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峴

鎖定
楊峴(1819年-1896年),字庸齋、見山,號季仇,晚號藐翁,自署遲鴻殘叟。浙江歸安(今湖州)人。中國清朝書法家、金石學家。 [3] 
楊峴幼時入私塾,聞塾師與人言“讀書貴博貴精”,所作詩文,深受張秋颿師賞識。道光十五年(1835年),應童子試,為歸安縣學附生。連捷舉人。同治三年(1864年)經保舉以縣令留江蘇候補。同治十年(1871年),又經保舉補直隸州知州,以知府用,並轉漕天津。光緒元年(1875年),檢得舊作二三百篇,附於叔兄文集後刊刻。但經劉履芬、高心夔等大為刪削。光緒十年(1884年),以揚州訊案草率,降三級調用。從此“閉户讀書,不復腳鞾手版矣”。光緒十二年(1886年),讀經史過眼輒忘,不敢著書,乃取所作詩文稿增刪整理,交女婿汪煦刊刻。光緒二十年(1894年),刪錄續得詩文各1卷,令汪煦攜無錫刊刻。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卒於故里。 [4] 
楊峴著有《庸齋文集》《遲鴻軒詩鈔》等。與吳昌碩交往甚密,於書法、詩文切磋甚多。楊峴各體兼善,尤以隸書見長,其隸書主要取法於《石門頌》《禮器碑》《開通褒斜道》等漢碑系列,其在學習漢碑時,對字形作了上部緊密、下部疏朗的改造。其隸書還常用淡墨、宿墨進行創作,這與時風不同。因為寫速度較快,且有飛揚之姿,其隸書人稱之為用草法寫隸書,特色明顯。其隸書對晚清書壇影響較大,甚至影響遠及日本。 [3] 
庸齋、見山
季仇、藐翁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浙江歸安
出生日期
1819年
逝世日期
1896年
主要作品
《庸齋文集》及《遲鴻軒詩鈔》
本    名
楊峴

楊峴個人簡介

楊峴咸豐五年(1855)舉人,應會試不中,曾入曾國藩李鴻章幕中,參佐軍務。50歲以後負責海道漕運事務,官至鹽運使,其間曾任江蘇松江知府,因得罪上僚被劾罷官。此後即寓居蘇州,讀書著述,以賣字為生。 [1] 

楊峴書法風格

楊峴用筆運筆

“楊隸”用筆方圓兼用,方筆稜削,圓筆輕細,橫劃粗、豎劃細,行筆猛提,留下纖而且長的劃尾,磔劃方稜,帶有較長的捺腳。在撇、捺、橫劃的放縱筆勢中,轉折方硬,猶如鋒催劍折,撇劃重筆上挑。楊峴作隸,其橫劃中的長橫,一波三折,節奏強烈,氣韻生動,其點也極有變化不相雷同,且與其它筆劃非常協調。在運筆上多用疾、澀、振抖之法,講究筆運曲直提接、頓挫的細微變化,線條內藴跌宕,富有凝重與拙趣。

楊峴結構造型

“楊隸”結構嚴緊而又舒展,字形扁方,間架工整,疏密勻稱,其形寬而氣緊。筆劃疏朗,安排錯落,上下呼應,其結構造型,既強調外形的風采,又力求內涵的充實。

楊峴個性特色

楊峴書法作品
楊峴書法作品(48張)
“楊隸”波劃多作變形處理,往往一筆送出即收,不留波狀,不強調波,而突出磔劃,寫得大腳露鋒,如橫劃與捺劃的磔筆。再則從“楊隸”用筆渾厚紮實,其撇捺在出鋒的剎那,重頓而後尖即飛速出鋒,留下隱綽枯澀的鋒尾。其三,楊一生“研精隸書,於漢碑無所不窺”,用帖的筆法寫碑,又不純以漢碑的陽剛取勝。有化剛為柔,柔中見剛,彎曲柔韌,儼然不失雄強之勢。
楊峴的書法屬於北碑派,曾拜書家臧壽恭為師學習書法,精研隸書,於漢碑無所不窺,名重一時。由於他取法廣泛,臨習勤奮,因而下筆極其熟練,個人風格也十分明顯。其隸書主要致力於《開通褒斜道》、《石門頌》、《禮器碑》,在字形結構上,他一反前人學漢碑均取其方整嚴密的習慣,對字形儘量採取上部緊密、下部疏朗的處理方法,尤其是撇、捺及長豎等筆畫,左、右伸展,波挑飛揚, 將漢碑的雍容端莊通過迅速的運筆和熟練的提按動作,形成一種犀利峭拔、活潑飄動、神采煥發的形象,因而被人稱為是用草法寫隸書。作風瘦勁矯健,疏中求緊密,其用筆明快爽暢,用墨多求變化。常用淡墨和宿墨創作,這在當時的碑學書法家中是少見的。咸豐、同治時期,他的隸書最為突出,影響較大。值得一提的是,楊峴的行書也風格鮮明,點畫沉着。體勢奪宕,字形或瘦長,或方扁,或緊結,或離散,變化多端而力避平淡,其豪縱不羈與俊逸飛動,一同於隸。楊峴作品流傳甚多,但隸書風格對晚清書壇影響很大,甚至遠及日本,但其晚年書風流於頹唐,缺乏古意。 [1] 

