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官寨遺址

鎖定
楊官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姬家街道楊官寨村四組東側,地處涇河、渭河交匯處西北約4千米的涇河北岸一級階地上,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是關中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處特大型中心聚落遺址。 [5] 
楊官寨遺址內出土各類器物7000餘件,包括陶器、骨器、蚌器、玉石器等。其中發現的部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地瓶內還殘存有釀造谷芽酒所需的黍、薏苡(yì yǐ)等澱粉粒,表明尖底瓶等水器可能兼具釀酒的功能,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大型宴飲活動的盛行。在遺址西門外壕溝附近,還發現了成層分佈的、具有禮儀功能的大量器物,特別是人面形器物、石壁、石琮等特殊陶器的發現,為探索先民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5] 
2013年5月3日,楊官寨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8年4月10日,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 
中文名
楊官寨遺址
地理位置
姬家街道楊官寨村四組東側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約 8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427-1-427

楊官寨遺址歷史沿革

2004~200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涇河工業園的道路建設過程中發現了楊官寨遺址,並對陝汽路以南的區域(南區)進行了發掘,累計發掘面積5615平方米。發現仰韶時期各類房址27座、灰坑496個、陶窯8座、甕棺葬9座,以及斷崖部分長約為72米。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2007~2014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主要對項目建設用地範圍即陝汽路以北的區域(楊官寨遺址北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達12063平方米,共發現仰韶時期各類房址42座、灰坑449座、陶窯19座、甕棺葬44座,以及漢、唐、明、清等時期的少量遺存。另外,還發現了完整的廟底溝時期的大型聚落環壕,為了確認環壕並瞭解聚落各區的佈局,對環壕聚落的中南部、東北角、西門址等區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在東北段環壕內側接近溝邊的位置還發現有疑似牆基的遺存。
2015~2017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楊官寨遺址東部墓地區域進行了考古發掘。總髮掘面積約7500平方米,對465座墓葬進行了清理,初步推測墓葬總數可能逾2000座。 [6] 

楊官寨遺址遺址特點

楊官寨遺址是已發現的陝西關中地區廟底溝文化中最大的環壕聚落,也是這一時期唯一一個發現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聚落環壕平面形狀大致呈梯形,基本為南北向佈局,周長約1945米,壕內面積達24.5萬平方米,規模巨大,相當於34個標準足球場。在遺址北區東北段環壕內側,接近溝邊的位置還發現有疑似牆基的遺存,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城牆。居住區位於環壕內部,在聚落中央還發現了容積約1000立方米的中心水池,並附帶95米長的引排水系統。在環壕外東北部還發現了面積約9萬平方米的成人公共墓地。 [5] 
墓地位於楊官寨遺址環壕外的東部區域,西端與東環壕毗鄰,平面範圍東西約500、南北約170米,總面積達8.5萬餘平方米。揭露面積約3800平方米,共發現343座史前墓葬,分佈非常密集。暫已對墓地東部區域的211座墓葬進行了清理,墓葬規格相近,均為小型墓。墓葬開口平面皆呈長方形,長約2~2.5、寬約0.6~0.8米,深度鮮有超過1米者,個別墓葬的規格稍大,在4~5平方米左右。墓葬方向均為東西向,且墓葬間未見任何打破關係,在部分墓葬的東側或西側還發現有圓形的疑似柱洞遺蹟,推測可能為“幡”類標識墓葬位置的墓上建築遺存。 [7] 
墓葬形制可分洞室墓和豎穴土坑墓兩類。前者根據洞室與墓道的相對位置又可劃分為偏洞室墓和半洞室墓兩型,其中以偏洞室墓數量最多,佔已發掘墓葬總數的80%以上,該類墓葬先修築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墓道,墓道底部多不平整,然後再於墓道南北兩側掏挖一洞室安葬死者;半洞室墓屬較為特殊的一種墓葬形制,數量較少,僅發現十餘座,系在墓葬西端(墓道的窄側)壁面處向西側掏挖與墓道連成一線的洞室,洞室進深20~65釐米,形似壁龕,僅能容納墓主頭骨或者上半身。豎穴土坑墓根據二層台有無亦可劃分為兩型,其中帶二層台的豎穴土坑墓均建造有生土二層台,中部為墓室安葬死者,個別墓室也向西側掏挖半洞室,數量較少,僅發現數座,但規格相對洞室墓、不帶二層台的豎穴墓較大。 [7] 
墓葬均為單人一次葬,墓主骨骼基本保存完整,保存狀況一般。葬式均為仰身直肢,頭朝西,面向上,雙臂貼近軀幹擺放,足部大多併攏。發掘過程中,在相當數量的墓葬中發現有墓主手指骨移位的現象,有些指骨分佈在墓道填土內,有些擺放在頭骨附近或骨盆內,有的手骨與尺骨自腕部整體分離約20釐米。另外,還存在有少量非正常死亡現象。 [7] 

