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常事件

鎖定
1929年1月10日張學良以“阻撓新政,破壞統一”為名,下令將奉系元老楊宇霆、黑龍江省省長常蔭槐槍殺于帥府老虎廳,史稱“楊常事件”。 [2] 
名    稱
楊常事件
發生時間
1929年1月10日晚
地    點
奉天張氏帥府老虎廳
結    果
張學良槍殺楊宇霆和常蔭槐
傷亡情況
亡 二人
策劃者
張學良
相關人物
楊宇霆和常蔭槐

目錄

楊常事件事件經過

老虎廳 老虎廳
1929年1月10日晚,嚴寒籠罩下的瀋陽顯得十分寂靜,大街上的路燈也似乎被一層濃紗所遮蓋,無力地將昏黃的光線射向地面。街上偶爾走過的一兩個路人也是步履匆匆,整個瀋陽籠罩在一種淒寒入骨的氛圍之中。就在這時,幾聲沉悶的槍聲劃破了夜空的寂靜。槍響之後,兩個不可一世的人物倒在大帥府。 這就是震驚東北的“楊常事件”。
楊、常何許人也 這兩個被槍殺的人就是張作霖在世時的得力干將——楊宇霆和常蔭槐。 楊宇霆早年曾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後投入張作霖麾下。因練兵有方,深得張作霖賞識和重用。歷任奉軍陸軍上將、奉天督軍署參謀長、安國軍總參議、東三省兵工廠督辦等要職。他精明幹練,才略過人,素有“智囊”之稱。曾為張作霖擴充兵工廠,奪取吉、黑,問鼎中原立下汗馬功勞。張作霖對他極其寵任,倚之如左右手,甚至將個人私章交給他,東北軍政事務任憑他做主。 常蔭槐,字瀚襄,1910年畢業於奉天法政學堂。歷任奉天軍警執法處處長、清鄉督辦、京奉鐵路局局長、交通部代部長、東三省交通委員會代委員長、黑龍江省省長等職。常蔭槐與楊宇霆一樣,幹練多才,辦事雷厲風行,敢作敢為。在任京奉鐵路局局長期間,不畏強權,採取嚴厲措施,整飭多年秩序混亂的京奉鐵路,使路風路貌迅速改觀。張作霖五夫人的廚子無票乘車被打,就是常蔭槐的“傑作”。為與日本抗衡,他參與謀劃並主持修建了打通鐵路(打虎山至通遼),在維護東北路權和鐵路建設上功不可沒。張作霖被炸死後,出任黑龍江省省長,勵精圖治,頗有作為,只可惜時間短暫,成效不甚顯著。
1929年1月10日下午,楊宇霆、常蔭槐來到帥府老虎廳求見張學良。他們以“中東鐵路系中蘇合辦的鐵路,一向不接受東北交通委員會的指揮”為理由,要求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楊宇霆極力推薦常蔭槐為督辦,常蔭槐也表示:“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就可以將中東鐵路納入我們的管轄範圍之內了。” 張學良表示,此事涉及外交問題,應該慎重考慮,從長計議,切不可草率從事,並推託要將此事上報南京政府後方可執行。 很明顯,對於楊、常的這個提議,張學良是不贊成的,所説慎重考慮等,不過是推托之詞。楊、常二人如果知趣的話,就應適時而退。不料,素來飛揚跋扈的楊宇霆和常蔭槐根本沒把張學良這個總司令放在眼裏,堅持要即刻決定,並拿出事先就已擬好的文件遞給張學良,説道:“此事我們倆已經商量好了,就這麼辦了。你籤個字,我們馬上公佈眾!” 楊、常二人的強硬態度,讓張學良怒火中燒,差一點兒拍案而起。但他忍住了,強壓怒火,臉上擠出一絲笑容,説:“你們的建議,我可以考慮。現在天色已晚,我讓下人們先備飯。我們一起用餐後再商量吧。” 楊、常二人交換了個眼色,説:“這樣也行,飯就不吃了,我們還有要事回去處理。再説,臨來時,已經告訴家人準備晚飯了,我們吃過飯再來聽結果。”説罷,二人起身告辭。
