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家埠街道

鎖定
楊家埠街道位於湖州南太湖新區(原湖州經濟開發區),,辦事處駐地為湖州市塘口集鎮安泰路87號,具有地處湖州市區的“軟環境”優勢與上海、杭州、寧波、南京、蘇州等長三角大中城市的距離都在“200公里合理交通半徑”之內,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環境優勢。
中文名
楊家埠街道
外文名
Yangjiabu Street
所屬地區
湖州南太湖新區

楊家埠街道街道介紹

▶街道概況
英文名:YangJiaBu Sub-district Office
別名:弁南
人口:户籍人口4725户、 26877人(其中非農人口5375人)
語言:湖州話(吳語)
電話區號:0572
郵編:313005
車牌代碼:浙E
非物質文化豐富:戚家村漁翁捉蚌文化等。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潘店村郎部公墓等
氣候:四季分明,年氣温適中,光照較多,雨量豐沛,空氣濕潤。
▶街道情況:
母親河:西苕溪,長湖申線(長興港)
家庭成員:羅家浜、茅柴園、施家門、黃芝山、烏陵山、鬍子鬥、鈕店橋、戚家村、凡洋湖、塘口、潘店、南潘、瓜山、後東、楊莊等15個行政村,
住址:湖州市市區西北片,弁山南麓。東接三天門村至蘆山村邊界;南臨妙西鎮楂樹塢村和五星村;西近長興縣呂山鄉與和平鎮;北靠長興縣李家巷鎮和呂山鄉。
住房面積:50平方公里。
▶街道沿史
1949年10月,該轄區為弁南、康靜兩鄉,隸屬吳興縣妙西區。
1950年6月劃歸城南區。
1956年3月併入龍溪鄉。
1958年10月,鄉建制撤銷,設弁南管理區,隸屬道場公社。
1963年7月,稱弁南公社。
1984年2月,實行政社分設,稱弁南鄉。
(1961年7月至今,鄉域不變。)
2001年6月,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弁南鄉、龍溪鄉,合併設立楊家埠鎮,轄27個村。
2013年1月,楊家埠街道正式成立(撤楊家埠鎮建楊家埠、龍溪兩街道)

楊家埠街道歷史文化

楊家埠街道漁翁捉蚌

民間舞蹈《漁翁捉蚌》,流傳於湖州市吳興區楊家埠街道戚家村一帶。該舞內容表現一隻大蚌在風煦日暖的日子裏浮出水面到沙灘上曬太陽,一位漁翁發現了大蚌欲捉,蚌受驚跳入水中,在水中同漁翁展開了一場鬥智鬥勇的搏鬥,最後終於被漁翁用網罩住拖上岸。此舞情趣詼諧,戲劇性強,表演生動、細膩且富有藝術性。該舞蹈角色(漁翁和蚌精)形象源於生活、生動逼真、個性鮮明、具有較強的美感;情節起伏,隨着時而輕敲慢擊、時而激烈昂揚的樂器伴奏舞蹈情節出現一個又一個高潮,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舞蹈動作簡煉,動作基本上在半蹲姿態上發展,經過提煉、加工,採用了擬人、誇張等藝術手法。整個舞蹈在風格上有一種輕而不浮、柔而節奏分明的特點,雖然沒有一句唱詞,也沒有一聲對白,卻讓觀眾通過舞蹈語彙心領神會,忍俊不禁,在視覺上、心理上都得到了很大的享受。它的表演風格獨特,是浙北地區民間舞蹈極罕見的類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和不凡的藝術創造力。
隨着時代的發展,舞蹈“漁翁捉蚌”的精神原動力已基本失去,更由於當前農村羣眾文化生活日趨多元,對處於較為原始、樸素狀態的民間舞蹈的興趣已明顯降低,表演活動在近二十年中已基本停止,傳承人目前僅剩戚小娥一人,且已步入老年,其傳承面臨後繼乏人的瀕危困境。2006年,當地中學兩位男女學生,由戚小娥進行傳授、輔導,恢復了完整的舞蹈原形。現已被列人首批湖州市及吳興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名錄。今年楊家埠鎮文化部門進行了創新,改編為由12個曼妙少女扮演蚌精、由俊朗少男扮演漁翁的羣舞,在第三屆“南太湖音舞節”上獲得三等獎。對舞蹈“漁翁捉蚌”這樣的非物質文們也產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目的是既要保證傳承,使該節目能長期保留下去,同時也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努力,有所創新、完善和提高,使之成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1] 

楊家埠街道郎部公墓

郎部公墓坐落在楊家埠街道潘店村南金斗山北麓。郎部是鄉民對郎玉麟部隊的簡稱。抗日戰爭初期、上海淪陷前夕,中共上海市委派青浦中心縣委書記王文林和長征幹部彭林,輾轉來到吳興潘店,與郎玉麟共同組建抗日遊擊部隊,番號為吳興縣抗日遊擊大隊,成立於民國27年(1938)元旦。抗戰8年,始終堅持在天目山以北廣大地區,歷經艱險,英勇殺敵,在苕溪兩岸及宣長、京杭國道上打擊日偽軍,給日寇及漢奸汪偽組織以沉重打擊羣眾稱這支部隊為“郎部”。民國30年(1941)冬,該部將當時先後為國捐軀的黨支部書記王文林等15位烈士的忠骸遷集營葬於此,命名為郎部公墓。“郎部”在湖州八年抗戰中,英勇不屈,前赴後繼,先後有王文林、劉芾亭、周少蘭、許斐然等23名烈士為國捐軀。公墓中後又遷葬新四軍十六旅烈士1名,故為24名。 [2] 
民國32年(1943)重修,1963年再次修葺,“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5年,對被破壞的郎部公墓按原樣加以重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為之題詞,同時,將該部抗戰後期為國犧牲的烈士及曾在該部任職而後於解放戰爭和革命鬥爭中殉難的烈士一併移葬於此。同年10月,郎部公墓被列為湖州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郎部公墓建成後,1989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郎部公墓入選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 
郎部公墓是紅色旅遊景點,西塞山、妙峯山大景區的開發,郎部公墓亦將成為大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楊家埠街道機遇與發展

放眼長三角,湖州接滬融杭、聯通蘇皖的區域交通樞紐門户地位正在形成:隨着商合杭、滬蘇湖等重大鐵路項目的規劃建設,湖州與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長三角重要城市的同城效應呼之欲出。
作為開發區美麗鄉村建設的主戰場,今年美麗鄉村建設要從單純的幾個點到形成一個帶,形成一個區域,力爭再創建區級美麗鄉村3個以上;力爭創建市級“美麗鄉村”2個以上;完成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創建村1個。美麗鄉村從追求環境美、功能齊提升到注重文化底藴、鄉風文明的“立體美”。要體現“人美”,大力開展“最美庭院”、“綠色家園”創建工作。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再現“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美好景象。 [4] 
楊家埠街道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開發區提出的目標要求,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以發展為主題,以開發建設為總抓手,進一步增強招商引資力度,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維護穩定,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度工作任務,實現了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同時發揮區位優勢,整合特色資源,明確“西塞風光、物流小鎮”的特色小鎮定位,積極打造以美麗鄉村為根基,現代農業有突破、鄉村旅遊有亮點的“宜居、宜業、宜遊”的新楊家埠。積極融入湖州旅遊圈,推動農旅融合及文旅融合,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農業觀光遊,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形成特色鄉村旅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