
沈欽韓:“彪之苦節幽貞,始終如一,在魏代欲飾美談以掩篡跡耳。“ [24] 
湯鵬:“自漢已降,弟靡波流,以至於魏晉六朝,所謂名材碩德非無一二之存,所謂媚世亂德則更僕悉數而不能終焉。爾乃楊彪就秩於曹氏,王導釣譽於江左,崔光取容於拓拔,謝朏屑屑於齊、梁,何其恥也!” [36] 
後人評價楊彪:“王室大亂,彪流離播越,經歷艱難,以身衞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45] 

楊彪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收錄有楊彪的作品一篇:《答曹公書》(引自《古文苑)。 [37] 

楊彪軼事典故

主詞條:老牛舐犢
連環畫典故—老牛舐犢 連環畫典故—老牛舐犢
楊彪之子楊修因恃才放曠,再加上政治立場原因,為曹操所殺。一次,曹操在見到楊彪時問道:“您為什麼如此消瘦?”楊彪回答道:“我慚愧沒有金日磾的先見之明,到老了還要有老牛舐犢的感情。”曹操聽後改變臉色。 [38]  後以“老牛舐犢”比喻父母疼愛子女。

楊彪親屬成員

主詞條:弘農楊氏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先祖
曾任騎都尉,漢高祖時因功封赤泉侯。
漢昭帝時官至丞相,封安平侯。死後諡號“敬”。
高祖父
大儒,隱居不仕。
曾祖父
漢安帝時官至太尉
祖父
漢桓帝時官至太尉。
父親
漢靈帝時歷任太尉、司空等職,封臨晉侯。卒贈驃騎將軍,諡號“文烈”。
——
妻子
袁氏
司徒袁安曾孫女。 [39]  楊修之母。傳世作品有《答曹公夫人卞氏書》。
子輩
兒子
漢末文學家,仕至丞相主簿,後為曹操所殺。
孫輩
孫子
西晉初年任典軍將軍,早逝。
曾孫輩
曾孫
晉惠帝末年任冀州刺史。
玄孫輩
玄孫
被稱為“後出之俊”,為“二千石”官員。
楊髦
被稱為“後出之俊”,為“二千石”官員。
楊俊
官至太傅掾屬
表格參考資料: [28]  [40-44] 

楊彪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28] 
《續後漢書·卷十二·列傳第九》 [31] 
《資治通鑑》、《後漢紀》等都有記載。

楊彪藝術形象

楊彪文學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楊彪為東漢太尉,與司徒王允等共同迎接失散的少帝和陳留王,後為司徒,與太尉黃琬共諫欲遷都的董卓,遭罷免,廢為庶人。後任太尉,獻計於獻帝以離間李傕、郭汜二人。二人交戰時,奉命同眾官詣郭汜營中勸和,為郭汜所監,楊彪怒斥郭汜,郭汜惱怒,欲殺之,中郎將楊密力勸,郭汜才放了楊彪與大司農朱儁,二人出營相抱而哭,昏絕於地。又建議東遷中的獻帝依靠曹操,因與袁術為姻親,被曹操誣陷下獄,經孔融力爭才得以倖免。