楊峴藝術成就

一個多世紀以來,“楊隸”逐漸引起了國內外書法家的注視和研究。
從日本雄山閣出版的,北川博邦編的《清人家隸字彙》裏,彙集220位著名書家墨跡的鉅著。其中收集786個“楊隸”字就是一例。今談“楊隸”,先從他在光緒七年(1881)62歲所書“千甓亭”匾額説起。“千甓亭”隸書匾額現藏於楊峴家鄉——湖州月河街千甓亭內。“千甓亭”三字蒼勁古拙,舒展宕逸。落款短跋行書為:“潛園主人軀漢晉磚,網羅逾千,可謂豪矣。吾鄉自陳褒之先生後無此古趣。至桐城吳晉明府多而不精,未足方此。辛已孟取,庸齋楊峴揭此餉之。”行筆瘦勁清雄,極富神采。這是他留在湖州的一幅以豪縱見勝的佳作。“千甓亭”是清代著名學者陸心源宅院中的一座建築,因藏有漢、晉磚近千塊而得名(現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峴還為陸氏《千甓亭磚續錄》寫了序文,指出了它對歷史、書法、治印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價值。還對漢、晉磚銘文書法作了論述:“點畫奇肆,偏旁增損,足於見篆分(隸書又稱八分書,簡稱分書)之始”。
《易林語四條屏》光緒十年(1884)楊峴65歲時作。此作神韻與《禮器碑》相似,行密勢逸,很有特色。
《太室銘四條屏》書於光緒是十八年(1892),結體以長方取勢,用筆方筆兼其,以園為主,神采宕逸見日本《書道全集》。
《南山有高稜北極羈羽》五言聯隸書載日本《書道全集》,光緒二十年(1894)書,是年又作《狂次公應未怪詩如東野不言寒》七言聯隸書(故宮博物院藏)。上款仲雅老賢侄居,下款七十六叟楊峴。此兩聯,皆有簡古宕逸之氣,用筆富有纂意。
《聲華滿冰雪述作凌江函》五言聯隸書(日本《明清書道圖説》)上藝淥二兄大人教正,下款庸齋弟峴。此聯運筆如秦篆,其風格豪邁清新,縱橫有致,不離古法而有生意,是件創新妙品。
《水市華船詩軸》(日本《明清書道圖説》)行書,筆勢遒勁,一股清淡氣息,含包這丰神絕俗的神韻,通篇以情性為上,以豪縱見勝。
還有《臨西獄華山廟碑四條屏》(上海博物館藏),《節臨漢衡方碑幅》(日本《書道全集》)等作品。筆者拜讀鄉賢佳品,或流寓於海外或存藏於國內,或被家鄉珍藏的有幾十件之多。
楊峴書法 楊峴書法
楊峴書法之餘,還攻古詩文辭,著有《庸齋文集》、《遲鴻軒詩鈔》等。其《安吉施氏遺著序》一文,入吳興王義儒編著的《續古文觀止》,頗受傳誦。 據載吳昌碩曾隨俞樾(曲園)在姑蘇結識楊峴,從其學藝,情在亦師亦友之間。可謂同聲相應,同心相知,這在藝術史上不多見。吳昌碩曾將舊藏《彝器款識冊》請楊峴題辭,二人各抒己見,頗有玩味。

楊峴作品賞析

圖1 湖北美術出版社《楊峴臨漢隸四種》 圖1 湖北美術出版社《楊峴臨漢隸四種》 [2]
楊峴一生好隸書,對東漢碑碣多有探求。論者説他“於漢碑無所不窺”, 可知其在研究漢隸上是下過大工夫的。他的隸書為時人所重,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吳昌碩即出自他的門下。楊峴的傳世作品較為豐富,這副隸書七言聯(見圖1)是其晚年之作。作品為紙本,縱142.5釐米,橫32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此聯在書寫上迥異於書家早期橫平豎直、循規蹈矩的一貫作風,頗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味道,信筆揮運,更顯老英雄本色。此作用墨濃重,行筆矯健,兼以枯筆,粗細相間,大小變化一任自然,彷彿信手拈來,卻又別有用心。一般來説,隸書字取橫勢,最易產生橫畫平板雷同的現象。此聯橫畫變化詭異,包括最為突出的波與磔,均無一筆雷同。聯中撇、捺筆畫,左右伸展,波挑飛揚。楊峴將漢碑的雍容端莊通過迅速的運筆和熟練的提按動作,打造成一種犀利峭拔的面貌,難怪有人稱他是用草法寫隸書。最為得趣的是此書在放縱之外摻以顫筆捻管技法,使得部分枯瘦筆觸更加古拙、生澀,與豐腴、濃重的肥筆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看似率意,實則於對比關係中見匠心的處理方法,在今天看來是十分容易接受的,並已經得到普遍運用,但是在當時卻遭到很多質疑——人們認為他晚年書風流於“頹唐”。殊不知,這正是楊峴實現“衰年變法”的刻意之舉。

楊峴個人著作

著有《庸齋文集》及《遲鴻軒詩鈔》 ,並傳於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