楊宇霆和常蔭槐走後,張學良立即將警務處處長高紀毅召進客廳,對他説:“楊宇霆、常蔭槐欺我太甚。東北易幟時,他們想盡辦法阻撓易幟。剛才又強逼我成立東北鐵路公署,發佈常蔭槐為鐵路督辦的任命。我説,事關外交問題,辦也得請示南京政府,我無權決定。但他們逼我立即簽字,太不像話了。現在他們回去吃飯,很快就回來。我命令你立刻將楊、常處死,你率衞隊執行。” 高紀毅平素雖然早就看不慣楊、常二人的飛揚跋扈,但聽此命令,還是心頭一驚。很快,他就鎮定下來,問:“在什麼地方?”張學良想了想,説:“就在這兒,老虎廳。” 這時,時針已指向了下午5時半。高紀毅馬上進行準備,他挑選了4名衞士,由他和張學良的侍衞副官譚海率領。此外,還安排劉多荃負責帥府內外的警衞工作,只許人進來,不許人出去。 一切佈置妥當,只等楊宇霆、常蔭槐前來送死。
大約過了兩個多小時,絲毫沒有感到死期臨近的楊宇霆和常蔭槐,還像往常一樣大搖大擺地來到老虎廳就座,拿出那份文件,只等張學良簽字。 這時,在門外守候多時的高紀毅和譚海率領4名全副武裝的衞士奪門而入,將楊宇霆和常蔭槐分別按住。楊、常二人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驚呆了,掙扎着説:“你們要幹什麼?”高紀毅宣佈:“奉長官命令,你們二人阻撓新政,破壞統一,將你二位處死,立刻執行。” 楊宇霆和常蔭槐聽後,頓時面如死灰,一句話也説不出來。高紀毅一揮手,衞士舉槍就打,隨着幾聲槍響,楊、常二人倒地身亡,鮮血流了一地。
在描述張學良下決心槍殺楊、常這一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史書都提到,張學良在老虎廳送走楊宇霆和常蔭槐後,回到卧室,由於無法下決心殺還是不殺,乃拋擲銀元看天意來決定楊、常生死。但這裏有兩個疑問:一是拋擲銀元是否真有其事,二是拋擲銀元的時間,是在楊、常走後,還是在此之前。 對於拋擲銀元一説,張學良在1989年與王冀談及此事時,肯定了有這回事。他説:“我丟了3次,都是袁大頭在上。我説,可能是銀元的成色有問題,再押反面朝上,結果,丟3次又全是反面。我太太就哭了,她知道我要殺人了。”
此外,關於拋擲銀元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史書都想當然地將其安排在1月10日下午,也就是張學良送走楊、常後的這段時間內。但據高紀毅回憶説,楊、常走後,張學良即召見他,此時是下午5點半。而楊、常二人走的理由也是晚飯時間到了,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張學良作出這個重要決定的可能微乎其微,肯定是之前已經定下來了。 此外,據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王家楨回憶,10日上午張學良曾把他召去,問他:“咱們內部人事要有個變動的話,你看外交上會不會引起什麼大問題?” 顯然,這個內部人事變動指的就是“楊常事件”。由此判斷,張學良這時已下定決心要除掉楊、常了,只是還沒決定何時執行。既然如此,那麼,拋擲銀元肯定發生在這之前,也就是10日上午張學良見王家楨之前。