楊彪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2004年
電視劇
魏天堂
2017年
電視劇
2018年
電視劇
《三國機密》
參考資料
  • 1.    像取自《繡像三國演義》。
  • 2.    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餘姚楊氏宗譜》。
  • 3.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
  • 4.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彪字文先,少傳家學。初舉孝廉,州舉茂才,闢公府,皆不應。
  • 5.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熹平中,以博習舊聞,公車徵拜議郎,遷侍中、京兆尹。
  • 6.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光和中,黃門令王甫使門生於郡界辜榷官財物七千餘萬,彪發其奸,言之司隸。司隸校尉陽球因此奏誅甫,天下莫不愜心。
  • 7.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徵還為侍中、五官中郎將,遷潁川、南陽太守,復拜侍中,三遷永樂少府、太僕、衞尉。
  • 8.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子彪嗣
  • 9.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中平六年,代董卓為司空,其冬,代黃琬為司徒。
  • 10.    《資治通鑑·卷五十九》:庚辰,收瓊、毖,斬之。楊彪、黃琬恐懼,詣卓謝,卓亦悔殺瓊、毖,乃復表彪、琬為光祿大夫。
  • 11.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明年,關東兵起,董卓懼,欲遷都以違其難。乃大會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有一世,光武宮洛陽,於今亦十世矣。案《石包讖》,宜徙都長安,以應天人之意。”百官無敢言者。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昔關中遭王莽變亂,宮室焚蕩,民庶塗炭,百不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今天下無虞,百姓樂安,明公建立聖主,光隆漢祚,無故捐宗廟,棄園陵,恐百姓驚動,必有糜沸之亂。《石包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且隴右材木自出,致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故瓦陶灶數千所,並功營之,可使一朝而辨。百姓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可令詣滄海。”彪曰:“天下動之至易,安之甚難,惟明公慮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國計邪?”太尉黃琬曰:“此國之大事,楊公之言得無可思?”卓不答。司空荀爽見卓意壯,恐害彪等,因從容言曰:“相國豈樂此邪?山東兵起,非一日可禁,故當遷以圖之,此秦、漢之勢也。”卓意小解。爽私謂彪曰:“諸君堅爭不止,禍必有歸,故吾不為也。”議罷,卓使司隸校尉宣播以災異奏免琬、彪等,詣闕謝,即拜光祿大夫。十餘日,遷大鴻臚。從入關,轉少府、太常,以病免。復為京兆尹、光祿勳,再遷光祿大夫。
  • 12.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三年秋,代淳于嘉為司空,以地震免。復拜太常。
  • 13.    楊彪個人資料  .三國在線[引用日期2014-03-14]
  • 14.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興平元年,代朱儁為太尉,錄尚書事。
  • 15.    《資治通鑑 卷六十一》:三月,丙寅,傕使兄子暹將數千兵圍宮,以車三乘迎帝。太尉楊彪曰:“自古帝王無在人家者,諸君舉事,奈何如是!”暹曰:“將軍計定矣。”於是君臣步從乘輿以出,兵即入殿中,掠宮人、御物。帝至傕營,傕又徙御府金帛置其營,遂放火燒宮殿、官府、民居悉盡。帝復使公卿和傕、汜,汜留楊彪及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光祿勳劉淵、衞尉士孫瑞、太僕韓融、廷尉宣璠、大鴻臚榮郃、大司農朱儁、將作大匠梁邵、屯騎校尉姜宣等於其營為質。朱儁憤懣發病死。
  • 16.    《資治通鑑·卷六十一》:郭汜饗公卿,議政李傕。楊彪曰:“羣臣共鬥,一人劫天子,一人質公卿,可行乎!”汜怒,欲手刃之。彪曰:“卿尚不奉國家,吾豈求生邪!”中郎將楊密固諫,汜乃止。
  • 17.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及李傕、郭汜之亂,彪盡節衞主,崎嶇危難之間,幾不免於害。語在《董卓傳》。及車駕還洛陽,復守尚書令。
  • 18.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悦,恐於此圖之,未得宴設,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彪以疾罷。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將作大匠孔融聞之,不及朝服,往見操曰:“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楊公。《易》稱‘積善餘慶’,徒欺人耳。”操曰:“此國家之意。”融曰:“假使成王殺邵公,周公可得言不知邪?今天下纓緌搢紳所以瞻仰明公者,以公聰明仁智,輔相漢朝,舉直厝枉,致之雍熙也。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
  • 19.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數日,求見太祖,言之曰:“楊彪考訊無他辭語。當殺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內,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竊為明公惜之。”太祖即日赦出彪。
  • 20.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四年,復拜太常。十年免。
  • 21.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十一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
  • 22.    三國智的楊彪  .三國在線[引用日期2013-10-11]
  • 23.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及魏文帝受禪,欲以彪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辭曰:“彪備漢三公,遭世傾亂,不能有所補益。耄年被病,豈可贊惟新之朝?”遂固辭。
  • 24.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
  • 25.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乃授光祿大夫。賜几杖衣袍,因朝會引見,令彪着布單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賓客之禮。
  • 26.    《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黃初中,鵜鶘集靈芝池,詔公卿舉獨行君子。朗薦光祿大夫楊彪,且稱疾,讓位於彪。帝乃為彪置吏卒,位次三公。詔曰:"朕求賢於君而未得,君乃翻然稱疾,非徒不得賢,更開失賢之路,增玉鉉之傾。無乃居其室出其言不善,見違於君子乎!君其勿有後辭。"朗乃起。
  • 27.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年八十四,黃初六年卒於家。
  • 28.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7-02]
  • 29.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3-22]