楊官寨遺址文物遺存

楊官寨遺址
楊官寨遺址(3張)
楊官寨遺址的發掘發現各類房址49座、灰坑896個、壕溝9條、陶窯26個、甕棺葬33個、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類可復原的器物7000餘件。發掘區以產業園北區的東西二路為界分為南北兩區: [1] 
南區發掘發現各類房址23座,仰韶時期灰坑496個、陶窯10個、甕棺葬8個以及漢、唐、明、清時期的墓葬31座、水井5口。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1] 
北區發掘發現仰韶時代各類房址26座、灰坑334個、陶窯16個、甕棺葬24個及一些其他遺蹟。 [1] 
墓葬文物
墓葬文物(3張)
墓葬大多數不出隨葬品,僅在少量墓葬中發現有重唇口尖底瓶、卷沿曲腹彩陶盆、彩陶壺、泥質筒形斜腹罐、夾砂罐、陶缽、陶杯、陶環等陶器,有些隨葬陶器被發現於墓道的填土內,且破損十分嚴重,還有些隨葬陶器則明顯是摔碎後再葬入墓葬的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其他隨葬器物還有玉鉞、玉環、玉璧等玉器,石環、石珠等石器,以及骨環、骨簪等骨器。個別墓葬中出土有顏料,在一座孩童墓葬中還發現了一件完整的龜甲。 [7] 

楊官寨遺址歷史文化

  • 考古收穫
第一,基本搞清楚了楊官寨遺址不同時期聚落的佈局。遺址北高南低,大致以南北二路,也就是廟底溝時期聚落的南環壕為界,南部多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區,而北部則是廟底溝文化的聚居區。 [1] 
第二,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遺存的發現,豐富了關中中部地區特別是涇渭兩大河流交匯地帶該文化的內涵,尤其是遺址南部由成排分佈的房址、陶窯及儲藏窖穴等組成的製陶作坊的發現,表明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比較明顯的分工,一部分家庭專門從事陶器的製造,專門儲藏陶器的窖穴的發現説明財產私有觀念的出現和強化,通過聚落形態得到了表現。這些均對認識當時的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1] 
第三,楊官寨遺址北部發現的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就現有資料看,該遺址是所知廟底溝時期唯一一個發現有完整環壕的聚落遺址,加上其相對完好的保存狀況等,均使它成為探索廟底溝文化聚落佈局與社會結構等問題的最重要資料線索。其次,就該聚落本身而言,環壕周長達1945米,壕內面積(含壕溝)24579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遺址在中國實屬罕見。據初步調查,在楊官寨遺址周圍的涇、渭兩河交匯地帶,分佈有韓村、上馬渡、馬南、渭橋村等仰韶時期遺址,但規模均小於楊官寨遺址,結合楊官寨特殊的地理位置等,相信這一遺址也許就是關中廟底溝文化的中心聚落。另外,在東北段環壕內側接近溝邊的位置還發現有疑似牆基的遺存,由此考慮,該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廟底溝文化的城址。 [1] 
  • 學術研究
根據楊官寨遺址發掘區層位關係、隨葬陶器及碳十四測年數據,初步判定該批墓葬的年代為廟底溝文化時期,是國內首次確認的廟底溝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填補了該時期考古發現的空白。該墓地的發現,是從宏觀上進一步認識楊官寨遺址聚落佈局的新材料,為廟底溝文化聚落形態、埋葬習俗、食物結構、人種學、婚姻狀況、人羣血緣關係、社會組織、社會分化等重大課題的研究積累了珍貴的考古資料。此外,本次發現的偏洞室墓葬當屬國內所知最早的同類遺存,將該類墓葬的出現年代提前了600多年,為偏洞室墓葬的起源與傳播,以及關中地區與中國西部地區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與影響提供了珍貴的考古材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7] 

楊官寨遺址文物價值

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成人墓地的發現,為學術界從宏觀上認識楊官寨遺址的聚落佈局提供了依據,也為楊官寨遺址保護規劃及遺址公園設計方案提供可靠的現實依據。發現的偏洞式墓葬當屬所知最早的同類遺存,將該類墓葬的出現年代提前了400多年,為該類墓葬的起源與傳播,以及關中地區與中國西部地區、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與影響提供了珍貴的考古材料。 [6] 

楊官寨遺址文物保護

2013年5月3日,楊官寨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21年10月12日,楊官寨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4] 

楊官寨遺址榮譽稱號

2008年3月底,楊官寨遺址入選“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 
2018年4月10日,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 

楊官寨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楊官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姬家街道楊官寨村四組東側。 [5] 
  • 交通信息
自駕:從高陵客運站進入西韓大道—上林三路—鹿苑大道—渭陽路—崇楊路—崇楊路輔路,到達楊官寨遺址。
參考資料