殺死楊、常後,張學良即癱倒在牀,緩了一會兒才開始着手處理善後工作。他一面用長途電話指示駐天津代表胡若愚,令他立刻向蔣介石報告處死楊、常的原因和經過;一面組織人連夜草擬善後的有關文字材料。 天還未亮,張學良又召集張作相、翟文選、王樹翰、臧式毅、鄭謙、孫傳芳等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進府,宣佈已將楊宇霆、常蔭槐處死。聞聽此訊,幾人驚愕萬狀,面面相覷。張作相對張學良説:“此舉未免過甚。”張學良回答説:“我此事如果辦得不對,可向東三省父老請罪,但我沒有辦錯。” 張學良命令鄭謙草擬電文,正式報告南京政府,並昭告東北各市縣。但鄭謙與楊宇霆、常蔭槐關係甚密,楊宇霆在任江蘇督軍時,曾推薦鄭謙為江蘇省長,從此,兩人結為死黨。 城門失火,難免不殃及池魚。此番楊、常突然被殺,與其關係密切的鄭謙不免心中害怕,坐立不安。驚恐之餘,這位“文思敏捷”、“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大才子,提起筆來卻只是搖頭沉吟,一個字也寫不出來,便起身要走。警務處長高紀毅正色告知:“沒有我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離開。”鄭謙只能重又坐下,呆然不動,仍寫不出一個字。無奈,只好改由劉鳴九執筆,完成了草擬文告的任務。鄭謙受此驚嚇,一病不起,3個月後病故於瀋陽。這就是當時社會流傳着的順口溜“槍斃楊、常,嚇死鄭謙”的來歷。 其實,張學良本無殺鄭之心。聞聽鄭的死訊,他深感遺憾,乃命左右厚恤其家屬,並親臨鄭家弔唁,派人派車幫助其家屬將鄭謙運回家鄉安葬。
楊、常被殺的消息傳出後,整個瀋陽城為之震動。與楊、常關係密切者,人人自危,生怕禍及自身。孫傳芳聽此消息後,不告而走,潛赴大連。面對這種狀況,張學良為穩定人心,通電全國,明令宣佈:凡楊、常重用之官員,如不違法,概不株連,從而使局勢迅速穩定下來。
楊、常死後,王家楨等人提議,對楊、常兩家應設法安慰一下。張學良特派人到楊、常府上各贈卹金一萬元,以安撫死者家屬。張學良還親自給楊宇霆的夫人寫了一封情深意長的信,在信中自比唐太宗殺李建成、李元吉,説“弟昨今兩日食未入口,寢未安寐,心中痛耳”! 緊要事處理完畢,張學良下令將楊、常屍體用地毯裹好從老虎廳抬出,用汽車送到風雨壇姜廟裝棺,並通知其家人前去收屍。
楊宇霆生前飛揚跋扈,得罪了不少人。因而,就在楊家人去收屍前,有與楊宇霆有深仇之人,趁人不備,把楊宇霆的頭割了下來,讓他死無全屍。楊家人無奈之下,只好找了一塊木頭用布包上來代替頭顱。 炮
楊宇霆和常蔭槐兩人,一個是奉軍總參議、兵工廠的督辦,一個是黑龍江省省長兼東三省交通委員會代委員長,雖然有些事做得過分,但罪不當誅。“楊常事件”發生後,很多人持有這種看法,覺得張學良手太黑,不該以這種極端的辦法來解決權力之爭。 為了爭取輿論上的支持,張學良迅速公佈了《楊常伏法之判決書》、《槍斃楊宇霆常蔭槐通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部佈告》等有關文件。還專門舉行了記者招待會,會上發給記者每人一份有會審人員一一蓋章的“判決書”。判決書對外宣稱楊、常的罪狀是:“暗結黨羽,圖謀內亂,勾結共產,顛覆國府,阻撓和議,把持庶政,侵款瀆職”。 張學良親自出席記者招待會,在會上説:“今天把大家請來,因為關於楊、常二人正法的事,外間多有不明真相,揣度臆擬在所難免。二人確有犯罪證據,且當處置以前,經歷15小時,一切法律手續俱已完備,始為施刑。” 事實上,楊、常被殺,根本未經過任何法律程序。正如劉鳴九回憶文章所説,當時公佈的材料都是槍殺楊、常之後,由秘書人員炮製的,並將擬定日期寫為事件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