  • 30.    《容齋隨筆·卷十》
  • 31.    《郝氏續後漢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11-07]
  • 32.    《史糾·卷一》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1-27]
  • 33.    《搔首問》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3-09-02]
  • 34.    《陔餘叢考·卷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08]
  • 35.    《評鑑闡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08-05]
  • 36.    《浮邱子》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2-10]
  • 37.    《全後漢文·卷五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3-22]
  • 38.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積十年。後子脩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之改容。
  • 39.    《全後漢文·卷九十六·袁氏·答曹公夫人卞氏書》   .古曲網.2008-02-09[引用日期2019-05-02]
  • 40.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裴松之注引荀綽《冀州記》:(楊)準子嶠字國彥,髦字士彥,併為後出之俊。
  • 41.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裴松之注引荀綽《冀州記》:(楊)嶠弟俊,字惠彥,最清出。嶠、髦皆為二千石。俊,太傅掾。
  • 42.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裴松之注引《世語》:(楊)修子囂,囂子準,皆知名於晉世。囂,泰始初為典軍將軍,受心膂之任,早卒。
  • 43.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裴松之注引《世語》:準字始丘,惠帝末為冀州刺史。
  • 44.    《後漢紀·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5]
  • 45.    清白傳家久 紅色繼世長——專訪東漢"四知先生"楊震後裔---中國文明網  .其他.2022-10-17
  • 4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三十》:初,魏王欲以楊彪為太尉,彪辭曰:「嘗已為漢三公,遭世衰亂,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復為魏氏之臣,於義既無所為,於國選亦不為榮也。」遂聽所守。
  • 47.    《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裴松之注引《續漢書》:彪見漢祚將終,自以累世為三公,恥為魏臣,遂稱足攣,不復行。積十餘年,帝即王位,欲以為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辭曰:"嘗以漢朝為三公,值世衰亂,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復為魏臣,於國之選,亦不為榮也。"帝不奪其意。
  • 4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壬寅,行幸華陰。寧輯將軍段猥具服御及公卿已下資儲,欲上幸其營。猥與楊定有隙,迎乘輿,不敢下馬,揖馬上。侍中種輯素與定親,乃言段煨欲反。上曰:「煨屬來迎,何謂反?」對曰:「迎不至界,拜不下馬,其色變也,必有異心。」於是太尉楊彪、司徒趙温、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曰:「段煨不反,臣等敢以死保,車駕可幸其營。」董承、楊定言曰:「郭汜來在煨營。」詔曰:「何以知?」文禎、左靈曰:「弘農督郵知之。」因脅督郵曰:「今郭汜將七百騎來入煨營。」天子信之,遂路次於道南。
  • 4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李樂懼,欲令車駕御船過砥柱,出孟津。詔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慎馮河之危,豈所謂安居之道乎?」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也,自此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登也。」宗正劉艾曰:「臣前為陝令,知其險。舊故有河師,猶有傾危,況今無師。太尉所慮是也。」董承等以為宜,令劉太陽使李樂夜渡具船,舉火為應。
  • 50.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裴松之注引《獻帝紀》:初,議者欲令天子浮河東下,太尉楊彪曰:"臣弘農人,從此已東,有三十六灘,非萬乘所當從也。"劉艾曰:"臣前為陝令,知其危險,有師猶有傾覆,況今無師,太尉謀是也。"乃止。及當北渡,使李樂具船。
  • 5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八》:既至河邊,士卒爭赴舟,董承、李樂以戈擊破之。帝乃御船,同舟渡者皇后、貴人、郭趙二宮人、太尉楊彪、宗正劉艾、執金吾伏完、侍中種輯、羅邵、尚書文禎、郭浦、中丞楊眾、侍郎趙泳、尚書郎馮碩、中官僕射伏德、侍郎王稠、羽林郎侯折、衞將軍董承、南郡太守左靈,府史數十人……丁亥,幸安邑。
  • 52.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庚申,遷都許。己巳,幸曹操營。九月,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罷。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 53.    門巋主編;王岫,王連升,孫香蘭等副主編.二十六史精要辭典 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674-675頁
  • 54.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翁獨健,蔡美彪,李學勤等副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上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第1342頁
  • 5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二年……冬十月,授楊彪光祿大夫。【魏書曰:己亥,公卿朝朔旦,並引故漢太尉楊彪,待以客禮,詔曰:"夫先王制几杖之賜,所以賓禮黃耇褒崇元老也。昔孔光、卓茂皆以淑德高年,受茲嘉錫。公故漢宰臣,乃祖已來,世著名節,年過七十,行不逾矩,可謂老成人矣,所宜寵異以章舊德。其賜公延年杖及馮幾;謁請之日,便使杖入,又可使著鹿皮冠。"彪辭讓不聽,竟著布單衣、皮弁以見。續漢書曰:彪見漢祚將終,自以累世為三公,恥為魏臣,遂稱足攣,不復行。積十餘年,帝即王位,欲以為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辭曰:"嘗以漢朝為三公,值世衰亂,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復為魏臣,於國之選,亦不為榮也。"帝不奪其意。黃初四年,詔拜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朝見位次三公,如孔光故事。彪上章固讓,帝不聽,又為門施行馬,致吏卒,以優崇之。年八十四,以六年薨。子脩,事見陳思王傳。】
  • 56.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卓遷太尉,領前將軍事,加節傳斧鉞虎賁,更封郿侯。卓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鈇鑕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於是悉復蕃等爵位,擢用子孫。
