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建德

(中國湖南籍藝術家)

鎖定
楊建德,1976年出生於湖南嶽陽,中國致公黨黨員,師從紀連彬、蔡世平等先生,中國國家畫院訪問學者,中國國家畫院紀連彬工作室畫家,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哈爾濱市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顧問,中聯國興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君鄉書院執行會長兼秘書長。 [1] 
中文名
楊建德
外文名
Yang Jiande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嶽陽
出生日期
1976年
職    業
畫家
代表作品
《四川大涼山老人》、《洞庭湖畔插青秧》、《人物寫生》
藝術風格
中國畫

楊建德藝術風格

他有着岳陽人自戰國時期既已形成的求索精神,並且在這個求索的過程中建構起了自己獨特的敍事語言——在對“心相”進行抽離的過程中重建起一種名為“原鄉”的精神訴求。
他抽離再重建的“心相”中的“心”是什麼呢?我們認為與孟子提出的“心”的概念有着一以貫之的思想內核。孟子在《告子上》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又曰:“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這裏所謂的“心”就是“思”,就是“保持,操存,不失去”之義。

楊建德藝術履歷

楊建德參展獲獎

2020年作品《洞庭湖畔》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湖南.中國畫雙年展”,並獲入會資格作品。 [4] 
2021年作品《洞庭春曲》入選“第四屆郵驛路.運河情全國中國畫油畫作品展”,並獲入會資格作品。 [3] 
2021年作品《洞庭金曲》入選“第三屆涇上丹青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並獲入會資格作品。 [2] 
2022年08月作品《春正濃》入選“第四屆一畫萬象.藝韻哈爾濱中國畫作品邀請展”。 [5] 

楊建德論文發表

論文《試析當代寫實水墨人物畫的藝術真實》發表於《美術》期刊(北大核心期刊) [6]  ,論文《“原鄉”情感與“心相”重建》發表於《中國美術》(國家級期刊) [7] 

楊建德主要作品

藝術家主要作品
作品名
作品圖
作品信息
四川大涼山老人
《四川大涼山老人》 《四川大涼山老人》
水墨人物/136×68cm/宣紙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洞庭湖畔插青秧
《洞庭湖畔插青秧》 《洞庭湖畔插青秧》
水墨人物/136×68cm/宣紙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人物寫生
《人物寫生》 《人物寫生》
水墨人物/136×68cm/宣紙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召喚
《召喚》 《召喚》
水墨人物/136×68cm/宣紙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故鄉的路
《故鄉的路》 《故鄉的路》
水墨人物/136×68cm/宣紙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楊建德人物評價

心相”的抽離與重建
——楊建德作品中的“原鄉”精神訴求
文-紀連彬
建德是岳陽洞庭湖畔人,自幼喜畫畫,高中時開始系統學習繪畫,尤喜油畫,大學時已舉辦過個人油畫展,現在在中國國家畫院進修水墨人物畫。他從油畫中獲取的理性認知和真實表達為他的水墨人物畫創作帶來了更加多元的審美表現維度。
他有着岳陽人自戰國時期既已形成的求索精神,並且在這個求索的過程中建構起了自己獨特的敍事語言——在對“心相”進行抽離的過程中重建起一種名為“原鄉”的精神訴求。
那麼,建德抽離再重建的“心相”中的“心”是什麼呢?我認為與孟子提出的“心”的概念有着一以貫之的思想內核。孟子在《告子上》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又曰:“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這裏所謂的“心”就是“思”,就是“保持,操存,不失去”之義。於建德而言,他在藝術創作中所要“思”的就是岳陽洞庭湖畔那種傳承千年的、來自“原鄉”的求索精神。
因此,他的主題性水墨人物畫創作題材多以表現岳陽洞庭湖畔的農忙時節為主,他是洞庭湖水養育的岳陽子孫,高中之前他的日常生活就是同土地和湖水相伴,所以,他對洞庭湖畔的農民和漁民始終有着魂牽夢繞的情愫,這是他相隔千里也仍然念念不忘的“原鄉”情感來源,是源自對血脈相連深處的本真自我的追溯。
為了傳遞這種“原鄉”情愫,他採取的表現手法是對人物“心相”的抽離與重建,即將這種有關於“原鄉”求索的精神內核進行抽離、提煉與整合q,以此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積極的、樂觀的、和諧的情感訴求,在他的人物畫作品中(如《洞庭湖畔插春秧》《洞庭湖畔拾藕圖》《聽魚聲》),我們可以看到,人物的狀態多是沉靜的、思索的,這是一種在自足的農、漁生活中沉澱下來的、對生活的滿足狀態,是一種走出半生再回眸時仍然能夠看得到的、被稱之為岳陽的“原鄉心相”。
與建德的水墨人物畫創作所具有的“原鄉心相”一脈相承的情感認知和審美認知還有他的山水畫創作。他的山水畫創作注重墨色的暈染效果和畫面的留白表現,以期建構起一種朦朧的、夢幻的、可追憶的審美意境(如《古鎮月夜》《洞庭湖上》《岳陽人家》),如果説他在人物畫創作中對人物線條的塑造是為了更加直觀的傳達作為岳陽“原鄉”人的求索精神,那麼他在墨色暈染的山水畫中所要營造的就是一個“原鄉”人的精神棲息地,這裏沒有高樓大廈,只有逐水而居;沒有車水馬龍,只有鳥語花香……似乎每個岳陽“原鄉”人都能在建德的山水畫作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棲息地。
正如他在《探岳陽巖嶺古驛道》中所寫到的“温醇青石古驛道,記得千秋車馬痕”,我想,這就是建德在人物畫和山水畫中隱藏的精神和情感內核——對“原鄉”求索精神的一種永恆訴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