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家泊村

(山東煙台市海陽碧城工業區下轄村)

鎖定
清康熙年間(1662-1721年),楊姓從石劍村來此建村定居,因地處虎山河東泊,以姓命名楊家泊村。 楊家泊村位於海陽市城區東部,地處東經121°12′,北緯36°46′。東距留格莊鎮政府駐地10公里,西距市政府駐地6公里,南與肋埠村相連,北與南城陽村隔嶺相望,東與高家泊村為鄰,西與南修家村相接,隸屬碧城工業區。2002年,全村262户,762人,有楊、李、王、袁、宋、高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楊姓。全村轄區總面積3.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7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8萬元。198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5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14萬元,人均純收入3130元。第一、二、三產業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46.3%、23%、30.7%。
中文名
楊家泊村
行政區類別
山東
面    積
3.26 km²
人口數量
762人

目錄

楊家泊村大事記

楊家泊村 楊家泊村
1942年本村解放。 同年成立楊家泊小學。
1955年本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59年修建水庫1座,長120米,寬60米,庫容1.35萬立方米。
1968年成立幼兒園。
1972年村集體投資3萬元,建校舍16間,從此全村兒童用上了寬敞明亮的教室。
1973年村集體投資3.5萬元,建大隊辦公用房16間。
1975年中共東村公社黨委組織全公社勞力整修虎山河,本村派出160名青壯年參加會戰。
1978年集體投資2萬元,修建幼兒園用房11間。
1980年集體投資8.5萬元,修建大口井1個,長130米,寬29米,蓄水0.8萬立方米。
1981年集體投資8.2萬元,鋪設管道1104米,擴大水澆地面積33.33公頃。
1986年集體投資6.5萬元,新蓋辦公室16間。
1987年村投資2.2萬元,建小水庫1座,庫容0.6萬立方米。
1990年村投資3萬元,建小平塘1個,鋪設管道110米。
1997年集體投資5萬元,鋪設滴灌管道1742米,每年可節水1.2萬立方米。
1998-1999年集體投資21萬元,修建村內街道及村北公路2150米。
2000年集體投資45萬元,建成村東虎山河大橋。橋長77米,寬7米。

楊家泊村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0公斤,總產13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0公斤,總產31萬公斤。1984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糧食畝產達到585公斤,總產25.6萬公斤,比1978年畝產增長了285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16公斤,總產26.3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330.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50萬元,林業收入0.03萬元,畜牧業收入180萬元,其它收入0.47萬元。 1985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羣眾栽植山楂、蘋果22.67公頃。其中蘋果2公頃,主要品種為紅富士,常年總產量3.5萬公斤,收入6萬元。
第二產業:1958年起,村民始為草制藝品廠加工玉米皮提籃、鞋底等,從業人員42人。1968年,村先後建起麪粉廠、油坊、粉坊等,但規模不大,收入不多。2002年,先後發展起服裝加工、羊毛衫加工等。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60人,收入164萬元,其中工業收入150萬元,建築業收入14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支持和引導羣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有十幾户從事服務商飲、個體運輸、百貨零售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40人,收入219.5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17.5萬元,服務業收入3萬元,商飲業收入199萬元。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解放後,楊家泊村初級小學成立,兒童入學率38%。1957年,有4個年級,學生60人。1958年,村成立了幼兒園。1996年,小學搬到龍塘埠學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0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村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50公斤。1975年,達到205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64輛、摩托車126輛、電話195部、彩電277台、電冰箱72台、洗衣機4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0年,全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26平方米。 1998年,建立海陽市私營經濟園區。本村有12户私營業主在園區內落户,於青威路兩側建起了商業網點,佔地面積1.43公頃。 集體福利1964年,本村成立了醫療站,為本村及鄰村羣眾治病。1985年,集體補貼2.76萬元,全村購買電視184台。1992年集體投資6.6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開始用上了自來水。1999年,集體補貼6.5萬元,安裝有線電視。2000年,投資2.2萬元,安裝路燈;投資2.6萬元,全村安裝電話195部。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楊玉運在北城陽村王鑑溪家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楊明戰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裏成立了三個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26人,隨軍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本村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28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32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楊明戰、楊玉秋、楊本升、楊順功。1986年起,楊慶東任黨支部書記。 1986年以來,村黨支部先後6次被評為鄉鎮先進黨支部。2000年,被評為海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解放後,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楊明海、楊玉秋、楊本起、楊明川、楊順功、楊慶東、楊慶順、楊慶敏。1994年起,楊慶敏任村委主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