  • 57.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乙酉,以太尉劉虞為大司馬。董卓自為太尉,加鈇鉞、虎賁。丙戌,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甲午,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 58.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乙酉,司空董卓為太尉。丙申,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 59.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十一月癸酉,董卓自為相國。十二月戊戌,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勳荀爽為司空。
  • 60.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十一月,太尉董卓為相國。爵卓母為池陽君。司徒黃琬為太尉,司空楊彪為司徒,光祿勳荀爽為司空。
  • 61.    裴松之之《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華嶠漢書曰:卓欲遷都長安,召公卿以下大議。司徒楊彪曰:"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天下之民。而今海內安穩,無故移都,恐百姓驚動,麋沸蟻聚為亂。"卓曰:"關中肥饒,故秦得併吞六國。今徙西京,設令關東豪強敢有動者,以我強兵踧之,可使詣滄海。"彪曰:"海內動之甚易,安之甚難。又長安宮室壞敗,不可卒復。"卓曰:"武帝時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窯數千處,引涼州材木東下以作宮室,為功不難。"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計邪?邊章、韓約有書來,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來下,我不能復相救,公便可與袁氏西行。"彪曰:"西方自彪道徑也,顧未知天下何如耳!"議罷。卓敕司隸校尉宣璠以災異劾奏,因策免彪。續漢書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司空荀爽俱詣卓,卓言:"昔高祖都關中,十一世後中興,更都洛陽。從光武至今復十一世,案石苞室讖,宜復還都長安。"坐中皆驚愕,無敢應者。彪曰:"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因民之心,隨時之宜。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之。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時,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人流亡,百無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此其宜也。今方建立聖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捐宮廟,棄園陵,恐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麋沸蟻聚以致擾亂。石苞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作色曰:"楊公欲沮國家計邪?關東方亂,所在賊起。崤函險固,國之重防。又隴右取材,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武故陶處,作磚瓦,一朝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百姓小民,何足與議。若有前卻,我以大兵驅之,豈得自在。"百寮皆恐怖失色。琬謂卓曰:"此大事。楊公之語,得無重思!"卓罷坐,即日令司隸奏彪及琬,皆免官。大駕即西。卓部兵燒洛陽城外面百里。又自將兵燒南北宮及宗廟、府庫、民家,城內掃地殄盡。又收諸富室,以罪惡沒入其財物;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
  • 62.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卓以山東兵盛,欲徙都關中,召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一世,後漢中興,東都洛陽。從光武至今復十二世,案石苞室讖,宜復還都長安。」百官無敢應者。司徒楊彪曰:「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因民之心,隨時之宜。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諭之。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變,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人流亡,百無一存。光武受命,更都洛陽,此其宜也。方今建立聖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捐宗廟宮殿,棄先帝園陵,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糜沸螘聚,以致擾亂。石苞室讖,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作色曰:「楊公欲沮國家計邪?關東黃巾作亂,所在賊起,長安崤函險固,國之重防。又隴右取材木,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武帝故陶作磚處,一朝一夕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百姓小人,何足與議。若有前卻,以我大兵驅之,豈得自在!」百寮皆失色。太尉黃琬曰:「此大事,楊公語得無可思乎?」司空荀爽曰:「相國豈樂遷都邪?今山東兵起,非可一日禁也,而關西尚靜,故當遷之,以圖秦漢之勢也。堅爭不止,禍必有所歸,吾不為也。」卓使有司奏免二公。
  • 63.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會公卿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廷爭不能得,而伍瓊、周珌又固諫之。卓因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子勸用善士,故相從,而諸君到官,舉兵相圖。此二君賣卓,卓何用相負!”遂斬瓊、珌。而彪、琬恐懼,詣卓謝曰:“小人戀舊,非欲沮國事也,請以不及為罪。”卓既殺瓊、珌,旋亦悔之,故表彪、琬為光祿大夫。於是遷天子西都。
  • 64.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九月,李傕自為車騎將軍,郭汜後將軍,樊稠右將軍,張濟鎮東將軍。濟出屯弘農。甲申,司空淳于嘉為司徒,光祿大夫楊彪為司空,並錄尚書事。
  • 65.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冬十月,太學行禮,車駕幸永福城門,臨觀其儀,賜博士以下各有差。辛丑,京師地震。有星孛於天市。司空楊彪免,太常趙温為司空。
  • 66.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七》:初平四年……冬十月,太學行禮。車駕幸宣平城門,臨觀之。賜博士以下各有差。辛丑,京師地震。有星孛於天〔市〕(井)。佔曰:「民將徙,天子移都。」其後上東遷之應也。司空楊彪以地震賜罷。丙午,太常趙温為司空,錄尚書事。
  • 67.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秋七月壬子,太尉朱儁免。戊午,太常楊彪為太尉,錄尚書事。
  • 68.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七》:秋七月壬子,太尉朱雋以災異策罷。戊午,太常楊彪為太尉,錄尚書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